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2695-2022 旅游公路设计指南
DB15/T 2695-2022 Travel road design guidelin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47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80.01
CCSP66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2695—2022
旅游公路设计指南
Generalguidefortourismroaddesigning
2022-07-15发布2022-08-15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5/T2695—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规定...........................................................................2
5总体设计...........................................................................4
6主体工程...........................................................................6
7慢行系统..........................................................................15
8服务设施..........................................................................18
附录A(资料性)项目策划............................................................27
附录B(规范性)公路沿线旅游价值调查与评价..........................................30
附录C(资料性)旅游公路总体设计流程及服务设施设计流程..............................34
附录D(资料性)国内外景观公路常用护栏形式..........................................36
附录E(资料性)慢行道路面结构设计示意..............................................38
附录F(资料性)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内容设置要求....................................41
I
DB15/T269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高速公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高速公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道302线阿力得尔至三岔段公路二期工程
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内蒙古综合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乔志、孔亚平、范振华、邵晓峰、王萌萌、牛昌昌、郑健、闫长平、李艳芳、
王新宽、杨雅玲、米学伟、王志磊、周红萍、徐洪哲、李志国、王迎丹、张岩、王宇、顾晓锋、田璐、
崔洪涛、侯广慧、张晶、陈建业、李今朝、尚琴琴、韩子龙、张鹏举、高明洋、叶鹏、杨柳、尹壮、景
大亮、张新路、王新军、张文、王立军、赵建雄、庞鑫、刘文鑫、段晓燕、韩超、赵宝、樊浩伦。
II
DB15/T2695—2022
旅游公路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公路的总体设计、主体工程、慢行系统和服务设施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旅游公路工程,以及拓展旅游服务功能的公路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31384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
GB/T15566.9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
GB/T15566.11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1部分:机动车停车场
GB/T1777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D20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JTG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旅游公路tourismhighway
路域范围内具有旅游价值或连接旅游景点的公路。
旅游公路廊道tourismhighwaycorridor
旅游公路使用者的视域范围或公路毗邻区域的带状空间。
1
DB15/T2695—2022
旅游公路服务设施tourismhighwayservicefacilities
为满足不同类型的公路旅游使用者,提供旅游资讯、休憩环境、用餐场所、住宿服务、应急设施、
加油充电等服务内容,以及观景、科普、售卖、文化展示等附加功能的公路服务设施。
