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5
备案号:XXX-XXXX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704—2010
双条杉天牛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ofpracticeformonitoringandcontrolof
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lsky)
2010-03-09发布2010-07-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1/T704—2010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1
5虫情监测...........................................................................1
6预测预报...........................................................................2
7防治要求...........................................................................4
8防治措施...........................................................................4
9防治效果检查.......................................................................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寄主及分布....................................................6
附录B(资料性附录)识别特征......................................................7
附录C(规范性附录)发生程度分级标准.............................................8
附录D(资料性附录)调查表........................................................9
附录E(资料性附录)防治措施技术说明............................................14
附录F(资料性附录)双条杉天牛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15
I
DB11/T704—20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林业保护站。
本标准参编单位:北京市十三陵林场、房山区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怀柔区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
丰台区林业保护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关玲、陶万强、郭一妹、周在豹、穆希凤、朱京驹、朱晓清、张永福、王合、
陈凤旺、颜容、赵佳丽。
II
DB11/T704—2010
双条杉天牛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条杉天牛的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要求、防治措施及
防治效果检查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双条杉天牛的监测与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lsky)
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以幼虫蛀干危害,是柏类树木的主要害虫。其寄主、分
布及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附录B。
3.2
监测monitoring
在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调查方法,观察双条杉天牛种群动
态规律。
3.3
防治control
协调运用预防和除治技术措施,对双条杉天牛种群数量进行干预或调节,使种群保持在有虫不成
灾的水平。
3.4
标准地standardland
在双条杉天牛调查区设置的有代表性的固定样地,面积一般为0.2hm2(50m´40m)。
4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4.1发生程度
分级标准见附录C。
4.2成灾标准
受害株率达到20%以上或树木死亡率达到2%以上即为成灾。
5虫情监测
5.1线路踏查
5.1.1线路设置
1
DB11/T704—2010
在种苗繁育基地、有柏树栽植的林区、公园、四旁树等地,以自然界线,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
进行线路踏查。
5.1.2调查内容
调查时,发现树木具有以下特征的,均为受害株:树木上半部枯黄或死亡,树皮翘裂易脱落,有
黄白色粪屑流出;树皮翘缝处或伤疤处有半圆形、稍凹陷的卵槽;树干上有形状不规则、孔径大小为1
mm的侵入孔;树干上有圆形稍扁、孔径为3mm~6mm的羽化孔及棕色或与树皮同色的不整齐木丝露出。
调查树种、树龄、受害株树等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踏查记录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1。
5.2标准地调查
5.2.1标准地设置
在发生区,以林班、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划定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抽20~40
株样株详查。调查主要树种、受害株数、枯死株数和立地条件等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标
准地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2。
5.2.2成虫期调查
5.2.2.1诱木法
2月下旬至5月中旬,用直径5cm~10cm、长约1m、疤节少的带皮新鲜柏木段,去掉枝叶,每10
根一堆,横放在有虫地区,引诱成虫产卵。诱木堆间隔100m。对诱木堆进行标记,并喷施持效期长的
触杀性药剂,及时杀灭所诱集的天牛成虫。每30d更换一次新鲜诱木,产卵期过后将诱木集中烧毁。
监测期间,应每3d调查一次诱木下死虫数,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成虫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参
见表D.3。
同时,在诱木堆附近放置养虫笼,饲养诱捕的出孔成虫。养虫笼外罩孔径1mm的细纱布,内放长20
cm~30cm,直径8cm~10cm的诱木4根。每3d将诱集的成虫放入1个养虫笼中。每天定时观察成虫产
卵时间、产卵次数、产卵量等,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成虫产卵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4。
5.2.2.2引诱剂法
2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发生区及毗邻地区边缘悬挂诱捕器。以林场或乡(镇)村为单位,每1hm2
设一个诱捕点。未发生区每个诱捕点挂1个诱捕器。已发生区每个诱捕点挂3个诱捕器,诱捕器间距
应为50m~80m。诱捕器下部距地面30cm~50cm。每3d调查一次,检查成虫的数量并区分雌雄,
