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2159.3-2008 声学与振动 弹性元件振动-声传递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 第3部分: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GB/T 22159.3-2008 Acoustics and vibration—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vibro-acoustic transfer properties of resilient elements—Part 3: Indirec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dynamic stiffness of resilient supports for translatory motion

国家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3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GB/T 22159.3-2008
相关服务
标准类型
国家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8-07-02
实施日期
2009-02-01
发布单位/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7)
适用范围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一种在给定预载条件下,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主要涉及振动传递率的实验室测量,称为间接测量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平行连接件的测试部件(见图1)。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起草人:
陈克安、程明昆、吕亚东、毛东兴、李志远、俞悟周
出版信息:
页数:34页 | 字数:58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17.140

Z32

圆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211

GB/T59.3--2008/IS00846—3:2002

声学与振动弹性元件振动一声传递

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第3部分:弹性

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Acousticsandmeasurementofvibro-acoustictransfer

vibration--Laboratory

ofresilientelements--Partmethodfor

properties3:Indirectdeterminationofthe

stiffnessofresilientformotion

dynamicsupportstranslatory

(IS0

10846—3:2002,IDT)

2008—07—02发布2009-02-0

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磐士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仲

10846-3:2002

GB/T22159.3--2008/150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IⅡ,●o

4原理……………··o

5对测量仪器的戛求………………o

5.1法向平动………………··……·o

5.2横向平动………0

5.3非期望振动的抑制………··…-

6测试装置适用性准则……………··

6.1频率范围…………………···…··

6,2上限频率厶的确定…………·-

6.3侧向振动传递…………………一

6.4非期望输入振动………………··

6.5加速度计………·-

6.6力传感器………·

6.7信号叠加………··

6,8分析仪…………··

7测试过程…………..

7.1待测部件的安装………………

7.2加速度计的安装与连接………··

7.3激振器的安装与连接…………··

7.4信号源…··……··

7.5测量方法………··

7.6线性检验………一

8测试结果计算……··8地坨坨坫¨¨¨¨¨"""""”掩M

8.1动刚度的计算…·………………·

8.2动刚度1/3倍频带平均值……--

8.31/3倍频带结果表示…………··

8.4窄带数据的表示………………··

9记录内容…………-·

10测试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转动部件的扭转动刚度····-

附录B(资料性附录)对称性对动刚度矩阵的影响

附录C(资料性附录)静态荷载偏移曲线………-·

参考文献……………··M¨珀加加船毖勰∞∞

10846—3:2002

GB/T22159.3--2008/1SO

前言

本部分是GB/T22159《声学与振动弹性元件振动一声传递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的系列标准之

一。GB/T22159在《声学与振动弹性元件振动一声传递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总标题下包括以下5个

部分:

——第1部分:测量原理与指南;

——第2部分: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直接测量方法;

——第3部分: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第4部分:非弹性支撑的平动动刚度;

——第5部分:测定弹性支撑件低频动刚度的点驱动法。

本部分等同采用ISO10846—3:2002《声学与振动——弹性元件振动声传递特性实验室测量方

法——第3部分: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间接测量方法》(英文版)。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克安、程明昆、吕亚东、毛东兴、李志远、俞悟周。

本部分首次发布。

10846-3:2002

GB/T22159.3--2008/IS0

引言

各种被动隔振器被用于降低振动的传递,例如汽车发动机悬置,建筑物的弹性支撑、船用机器的弹

性支承和弹性(柔性)联轴器以及家用电器中的小型隔振器。

本部分规定了测量线弹性支撑动刚度函数的间接法,如果元件对给定的静态预荷载表现出近似的

线性振动特性,则本部分还包括非线性静态预荷载一偏移特性的弹性支撑。

本部分为弹性元件振动一声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还包括测量原理、直接

法和点驱动法,ISO10846—1提供了选择合适标准的总体指南。

Hz以上的

本部分所描述的实验室条件包含如何合理使用静态预载。间接法用于分析弹性元件20

结构声传递损失是很有用的。然而,该方法不能完全表征用于衰减低频振动或冲击位移的隔振器特性。

GB/T

22159.3--2008/IS010846—3:2002

声学与振动弹性元件振动一声传递

特性实验室测量方法第3部分:弹性

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1范围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一种在给定预载条件下,弹性支撑件平动动刚度的测量方法。该方法主要涉及

振动传递率的实验室测量,称为间接测量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平行连接件的测试部件(见图1)。

Hz~20

注1:本部分主要适用于那些以降低音频振动(20kHz的结构声)向结构体传播为主的隔振器。此种类型

的振动可辐射出不需要的流体声(如空气声、水声或其他)。

注2:实际情况下,由于测试装置尺寸限制,该方法不用于非常小或非常大的弹性支撑件。

注3:该方法中也包含部分连续支撑垫的测量样品。这些样品能否充分表明复杂系统的特性,由本部分使用

者负责。

本部分还介绍了与待测元件连接件平行及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测量方法。附录A中介绍了含有转