慢行系统pedandbikesystem
主要服务于自行车骑行和徒步,与机动车道并行或分离的道路及其附属设施。
慢行道slowtravelpath
供旅游者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包括自行车道和步道。
解说设施interpretationfacility
供旅游者了解旅游公路信息的,具有服务和教育学习功能的,实现旅游者、管理者和旅游公路设施
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相关设施。
4基本规定
总体要求
4.1.1旅游公路设计宜秉承系统开发、绿色生态、以人为本、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等理念,充分发挥
项目整体功能和效益。
4.1.2旅游公路主要由公路主体、服务设施、解说设施、景观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构成。其中,慢
行设施的设置与否和设置方式应根据公路条件以及慢行需求分析综合考虑确定,并充分利用既有道路。
4.1.3旅游公路主题应与旅游公路路域环境、旅游资源、景区景点和地域文化特征协调,在符合JTG
D82等标准规范前提下,在标志标线、设施、景观等方面体现地域特征和旅游特色。
4.1.4旅游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应增加旅游公路廊道研究,有条件时宜开展旅游公路项目策划。项目
策划可参照附录A施行。
4.1.5旅游公路建设应充分考虑冬季旅游的需要,在设计阶段采取防积雪、防滑等措施,保证服务设
施在冬季的正常使用。
4.1.6既有公路改扩建为旅游公路时,应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用地和废旧材料。
4.1.7一般公路进行旅游功能拓展建设时,应进行深入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公路旅游价值评价,明确需
改造建设路段和服务设施,其改造建设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4.1.8旅游公路功能
4.1.9旅游公路应具有为旅游车辆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等交通功能,也应具有为旅游
者提供公路旅游体验和游憩服务的旅游功能。
4.1.10旅游公路按其交通功能定位可划分为旅游干线公路、旅游集散公路和旅游专线公路。其中:
——旅游干线公路即连接旅游组团集中地或旅游集散公路,在路网中具有畅通直达和旅游快进功
能的公路,多为次要干线公路;
——旅游集散公路即连接旅游干线公路与旅游景区,在路网中具有汇集疏散社会交通和旅游交通
功能的公路,多为次要集散公路;
——旅游专线公路即通往、位于或属于旅游景区的支线公路,在路网中提供旅游交通慢游功能。
2
DB15/T2695—2022
4.1.11旅游公路按其公路旅游功能可划分为复合型旅游公路、通景型旅游公路以及目的地型旅游公
路(评价方法见附录B)。其中:
——复合型旅游公路:通达景区且沿线景观优质的公路。此类旅游公路较为常见;
——通景区型旅游公路:沿线景观一般但通达一定级别景区的公路。此类旅游公路应主要满足其
通达功能;
——目的地型旅游公路:周边无景区或无较高质量景区但沿线景观优美、有开发价值的公路。此
类旅游公路是潜在旅游目的地,可利用沿线景观打造开发为带状景区,一般不具有旅游干线
或旅游集散功能。
旅游公路技术等级
4.2.1旅游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交通功能及旅游功能,结合交通量及其组成、景
区最大承载量及环境条件等,经综合论证确定。
4.2.2既有公路拓展旅游服务功能的专项工程,应采用原技术等级。既有公路改扩建为旅游公路,宜
采用原技术等级;技术等级为二级及以下时,经论证可提高技术等级。
4.2.3同一旅游公路项目宜选用同一技术等级类型,条件受限时可分段选用不同技术等级类型。
设计车辆
4.3.1旅游公路设计采用的设计车辆应按JTGB01的有关规定确定。
4.3.2旅游公路宜满足旅居车和旅居挂车通行需求,旅居车和旅居挂车外廓尺寸可采用表1的规定值。
表1旅居车外廊尺寸
单位为米
车辆类型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
旅居车9.142.443.661.226.11.83
小客车+旅居挂车14.842.443.050.914.87+5.393.66
4.3.3非机动车所采用的设计外轮廓尺寸应采用表2。
表2非机动车及其外轮廓尺寸
单位为米
车辆类型整车长度总宽总高
自行车1.930.602.25
三轮车3.401.252.25
整车长度:自行车为前轮前缘至后轮后缘的距离;三轮车为前轮前缘至车厢后缘的距离。
总宽:自行车为车把宽度;三轮车为车厢宽度。
总高:自行车为骑车人骑在车上时,头顶至地面的高度;三轮车为载物顶至地面的高度。
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4.4.1交通量调查应根据季节影响、节假日影响、车型等特征综合预测,宜有前瞻性,适度超前。旅
游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宜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季节性影响大时,宜根据通行能力、经济和环境等
因素综合确定。
4.4.2旅游公路交通量集中的局部路段,高峰时时段的服务水平不应低于五级。
4.4.3自行车道和步道基本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应按照CJJ37执行。
3
DB15/T2695—2022
设计速度