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成虫调查记录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3。诱捕器安装使用说明参见附录E.1。
5.2.3卵期调查
从成虫出孔扬飞开始,检查树干2m以下的树皮裂缝和伤疤处,对产卵处进行标记,调查卵粒数、
孵化数等,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发育进度调查表和双条杉天牛卵、幼虫、蛹期调查表。调查内
容参见表D.5和表D.6。
5.2.4幼虫期调查
在卵期调查的同时,观察小幼虫存活情况,产卵刻槽处有新鲜虫粪排出,说明小幼虫存活,反之
视为死亡。
幼虫期调查可采取设置诱木的办法。具体做法:3月上旬,在标准地内埋植无虫、无根带树皮柏
木段20~30根,柏木段长1m~2m、直径8cm以上。次年2月下旬将柏木段清理销毁。
4月上旬开始,解剖被害诱木虫孔,观察幼虫的发育进度、存活、死亡情况,将调查结果填入双
条杉天牛发育进度调查表和双条杉天牛卵、幼虫、蛹期调查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5和表D.6。
5.2.5蛹期调查
8月下旬开始,解剖被害诱木,调查化蛹进度、活蛹、死蛹数等,将调查结果填入双条杉天牛发
育进度调查表和双条杉天牛卵、幼虫、蛹期调查表。调查内容参见表D.5和表D.6。
5.2.6资料汇总
各虫态调查结束后,对全年数据进行汇总。根据表D.1、表D.4、表D.5的数据汇总,填写表D.7;
根据表D.1、表D.4、表D.6的数据汇总,填写表D.8。
6预测预报
2
DB11/T704—2010
6.1发生期预测
6.1.1物候学法
用常见植物的物候期,预测双条杉天牛各虫态的发生期,双条杉天牛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参见附
录F。
6.1.2期距法
根据某一虫态出现始期及各虫态或世代之间的生长发育所经历的天数,预测下一虫态或世代出现
日期。期距法预测式见公式(1):
F=Hi+±(XSix)…………………(1)
式中:
F——预测虫态出现日期;
Hi——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出现日期;
Xi——期距值;
Sx——期距值的标准差。
6.1.3有效积温法
根据双条杉天牛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当地近期的平均气温预测值,预测下一虫态
的发生期。有效积温预测式见公式(2):
KS±
N=K………………(2)
T-()CS±C
式中:
N——各虫态历期;
C——发育起点温度;
K——有效积温;
SK——有效积温标准差;
T——日平均温度;
Sc——发育起点温度标准差。
具体虫态发生预测式见公式(3)~(5):
70.79±8.99
双条杉天牛卵的发生预测式:N=………(3)
卵T(17.33±1.24)
2885.07±187.87
双条杉天牛幼虫期的发生预测式:N=…………(4)
幼虫T(13.26±3.06)
131.20±25.63
双条杉天牛蛹期的发生预测式:N=……………(5)
蛹T(8.93±2.49)
6.2发生量预测
用有效虫口基数法进行预测。即根据前一世代(或前一虫态)的有效虫口基数推测下一世代(或
虫态)的发生量。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6):
éfù……………(6)
P=P0êe(1a)(1b)(1c)(1d)ú
ëm+fû
式中:
P——下一世代或下一虫态的预测发生量;
3
DB11/T704—2010
P0——调查时的虫口基数;
f
——雌雄性比(其中:f为雌,m为雄);
m+f
e——每雌平均产卵量;
a、b、c、d——分别为卵、幼虫、蛹、成虫的死亡率。
6.3危害程度预测
应按4.1规定的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进行预测。
7防治要求
7.1以控制越冬成虫为主,在越冬成虫出孔扬飞期,及时处置,防止种群数量增长。
7.2药剂、药械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者及作业区人、家畜、有益昆虫等的安全。
7.3提倡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8防治措施
8.1营林技术
8.1.1封山育林
具体技术按GB/T15163和GB/T18337.3执行。
8.1.2抚育管理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8.1.3补植补造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8.1.4营造混交林
具体技术按GB/T15776和GB/T18337.3执行。
8.2物理防治
8.2.1诱木或引诱剂诱杀
设置诱木堆或悬挂引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
8.2.2涂白
在冬春季用白涂剂将树干3m以下部位涂一遍,阻止成虫产卵。
8.3生物防治
8.3.1释放管氏(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harmandi(Buysson)
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选择气温20℃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于上午9:00~11:00或下午15:
00~18:00,适时释放管氏肿腿蜂。发生严重地区每公顷放蜂2.25万头,发生较轻地区每公顷放蜂
1.5万头。
8.3.2释放蒲螨Pyemotestritici(Lagreze-FossatetMontane)
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于上午9:00~11:00或下午15:00~18:00,将释放的蒲螨置于树干基
部。在释放蒲螨的树干基部涂一层粘虫胶防止蚂蚁捕食。释放量根据树体的干径、冠幅、树势、害虫
种类及其种群数量来确定,采取淹没式释放法。每厘米胸径释放2万头。
8.3.3招引啄木鸟
在条件适合地区或发现有啄木鸟栖息的林分,采取人工悬挂招引木的方法招引啄木鸟,创造适合
啄木鸟生存栖息的环境。其操作技术说明参见附录E.2。
8.3.4注意加强保护和利用其它双条杉天牛天敌
双条杉天牛还有酱色刺足茧蜂Zombrussjoestedti(Fahringer)、始刻柄茧蜂Atanycolus
initiatorFabricius等多种天敌,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8.4化学防治
4
DB11/T704—2010
合理轮换使用不
推荐标准
- JB/T 11989-2014 机床数控系统 术语与定义 2014-05-12
- YD/T 2576.4-2013 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第4部分:协议一致性测试 2013-07-22
- MZ/T 015.5-2010 救灾装具 第5部分:背囊 2010-01-14
- YD/T 2578.2-2013 LTE FDD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终端设备测试方法(第一阶段) 第2部分:无线射频性能测试 2013-07-22
- JB/T 10955-2010 摊铺机 计算机数据交换术语 2010-02-21
- YD/T 2584-2013 互联网数据中心安全防护要求 2013-07-22
- JB/T 3576-2010 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 防锈通用技术条件 2010-02-21
- YD/T 2630.2-2013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SIM-ME接口技术要求 第2部分:SIM应用工具箱 2013-10-17
- JC/T 578-2009 评定水泥强度均质性试验方法 2009-12-04
- JB/T 6835-2014 天空光滤光镜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