动部件动刚度的指导性测量方法。

该测量方法所适用的频率范围是,2~,3。,2与^的值取决于测试装置和待测隔振器,通常

20Hz≤,z≤50Hz;2kHz。

kHz≤,3≤5

采用本部分方法所获得的测量数据可用于:

——。生产厂商和供销商提供的产品信息;

——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

——质量控制;

——计算通过隔振器的振动传递率。

夕燃戮i囊鬻颡<

鹾戮蜷戮熬辫§l㈣

注1:当弹性部件不具有平行连接件时,需采用辅助固定夹具并将之作为待测部件的一部分,以满足测量所需的

平行连接件条件。

注2:图中箭头所示为负载方向。

图1具有平行连接件的弹性支撑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2215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

本部分。

1

GB/T22159.3--2008/1S010846-3:2002

2298ISO

GB/T2041:1990)

1991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neq

ISO

GB/T3240声学测量中的常用频率(neq266)

GB/T

11349.1一z006振动与冲击机械导纳的试验确定第1部分:基本定义与传感器

(IS07626—1,IDT)

GB/T

测量(IS07626—2,IDT)

13823.3—1992

GB/T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正弦激励比较法校准(二次校准)

5347—3)

(neqISO/DIS

GB/T

14412--2005机械振动与冲击加速度计的机械安装(ISO5348:1998,IDT)

3术语和定义

GB/T

22159的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隔振器vibrationisolator

弹性元件resilientelement

用于减弱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传递而专门设计的隔振元件。

3.2

弹性支撑件resilientsupport

可支撑起机器、建筑物或其他类型结构部分质量的隔振器。

3.3

element

测试元件test

待测弹性支撑件,包括其连接件和辅助固定夹具(若使用)。

3.4

force

阻滞力blocking

Fb

外加于隔振器输出端的动态约束力,可使隔振器产生零位移输出。

3.5

transfer

stiffness

动[态传递]刚度dynamic

^2.1

与频率有关的复数,为弹性元件输出端的力与其输入端的简谐振动的位移比。

注1:下标中的1,2分别表示弹性元件的输入和输出端。

注2:^z.-的取值受到静态初负载、温度及其他一些条件的影响。低频时,^:.。仅取决于弹性力和阻尼力,且^。。一

k¨(^¨表示隔振器输人端的作用力与位移之比)。

注3:高频时,由于^z,。还会受到弹性元件内部惯性力的影响,屯.。≠^¨。

3.6

factorof

弹性元件损耗因子lossresilientelement

7

低频条件下,_为复数女”的虚部与实部之比(即k:.。相位角的正切值),此时,弹性元件内在惯性力

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3.7

transferstiffness

频率平均动[态传递]刚度frequency-averageddynamic

k。。

2)。

动刚度在△,频带内的平均值(见8

2

22159.3--2008/IS010846—3:2002

GB/T

3.8

contact

点接触point

接触振动面可看作刚体表面的接触方式。

3.9

translation

法向平动normal

与弹性元件连接件方向相垂直的平移振动。

3.10

translation

横向平动transverse

垂直于法向平动方向的平移振动。

3.11

线性linearity

满足叠加原理的弹性元件动态特性。

z:(f),若输人为Ⅱz。(£)+bx2(£),输出为ay。(£)+6此(f),则系统满足叠加原理。

注2:实际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系统线性特性的检验并不可行。一种有限度地检验线性特性的方法是测量一定输

入强度范围内的动刚度。事实上,该方法对检验系统激振与响应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十分有效的(见7.6)。

3.12

method

直接法direct

测量隔振器输入端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及输出端阻滞力的方法。

3.13

间接法indirectmethod

当隔振器输出端载有一质量已知的剐体时,测量弹性元件(针对位移、速度或加速度的)振动传递率

的方法。

10846中并未涉及此类方法。

注:除了类似质量阻抗的情况,术语“间接法”可能包括任何已知其阻抗的负载。然而·ISO

3.14

传递率transmissibility

T

弹性元件作简谐振动时,隔振器输出端的复位移塑与输入端复位移坠之比(塑/塑)。

注1:对速度。或加速度n,可采用相似的方法定义传递率,其取值相等。

注2:这里下划线表示复数,本部分文中以后出现此表示方法时不再说明。

3.15

level

力级force

LF

LF=lOlg…………一(1)

iFz

』0

N,为基准力。LF的单位为分贝(dB)。

式中:F2表示特定频带内作用力的均方值;F。一10

3.16

level

加速度级acceleration

L。

L。一1019百a2(2)

a0

式中:n2表示特定频带内的加速度均方值;n。=10“m/s2,为基准加速度。L。单位为分贝(dB)。

3.17

oftransferstiffness

动[态传递]刚度级leveldynamic

Ll川

L^21019峰乒(3)