4.5.1旅游公路可根据技术等级,充分考虑沿线地形、地质、城镇分布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段选用不同
的设计速度,但同一设计速度路段长度不宜小于10km,不同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应超过20km/h,不同
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应注意选择合理的衔接位置,过渡应顺适。
4.5.2旅游公路慢行系统的设计速度应根据使用功能、主要出行方式、环境和安全等论证确定。
4.5.3利用既有公路修建旅游公路时,应根据地形地质、现状路况、交通组成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
路段改(扩)建条件,合理确定改(扩)建路段设计速度。
建筑限界
4.6.1旅游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JTGB01-20143.6.1条要求。
4.6.2自行车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高应为2.70m;步道净高应不小于2.50m。
环境保护
4.7.1旅游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应符合JTGB04。
4.7.2旅游公路应优先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4.7.3旅游公路应在野生动物出没的路段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根据需要设置动物通道并采
取诱导措施和栖息地营造措施。
4.7.4旅游公路通过湿地路段时,应优先选择避绕方案;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影响最小的位置通过,
并采用措施,保障湿地水系连通。
4.7.5旅游公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应结合景观要求,优先采用生物或自然的措施,如土堆式声屏障或
栽植绿化林带。
5总体设计
一般规定
5.1.1总体设计应论证确定旅游公路及其组成的功能、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及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
应根据区域特点、建设条件、旅游资源特点等编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不同设计阶段逐步深
入和细化。
5.1.2总体设计应统一协调公路工程、慢行系统和旅游服务设施等各专业内、外部的关系,明确相关
设计界面和接口,使之成为完整的系统工程,符合安全、环保、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具体应做
到:
a)结合项目区旅游资源分布与价值评价、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游客出行特点分析等,明确旅游公路
的主题定位、建设目标,并进一步完成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
b)开展旅游交通需求分析,具体包括旅游交通出行调查、旅游交通出行者需求分析及旅游交通量
预测分析。除应符合本文件4.5.1要求外,还应符合附录A.3.3;
c)根据地区公路网结构与规划和旅游交通组成,明确公路旅游吸引点和服务需求,论证确定公路
的旅游服务功能,应充分利用高铁、高速公路等现有交通走廊合理论证确定公路线位,使之与
地区公路网衔接顺畅,结构、布局合理;
d)考虑沿线建设条件、旅游资源分布和交通组成等,综合分析确定慢行系统组成和线位布局;
e)根据沿线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景观段落划分、旅游需求、交通方式及其组成等因
素,综合论证服务中心、驿站等服务设施的布局方案;
4
DB15/T2695—2022
f)旅游公路应设置美观简洁、风格统一的标识、解说系统,且与公路景观、驿站等建筑风格相协
调。
5.1.3旅游公路设计宜采用的设计流程参见附录C。
总体设计要点
5.2.1旅游公路选线方案应以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旅游规划、城乡发展规划、国土规
划等规划性文件,通过统筹规划、合理选线。
5.2.2应根据已开发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的位置和级别合理选择路线方案,保证公路与旅游资源的连
通性。
5.2.3应根据区内旅游资源分布、公路网现状及规划和旅游公路功能定位,综合考虑国土空间规划、
城镇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研究确定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路线及交叉、驿站等服
务设施配置,确定建设规模。
5.2.4旅游公路宜集约节约利用通道资源,可利用原有公路进行改扩建。改扩建路段设计标准和指标
应综合考虑占地、不良地质、工程造价和对环境影响等因素论证确定,原则上应低不应高。
5.2.5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组成合理确定主要控制性指标(平纵线形、视距、超高等),其他指标
应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质、自然环境和旅游需求等因素灵活选用。
