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604-2019 公路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DB32/T 3604-2019 Road cement in-place cold recycled base layer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9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扬州市公路管理处、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扬州帅工公路工程养护机械有限公司、南京正通道路再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殷成胜、马在宏、卢勇、王辉、帅同瑾、俞春荣、刘爱华、杨坤、蒋雪峰、管正川
- 出版信息:
- 页数:24页 | 字数:37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93.080.30
P66
备案号: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604—2019
公路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ColdIn-PlaceRecyclingwithCement
2019-07-11发布2019-08-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3604—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材料要求..........................................................................2
6原路面调查及分析..................................................................3
7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设计..........................................................3
8施工工艺..........................................................................7
9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10
10工程质量检验评定................................................................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振动磨耗级配确定试验方法.....................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振动成型试验方法...........................1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横向均匀度指标评价办法.........................................19
I
DB32/T360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扬州市公路管理处、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路事业发展
中心、扬州帅工公路工程养护机械有限公司、南京正通道路再生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殷成胜、马在宏、卢勇、王辉、帅同瑾、俞春荣、刘爱华、杨坤、蒋雪峰、管
正川。
II
DB32/T3604—2019
公路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材料要求、原路面调查及分
析、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以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工程中采用水泥作为再生结合料的路面基层就地冷再生施工,可用于一级及以下
公路路面的底基层,二级及以下公路路面的基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E51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TF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4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
JTGH20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DB32/T1246-2008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泥就地冷再生coldin-placerecyclingwithcement
采用专用的就地冷再生设备,对路面原结构层进行现场铣刨、破碎,根据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集料、
再生结合料(水泥)和水,在常温下进行拌和、摊铺和碾压,形成结构层的再生技术。
3.2
路面基层回收料recycledmaterialsfromroad-base,简称RMB
采用专用设备(如就地冷再生机)从路面基层上获得的半刚性基层回收料。
3.3
1
DB32/T3604—2019
水泥冷再生混合料coldrecyclingmixturewithcement
使用水泥作为主要结合料,与路面基层回收料在常温下进行均匀拌和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料。
3.4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gradationofcoldrecyclingmixture
冷再生混合料中RMB与新掺集料的合成级配。
3.5
再生深度recyclingdepth
专用再生设备设定的铣刨深度,一般指原路基顶面标高与再生层底面标高之差。
3.6
再生厚度recyclingthickness
再生层设计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指再生层碾压成型后的顶面标高与底面标高之差。
4总则
4.1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的再生厚度不应大于25cm,不宜大于20cm,且不应小于15cm。
4.2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期的最低气温应在5℃以上,如遇下雨,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采取必要
的遮盖措施。
4.3应按照环保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尘和合理处治废弃物。
5材料要求
5.1一般规定
用于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施工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应按频率取样,进行质量检验,不得以供应商提供
的检测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5.2路面基层回收料(RMB)
5.2.1RMB应保持级配稳定。
5.2.2选取的RMB应具有代表性,并应按照表1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表1RMB检测项目
材料检测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级配实测本标准附录A(规范性附录)
含水率(%)实测
RMB
吸水率(%)实测
含泥量(%)实测JTG/TF20
针片状颗粒含量(%)≤20
RMB粗集料
压碎值实测
2
DB32/T3604—2019
5.3新掺集料
5.3.1集料的掺配比例应根据级配设计确定。
5.3.2新掺集料质量应符合现行JTG/TF20的规定。
5.3.3材料堆放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同时做好排水设施。各种材料应分开堆放,避免受潮、互相交
叉混料和污染。
5.3.4有条件的情况下,集料进行搭棚堆放。
5.4水泥
5.4.1优先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其初凝时间应不小于4h,