≈0

3

GB/T22159.3--2008/ISO10846-3:2002

式中:l^z。,l2为特定频率处的动刚度幅值平方(见3.5),^。一i

N‘m“为基准刚度。Lk。单位为分

贝(dB)。

3.18

ofbandtransferstiffness

频带平均动[态传递]刚度级levelfrequencyaverageddynamic

L。,

L,Ⅲs鲁

式中:女。。见3.7中定义,‰一1N·m_1为基准刚度。

3.19

transmission

侧向振动传递flanking

测试过程中,由隔振器输入端激振器产生的振动,经由待测弹性元件以外的其他路径传至输出端,

使隔振器输出端产生力和加速度。

4原理

IsO

10846—1介绍了间接法测量原理。

其基本原理为:通过测量质量为m:的刚体的加速度获得阻滞力。该作用力可使待测弹性元件输

出端的振动足够小。同时,需要在阻滞质量块与测试装置的其他部件之间,进行动态去耦处理,以避免

侧向振动传递的产生。

对于简谐振动并采用复数表示方法,待测元件的动刚度(见3.5)与测量所得振动传递率(见3.14)

之间的关系,可由式(5)给出:

注:下划线表示该量为复数。

式中:mr表示待测元件输出端连接件的质量;下标1和2分别代表弹性元件的输入端与输出端。

根据式(5)的右端项,可获得一种有效的阻滞力间接测量方法。该方法要求,仅由阻滞力决定在阻

滞质量处测得的相应振动。因此原则上需要测量的振动应是由阻滞质量块与待测部件输出端连接体共

同组成的组合刚体质心在期望力方向上的振动。

5对测量仪器的要求

5.1法向平动

5.1.1概述

图2~图4为弹性支撑件测试装置示意图。图示各装置均受到来自法向负载方向上平移振动的作

用。测试时,应根据待测部件的实际应用情况安装。

注:此处所收集的测试实例并不详尽,而且,没有对测试装置的配备原则提出任何限制。

为能根据本部分得到合适的测量,测试装置中应包括如5.1.2~5.1.6中所述各部件。

5.1.2阻滞质量

在待测部件的输出端放置的质量块。该质量块的作用之一就是阻滞输出。通过测量该质量块的加速度,

可确定阻滞力的大小。另外,质量块起到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其振动与测试部件输出端连接件的振动相一致。

5.1.3静态预载系统

测量应在测试部件具有典型性和特定静态预载的条件下进行。下述方法为使用静态预载的几个示例:

a)采用液压激振器作为激振源。这一激振装置与待测部件、测试部件输出端的阻滞质量块,一起

被安放在同一负载结构上。阻滞质量块放置在辅助隔振器上,以减弱质量块与负载结构之间

的耦合作用。所有这些辅助隔振器的低频动刚度之和,与待测元件的动刚度在幅值上具有相

4

10846-3:2002

GB/T22159.3--200811S0

同的数量级。

b)采用一种仅提供静态预载的结构,如图2、图3所示。如若采用此种结构,同样需要在待测部

件的输入端使用辅助隔振器,以减弱待测部件与负载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

2

3

4

5

6

4

7

】——激振器;5一——待测部件;

2——横粱;6~阻滞质量块

3——连杆;7——刚性基础。

4一动态解耦弹簧,静态预载

a)整体效果图

1——静态预载;

2——横粱;

3——一动态激振;

4——加速度测点(。t)

5——激振质量块;

6——待测部件。

b)输入端(局部放大图)

图2法向平动动刚度实验室测试装置例一(连续型)

22159.3--2008/IS010846—3:2002

GB/T

1——待测部件;

2——阻滞质量块(mz)

3一一加速度测点(n。)

4——加速度测点(n。)

5一刚性基础。

c)输出端(局部放大图)

图2(续)

463

1——激振质量块;

2一一待测部件;

3——阻滞质量块;

4剐性基础;

5——动态解耦弹簧;

6——加速度测点(。。);

7——一加速度测点(a:);

8——动态激振;

9——加速度测点(m)。

图3法向平动动刚度实验室测试装置例二

6

10846-3:2002

GB/T22159.3--2008/IS0

c)在待测部件顶端采用(有或没有支撑结构的)阻滞质量块,以作为重力负载。

5.I.4加速度测量系统

加速度计应被安放在待测部件的输入端、输出端及用于支撑阻滞质量块的基础上。当加速度测量

不易在中心点位置进行时,需要通过适当的信号叠加,进行中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