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1779.1-2024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第1部分:水域搜救
DB52/T 1779.1-2024 Standar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essional Rescue Teams Part 1: Water Search and Rescue Oper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220
CCSA90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779.1—2024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第1部分:水域搜救
2024-01-25发布2024-05-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779.1—2024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级别划分及能力要素.................................................................2
5组织架构...........................................................................2
6行动能力建设.......................................................................2
7装备建设...........................................................................3
8作业与要求.........................................................................3
附录A(规范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能力要素.........................................5
附录B(规范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组织架构要求.........................................6
附录C(资料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人员基本能力要求....................................10
附录D(资料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训练内容............................................12
附录E(资料性)基本装备配备建议....................................................14
I
DB52/T1779.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52/T1779的第1部分。DB52/T177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水域搜救;
——第2部分:山岳搜救。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贵州省标准化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罗文波、刘德、龙大勇、杨栋、龙漂、刘豪、孟吴恒、周登位、沈伟、梁志、
李良懿、白雪、折小荣。
II
DB52/T1779.1—2024
引言
我国是各类灾害事故突出的国家,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
亿元。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具有明显山地特征,气候复杂多样,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
凝冻、干旱、暴雨、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仅2022年,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共接
警出动48021起,日均131.5起,其中火灾扑救12839起,以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为主的应急救援12197
起,社会救助18081起,营救遇险群众4611人,疏散转移群众6487人,抢救财产价值13538.7万元。
国家机构改革后,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使命,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主力军
和国家队的作用。但是在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上,消防救援尖刀力量仍然短缺,现代化装备亟待加
强,综合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实战实训效能仍需提高。因此,结合我省灾害特点,统筹推进各类专业队
伍建设,科学布局建设一批“一专多能、专常兼备、辐射区域、形成网络”的综合应急救援尖刀拳头力
量迫在眉睫。为此,特制定DB52/T1779《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规范》指导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拟由2部分构成。
——第1部分:水域搜救。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域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实战能力,为全省水
域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
——第2部分:山岳搜救。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全省山岳搜救专业队伍的建队规范以及提升队伍的救
援实战能力,为全省山岳搜救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供标准和参考。
III
DB52/T1779.1—2024
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第1部分:水域搜救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域专业救援队伍级别划分及能力要素、组织架构、行动能力建设、装备建设、作业
与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专业消防救援队伍,其他形式的救援队伍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域搜救
水域内人员、重要物资和场所受到威胁时,由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开展的搜索与救援行动。
3.2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
对在水域环境中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被困失联、重要物资受到威胁时,作出迅速响应,并实施搜
索、营救、紧急医疗、转运的专业性队伍。
3.3
水上救生员
在各种水域环境下,经专业培训具备水上救援能力的人员。
[来源:YJ/T1.4-2022,3.3,有修改]
3.4
舟艇驾驶员
经过舟艇驾驶技术培训,能在洪涝水域、急流河道等水面环境,驾驶舟艇执行救援任务的人员。
3.5
救援潜水员
从事水下生命搜索与营救及财产打捞等救援行动的潜水员。
[来源:YJ/T1.5-2022,3.8,有修改]
3.6
自携式潜水
由潜水员自行佩戴供气瓶及呼吸器进行的水下活动,其潜水装具有开式、闭式、半闭式循环三种型
式。
注:使用气体介质为压缩空气。
[来源:YJ/T1.5-2022,3.2,有修改]
1
DB52/T1779.1—2024
3.7
水面需供式潜水
从水上通过脐带(或软管)向下潜的潜水员输送呼吸气体的潜水方式。
注:使用气体介质为压缩空气。
[来源:YJ/T1.5-2022,3.3,有修改]
3.8
蒲福风级
根据风对炊烟、沙尘、地物、渔船、渔浪等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
4级别划分及能力要素
