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5/T 35-2020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规程

DB5305/T 35-2020 DB5305/T 35-2020 Planting Regulations for Rice Bicontinuous Nuclear Sterility System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5/T 35-2020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3-09
实施日期
2020-03-09
发布单位/组织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适宜区域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起草人:
康洪灿,钏兴宽,李国生,王锦艳,尹正钦,何荣满,周兴王,王硕, 陈晓明
出版信息:
页数:1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21

DB5305

保山市地方标准

DB5305/T35—2019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规程

2020-03-09发布2020-03-09实施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5/T3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康洪灿,钏兴宽,李国生,王锦艳,尹正钦,何荣满,周兴王,王硕,

陈晓明。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I

DB5305/T35—2019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术语和定义、繁殖基地要求、繁殖季节安排、种子生产管理、

育秧、大田栽培管理、除杂保纯、收获干燥及种子初加工。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市适宜区域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禾谷类。

GB5084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GB7414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

GB8371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GB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GB156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354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T29371.1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技术规范第三部分:术语。

3术语和定义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29371.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正季繁殖

指自然条件下,与当地普通水稻生产季节一致的生产节令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

3.2田间检验

指在种子生产过程中,在田间对品种真实性进行验证、对品种纯度进行评估,同时对生长情况、病

虫草鼠害等进行调查,确定其与特定要求是否符合的活动,它是一种质量过程控制方式。

3.3异品种

指区别于所繁目标不育系的其它水稻品种。

3.4异型株

指株、叶、穗、粒形和叶、叶鞘、稃尖颜色与所繁目标不育系有差异,抽穗期与目标不育系相差5d

以上的植株。

3.5自生稻

自生稻又称落地稻,指在上年(或上季)种植过水稻的田块,水稻收割前或收割时落入田间的种子,

在次年不育系繁殖中,自生稻在秧田或大田生产与不育系混合生长的水稻植株。

1

DB5305/T35—2019

3.6杂株

除所繁目标不育系以外的所有水稻植株,包括异品种、异型株、自生稻和高不育起点温度植株。

3.7杂株(穗)率

指调查样区内的杂株(穗)数占样区内供检本作物株(穗)数的百分率。

3.8智能烤烟房

指烤烟种植区专门配备的智能温控和通风设备,可自动控制烤房内温度和通风降湿。一般分气流上

升式或下压式两种,目前大多采用气流下压式密集智能烤房。

4繁殖基地要求

4.1区域选择

4.1.1繁殖区域

依据目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起点温度和安全齐穗期对温度的要求,保山市海拔1450m~1700m

稻区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区域。

4.1.2育性起点温度23.5℃~24.0℃和抗寒性弱的不育系繁殖适宜区域

保山市海拔1450m~1600m,年平均气温16.0℃~17.5℃,日照2200h~2600h。

4.1.3育性起点温度<23.5℃和抗寒性强的不育系繁殖适宜区域

保山市海拔在1600m~1700m,年平均气温15.5℃~16.0℃,日照2200h~2600h。

4.2土壤质量要求

符合“GB156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4.3灌溉水质量要求

符合“GB5084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4.4生产条件要求

适宜种植水稻的土壤、肥力中上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光照条件适合所繁不育系正常转育和安

全生长、无水稻植物检疫对象。

4.5隔离条件要求

4.5.1空间隔离

无任何屏障条件下,隔离区在上风口的最小隔离距离≥150m,隔离区在下风口的最小隔离距离≥

200m。

4.5.2屏障隔离

利用屏障隔离,如房屋、果木、丘陵等自然屏障或人工形成的玉米、莲耦等高秆农作物隔离屏障等

条件下,隔离区在上风口的最近隔离距离为≥50m,隔离区在下风口的最近隔离距离为≥100m。

4.5.3花期隔离

2

DB5305/T35—2019

隔离区内其它水稻的始穗期与所繁殖目标不育系的始穗期相差≥25d。

5繁殖季节安排

5.1中稻不育系

播种期在4月上旬,移栽期在5月中、下旬,育性转化敏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抽穗扬花期在8

月上、中旬,收获期在9月中、下旬。

5.2早稻不育系

播种期在4月中旬,移栽期在5月中、下旬,育性转化敏感期在6月中、下旬,抽穗扬花期在7月上、

中旬,收获期在8月中、下旬。

6种子生产管理

6.1种子生产备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关于做好种子生产经营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农种种函[2016]17号)”要求,选择APP和PC备案方式

进行网上备案。

6.2种子检验

种子检验按GB/T354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执行,合格评定执行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

