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5
备案号:XXX-XXXX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703—2010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managementof
Hyphantriacunea(Drury)
2010-03-09发布2010-07-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703—201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治理区划分...........................................................................1
5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2
6虫情监测.............................................................................2
7预测预报.............................................................................3
8检疫.................................................................................4
9防治对策.............................................................................4
10防治技术措施........................................................................5
11防治效果检查........................................................................6
附录A(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幼虫期调查表................................................7
附录B(资料性附录)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危害植物种类.........................................8
附录C(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蛹期调查表.................................................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成虫期调查表...............................................12
附录E(资料性附录)杀虫灯安装使用说明.................................................13
附录F(资料性附录)性诱剂使用方法.....................................................14
附录G(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卵期调查表.................................................15
附录H(资料性附录)美国白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16
附录I(资料性附录)产地检疫调查表.....................................................17
附录J(资料性附录)仿生型药剂及其参考用量.............................................18
附录K(资料性附录)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19
I
DB11/T703—2010
前言
为提升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水平,规范管理,科学指导美国白蛾监测、检疫和防治工作,提高防
控工作质量和成效,保护北京地区林木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陶万强、关玲、李继磊、潘彦平、薛洋、王金利、闫国增、刘寰、陈超、赵京
芬、邹祖新。
II
DB11/T703—2010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国白蛾的治理区划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检疫、防治技
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综合防控技术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监测、检疫和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SN/T1374美国白蛾检疫鉴定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
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又名网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秋幕
蛾,是我国进出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多种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蔬菜
及野生植物。幼虫孵出即吐丝做网幕并在其内群集取食危害树叶。老熟幼虫寻觅树皮裂缝、树洞、树下
土块、瓦砾、枯枝落叶、包装物及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处化蛹越冬或越夏。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
卵多产于寄主树冠周缘叶片背面。美国白蛾识别特征按SN/T1374执行。
3.2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forestquarantinepest
对其受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
方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
3.3
监测monitoring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美国白蛾种群动态规
律。
4治理区划分
4.1划分方法
根据美国白蛾危害程度、发生面积、林分用途、工程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治理区划分为除治区、