5.2.6应根据公路建设性质、技术等级、设计交通量、沿线环境和和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结合
慢行系统使用功能和设置方案,综合确定公路路基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2.7旅游公路应结合工程需要,同时兼顾沿线景观保护及旅游者观景需求设置隧道。
5.2.8旅游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及其组成、公路环境和交通条件等
进行总体设计,结合公路主体和慢行道工程方案,优先采取主动安全措施,根据需要设置完备的安全防
护设施。
5.2.9应根据非机动车预测结果、主要出行方式,综合考虑安全、慢游体验、自然环境和工程经济性
等因素,分段论证慢行系统设置方案。
5.2.10慢行系统的设置应根据公路旅游价值评价,经规划策划,通过总体设计确定设置路段和形式,
主要可设置于慢行需求较大、沿线景观优良且慢行体验性较强的局部路段。旅游公路慢行系统可与景区
内部慢行系统相衔接。
5.2.11旅游公路的慢行系统应根据其使用功能、主要出行方式、安全和环境等因素,结合沿线景区景
点及优质景观分布,灵活、合理选用其主要技术指标。
5.2.12慢行系统的路基组成及宽度应根据其使用功能、非机动车交通量、沿线环境和体验需求等综合
确定。
5.2.13应根据建设目标、设计交通量及组成、旅游资源分布、村镇现状布局,结合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与规划、特色产业布局等,综合论证确定沿线服务设施的布局、主题、功能和总体规模。可根据交通量
等发展需求,论证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案。
5.2.14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可利用道路沿线原有设施、建筑物等进行改建提升,结合现场环境条件进行
综合整治利用。
5.2.15旅游公路应根据区内自然资源分布,统筹处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
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沿线环境的破坏。
5.2.16旅游公路应避免穿越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线路无法避让时,应经过论证确定保护范围内路段
的技术等级,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5.2.17旅游公路应进行取、弃土场专项设计,防止水土流失,做好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的植被保护与
恢复。
5.2.18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强附属设施生
5
DB15/T2695—2022
产、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先进工艺,保证污水达标回用或集中收集存放,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
5.2.19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是对公路廊道范围内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利用、开发、创造与完善,包
括公路主体工程景观优化,道路绿化美化、生态恢复,特色景观展示与营造,服务设施景观设计,交通
工程设施等风格形式、质感色彩、比例尺度协调统一等内容。
5.2.20景观设计应依据旅游公路的主题策划开展。景观设计应在保护项目天然禀赋的基础上采用不
同方式进行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优化或营造。并通过景观质量评价界定路段景观属性,根据借景式和
造景式路段进行具体元素设计。
5.2.21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应依据不同类别旅游公路的功能及行车速度考虑公路景观的动态视觉效果。
其中,目的地型旅游公路线性景观以设置中、小尺度景观单元为主,通景型旅游公路为干线或集散公路
时,其线性景观以设置大尺度景观单元为主。
5.2.22在公路选线、线形设计、观景台选址等方面,应有效引导公路使用者欣赏廊道特色景观,增加
赏景及体验沿线景观风貌的机会。公路设施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则应尽量避免人为设施干扰廊道
既有优质景观。
5.2.23应视旅游公路建设需求,确需人工造景时,有条件地运用人工设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设
施及大型构造物影响原有优质景观;需营造或优化景观时,可运用借景、对景、障景、框景和夹景等园
林艺术手法。
5.2.24绿化规模、效果和种类应视沿线景观环境而定。绿化应适地、适树(草)、适量。应以乡土植
物为主,充分做到与自然融合。
5.2.25旅游公路主体结构的色彩与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6主体工程
路线
6.1.1一般规定
旅游公路路线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旅游公路路线应根据公路功能、类别、技术等级、交通量及组成、廊道研究推荐的走廊带,结
合沿线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分布等进行设计;
b)旅游公路路线平、纵、横设计应符合现行JTGD20等行业标准的规定;
