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3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 起草人:
- 申志新、王国杰、陈燕琴、简生龙
- 出版信息:
- 页数:1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3.150
50/59
备案号:38485-2013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2013-09-06发布2013-10-15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1217—2013
前言
本规范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申志新、王国杰、陈燕琴、简生龙。
I
DB63/T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目的与任务、监测范围、监测内容与方法、监
测时间与频次和监测报告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水生生物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9102.3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
SC/T9402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167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涉水工程
指防洪、排涝、调蓄、供水、灌溉、调水、排水、节水、凿井、水电、滩涂等开发及其配套、附属
各类工程的建造(新建、扩建、改建)和安装工程。
3.2
水生生物
指终身或生活史中某一个特定阶段(如卵或幼体等)生活于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了众多复杂的生
态类群: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类等。
3.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3.4
鱼类生物学测定
指对鱼类特征、年龄、性别、食性、性腺发育期等性状的测定。
1
DB63/T1217—2013
3.5
产卵场
指凡适合于卵生鱼类产卵,在繁殖季节为繁殖群体提供生殖活动的水域。
3.6
索饵场
指鱼类集群索饵的水域。一般在河口河湾等有机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生物量高的水域。
3.7
越冬场
指鱼类冬季集群栖息的水域。
3.8
鱼类生殖洄游路线
指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后,聚集成群,为繁育后代,在特定时期内,沿着一定路线,进行集群迁徙
的过程和路径。
3.9
水文情势
指水文要素在时空变化的态势和趋势。
4监测目的与任务
采集、处理、分析涉水工程渔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数据,掌握各要素在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依法保护重点水生生物、补充和恢复天然水域鱼类资源以及为相关部
门开展涉水工程的水生生物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5监测范围
涉水工程影响的上下游范围内的干流和支流。
6调查与监测内容
调查工程概况、水体形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渔业发展现状等;对水质、浮游植物、浮游
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两栖类、鱼类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生殖洄游
路线等进行监测。在确定鱼类监测名录和保护级别时,参照附录A进行确定。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调查和监测内容见附录B的表B.1。
7监测时间与频次
2
DB63/T1217—2013
在涉水工程的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开展监测,在工程各个阶段的监测年度内,监测频次为每季
度1次。对产卵场的监测应放在鱼类的产卵季节,越冬场的监测应放在冬季,生殖洄游路线的监测应放
在鱼类产卵繁殖期。
8调查与监测方法
8.1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内容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湖泊、江河水体形态和
自然环境调查结果按照附录B的表B.2、表B.3进行记录。调查内容中各项资料和数据,可从工程管理单
位和当地水利、农业、林业、水产、气象、水文等部门取得,或进行独立观测等方式取得。
8.2水质监测
水质采样、水样保存、分析方法和结果记录按SC/T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
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3浮游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生物量计算、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SC/T9402执行。
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
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4浮游植物叶绿素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5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6底栖动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称重、计数、工具与试剂、结果记录按SC/T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
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
表。
8.7着生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称重、器具与试剂按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
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监测结果记录
按照SC/T9402执行。
8.8水生维管束植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标本制作、称重、主要器具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
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9两栖类监测
3
DB63/T1217—2013
8.9.1调查时间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1个月~5个月内,调查时间为晚上(日落0.5小时至日落后4小时)。
8.9.2调查方法
8.9.2.1样线法
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线法。
沿溪流随机布设样线,沿样线行进,仔细搜索样线两侧的两栖动物,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
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1执行。
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宜为每小时1Km-2Km。不宜使用噪音较大交通工具进行
调查。
8.9.2.2样方法
非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方法。
在调查样区确定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栖息地上随机布设8m×8m样方。至少四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
样方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2执行。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8.10鱼类监测
8.10.1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监测水域及其相关水域(如河流的主要支流)鱼类资源、渔业生产、渔业发展等历史资料,并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8.10.2样品采集、固定、保存和记录
样品的采集、固定和保存、器具及记录按SL167执行。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
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10.3渔获物种类与区系组成
8.10.3.1对渔获物中土著种类进行全部统计、测定及分析。对引进鱼类,每种鱼的数量一般不少于
20尾。各种渔具的渔获物单独统计、测定及分析。
8.10.3.2所有标本鉴定到种。分析监测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组成特点和生态类型,分析结果按
照SL167进行记录。
8.10.4鱼类外部形态和内部性状的测定
对每种鱼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应逐尾测定体长、全长,辨别性别,
求出各种性状的大小比例及变动范围。测定项目和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
