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231-2013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DB63/T 1231-2013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1231-2013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9-06
实施日期
2013-10-15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大学
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白刺夜蛾调查方法、防治的原则与方法、防效检查等技术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白刺夜蛾防治。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起草人:
严林、星学军、苏丽萍、王文殷、侯秀敏、李晓明、何孝德、杨元武、许新新、杨芳、朱琳、海存秀、辛总秀、金生英、陈生翠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备案号:38499-2013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31—2013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2013-09-06发布2013-10-1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31—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林、星学军、苏丽萍、王文殷、侯秀敏、李晓明、何孝德、杨元武、许新新、

杨芳、朱琳、海存秀、辛总秀、金生英、陈生翠。

I

DB63/T1231—2013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白刺夜蛾调查方法、防治的原则与方法、防效检查等技术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白刺夜蛾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15781森林抚育技术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24689.1植物保护器械虫情测报灯

GB/T24689.2植物保护器械频振式杀虫灯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白刺夜蛾

白刺夜蛾LeiometoponsimyridisStaudinger,1888,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剑纹夜

蛾亚科Acronictinae,僧夜蛾属(LeiometoponStaudinger,1888)的昆虫,学名,僧夜蛾,俗名,白刺

夜蛾,白刺毛虫。是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荒漠、半荒漠灌丛草原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主要喜食白刺属植

物叶片,在柴达木地区主要危害唐古特白刺、西伯利亚白刺和大果白刺。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发生特

点参见附录B。

3.2

标准地和标准株

为调查白刺夜蛾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分临时标

准地和永久标准地两种,前者是调查时临时设置的非固定标准地,后者用于长期、定期监测的固定标准

地。标准地内被选取用作系统调查的样树为标准株。

1

DB63/T1231—2013

3.3

防治指标

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挽回的经济损失与防治成本等价时的作物受害程度或有害生物种群密度

的数值。

4虫情监测

4.1线路踏查

在寄主树种(白刺、枸杞)发生区,主要沿林道、土路、公路、铁路等路线进行踏查,调查发生范

围、危害程度、危害树种等,按每50株~l0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填入白刺夜

蛾踏查记录表。记录表内容见附录C。

4.2标准地调查

4.2.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在已发生区的寄主树种面积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67公顷(约1000亩)林地设一块固定标准地

0.067公顷(约1亩)。如当年固定标准地无虫,可在附近有虫林分另设临时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

准地内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3株~5株,进行发生为害程度调查。标准株一般采用双对角线法或“Z”

字形法取样。标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标准株进行详查。

4.2.2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每年5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标准株(每丛白刺灌丛)树冠部位上选取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

每个方位中部设长(50厘米)×宽(50厘米)×高(树冠厚)的样方1个,调查平均虫口密度、危害程度

等,记录样方内白刺古毒蛾幼虫的数量、总叶片数、被害叶片数。将结果填入白刺古毒蛾幼虫调查表,

调查表内容见附录D。幼虫虫口密度以头/平方米表示,或平均叶片被害率%表示。

5防治策略

5.1低虫口密度区

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白刺夜蛾发生区,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控虫源

地的原则。加强营林养护,保护和利用天敌,提升灌丛草地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力。

5.2中高虫口密度区

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的白刺夜蛾发生区,实施物理防治、生物药剂、仿生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混合的

无公害药剂防治,以及局部化学药剂应急防治的原则。

6防治技术

6.1营林技术

6.1.1封山育林

2

DB63/T1231—2013

按GB/T18337.3执行。

6.1.2抚育管理

按GB/T15781执行。

6.2防治指标

白刺夜蛾防治指标为幼虫虫口密度9头/平方米,或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即平均叶片被害率31%。平均

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2)计算:

样方内害虫危害叶片数

叶片被害率(%,N)100………………(1)

i样方内总叶片数

n叶片被害率N

平均叶片被害率(%)i………………(2)

i1调查的样方总数n

式中:

i-表示调查的样方序号;

n-表示调查的样方总数;

Ni-表示第i样方叶片被害率(%)。

6.3防治适期

白刺夜蛾防治适期:6月下旬~7月上旬第一代2龄~3龄幼虫发生盛期。

6.4最佳使用药液量

常量喷雾。白刺夜蛾防治合理使用药液量为50公斤~60公斤/667平方米。

6.5综合防治

6.5.1物理防治

6.5.1.1灯光诱杀

每年5月,可设置白炽灯、高压汞灯、黑光灯、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雄成虫。诱虫灯按GB/T