4.1级别划分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能力从高到低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一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二级水域专业救
援队伍、三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
4.2能力要素
各级水域专业救援队伍能力要素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5组织架构
5.1人员要求
应根据行动要求,合理配置专业队伍人数,各级专业队伍人员基本配置要求见附录B中表B.1。
5.2专业技术资格要求
应配备急流救援、潜水救援、舟艇驾驶、声呐操作、水下机器人操作、无人机操作等人员,并具备
相应专业资格或经过相应专业培训。
5.3行动架构
应根据不同队伍的级别、条件、能力组织行动架构,包括管理、搜救、医疗、保障四个模块,搜救
模块行动架构见附录B中图B.1~图B.3。
5.4岗位设置
现场行动岗位职责与基本人数要求见附录B中表B.2。
6行动能力建设
6.1总体要求
6.1.1应提升队伍自身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现场对受困人员开展安全、简单、快捷的救援、转移物
资等行动。
6.1.2人员基本能力要求见附录C。
2
DB52/T1779.1—2024
6.2能力提升
6.2.1培训演练见表1,具体训练内容见附录D。
表1培训演练表
培训
队伍演练
急流潜水
级别
时长形式时长形式时长形式
每年不少于12天每年不少于20天
一级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综合演练
96课时160课时
每年不少于12天每年不少于20天
二级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综合演练
96课时160课时
每年不少于12天每年不少于20天
三级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每月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
96课时160课时
6.2.2训练场地要求见表2。
表2训练场地要求表
类别水上训练场地水下训练场地
主流区流速2m/s~5m/s、可用河段总长度不
水面宽度应不小于100m,水深10m~60m;水流
小于80m,中心深度不小于2m,平均垂直水流
天然水域速度应不大于0.5m/s;蒲福风力等级应不大于4
方向宽度不小于15m;岸际上下游有便于人员、
级(风速11~16节,浪高1.0m)。
船艇作业的区域,并可架设绳索横渡系统。
水面宽度不小于6m,深度不低于1.5m,流速自携式潜水训练场地水面宽度应不小于20m,水
人工场地
1m/s~6m/s。深应不小于2m。
7装备建设
7.1配备要求
7.1.1水域专业救援队伍配备装备、物资应满足救援任务需要,具备实用性、功能性、安全性、耐用
性。
7.1.2水域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基本配置要求见附录E。
7.2管理要求
应建立装备管理制度,设置独立的装备管理区、库,明确专职装备管理员,建立装备台账,定期开
展装备检查和维护保养。标记存在安全隐患的装备,对不能正常使用的应报废。
8作业与要求
8.1作业程序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作业程序见图1。
3
DB52/T1779.1—2024
图1水域专业救援队伍作业程序图
8.2行动要求
8.2.1应评估现场气象情况、水文环境,研判危险源、危险程度及潜在突发情况。
8.2.2应划定警戒作业区,疏散影响救援行动的无关人员。
8.2.3应制定安全、高效的救援方案及备份计划。
8.2.4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经安全员检查后方可作业。
8.2.5应根据现场情况,合理选择救援方式,优先使用机器人开展水下作业行动,潜水作业应设置预
备潜水员,救援人员不应单独行动。
8.2.6急流救援时,主流区流速不应大于5m/s;
8.2.7潜水救援时,流速应不大于0.5m/s,蒲福风力等级应不大于4级(风速11~16节,浪高1.0m);
作业深度自携式潜水不大于15m、水面供气需供式潜水不大于40m。
8.2.8救援结束后,应对救援人员、车辆、装备等进行洗消,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4
DB52/T1779.1—2024
A
A
附录A
(规范性)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能力要素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能力要素见表A.1。
表A.1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能力要素
序号能力要素一级二级三级
流速不大于5m/s的洪涝水流速不大于5m/s的洪涝水流速不大于3m/s的洪涝水
1水上作业范围
域、急流河道。域、急流河道。域、急流河道。
自携式:深度不大于15m、
低能见度、水流速度不大于
0.5m/s、蒲福风力等级应不自携式:深度不大于15m、
大于4级(风速11-16节,低能见度、水流速度不大于
浪高1.0m);0.5m/s、蒲福风力等级应不
2潜水作业范围-
水面需供式:深度不大于大于4级(风速11-16节,
40m、水流速度不大于0.5浪高1.0m)。
m/s、蒲福风力等级应不大
于4级(风速11-16节,浪
高1.0m。)。
综合运用舟艇、无人机、
综合运用舟艇、无人机、水
水下机器人、声呐、自携综合运用舟艇、无人机、水
3搜索技术下机器人、声呐、自携式
式潜水装具、水面需供式潜下机器人开展搜索。
潜水装具开展搜索。
水装具开展搜索。
综合运用抛物、舟艇、涉综合运用抛物、舟艇、涉
水活饵、单人、绳索、水下水活饵、单人、绳索、水下综合运用抛物、舟艇、涉
4机器人、水下起吊(小型车机器人、水下起吊(小型车水活饵、单人、绳索、水下
营救技术
辆)、水下破拆、水下遇难辆)、水下遇难人员打捞等机器人等技术开展营救。
人员打捞等技术开展营救。技术开展营救。
能引导直升机到达指定地
5直升机辅助救援--
面,配合直升机救援。
水上救援:3个任务点同时水上救援:2个任务点同时
开展昼夜救援的能力;潜水开展昼夜救援的能力;潜水水上救援:1个任务点开展
作业能力
6救援:夜间不作业,2个任救援:夜间不作业,1个任昼夜救援的能力。
务点同时开展作业。务点开展作业。
7自我保障能力独立运行保障不低于72h。独立运行保障不低于48h。独立运行保障不低于24h。
注:“-”为不要求。
5
DB52/T1779.1—2024
B
B
附录B
(规范性)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组织架构要求
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建设基本人员配置要求见表B.1。搜救模块行动架构图见图B.1、图B.2、图
B.3。现场行动队伍岗位职责与最低人数要求见表B.2、表B.3。
表B.1水域专业救援队伍分级建设人员基本配置
一级二级三级
项目
水上救援自携式潜水水面需供式潜水水上救援自携式潜水水上救援
301010201010
队伍总人数
503010
图B.1水域专业救援一级队伍搜救模块行动架构图
6
DB52/T1779.1—2024
图B.2水域专业救援二级队伍搜救模块行动架构图
图B.3水域专业救援三级队伍搜救模块行动架构图
7
DB52/T1779.1—2024
表B.2水域专业救援队伍搜救模块岗位职责
岗位配置
岗位职责
主要负责制定救援方案并指挥实施;
队长
接受上级分配的任务和命
推荐标准
- T/CAZG 010-2022 动物园鸟类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规范 2022-12-06
- T/SDAS 884-2024 设施蓝莓全基质栽培技术规程 2024-07-25
- T/CAZG 013-2022 动物园消毒管理规范 2022-12-06
- T/CSTE 0618-2024 野鸟疫源疫病监测技术 第1部分:样本采集技术规程 2024-07-29
- T/FJGX 001-2024 奉节青脆李贮藏保鲜技术规程 2023-10-01
- T/GXAS 792-2024 永福报春苣苔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2024-08-06
- T/GXAS 865-2024 桑断梢病防治技术规程 2024-10-14
- T/GXAS 788-2024 地理标志农产品 灵山奶水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2024-07-23
- T/GXAS 752-2024 金针香大米 2024-06-21
- T/AGFA 0016-2024 绿色食品 小麦种植技术规范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