c)利用既有公路改扩建为旅游公路时,应充分利用原公路线位资源,保护和利用沿线旅游资源;
d)既有公路局部路段进行旅游功能拓展时,可对局部路线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吸纳优质景观进
入公路动态视域范围。
6.1.2选线与线形
旅游公路选线与线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旅游公路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选线理念,坚持安全选线、生态选线、景观
选线、地质选线等原则,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对沿线自然环境的破
坏;
b)旅游公路选线应由所在区域现状和规划到带状区域、由带状区域到路线方案递进论证,统筹考
虑区域公路网布局,基于旅游资源分布合理确定路线方案。
c)旅游公路走廊带选择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6
DB15/T2695—2022
1)复合型旅游公路应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划的基础上,选择有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
走廊带;主要控制点除应符合旅游交通功能需要外,应满足沿线旅游资源点可达性以及优
质景观资源可视性的要求;
2)通景型旅游公路应主要选择满足便捷、快速通达的走廊带内;主要控制点应满足旅游者集
散地和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
3)目的地型旅游公路应在考虑经济性、地形地质适宜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主要选择自身
可达性高、沿线50%以上路段景观条件优良的走廊带;走廊带内具有停靠欣赏条件的优质
景观点可作为路线控制点。
d)线位方案比选应将沿线景观作为重点考虑因素,有效引导公路使用者欣赏路侧特色景观,充分
体现不同旅游片区的特色风貌,展示片区的典型旅游资源,增加观赏及体验沿线景观风貌的机
会,让沿线景观风貌通过路线走向自然呈现;
e)在公路网较发达地区,旅游公路选线应注重其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与功能的分析,在路段通行能
力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利用现有路线走廊资源。在公路网欠发达地区,旅游公路选线应选
择在具有一定旅游经济基础或潜力的经济带上,以刺激和带动沿线旅游经济增长。
f)路线设计宜注重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合理取用线形指标值,不宜追求高指标。应注意平纵
线形组合,尽量与沿线地形条件相适应,降低填挖方数量,减小对沿线自然地貌的破坏,最大
程度地保护环境。宜符合以下要求:
1)平原地区宜在满足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桥涵构造物净空要求的情况下,适应地形起伏,尽
量降低路基高度;
2)丘陵地区应充分利用各类曲线要素组合搭配布线;根据山体的自然条件,可采用曲线定线
手法,选择整体式、分离式或高低错落式路基等,使路线适应地形变化,与自然融合;为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纵面设计应尽量灵活选择指标,使平纵线形吻合地形,实现低填浅挖;
3)沿河(溪)地区除考虑地形地质和水文等条件外,应着重考虑沿河的景观效果;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复合型、目的地型旅游公路宜选择低线方案;选岸时宜尽可能选择阳坡和迎
风面,以减少积雪、涎流冰等病害,延长通车时间;
4)山岭地区可采用较低的设计指标,局部降低设计速度;可通过增加平曲线数量,提高曲线
占比,使线形符合驾驶员视觉和心理需求,并减少大填大挖;宜尽量采用自然展线,在前
后线形均衡、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的特殊困难路段,经多方论证,可采用极限最小半径值;
5)分水线顺直平缓、起伏不大、岭脊肥宽的分水岭可布设山脊线,以提升廊道景观价值。
g)沿线服务设施前后的路线线形应连续流畅,无视觉不良的线形组合。
6.1.3横断面组成
旅游公路横断面组成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在沙漠、戈壁及草原等地区,根据条件可考虑设置平面分离式路基,两幅路之间应满足不设护
栏和防眩设施要求,可增强公路行车安全性和景观效果;在山区自然横坡陡于1:3时,可考
虑采用纵面分离式路基,以减少山体开挖,降低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b)旅游交通量较大且条件具备时,可进行单向车道分离式设置,以形成单向行驶的环线线路。此
时二级路单车道可增加左侧余宽;
c)旅游公路技术等级为一级公路时,可在具有特殊或优质景观点的路段设置观景台,观景台布置
应符合JTGD20。
d)旅游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及以下时,为满足旅游者停靠需要,可在沿线景观较好的路段设置港
湾式停车带,前后应设置供车辆减速驶入和加速驶出的过渡段;具有特殊或优质景观点时可设
置观景台,停车点和观景台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并参照图1和表3:
7
DB15/T2695—2022
1)停车点、观景台范围内的主线纵坡不应大于2.5%,主线行车道与停车场用侧分隔带或路
