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T 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

DB5308/T 57-2020 Cultivation of ancient tea trees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s for ancient tea gardens

云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308/T 57-2020
标准类型
云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1-10
实施日期
2020-02-10
发布单位/组织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起草人:
陶仕科、罗亚昆、赵远艳、苏红飞、胡艳萍、罗朝光、王兴华、丁建平、张军、蒋勋、冯彦波、黎美龄、刘伦、张文杰、何云春、方开明、李兴昌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

2020-01-10发布2020-02-10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8/T5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协作单位: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茶研究院、镇沅迎春茶叶有限公司、镇沅

田坝乡老海塘茶叶专业合作社、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陶仕科、罗亚昆、赵远艳、苏红飞、胡艳萍、罗朝光、王兴华、丁建平、张

军、蒋勋、冯彦波、黎美龄、刘伦、张文杰、何云春、方开明、李兴昌。

I

DB5308/T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的环境要求、管护技术、茶园生态恢复、采摘与留养、病虫草

害防治、保护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的管理和保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525有机肥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栽培型古茶树

树龄达到一百年或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

3.2

古茶园

以栽培型古茶树为主体的茶园。

3.3

管护

对古茶树及古茶园实施的田间管理和树体养护措施。

3.4

回缩剪

剪除树冠上多年生的徒长枝或过长的下垂状“藤条枝”,保留基部一段枝干的修剪方法。

3.5

桥接

DB5308/T57—2020

用枝条或树干作为接穗,以搭桥方式连接伤口两端健壮部位的嫁接方法。

3.6

老枝封蜡嫁接

用茶树1y~2y生枝条,去除分枝、叶片后剪成长8cm~12cm的枝段做接穗再用石蜡溶液进行封

蜡处理,接穗与砧木接合后,用薄膜封严接口、不封扎接穗上半部分(露芽)的嫁接方法。

3.7

土基

用质地较粘重、纯净的底层土壤,混合少量的稻草或松叶,经过潮水、搅拌、踩踏等工序制成泥坯,

用模具拓制成中部稍凹陷的长方体形状,经过晒干处理形成的土坨。

3.8

马蹄茶

幼嫩芽叶连接枝干的部位即鳞片着生的位置,掰撕下来时,横切面呈马蹄状,俗称“马蹄”,带马

蹄的芽叶称为马蹄茶。

4环境要求

4.1土壤

土壤pH值4.5~6.5;土层深厚,≥80cm;土壤碱解氮含量≥150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20mg/kg;

土壤速效钾含量≥150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20g/kg;其它养分及矿物质含量应符合GB15618的

规定。

4.2水质

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输液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4.3覆荫树

配植于古茶树及古茶园四周、道路两旁、园地空隙处,树种宜选择乔木型树木。古茶树及古茶园覆

荫树的郁闭度以0.3~0.4为宜。

5管护技术

5.1耕作与除草

5.1.1集中连片栽培型古茶园,宜全园浅耕或深耕;不便耕作的可免耕。耕作结合除草进行,每年2

次~3次浅耕除草,1次深耕除草。

5.1.2坡度>20°陡坡地,应采用“养草+免耕”耕作方式。坡度<20°缓坡地、平地或台地,应采用

“除草+耕锄+覆盖”耕作方式。

5.1.3每年2月~4月,结合整碎土垡或覆盖,浅耕5cm~8cm;5月~9月,夏季追肥前,浅耕除草

1次~2次,浅耕8cm~10cm;10月~12月,结合冬季施基肥,翻耕20cm~30cm,翻埋地表杂草,

土块晒垡。

DB5308/T57—2020

5.2施肥

5.2.1基本要求

5.2.1.1结合耕作进行,即夏季浅耕配施追肥,冬季深耕配施基肥。若增加追肥次数,宜在春茶末期

或夏茶末期施入。

5.2.1.2追肥应使用符合GB/T9630规定的茶园专用有机肥。用肥量为4500kg/hm2.次~6000kg/hm2.

次。

5.2.1.3基肥宜使用自制的混合有机肥,其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应符合NY525的规定,每次用肥量为

30000kg/hm2~60000kg/hm2,制作方法参见附录A。

5.2.1.4零星古茶树,追肥和基肥均增加1倍~2倍的用肥量。

5.2.2追肥

5.2.2.1免耕古茶园,挖穴追肥。在树冠边缘滴水位置开挖2个~3个穴,穴深15cm~20cm,每穴

用肥量为1.0kg~1.5kg,施入后盖土复原。

5.2.2.2耕作古茶园,开沟追肥。在树冠边缘滴水位置开挖2条~3条弧形沟,沟长50cm~70cm、

宽20cm~25cm、深15cm~20cm,每沟撒施追肥1.0kg~1.5kg,施入后盖土复原。

5.2.3基肥

5.2.3.1免耕古茶园,挖坑施基肥。在树冠边缘滴水位置开挖2个~3个坑,坑长50cm~60cm、宽

20cm~25cm、深25cm~30cm,每坑散施基肥10kg~15kg,施入后盖土复原。前后两次的施肥位

置不宜重叠。

5.2.3.2耕作古茶园,翻耕施基肥。在深耕前把混合有机肥按每株茶树20kg~40kg的用量,均匀地

撒施在茶园地面上,深耕时连同地表杂草、枯叶等合并翻埋入底。

5.3覆盖

5.3.1免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