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885-2020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和充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DB37/T 3885-2020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risk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bile pressure vessel use and charging, 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23.020.30
J74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3885—2020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和充装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guideofsecurityriskgradingcontrolandhazardscreeningand
managementsystemformobilepressurevessels
2020-03-31发布2020-05-0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3885—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济宁分院、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济南德洋特种气体
有限公司、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山东济华燃气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鲁西科安特种设备检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慎彦、郭怀力、魏崇振、刘健、郭志强、朱志伟、郭继生、代悦、苏敏、魏
慈。
I
DB37/T3885—2020
引言
本标准依据移动式压力容器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
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体系通则》《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的要求,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准、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
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和冲装管理现状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山东省内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开展安全风险分级
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管控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
事故。
II
DB37/T3885—2020
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和充装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建设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和充装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指
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内容,适用于山东
省内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SGR0005—2011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DB37/T2882—201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2883—2016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3078—2017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3079—2017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3术语与定义
DB37/T2882—2016、DB37/T2883—2016、DB37/T3078—2017、DB37/T3079—2017界定的以及下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移动式压力容器mobilepressurevessels
移动式压力容器是指由罐体或者大容积钢质无缝气瓶与走行装置或者框架采用永久性连接组成的
运输装备,包括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和管束式集装箱等。
[TSGR0005—2011,定义2.1]
4风险分级管控
4.1风险点确定
4.1.1风险点名称:根据《特种设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3078—2017)中关于风险
点的定义,移动式压力容器的风险点即为移动式压力容器及其相关的活动,风险点名称可以用“充装介
质名称+移动式压力容器名称+使用/充装风险”来命名(参见附录A.1)。上下级标题间不应有内容
4.1.2使用风险点:
a)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或大容积钢制无缝瓶体;
1
DB37/T3885—2020
b)安全卸放装置、紧急切断装置、罐体液位测量装置、罐体压力测量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导静
电装置、阻火器等安全附件;
c)装卸阀门、装卸软管及快装接头等装卸附件;
d)行走装置或框架;
e)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或瓶体连接的管子、管件等管路;
f)移动式压力容器所有连接部位和密封部位;
g)随车救援器材;
h)移动式压力容器停放区。
4.1.3充装风险点:
a)移动式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装卸附件;
b)装卸用管;
c)紧急停车措施、紧急切断装置、检测监控装置、应急抢险器具、事故救援装备;
d)超装处理措施;
e)充装作业区、充装前后检查区、中控室、化验室。
4.2风险分析辨识
4.2.1辨识方法
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参见附录B)进行风险分析辨识,按照移动式
压力容器使用和充装安全管理的不同区域和环节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要
求和标准,对照检查要求和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检查要求的情况和后果等。
4.2.2风险辨识
4.2.2.1使用风险辨识
辨识使用风险时,使用单位应当根据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安全管理要求,辨识范围应考虑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其中:
——人的因素应包括使用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随车作业人员等的配置、
持证、安全培训情况等;
——物的因素应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或者瓶体、管路、安全附件、装卸附件、走行装置或者框
架、应急抢险器材、必备工器具等质量安全现状及配备情况;
——环境因素应包括停放场地、运输路况、充装场所、检修条件、检验条件等自然环境情况;
——管理因素应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岗位责任制、使用安
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
4.2.2.2充装风险辨识
辨识充装风险时,充装单位应当根据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安全管理要求,辨识范围应考虑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其中:
——人的因素应包括充装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充装人员、检查人员、
介质化验人员等的配置、持证、安全培训情况等;