监控区、保护区3个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
4.2除治区
发生集中连片,局部地区疫点密集,虽经历年防治仍不断发生。
4.3监控区
尚未发现虫情,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的区域。
4.4保护区
尚未发现虫情,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的重点区域。
1
DB11/T703—2010
5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5.1发生(危害)程度
按照LY/T1681执行,当有虫株率为0.1%~2%、2.1%~5%和5.1%以上时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
上发生(危害)程度。
5.2成灾标准
树木失叶率达到30%以上为成灾。
6虫情监测
6.1线路踏查
6.1.1踏查内容
调查幼虫及网幕情况等,每3d~5d调查1次,调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幼虫期调查表,调查表内容
参见附录A。
6.1.2踏查时间
每年开展3次普查,时间分别为:
第一代幼虫5月上旬~7月上旬;
第二代幼虫7月中旬~8月下旬;
第三代(越冬代)幼虫8月下旬~11月上旬。
6.1.3踏查树种
调查桑、臭椿、悬铃木、白蜡、复叶槭、泡桐、榆、核桃等美国白蛾喜食树种。北京地区美国白蛾
危害植物种类参见附录B。
6.1.4踏查部位
第一代幼虫重点普查树冠下方,第二、三代重点普查树冠中部及上部。
6.1.5踏查场所
公路、铁路、公园、河流沿岸、企业、停车场、村镇、片林、苗圃、市场、果园、居民区等美国白
蛾易发区,每3d~5d普查一次。
6.2标准地调查
6.2.1确定标准地和标准株
每个调查区以林班、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划定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0株树作为标准株,
逐一进行详查。
6.2.2蛹期调查
在树皮缝、墙缝、屋檐下、石块下、砖头瓦块下、土中等处调查蛹数量、天敌寄生情况等,调查
结果填入美国白蛾蛹期调查表。调查表内容见附录C。每年4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
9月上旬、11月下旬各调查1次。
6.2.3成虫期调查
6.2.3.1调查内容
成虫数量、温度、湿度等因子,调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成虫期调查表,按有关规定上报。调查表参
见附录D。
6.2.3.2调查时间
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6月下旬;第一代成虫7月上旬~8月中旬;第二代8月中旬~10月上旬。
6.2.3.3杀虫灯诱集法
设置杀虫灯诱捕成虫,监测成虫发生动态。杀虫灯安装使用说明参见附录E。
6.2.3.4性诱剂诱集法
4月上旬~10月下旬,设置性诱剂诱捕成虫,监测成虫发生动态。性诱剂使用方法参见附录F。
2
DB11/T703—2010
6.2.3.5其它说明
根据虫情实际,可增设临时监测点调查。调查方法见6.2.3.3和6.2.3.4。
6.2.4卵期调查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为5月上旬,第一代成虫羽化高峰为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
羽化高峰为8月下旬),调查卵块数、卵块平均卵粒数、卵颜色,调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卵期调查表,
详细调查内容参见附录G。
6.2.5幼虫期调查
方法见6.1线路踏查。
7预测预报
7.1发生期预测
7.1.1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预测美国白蛾各虫态的发生期。美国白蛾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H。
7.1.2期距法
根据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或世代出现日
期。期距法预测式见公式(1):
F=Hi+±(XSix)……(1)
式中:
F—某虫态出现日期;
Hi—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出现日期;
Xi—期距值;
Sx—期距值对应标准差。
7.1.3有效积温法
根据美国白蛾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的发
生期。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2):
KS±
N=K…………(2)
T-()CS±C
式中:
N—各虫态历期;
C—发育起点温度;
K—有效积温;
SK—有效积温标准差;
T—日平均温度;
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
7.2发生量预测
用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或
虫态)的发生量。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3):
éùf
êú………………(3)
p=p0êúe(1a)(1b)(11cd)()
êú
ëû()mf+
3
DB11/T703—2010
式中:
P—下一世代或下一虫态的预测发生量;
P0—调查时的虫口基数;
e—每头雌虫的平均产卵量;
f—雌成虫数;
m—雄成虫数;
a—卵死亡率;
b—幼虫死亡率;
c—蛹死亡率;
d—成虫生殖前死亡率。
7.3危害程度预测
应按5.1规定的发生(危害)程度标准进行预测。
7.4发生范围预测
根据监测数据和成虫飞行距离、趋味性、趋光性及寄主植物分布情况等预测发生分布范围。标准地
代表法预测发生面积,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4):
发生面积=(预测或实测轻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中度标准地块数×
标准地代表面积)+(预测或实测重度发生标准地块数×标准地代表面积)…………(4)
8检疫
8.1产地检疫
调查内容参见附录I,调查结果填入产地检疫调查表。
8.2调运检疫
8.2.1检查寄主植物活体、植物性包装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表面是否有成虫、卵、幼
虫、蛹及被害状。
8.2.2检查装载容器、运载工具、植物性铺垫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木材(原木)裂缝
或树皮开裂处等是否有成虫、卵、幼虫、蛹、排泄物、蜕皮物或被害状。
8.2.3检疫合格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8.3除害处理
8.3.1对于检出的幼虫网幕、蛹、成虫、卵等予以销毁。
8.3.2药剂喷雾处理染疫的苗木、包装材料及交通工具。
