DB44/T 2470-2024 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红外监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DB44/T 2470-2024 Wildlife infrar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ature reserv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起草人:
- 张春花、束祖飞、徐金柱、黄石林、杨华、肖治术、张礼标、伍观娣、马勇、栾福臣、肖文宏、何向阳、李洁华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470—2024
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红外监测与评估技术
规范
Specificationoninfraredmonitoringandassessmentofwildlifeinnatureprotected
area
2024-03-07发布2024-06-07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470—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评估对象.......................................................................2
5调查方法...........................................................................3
6评估指标...........................................................................4
7评估方法...........................................................................5
8监测评估报告.......................................................................6
9质量控制...........................................................................7
10档案管理..........................................................................7
附录A(资料性)公里网格地图.........................................................9
附录B(资料性)红外相机基本性能及使用说明..........................................10
附录C(规范性)红外相机位点信息表..................................................12
附录D(资料性)动物行为类型识别....................................................13
附录E(资料性)图像鉴定后用于分析的数据示例........................................14
参考文献.............................................................................15
I
DB44/T247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科学院动物
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春花、束祖飞、徐金柱、黄石林、杨华、肖治术、张礼标、伍观娣、马勇、
栾福臣、肖文宏、何向阳、李洁华。
II
DB44/T2470—2024
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红外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评估对象、调查方法、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质量
控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陆生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等野生动物监测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1685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3291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DB44/T1791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LY/T1685、LY/T1814、LY/T3291、DB44/T179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然保护地naturalprotectedarea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
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红外相机Infraredcamera
可自动拍摄在其前面经过的动物的一种摄像装置,由相机、控制系统、传感器、存储卡等组成。按
照抽样原则要求布设红外相机,根据红外相机获取的影像进行分析,获取野生动物种类、数量、行为和
生境利用等信息的调查方法。
有效照片validimage
通过相机正常拍摄而形成的,含有野生动物、人或家禽家畜等的照片或视频。如因曝光过度、曝光
不足等造成,缺少上述有效信息的照片或视频的则为无效照片。
独立有效照片independentimage
根据固定的时间间隔,将时间间隔内某种动物或人在同一相机位点附近持续出现(活动)被相机拍
摄到的一组有效照片或视频记为一张独立有效照片。根据大多数动物的停留时间,目前大部分研究所使
用的时间间隔为30分钟。
1
DB44/T2470—2024
总相机日totalcameradays
某个相机位点的一台相机正常连续工作24小时为一个相机有效工作日,简称相机日。在某个抽样时
段内目标保护地内所有相机位点上的相机有效工作日的总和为总相机日。
公里网络Km-Grid