——物的因素应包括介质储存设备、压缩气化设备、输送设备、充装设备、安全监控设施、分析化
验设备、应急救援器材、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所充装的移动式压力容器等质量安全现状及配备情
况;
——环境因素应包括介质储存场地、压缩气化区、输送区、介质化验场所、中控室、充装前检查区、
2
DB37/T3885—2020
充装作业区、充装后检查区等自然环境情况;
——管理因素应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质量保证体系、岗位责任制、充装安
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安全技术档案等。
4.2.3风险引发的事故特征及后果
与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相关的事故特征主要包括:倾覆、变形、泄露、燃烧、爆炸等,引发的后果
主要包括交通受阻、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应急疏散等。
与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相关的事故特征主要包括:由于未进行置换、介质分析、充装量核定、设备
设施检查等导致过量充装、充装用管破裂或拉脱、充装介质泄露、燃烧、爆炸等,引发的后果主要包括
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应急疏散等。
4.3风险评价
4.3.1风险评价方法
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设备、环境、管理等四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
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各自单位实际,明确后果(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
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4.3.2风险评价准则
对于辨识出的风险宜采用风险矩阵(LS)评价法评价其风险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填写评价
记录。
4.3.3风险等级
4.3.3.1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风险等级
4.3.3.1.1以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的全部风险中辨识结果最高的等级确定,风险等级是利用风险评价
方法进行判定,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2、3、4、5,其中,1级为最高风险,5级为最低风险。
4.3.3.1.2以下情形的使用风险,其等级直接判定为1级:
——未办理使用登记手续投入使用的、缺少道路运输证投入使用的;
——未配齐随车作业人员或随车作业人员从业资格和素质达不到要求的;
——未经检验检测、或经检验检测判定为不合格、达到报废年限而继续使用的;
——擅自改变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介质的、擅自拆卸调整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的;
——缺少安全保护装置或者安全保护装置失灵而继续使用的;
——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或瓶体存在重大缺陷的、缺少随车应急工器具的。
4.3.3.2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风险等级
4.3.3.2.1以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的全部风险中辨识结果最高的等级确定,风险等级是利用风险评价
方法来进行判定,按照从高到低分为5级:1、2、3、4、5,其中,1级为最高风险,5级为最低风险。
4.3.3.2.2以下情形的充装风险,其等级直接判定为1级:
——未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认的;
——未对移动式压力容器介质进行确认即进行充装的;
——未对移动式压力容器介质余量进行确认即进行充装的;
——需要进行置换处理时没有置换处理即进行充装的;
——移动式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仍进行充装的;
3
DB37/T3885—2020
——充装用管缺少防拉脱联锁保护装置或功能、公称压力不符合要求、超过使用寿命仍投入使用的;
——快装接头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仍继续使用的;
——充装作业现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充装人员、检查人员无证上岗的。
4.4风险管控
4.4.1管控等级
风险管控等级划分为四级,即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
四种颜色表示,实施分级管控。其中:重大风险由公司管控,较大风险由工段管控,一般风险由班组管
控,低风险由员工个人管控。
4.4.2管控措施
4.4.2.1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有效运转,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
员,确保人员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条件,对本单位特种设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管理,加入全国移动
式压力容器公共服务信息追溯平台等。
4.4.2.2工程技术措施
4.4.2.2.1使用单位
购买合格设备,完善入户注册、道路运输、使用登记、危化品经营等前置手续,开展出车前后检查、
日常检修、阶段性检修和隐患排查工作,随车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抢修工器具、人员防护用具,
及时进行移动式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及安全附件检定校验,随车配备北斗或GPS卫星导航系统。
4.4.2.2.2充装单位
充装设备与工艺装备、专用的充装台(线)和充装装置的配置、电气、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等的设计、
安装、调试验收、使用和维护持续满足介质特性、充装安全质量和监督管理要求。
4.4.2.3环境控制措施
4.4.2.3.1使用单位
确保移动式压力容器固定停放场所、临时停放场所安全条件,自觉遵守道路运输相关规定,避免主
动性交通运输事故,服从检查检修、定期检验、介质装卸停放规定等。
4.4.2.3.2充装单位
单位入口、介质储存区、充装前后检查场地、充装场地、安全出口、中控室、视频监控室、分析化
验室等场地条件和作业行为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4.4.2.4应急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
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配备用于事故处置的应急工具、器具和安全防护用品,并
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有效可用。
4
DB37/T3885—2020
4.5风险告知
4.5.1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应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对内部员工
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包含移动式压力容器的风险等级、
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等信息。
4.5.2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应当分别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车辆停放场所和充装现场设置安全风
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防范告知卡、故障紧急处理方式等公示牌。
5隐患排查
5.1组织实施
5.1.1开展隐患排查是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持续有效性进行排查确认,是安全管理
和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
5.1.2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召集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以