面标线区分;
2)停车场的两侧应设置加、减速区段,布置图参照图1,其长度根据侧分隔带宽度,按表5
中主线设计速度对应的渐变率要求确定;
3)停车场沿主线的纵向最小长度宜大于30m;
4)停车点、观景台场地内部停车场与道路行车道之间应用分隔带区分。
图1二级及以下旅游公路停车区和景观台布置示意图
表3二级及以下旅游公路观景台、停车区变速区段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8060403020
渐变率1/151/12.51/101/7.51/5
加、减速区段长(m)6050403020
e)需设置慢行系统的路段,其路基横断面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路段交通量小,机非混合交通相互影响较小时,经安全性论证,二级公路可考虑利用或
加宽硬路肩设置慢行系统,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可将行车道涂装作为慢行道;
2)当路段交通量较大,机非混合交通相互干扰时,应设置慢行专用道,与行车道间应设置物
理隔离设施;
3)根据沿线建设条件和自然环境,慢行系统专用道与公路可采用整体式横断面形式设置。当
整体式路基横断面形式明显提高工程造价、实施难度或诱发工程地质病害的,则应采用分离式
路基横断面形式。必要时,应对采用整体式与分离式路基、高低路堤、半桥半隧等路线方案进
行比选论证;
4)若慢行系统与公路分离有利于提升旅游体验和安全的,慢行系统则应与公路分离设置,各
自论证确定路基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根据旅游公路两侧慢行需求的不同,慢行道在横断面中可采用非对称布置。单侧布置慢行
道时,应布置在有利于观景的一侧;
6)不同横断面形式及宽度变化时应设置必要的过渡段;
7)旅游公路合并设置慢行道时,横断面组成形式可参照图2、表4。大桥、特大桥及隧道段
另行论证确定。
8
DB15/T2695—2022
表4合并设置慢行道的旅游公路整体式断面建议采用形式
按公路功能划
复合型旅游公路通景型旅游公路目的地型旅游公路
分
公路技术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四级
旅游干线公路——b)——————b)——————
旅游集散公路——c)d)/e)——a)b)/c)——————
旅游支线公路——d)/e)d)/e)d)/e)——c)/d)/e)d)/e)d)/e)d)/e)
注:旅游干线公路为一级公路时,一般不建议设置慢行道;当有一定慢行需求时,建议采用分离或独立设置;条件
不满足时,可采用a)型分隔断面。
a)机非分隔断面一
b)机非分隔断面二
c)机非分隔断面三
9
DB15/T2695—2022
d)无分隔断面
e)慢行道单侧设置的分隔断面
图2合并设置慢行道的旅游公路整体式断面
8)旅游公路分离设置慢行道时,横断面组成形式可参照图3.
图3分离设置慢行道的旅游公路分离式断面
f)既有公路进行旅游功能拓展时,可根据需求和景观条件,增设景观台和慢性系统。观景台和慢
性系统设置应符合本文件相关规定。
路基路面
6.2.1一般规定
旅游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旅游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应分别符合JTGD30、JTGD40、JTGD50等规定;
b)旅游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应考虑景观绿化需求,合理选择路基断面形式、边坡形式、支挡防护形
式、排水设施形式等内容;
10
DB15/T2695—2022
c)旅游目的地周边地区公路路基设计应考虑周边景观风格和设施功能需求。
6.2.2路基
6.2.2.1旅游公路路基应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路基断面形式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结合公路功能和景观风貌等确定,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宜与自然地貌相融合;
1)在沙漠、戈壁及草原等地区,应结合地形尽量设置低路堤、浅路堑;
2)在山岭地区,可设置纵面分离式路基,以避免设置高填方高挡墙,降低挖方边坡高度。
b)路侧设计应满足行车和旅游者安全要求,有条件时,应提供安全的路侧净区。
在沙漠、戈壁及草原等地区,应结合地形尽量设置低路堤、浅路堑,有条件时应采用缓于1:4的
坡率以及宽浅边沟,以扩大路侧净区有效宽度,且有利于自然景观融合和植被恢复。
6.2.2.2填方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位于非农用地和非建设用地的路段,根据环境协调要求可采用较缓及变化的边坡坡率,位于沙
漠、戈壁、草原等地广人稀的地区时宜采用表5中的建议值,位于林区及城镇等条件不足的地
区时可采用最大值;
b)当旅游公路有互通立交且位于山岭地区时,可采用缓边坡,以达到消耗路基弃方且与周围环境
融合的效果;
c)复合型及目的地型旅游公路路肩和坡脚应修饰成弧形。
表5填方路基边坡坡率
高度区间(m)0~1.01.0~3.03.0~4.5>4.5
推荐值1:4.01:4.01:3.01:2.0
边坡坡率
最大值1:4.01:2.01:1.81:1.5
6.2.2.3挖方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景观要求高的路段,高边坡宜进行专项设计,竖向宜由下往上、纵向宜由高往低逐渐放缓坡
率,形成自然山坡的坡面,且与土质性能变化相一致,从而达到恢复自然地貌的目的。土质挖
方边坡坡顶和坡脚宜修饰成弧形;
b)对位于路侧计算净区宽度外,具有景观价值的稳定孤石等,应予保留。