8.10.5鱼类重量和数量组成
样品按种类计数和称重,计算每种鱼在渔获物中所占的百分比,计数、称重及计算,结果按照SL167
进行记录。
4
DB63/T1217—2013
8.10.6年龄与生长测定
8.10.6.1年龄材料的采集
采集鳞片、背鳍条、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年龄材料作为年龄鉴定材料。有鳞的鱼类一般以鳞片
为主,从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部位取得,其他年龄材料用以对照,无鳞或鳞片细小的鱼类,取鳍条、
鳃盖骨。高原土著裂腹鱼亚科鱼类在肛门左右两侧各取5枚~10枚,条鳅亚科鱼类取鳃盖骨。再生鳞不
得用于鉴定鱼类年龄。取下的鳞片或其他用于年龄鉴定的材料置于小袋内,并在袋上记录被取鳞片或其
他材料鱼的体长、体重、性别、日期、地点等。
8.10.6.2年龄与生长测定的分析
年龄材料的处理、年龄组的划分、年龄鉴定、年龄与生长的测定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根据测
定结果求出每种鱼的年龄组成以及各龄鱼的体长和体重。
8.10.7食性分析
大型鱼类取出肠管,两端扎紧,固定于8%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小型新鲜标本整体直接固定在8%
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
和采样记录表。
8.10.8性腺发育观察
用肉眼观察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性状确定性腺发育期,并统计每种鱼性腺发育
组成;对性腺称重,测定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和绝对怀卵量。
8.11鱼类产卵场的监测与确定
8.11.1监测内容
8.11.1.1产卵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性别组成、性腺发育期等。
8.11.1.2环境因子
调查产卵场的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底质、水温、水质状况等。
8.11.1.3生物因子
调查产卵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1.1.4产卵习性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的季节、行为及产卵所要求的外界条件等。
8.11.1.5产卵场分布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状况和规模等。
8.11.2监测方法
8.11.2.1采样
5
DB63/T1217—2013
8.11.2.1.1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的采样
在水库、湖泊和河流岸边有大型植物分布、具有植物碎屑、岩石底质的水域中采集鱼卵、并用鱼苗
网采集鱼苗,并将测定结果按照SL167进行记录。
8.11.2.1.2产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采样
采取从产卵场捕捞产卵亲鱼、检查吞食鱼卵的某些鱼类的消化道或直接从产卵场采集鱼卵、鱼苗,
确定产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状况及产卵规模。
8.11.2.2鱼卵培养和鉴定
样品中的鱼卵立即捡出计数,在解剖镜下测量卵膜直径,观察鱼卵发育期,将鱼卵逐一培养直至能
鉴别种类为止。样品鉴定到种。鉴定时,可滴1滴~2滴5%~10%的尿烷将鱼苗麻醉。样品鉴定后立即用
7%甲醛溶液固定保存。粘性卵鱼卵培养时,带有产卵基质。
8.11.2.3鱼苗鉴定和计数
将采集的鱼苗计数、培养并观察鱼苗的发育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计数、鉴定和观察
结果按照SL167进行记录。
8.11.3产卵场确定方法
8.11.3.1现场察看、走访沿河居民、渔业部门和主要捕捞人员,并结合沿河鱼类产卵的历史记录,了
解不同季节鱼类主要集中地和鱼类种群组成,结合鱼类生物学特性和水文特征,并通过有经验的捕捞人
员进行验证。
8.11.3.2对渔获物统计、分析,获取有关鱼类繁殖群体,特别是处于性腺发育处于Ⅴ期的鱼类和鱼苗
出现的地点、时间;鱼类产卵季节,在一些可能成为鱼卵粘附基质的地方,寻找粘性卵,获取直接证据;
发现鱼类的卵苗,用鱼苗网捞取鱼苗(卵),进行培养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8.11.3.3在一些产沉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观察亲鱼活动情况,捕获产卵亲鱼获取成熟鱼卵及受精卵,并
观察卵窝、卵坑分布情况,获取天然水域中的受精卵或幼鱼等样本。
8.12鱼类索饵场的监测与确定
8.12.1监测内容
8.12.1.1索饵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索饵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和性别组成等。
8.12.1.2索饵场环境因子
调查索饵场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底质、含沙量、水温及水质等环境因子现状。
8.12.1.3索饵场生物因子
调查索饵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8.12.2索饵场确定方法
调查监测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等,获得水质、饵料生物
现状;采集监测水域内鱼类,进行食性分析,综合分析后确定鱼类的索饵场。
6
DB63/T1217—2013
8.13鱼类越冬场监测与确定
8.13.1监测内容
8.13.1.1越冬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越冬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性别组成、性腺发育期等。
8.13.1.2越冬场环境因子
调查越冬场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底质、水温、含沙量、水质等环境因子现状。
8.13.1.3越冬场生物因子
调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3.2越冬场确定方法
调查监测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获得水质、饵料生物现
状;在水流较缓,水位较深、河岸洞穴、岩石缝隙的水域采集鱼类,调查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鱼
类形态学测定和生物学测定。综合分析后确定鱼类的越冬场。
8.14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的监测与确定
8.14.1监测内容
8.14.1.1鱼类生殖洄游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生殖洄游群体的种类、体长、体重、年龄和性别组成。
8.14.1.2鱼类洄游路线环境因子
调查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的水深、流量、流速、底质、水温、水质及河床形态等环境因子现状。
8.14.1.3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生物因子
调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4.2鱼类生殖洄游游路线确定方法
在鱼类繁殖期,现场跟踪观察或采取标记方法跟踪观察,确定鱼类生殖洄游路线。
9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报告的编制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报告的编制应根据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和方法等,以现
场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编制,包括:工程概况、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监测范围、监测时间
与频次、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结果与分析、附图、附件等。重点分析涉水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水文
情势、工程阻隔等因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监测河段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和避
免不利影响的措施与对策。
7
DB63/T1217—2013
AA
推荐标准
- T/YCXCYHYXH T/YCCY 003-2021 阳城素席十二器制作规范 2021-03-20
- T/FYCY 010-2021 汾州筵席 凉菜的切配和拼摆 2021-01-01
- T/MMSP 21-2023 高凉菜 黄豆焖田鸭烹饪工艺规范 2023-10-09
- T/QLY 134-2022 传统黔菜 贵州扣肉(道菜风味)烹饪技术规范 2022-11-28
- T/SDSZC 009-2022 风味豆制品 2022-12-12
- T/FLCCX 001-2023 抚顺麻辣拌制作规范 2023-05-23
- T/CZCX 002-2021 烧肚片制作规范 2021-12-20
- T/XMSSAL 079-2022 预包装冷藏膳食生产经营规范 2022-11-18
- T/LXCY 2.27-2022 岚县土豆宴 主食类:黄米酸烩菜(农家烩酸菜)烹饪工艺规范 2022-03-01
- T/CAI 16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茶陵黄牛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