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确认,对因管控措施不到位产
生的的隐患进行排查。
5.1.3充装单位负责人应召集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技术负责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充装人员、
检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确认,对因管控措
施不到位产生的的隐患进行排查。
5.2隐患分类
5.2.1基础管理类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在管理体制、机制、程序建立及运行方面
存在的缺陷。例如:
a)未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
b)未建立各项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c)未按规定数量配备符合条件的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作业人员;
d)管理体系局部或整体失控导致不能正常运行;
e)各项管理工作见证不齐全、不规范。
5.2.2生产现场类隐患
5.2.2.1使用单位生产现场类隐患
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装卸、运输、停放等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等方面存在
的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相关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陷。例如:
a)未对移动式压力容器进行日常保养和定期检修的;
b)出车之前、装卸前后未对底盘、罐体或瓶体、安全附件和装卸附件进行安全检查的,
c)存在故意超装运输行为的;
d)随车携带危及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物品的;
e)运送易爆、剧毒等危险介质的车辆未按公安部门核发的道路通行证所指定的时间、路线等行驶
的;
f)运输过程中操作阀门未置于闭止状态,快装接口未安装盲法兰或者等效装置的;
5
DB37/T3885—2020
g)运输途中未尽量避免紧急制动,转弯时车辆未减速,通过隧道、涵洞、立交桥时未注意标高限
速,驾驶人员未根据道路交通状况控制车速,存在超速、强行超车、会车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
运输行为的;
h)运输过程中遇有天气、道路路面状况发生变化,未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
i)运输过程中,押运人员未密切注意车辆安全,每隔2小时未停车检查一次,发现车辆有异常(如
超温、超压、泄漏等),未及时按照预案进行报告和处理的;
j)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时,驾驶人员和押运人员未立即向当地公安、应急、环保和市监部门报告,
并看护好车辆,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救援措施的;
k)车辆停放区周围存在火源或其他危险因素,冷冻液化气体介质移动式压力容器停放时间超过其
标态维持时间,罐式集装箱或者管束式集装箱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吊装和堆放的;
l)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存在擅自离岗、脱岗行为的;
m)在移动式压力容器之间相互充装作业(应急救援和政府指定行为除外)或移动式压力容器直接
向用气设备进行充装的;
n)使用明火直接烧烤或者采用高强度加热的办法对移动式压力容器进行升压或者对冰冻的阀门、
仪表和管接头等进行解冻的;
o)移动式压力容器发生故障需修理时未选择在安全地点和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擅自对易燃
易爆介质运输车辆进行动火修理的;
p)未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
5.2.2.2充装单位生产现场类隐患
包括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前检查、充装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充装后检查等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
作业人员操作行为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相关规程制度等要求的问题或缺
陷。例如:
a)遇到雷雨风沙等恶劣天气,附近有明火,充装单位内设备和管道系统存在异常工况等危险情况,
移动式压力容器或其安全附件、装卸附件有异常,内部残留介质不详以及存在其他危险情况仍
进行充装作业的;
b)未按照指定位置停车,汽车发动机未熄火,未切断车辆总电源,未采取防止车辆发生滑动的有
效措施的;
c)充装用管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连接不符合充装工艺规程的要求,缺乏安全可靠性的;
d)充装接口的盲法兰或者等效装置未在其内部压力卸尽后卸除的;
e)充装易燃、易爆介质前,移动式压力容器上的导静电装置与充装台接地线未进行连接的;
f)充装时的压力、温度和流速不符合与所充装介质相关的技术规范及其相应标准的要求,超过规
定指标时未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的;
g)操作人员充装作业过程中未处于规定的工作岗位,未位于紧急切断装置的远控系统位置,充装
安全连锁报警保护装置失效的;
h)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量(或者充装压力)超过核准的最大允许充装量(或者充装压力),存在超
装、错装现象,或未复核充装介质和充装量的;
i)充装后移动式压力容器上与充装作业相关的操作阀门未置于闭止状态,充装连接口安装的盲法
兰等装置不符合要求,移动式压力容器与充装台的所有连接件未分离的;
j)充装后移动式压力容器的压力、温度、充装量不符合要求,密封面、阀门、接管等存在泄漏,
冷冻液化气体移动式压力容器的罐体外壁存在结露、结霜现象的。
5.3排查类型、周期和组织级别
6
DB37/T3885—2020
5.3.1使用隐患排查
5.3.1.1出车前排查
出车前排查是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每次在出车前,在该车驾驶人员、押运人员协助下,对移动
式压力容器、随车救援工具、安全防护用品以及作业人员状况进行的排查,发现隐患或其他不安全因素,
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按照规定程序向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排查周期:每次出车前,
组织级别: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5.3.1.2运输途中排查
运输途中排查是指运输过程中,押运人员应密切注意道路交通情况和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每
隔2个小时应停车排查一次。若发现交通路况或移动式压力容器有异常(例如:底盘运行不稳、罐体或
瓶体超温、超压、泄漏等),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出记录,按照预案进行报告和处理。排查周期:每2
小时,组织级别:押运人员负责。
5.3.1.3装卸前排查
装卸前排查是指到达装卸现场之后,按照装卸单位停放规定,将车辆停放于装卸前检查区,押运人
员在驾驶人员协助下,对停放区及其周边安全状况,对移动式压力容器自身安全状况进行的排查,发现
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装卸单位现场人员告知。排查周期:每次装卸前,
组织级别:押运人员、驾驶人员负责。
5.3.1.4装卸后排查
装卸后排查是指完成装卸之后,按照装卸单位停放规定,将车辆停放于装卸后检查区,押运人员在
驾驶人员协助下,对停放区及其周边安全状况,对移动式压力容器自身安全状况进行的排查,发现隐患
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装卸单位现场人员告知。排查周期:每次装卸后,组织
级别:押运人员、驾驶人员负责。
5.3.1.5停放排查
停放排查是指在移动式压力容器停放场所,由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或押运人员,按照移动式压力
容器停放要求和规定,对停放场所及其周边安全状况,对移动式压力容器自身安全状况进行的排查,发
现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使用单位或其他相关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安全管理
人员报告。排查周期:每次停放时,组织级别:安全管理人员、押运人员负责。
5.3.2充装隐患排查
5.3.2.1充装前排查