终凝时间应大于6h而小于10h,禁止使用快硬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水泥。
5.4.2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JTGF30与GB/T1346的规定。
5.5水
冷再生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一般采用可饮用水。使用非饮用水,应经试验验证,不影响产品和工
程质量时方可使用。
6原路面调查及分析
6.1原路面基础数据的收集
6.1.1水泥就地冷再生工程实施前,应对原路面历史信息、原路面技术状况、交通量、工程经济等进
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为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和再生路面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6.1.2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前,应调查下承层结构承载能力。强度不足时,应进行病害处治。
6.1.3原路面设计资料、竣工资料等,包括公路等级、设计标准、几何线形、原路面结构、材料、施
工工艺、各结构层配合比和质检测试结果等方面的资料。
6.1.4交通量状况信息,包括历年交通量、轴载组成情况等。
6.1.5养护管理数据,包括养护历史、路况检测数据等。
6.2原路面状况调查与评价
6.2.1原路面状况调查内容包括:路面结构强度PSSI、路面状况指数PCI、路面平整度RQI以及原路面
结构厚度。检测频率和要求应符合现行JTGH20的相关规定。
6.2.2路面内部结构状况,包括结构损坏类型、病害层位、病害严重程度、层间联接状况、结构层材
料性能指标等。
6.2.3原路面结构参数获取宜选在一年中的最不利季节进行。原路面结构参数包括下承层顶面当量回
弹模量、路表当量回弹模量等。
6.2.4原路面状况调查时,还需记录排水、地质变化以及路段几何特征等(比如陡坡、急转弯以及高
填方路堤等)。
6.2.5通过对原路面状况调查、RMB的取样、试验和路面病害成因分析,为就地冷再生设计提供依据。
7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设计
7.1一般规定
3
DB32/T3604—2019
7.1.1在对RMB充分调查基础上,根据工程要求、公路等级、使用层次、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等因素,
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
7.1.2不同结构路段、不同强度路段应独立进行结构组合设计和就地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7.1.3应采用就地冷再生专用设备铣刨有代表性的路段,获得路面基层回收料(RMB)样品。
7.1.4RMB的级配,应满足表2中的级配范围。不符合级配要求,应掺入新集料使合成级配满足级配
要求。
表2水泥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范围
各筛孔的质量通过百分率(%)
筛孔尺寸(mm)一级公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
基层底基层
37.510090-100
31.5100--
26.590-100-66-100
1972-89-54-100
9.547-67-39-100
4.7529-4950-10028-84
2.3617-35-20-70
1.18--14-57
0.68-2217-1008-47
0.0750-70-300-30
7.1.5RMB的级配确定时,对于二灰碎石基层铣刨料,宜采用洛杉矶磨耗试验,将基层铣刨料进行300
次磨耗后的级配作为RMB级配,洛杉矶磨耗试验方法详见附录A;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铣刨料,其
级配确定采用直接筛分方式。
7.1.6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应满足表3的技术要求。
表3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
交通等级极重、特重交通重交通中、轻交通
基层≥~6≥~≥~
7d无侧限抗压强度4352.53
()
MPa底基层≥2.5~4.5≥1.5~2.5≥1.5~2.0
注:公路等级高或交通荷载等级高或结构安全性要求高时,推荐取强度高值标准。
7.2配合比设计
7.2.1级配设计
7.2.1.1将代表试样(路面基层回收料(RMB))完全风干,测定旧混合料完全风干后的含水量。
7.2.1.2根据RMB和新集料级配确定合成级配,绘制级配曲线,使设计合成级配在相应的级配范围内,
宜接近级配中值。当反复调整不能满足时,应更换新集料重新设计。更新后仍不能完全在相应的级配范
4
DB32/T3604—2019
围内时,若1挡筛孔通过率超出,可由最终强度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决定此道路是否适合再生;若超过1
档筛孔通过率超出范围,则此道路不适宜进行再生。
7.2.2确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7.2.2.1分别按下列五种水泥剂量制备不同比例的混合料。水泥剂量的数量选取可以根据当地施工经
验和实际要求进行调整。
a)做基层用:4%、4.5%、5%、5.5%,6%;
b)做底基层用:3.5%、4%、4.5%、5%、5.5%。
7.2.2.2按公式1确定试样的干质量。
MMsad/(1(Wad/100))(1)
式中:
――试样的干质量,;
Msg
――试样的风干质量,;
Madg
――风干试样的含水率,%。
Wad
7.2.2.3按公式2确定水泥的用量。
MMcs(C/100)(2)
式中:
――水泥或石灰用量,;
Mcg
C――水泥百分比,%;
――试样的干质量,。
Msg
7.2.2.4按照JTGE51-2009中T0804方法,采用标准击实的静压成型方法确定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
最佳含水率。
7.2.3成型试件
7.2.3.1按公式3确定加水百分比,并按式4确定需要加水的质量。
WaddWOMCWad(3)
Mw(Wadd/100)(MsMc)(4)
式中:
――试样的加水百分比,%;
Wadd
――试样的最佳含水率,%;
WOMC
5
DB32/T3604—2019
――风干试验的含水率,%;
Wad
――加水质量,;
Mwg
――试样干重,;
Msg
――稳定剂添加量,。
Mcg
7.2.3.2根据计算出来的加水量拌制水泥冷再生混合料,根据静压成型的方法制作试件(静压成型时
强度设计要求参照表3)。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振动压实方法成型水泥就地冷再生混合料的各
种试件,振动成型试验方法及成型强度要求详见附录B。
7.2.3.3按规定压实度分别计算不同水泥剂量的试件应有的干密度。
7.2.3.4根据最佳含水率和计算的干密度制备试件。进行强度试验时,作为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
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如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大于表中规定的值,则应重做试验,并找出原因,加以解
决。如不能降低偏差系数,则应增加试件数量。
表4最少试件数量
偏差系数(%)
试件数量<1010~1515~2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8026.4-1999 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 调节支承 1999-08-06
- HB 3346-1981 9 弧齿锥齿轮单面盘铣刀(试行) 1981-11-02
- HB 7068.4-1994 射频无反射室用聚氨酯泡沫吸波材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 明火燃烧和热幅射产生毒性气体试验 1994-10-31
- GB/T 4325.1-1984 钼化学分析方法 方波极谱法连续测定铅、镉量 1984-04-12
- QJ 20040.3-2011 不锈钢螺钉垫圈组合件 第3部分:十字槽凹穴六角头螺栓、弹簧垫圈和平垫圈 2011-07-19
- HB 5284-1984 航空用GH220合金热轧棒材技术条件 1984-06-18
- JB/T 8377-1996 电热远红外型 芯烘干炉 技术条件 1996-04-22
- HB 4152-1988 加工高温合金、钛合金通孔用带后引导的硬质合金直柄机用阶梯铰刀 d=6.0~9.5mm 1988-04-09
- SJ 3183-1989 双卡套式管接头系列 1989-02-10
- JB/T 8234-1999 看谱镜 199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