准-禾谷类》。

6.3田间检验

6.3.1隔离区检查

田间检验时,检验员应在划定的隔离区周边绕行一周,检查隔离区能否达到本标准“4.5隔离条件

要求”规定的要求。

6.3.2生长状况调查

调查隔离区内不育系的病虫草鼠害发生及为害情况、目标不育系的田间生长情况。

6.3.3品种真实性检验

根据品种田间的特征特性与品种描述的特征特性来确认品种的真实性,实地检查数≥100个稻穗。

6.3.4田间纯度检验

检验时期在始穗期和蜡熟期,杂株率控制标准≤0.001%。检验的总样本按4N原则,即如果规定的杂

株标准为1/N,则总样本应为4N。样区数目:≤2hm2设5个,4hm2~6hm2设10~14个,7hm2~10hm2

设16~20个,>10hm2在20基础上每增加1hm2增设2个样点。样区分布可采用双十字循环法、双对角循

环法、随机路线法、顺时针路线法。

6.3.5撰写田间检验报告

根据田间检验内容和结果,撰写田间检验报告,受检单位代表和参加检验人员双方签字确认。

6.4植物检疫

3

DB5305/T35—2019

种子检疫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执行,产地检疫按GB8371《水稻种子产地检疫

规程》执行,调动检疫按GB15569《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执行。

7育秧

7.1原种质量要求

符合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禾谷类》水稻不育系原种质量要求。

7.2种子处理

7.2.1休眠种子

播种前晒种1d~2d,用强氯精浸种48h打破休眠,漂洗干净后用清水浸种24h,催芽至种子露白

播种。

7.2.2正常种子

播种前晒种1d~2d,25%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48h,催芽24h至种子露白播种。

7.2.3贮藏种子

播种前晒种1d~2d,用清水漂洗种子后清水浸种12h(间隔6h换水1次),25%咪鲜胺乳油2000~

3000倍液浸种12h,催芽至种子露白播种。

7.3秧田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水源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熟化程度高、无自生稻的田块作秧田,并在育秧前进行

土壤培肥。

7.4育秧方式

旱育秧或湿润育秧。

7.5播种量

根据种子千粒重大小决定大田用种量,大田用种量15kg/hm2~30kg/hm2计划,秧田播种量30g/m2,

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15。

7.6秧田施肥

222

基肥施纯N90.0kg/hm,P2O590.0kg/hm,K2O90.0kg/hm。出苗揭膜后视秧田肥力高低施纯N37.5

kg/hm2~75.0kg/hm2,移栽前7d~10d施纯N60.0kg/hm2~75.0kg/hm2。

7.7秧田病虫草鼠害防治

按附录A的要求进行防治,禁用农药参照附录B执行。

8大田栽培管理

8.1适龄移栽

8.1.1中稻不育系

秧龄在40d~45d、叶龄5.0~5.5叶。苗高20cm~25cm、基茎宽0.5cm~0.8cm、带蘖株率≥90%。

4

DB5305/T35—2019

8.1.2早稻不育系

秧龄在30d~35d,叶龄3.5~4.5叶。苗高15cm~20cm、基茎宽0.4cm~0.6cm、带蘖株率≥70%。

8.2栽插方式和规格

8.2.1中稻不育系

栽插方式为等行条栽,规格28cm×11cm~12cm,栽插密度30.0万丛/hm2~33.0万丛/hm2,栽1

粒种子苗/丛。

8.2.2早稻不育系

栽插方式为等行条栽,规格25cm×11cm~12cm,栽插密度33.0万丛/hm2~36.0万丛/hm2。带分

蘖每丛栽1粒种子苗,不带分蘖每从栽2粒种子苗。

8.3大田施肥

8.3.1中稻不育系

22222

大田施纯N241.5kg/hm~276.0kg/hm,P2O5108.0kg/hm~120.0kg/hm,K2O75.0kg/hm~112.5

kg/hm2。其中:氮肥的60%、磷肥100%、钾肥的50%作基肥,30%的氮肥作分蘖肥,10%的氮肥和50%钾肥

作穗肥。

8.3.2早稻不育系

22222

大田施纯N207.0kg/hm~241.5kg/hm,P2O5196.0kg/hm~108.0kg/hm,K2O60.0kg/hm~75.0

kg/hm2。其中:氮肥的70%、磷肥100%、钾肥的50%作基肥,30%的氮肥和50%钾肥作分蘖肥。

8.4大田水分管理

8.4.1移栽返青期

浅水栽秧,移栽后5d~7d保持田间不干水。

8.4.2分蘖期

浅水勤灌,当分蘖苗达到有效穗的80%时撤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时应避开育性转化敏感期。

8.4.3孕穗期

孕穗期管水有利于不育系的育性转化,应实施深水灌溉。水源充足、排灌条件较好的田块实行深水

串灌。

8.4.4抽穗扬花期

达到田间湿润不干水。

8.4.5灌浆结实期

水分干湿交替管理。

8.5大田病虫草鼠害防治

参照附录A防治病虫草鼠害,禁止使用附录B规定的农药。

9除杂保纯

5

DB5305/T35—2019

9.1秧田期

从叶鞘色、叶色、叶形、苗高等性状鉴别,除去明显的异品种、异型株。

9.2分蘖始期

从叶鞘色叶色、叶形、茎态等鉴别,除去明显的异品种、异型株。拔出不在种植行上的所有植株。

9.3始穗期

从稃尖色、粒型、株叶型、叶色等鉴别,除去异品种、异型株。除去抽穗期早于目标不育系5d以

上的植株。

9.4齐穗期

从稃尖色(柱头色)、粒型、顶芒(有无或长短)、株叶型、叶色等鉴别,除去与目标不育系不同

的所有植株。除去抽穗期与目标不育系迟5d以上的植株。

9.5成熟期

从穗型、粒型、粒色、稃尖色、株型、株高等鉴别,除去与目标不育系不同的植株。

10收割干燥及种子初加工

10.1收割

从稻穗外部形态看,谷粒和穗梗呈现本品种固有颜色,谷粒全部变硬,谷粒成熟度达85%以上,70%~

80%的枝梗干黄,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