8.3.3对于数量大又不便拆开的应检物,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在15℃~20℃温度下用药20g/m3,
熏蒸24h。
9防治对策
9.1除治区
a)加强虫情监测,掌握害虫发生动态;
b)由外向内逐步低虫口密度,减少有虫株率,压缩发生范围,拔除疫点;
c)使用病毒制剂等生物型药剂和灭幼脲类仿生型药剂,抓住关键环节,重点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
的除治工作;
d)保护和利用天敌,释放周氏啮小蜂,增加天敌种群数量,形成种群自然控制力。
9.2监控区
a)布控性诱剂和杀虫灯,提高虫情调查、预报的准确性。
b)定人、定点和定期进行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除治。
9.3保护区
4
DB11/T703—2010
在全面实施监控和检疫的基础上,营造多树种混交林,提高林分的持续控灾能力。
10防治技术措施
10.1人工物理防治
10.1.1剪除网幕
发现网幕后,先喷药处理被害木及附近区域,然后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剪下,就地集中烧毁或
深埋。
10.1.2围草诱蛹
老熟幼虫化蛹前,用谷草、稻草或草帘等物,采取上松下紧的方式将其围绑于树干离地面1m~1.5
m处,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结束后,解下草把就地集中烧毁或深埋。
10.1.3杀虫灯诱杀
利用杀虫灯在成虫期诱杀成虫。
10.1.4性诱剂诱杀
利用性诱剂在成虫期诱杀成虫。
10.2生物防治
10.2.1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
适用于防治3龄前的美国白蛾幼虫,最佳制剂使用浓度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t(4×106IU/ml)和HcNPV
(1×109PIB/ml)混配的复合杀虫剂,进行人工地面喷雾或飞机喷雾防治。地面常量防治0.15kg/hm2~
0.75kg/hm2或稀释800倍,飞机超低容量防治0.3kg/hm2~1.5kg/hm2。宜在晴天的7:00前、19:00后或
阴天全天使用,避免阳光直射;不得与酸类或碱类物质混合。
10.2.2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cuneaYang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老熟幼虫和蛹:
a)放蜂量: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幼虫)的比例为3:1。根据调查网幕中白蛾的幼虫数
量,求出平均值,再根据普查时查得的一个地区的总网幕数,得出总发生量×3,即为需要的
放蜂总量。预防性放蜂:每公顷放蜂量30万头,即60个柞蚕蛹蜂茧;防治性放蜂:1个网幕放
蜂0.5万头,即1个柞蚕蛹蜂茧;
b)放蜂时间: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各放蜂1~2次,放蜂时间间隔7d~10d。宜选择天
气晴朗、气温在25℃以上、风力小于3级,于11:00~16:00进行,不得在雨天放蜂;
c)放蜂方法:用铁钉穿过茧上剪开的茧皮,钉于树干胸高处,或者将装有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容器
置于树干基部地面上,打开棉塞,羽化后的成蜂自由飞翔寻找寄主。不得将蜂直接放于地面,
以防蚁类取食。白蛾周氏啮小蜂水平飞行距离一次为45m,垂直飞行一次为35m。根据单位面
积内放蜂量的多少,布置放蜂点,点与点水平之间的水平距离应在50m以内。
10.3仿生型药剂防治
适用于4龄前的幼虫喷雾防治。仿生型药剂及参考用量见附录J。
10.4植物源药剂防治
植物源杀虫剂适用于各龄期幼虫防治。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见附录K。
10.5飞机防治
在片林、林网、绿化带等树木高大、面积大、不适宜开展人工地面防治作业的区域,可开展飞机防
治:
a)防治时间:第一代幼虫在5月上旬至5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越冬代)
幼虫在9月上中旬;
b)使用药剂: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仿生型药剂,药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J和附录K;
5
DB11/T703—2010
c)作业要求:防护林带、村庄、行道树、片林及河岸护堤林飞行高度距树冠为3m~5m,山区为
10m~12m,复杂地区和城市上空为15m~18m;飞机喷洒雾滴不低于15滴/cm2;作业区使用
GPS定位,误差不得超过10%。
10.6化学防治
成灾区或遇突发事件应急时应使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4.5%氯氰菊酯乳油1500~2500倍液喷雾防
治。
10.7防治历
美国白蛾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参见表1。
表1美国白蛾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
代数虫态时间防控措施
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5月下旬杀虫灯、性诱剂诱杀,人工捕捉
推荐标准
- GB/T 30793-2014 X-射线衍射法测定二氧化钛颜料中锐钛型与金红石型比率 2014-07-08
- GB/T 30790.7-201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7部分:涂装的实施和管理 2014-07-08
- GB/T 30790.5-201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5部分:防护涂料体系 2014-07-08
- GB/T 30794-2014 热熔型氟树脂涂层(干膜)中聚偏二氟乙烯(PVDF)含量测定 熔融温度下降法 2014-07-08
- GB/T 30790.4-201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4部分:表面类型和表面处理 2014-07-08
- GB/T 30790.8-201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8部分:新建和维护技术规格书的制定 2014-07-08
- GB/T 30795-2014 食品用洗涤剂试验方法 甲醇的测定 2014-07-08
- GB/T 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2014-07-08
- GB/T 30791-2014 色漆和清漆 T弯试验 2014-07-08
- GB/T 30790.6-2014 色漆和清漆 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 第6部分:实验室性能测试方法 201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