抽样的基本单元,一般面积为1km2。根据目标区域(保护地)面积大小,确定合适公里网格单元面
积,大于或小于面积为1km2也可以考虑在内。
相机阵列cameraarray
某调查区域(保护地)内所有调查的网格单元中,采用标准的网格化布设的所有监测相机所构成的
监测网络,监测数据采取统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结构。
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abundanceindex,RAI
某一调查区域内,某物种在100个相机日内被所有相机位点上的相机拍摄到的独立影像数。
网格占有率gridoccurrence
指某调查区域内,被拍到的某物种缩在网格单元数或相机位点数分别占相机正常工作的网格单元
总数或相机位点数的百分率。
占域率occupancyrate
在野外开展重复的“探测到-未探测到”调查,记录目标物种是否被探测到(探测到记为1,未探测
到记为0),以此构建每个抽样单元的调查历史(MacKenzie2006),即根据重复采样的次数,将调查数
据转化为以采样单元为行名,以重复调查次数为列名的0–1(未探测到–探测到)格式的数据。建立占
域模型分析占域率。占域率作为评估目标物种的空间分布和栖息地相关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指标。数值
为0–1,0表示没有分布,1表示在所有调查点均有分布。
单纯随机抽样Simplesampling
某一调查区域内,某物种在100个相机日内被所有相机位点上的相机拍摄到的独立影像数。
系统抽样Systematicsampling
也称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SYS抽样。指将某调查区域(保护地)平均分为n个网格单元,按照系
统抽样的技术要求,机械等距地选取网格单元进行抽样调查。
分层抽样Stratifiedsampling
将某一调查区域(保护地)内所有网格单元按照对野生动物影响较大的某些特征(如海拔、植被、
人类活动等)进行分类,然后每个类型按系统抽样或随机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网格单元以形成调查样方
进行抽样调查。
4监测评估对象
以陆生大中型兽类、地栖性鸟类等作为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调查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
a)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名录的物种;
2
DB44/T2470—2024
b)列入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
c)列入IUCN红色名录易危等级(VU)以上的物种;
d)列入CITES附录I、II和III的物种;
e)其他具有区域或保护地特色,但未列入上述名录的物种。
5调查方法
监测区域布设
5.1.1制定监测和评估方案
通过公里网络抽样方法和红外相机采样技术来构建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监测和评估方案。
5.1.2选择抽样方案
以整个自然保护地为实施单元,根据保护地面积大小选择系统抽样或分层抽样方案。
a)系统抽样方案。适用于面积小于300km²的保护地。将保护地所有网格单元按照机械抽样(全
部网格)、等距抽样或随机抽样选取网格单元,其中等距抽样或随机抽样根据面积大小需覆盖
不少于保护地面积的1/2,但面积小于200km²的自然保护地则建议对全部网格单元进行抽样
调查(即全境调查),确保90%以上的保护地目标物种被记录到。
b)分层抽样方案。适用于面积大于300km²的保护地。将保护地所有网格单元按照根据海拔、植
被、人为活动等进行分类,然后每个类型按系统抽样或随机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网格单元以形
成调查样方,保证每个类型的调查样方所选取的网格单元数量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
面积超过300km²的保护地可选择采用面积为1km²~4km²或更大一些的网格单元。每个调
查样方通常应包括10个~30个网格单元,以保证抽样评估的最小要求,也同时满足调查任务
协调安排。累计抽样的网格单元占到整个保护地面积的1/2(小于600km²)到1/6(大于600
km²以上)。同时需要考虑每个调查网格所需要的最少调查时间或最小网格数量(当网格调查
时间相同时),尽可能保证90%以上的保护地目标物种被记录到。自然环境条件许可和人力物
力资源充足的自然保护地也建议采用全境调查制作成公里网格地图(网格大小为1km²)。需
对所有调查网格进行统一编号,每个网格布设1个相机位点(即1台红外相机)。以广东车八
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抽样的公里网格图参见附件A。
5.1.3抽样
在自然保护地外可设置抽样网格作为对照比较,按照抽样要求,需要对不少于自然保护地内25%的
网格数进行抽样。
相机布设
5.2.1相机位点选择
选择动物痕迹(粪便、足迹和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兽径、水源点等处)作为相机位点,每台相
机之间距离不小于300m。相机功能参数见附录B。
5.2.2相机前方要求
宜选择地势平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T 1922-2011 啤酒大麦 扬农啤6号 2011-09-25
- DB32/T 1925-2011 啤酒大麦扬农啤7号生产技术规程 2011-09-25
- DB32/T 1921-2011 饲用大麦扬饲麦3号生产技术规程 2011-09-25
- DB32/T 1910-2011 夏大豆 通豆7号生产技术规程 2011-09-25
- DB32/T 1924-2011 啤酒大麦 扬农啤7号 2011-09-25
- DB32/T 1836-2011 京海黄鸡 2011-07-30
- DB32/T 1919-2011 地理标志产品 赣榆梭子蟹 2011-09-25
- DB32/T 1908-2011 鲜食蚕豆 通蚕鲜7号生产技术规程 2011-09-25
- DB32/T 1907-2011 鲜食蚕豆 通蚕鲜7号品种 2011-09-25
- DB32/T 1839-2011 京海黄鸡肉仔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201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