24689.1和GB/T24689.2执行。

6.5.2生物防治

6.5.2.1以虫治虫

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蜻蜓、寄蝇、寄生蜂等防治白刺夜蛾的幼虫、卵和蛹。

6.5.2.2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制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病毒、内产碱等防治白刺夜蛾幼虫。

6.5.3药剂防治

6.5.3.1植物源农药治虫

利用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鱼藤酮、印楝素、藜芦碱等防治白刺夜蛾幼虫。

3

DB63/T1231—2013

6.5.3.2化学农药治虫

重度发生区或中度发生区应急时,应采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微生物药剂混用的防治方法。初孵幼

虫可喷施生物激素类药剂,如灭幼脲,或高效低毒化学药剂。

推荐使用的生物药剂、仿生型药剂、植物源杀虫剂、化学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E、附录F。

农药安全使用执行GB4285。

7防治效果检查

7.1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或防治效果、成灾率。

7.2调查时间

防治前调查1次,施药后1天、3天、7天各调查一次。如果是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在施药后15

天增加1次调查。

7.3检查方法

按70公顷不少于1块、500公顷不少于3块、1000公顷不少于5块设置标准地。每标准地设标准株3株

(灌丛),按4.2.2调查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平均叶片被害率(%)按公式(1)和公式(2)计算。

7.4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按公式(3)计算,防治效果按公式(4)、成灾率按公式(5)计算:

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100…………(3)

防治前活虫数

防治前平均叶片被害率—防治后平均叶片被害率

防治效果(%)100……………(4)

防治平均叶片被害率

实际成灾面积

成灾率100%………………(5)

寄主总面积

4

DB63/T1231—2013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白刺夜蛾识别特征

A.1成虫

体长12~14毫米,展翅约34毫米,淡黄褐色中型蛾子。触角丝状,略扁,基部和下面黄白色。头部

土黄色,头顶白色,着生长鳞片和毛,下唇须灰褐色,端部伸向前方。胸部背面白色,散布灰色鳞片。

前翅淡黄色,下方有1个狭长的白色纵斑,纵斑下方有1个黑褐色纵斑,缘毛白色。后翅淡灰褐色,边缘

为黑色长斑相连,缘毛白色,前后翅反面灰褐色。

A.2幼虫

体淡草绿色,着生许多不规则黑紫色斑点。头部淡黄色,具很多黑色斑点和稀疏长毛,额上方两侧各

有1根黑色长毛,其他为较密的白色短毛。前胸背板中央有2条黑色纵线。从中胸至腹部背面,每节有4

个黑紫色斑,两侧各1个黄色毛瘤。毛瘤中央具1根黑色长毛,周围有5~6根白毛,身体背面有6条黄色纵

纹。腹面绿黄色,散布紫黑色小斑。胸足黑色,腹足外侧1个黑斑。幼虫各虫龄划分标准见表A.1。

表A.1白刺夜蛾幼虫虫龄划分标准表

指标1龄2龄3龄4龄5龄

头宽(mm)0.55±0.060.96±0.231.56±0.272.49±0.473.45±0.33

体长(mm)5.08±0.391.08±0.951.69±2.252.28±1.512.93±6.21

体重(mg)2.36±0.265.85±0.7426.52±4.2368.83±8.56172.54±84.38

A.3蛹

体长10毫米~14毫米,褐色或棕红色,裸蛹,体表有小刻点,气门突出,环绕1圈小刺突。腹部末端

较粗糙,中央凹陷,着生刺毛约20根。雄蛹腹部腹面第9节生殖孔呈圆形,中央具略凹陷的纵沟,节间

线几呈直线。雌蛹生殖孔位于第8节腹面,呈狭缝状,节间线呈“∧”字形。蛹外有茧,茧由幼虫分泌的

粘液和沙土粒组成。

A.4卵

呈斗笠形,高0.62毫米±0.12毫米,直径0.85毫米±0.05毫米,表面有8条放射状纵棱。卵为卵块,

初产时淡绿色,以后逐渐变暗,临近孵化时变为灰黑,未受精卵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