充装前排查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前,在充装前检查区,由充装单位检查人员对移动式压力容器
及随车作业人员资质资格证件、移动式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和装卸附件、随车应急设备、人员防护用
具、介质性质、余重余压等进行的排查,发现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充装
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报告。排查周期:充装前,组织级别:检查人员负责。
5.3.2.2充装过程中排查
充装过程中排查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过程中,在充装作业区,由充装单位检查人员、充装人员
对移动式压力容器停放防滑、发动机熄火、车辆总电源切断、车辆导静电装置与地线连接、充装用管与
7
DB37/T3885—2020
罐车或拖车的连接、充装前管道吹扫与置换、充装过程中人员在岗情况、应急抢险装备配置及完好情况
等进行排查,发现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并向充装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
报告。排查周期:充装过程中,组织级别:检查人员、充装人员负责。
5.3.2.3充装后排查
充装后排查是指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后,在充装后检查区,由充装单位检查人员对移动式压力容器
及其安全附件和装卸附件、充装重量、压力、温度等进行的排查,发现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
立即采取措施,并向充装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报告。排查周期:充装完成后,组织级别:检查人
员负责。
5.4隐患治理
5.4.1一般隐患治理
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作
业人员(驾驶人员、押运人员)或者充装单位作业人员(检查人员、充装人员、化验人员)发现隐患后,
应立即进行整改消除,整改消除情况要经所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确认,难以立即消除的应及时上报,
由单位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
5.4.2重大隐患治理
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停止运行或装卸作业,并经过一定时
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对重大隐患,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和充装单位应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
报告书应当包括隐患类别、影响范围、风险程度、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建议等内容。
根据评估报告书,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充装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分别组织制定
重大隐患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c)治理的费用和物资;
d)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e)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f)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含应急措施)。
对于重大隐患,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负责人、充装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分别组织有关人
员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收。
6文件管理
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应完整保存体现移动式压力容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的记录资料,并
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重大
隐患时,其辨识、评价、整改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改进记录和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
管理。
7持续改进
8
DB37/T3885—2020
7.1评审
使用单位、充装单位每年至少对移动式压力容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一次系
统性评审或更新,当得知国内外发生同类移动式压力容器使用、充装重大事故,或本单位发生移动式压
力容器一般事故后,应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7.2更新
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
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调整。
7.3沟通
使用单位、充装单位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
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提升内外部风险管控意识,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
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9
DB37/T3885—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移动式压力容器风险点登记台账
风险登记台账见表A.1。
表A.1风险登记台账
使用单位名称:(记录受控号)№:
序号罐体或瓶体行走装置或框架安全附件装卸附件管路连接和密封部位
1
2
3
填表人:日期:审核人:日期:
1、风险点名称:以“充装介质名称+移动式压力容器名称+使用风险”形式填写;
2、移动式压力容器名称按《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填写。
充装单位名称:(记录受控号)№:
紧急切断装事故抢险救援
序号装卸用管紧急停车措施检测监控装置超装处理措施
置装备
1
2
3
填表人:日期:审核人:日期:
1、风险点名称:以“充装介质名称+移动式压力容器名称+充装风险”形式填写;
2、移动式压力容器名称按《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填写。
风险等级对照表见表A.2。
表A.2风险等级对照表
管控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评价等级1级2级3级4级5级
风险色度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0
DB37/T3885—2020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充装风险管控清单(SCL)
充装风险管控清单(SCL)见表B.1。
表B.1充装风险管控清单(SCL)
序评价管控
危险源区域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特征及后果控制措施LSR备注
号级别级别
管理失控,易发生充装安全
机构建立未建立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基础
安全管责任事故。
1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B 3505-1985 带尺寸尾数的蒙皮锪钻 1985-06-07
- HB 4-2-1976 导管假定直径 1976-10-27
- QJ 2498.6-1993 模件组合式控制台结构及尺寸系列 踏脚框 1993-03-30
- HB 7024.5-1994 夹具通用元件基体件大滚齿夹具底座 1994-10-31
- HB 1399-1987 精密基础方箱 1987-04-08
- HB 1406-1987 V形支承板 1987-04-08
- JB/T 7649.4-1994 冲模零件及其技术条件 冲模挡料和弹顶装置 侧压簧片 1994-12-09
- HB 5584-1983 橡胶密封圈 1984-08-23
- SJ/T 10588.19-1994 DB-472型电子玻璃技术数据 1994-08-08
- QJ 2369-1992 半圆头螺栓 199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