6.2.2.4慢行道与公路合并设置为整体式路基时,慢行道路基压实度应采用公路路基压实度标准。慢
行道与公路分离或独立设置时,经试验路检验或综合论证,在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可适当
降低路基压实度标准。
6.2.2.5公路高路堤、陡坡路堤和深路堑设计在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景观植被栽植
需求,初步设计阶段应针对排水、防护方案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论证。
6.2.3路基排水
6.2.3.1公路路基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排水设施应与周边地形环境相协调;
b)地形平坦、纵坡平缓的一般路段特别是沙漠、戈壁、草原地区,宜采用浅碟形排水沟或采用放
缓边坡漫流排水型式;通过城镇路段,宜采用带盖板矩形边沟;高路堤或视线以外的其他路段,
可采用梯形排水沟;
c)在满足防冲刷要求的前提下,路基排水沟宜采用草皮防护、当地碎石或卵石干铺防护;
d)截水沟或急流槽等坡面排水设施的设置应避免对环境景观产生明显影响;
11
DB15/T2695—2022
e)对于途径湿地、水体的路段以及慢行系统和服务设施等,宜结合实地环境条件,采用低影响开
发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如采用绿色屋顶、植草沟、透水铺装、
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形成的排水系统。
6.2.3.2公路路基排水设施设计应综合考虑沿线景区、建筑、自然风景带和人文景观等场所已有的排
水系统。
6.2.3.3水环境敏感区路侧设置的边沟、排水沟、蒸发池、收集池或油水分离池等设施应考虑旅游公
路景观要求,尽量采用生态化处理措施。
6.2.4路基支挡、防护
6.2.4.1旅游公路路基防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边坡防护应在保护边坡自然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
设计方案。采用植物防护时,应草灌结合,选用当地优势物种。石质边坡上可种植攀援性藤本
植物,如五叶地锦等,使环境更加自然;局部地方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具有自然美感的岩面;
植物选择及种植部位应根据防护要求、视觉需要等因素综合确定;
b)对于高大路堑边坡,在边坡呈现稳定状态时,宜尽量采用挂网植草、草坪液力喷播技术或TBS
和SBS柔性防护技术进行防护,有效地减少硬质防护的范围和面积,恢复路堑边坡的自然原
貌;
c)边坡需设置支挡工程时,不宜采用“大面积”或“大体积”圬工结构,宜采用柔性、轻型和绿
色生态型支护方案;
d)边坡防护采用实体式挡土墙、护面墙时,应控制墙体高度和视觉体量。墙体应因地制宜、就地
取材,利用沿线丰富的地方材料进行砌筑。砌筑表面应根据设计美学,结合路段主题,选择如
大卵石斜砌、人字花砌,片石花砌、茬砌、块石平砌等砌筑形式;在勾缝时采取平、凹、凸等
样式,并运用白水泥勾凸缝和凹缝墨线描绘等做法,加强墙体视觉效果与环境的融合感。必要
时应利用栽植作修景处理。
6.2.4.2路基防护设计需考虑与服务设施、景观构筑物等的衔接过渡。
6.2.5路面
6.2.5.1旅游公路路面应满足强度、耐久性、抗滑和设计使用年限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路面类型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环境保护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经综合论证后确定。
降雪量大或冰冻时间较长的山岭地区,坡度较大且旅游交通量不高的旅游专线公路局部路段
可考虑采用砂石路面;
b)路面材料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路基可采用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14/T 753-2013 胡萝卜叶部黑腐病严重度分级及调查方法 2013-09-20
- DB14/T 819-2013 日光温室越冬茬果菜类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814-2013 盐碱耕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816-2013 中度盐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809-2013 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821-2013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耐密型品种一深两增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815-2013 轻度盐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752-2013 胡萝卜白粉病严重度分级及调查方法 2013-09-20
- DB14/T 822-2013 复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13-12-20
- DB14/T 761-2013 紫花苜蓿栽培利用技术规程 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