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08/T 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DB5308/T 55-2020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Tea Gardens (Type II) of Pu'er Tea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0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 起草人:
- 胡艳萍、高应敏、陶仕科、罗亚昆、罗朝光、赵远艳、王兴华、丁建平、黎美龄、石尚、苏红飞、姜东华、张映辉、彭发元、郭光祥、汪俊华、钱永春
- 出版信息:
-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5308
普洱市地方标准
DB5308/T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2020-01-10发布2020-02-10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308/T55—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协作单位: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普洱市植
保植检站、普洱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普洱茗上品茶业有限公司、孟连县勐
马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宁洱县哈尼族彝族自治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普洱茶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艳萍、高应敏、陶仕科、罗亚昆、罗朝光、赵远艳、王兴华、丁建平、黎美
龄、石尚、苏红飞、姜东华、张映辉、彭发元、郭光祥、汪俊华、钱永春。
DB5308/T55—2020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建设及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的产地环境条件、茶园建设、茶园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鲜
叶采摘和盛装运输、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的建设及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767-2003茶树种苗
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
NY/T225化采茶技术规程机械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食品绿色肥料使用准则
NY/T1054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
GH/T1245-2019生态茶园建设规范
DB53/T527云南大叶种茶树无性系栽培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2111-2008、GH/T1245-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普洱茶
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
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
茶)两各种类型。
[GB/T22111-2008,定义4.1]
3.2生态茶园
以茶树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物种,按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要求,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
理为指导,结合茶树生长规律,因地制宜的在园区合理配置不同物种,配备完善相关设施,科学施肥,
绿色防控,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利用的茶园。
[GH/T1245-2019,定义3.1]
3.3
普洱茶生态茶园(Ⅱ类)
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种植适制普洱茶的云南大叶种茶
树,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建设和管理,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生态茶园。
1
DB5308/T55-2020
4产地环境条件
4.1地理环境
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电力充足,水源充沛、洁净,地势平缓或较平缓的,无污染,适合云南大叶
种茶栽培和普洱茶加工的地区,远离工矿区和交通干线。
4.2气候
应符合GB/T22111的规定。
4.3空气质量
应符合NY/T391的规定。
4.4水质
灌溉用水应符合NY/T391的要求。
4.5土壤
土壤肥沃,土质疏松,通透性良好,土层深度≥80cm,地下水位≤1m,土壤pH值4.5~6.0,土壤
环境质量应符合NY/T391-2013中pH<6.5的旱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土壤肥力宜符合NY/T391-2013
中Ⅰ级园地要求。
5茶园建设
5.1园地规划
根据茶园园地的地形、坡向,合理规划设置道路系统及厂房,建立完善的排蓄灌水利系统、防护林
带。新建园地时,坡度≥25°,土层深度<80cm,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保留自然植被。
5.2茶树品种选择
选用适制普洱茶及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茶茶树品种。根据需要进行品种搭配,避
免品种单一化。苗木质量应符合GB11767-2003中规定的1级、2级标准。
5.3开垦和种植
5.3.1种植沟开挖
坡度≤15°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垦,按行距150cm~200cm开挖种植沟;坡度为15°~25°的坡地,
按等高线坡宽250cm由下至上逐级开梯,种植梯面宽度为150cm~180cm,开挖时表土回沟。种植沟规
格上宽为70cm~80cm,下宽为50cm~60cm,深度为60cm~70cm。
5.3.2施底肥
底肥为有机肥和钙镁磷肥,二者与表土混匀后施入沟内,有机肥施用量为(3000~4500)kg/hm2,
钙镁磷肥施用量为2400kg/hm2。
5.3.3回沟平台
2
DB5308/T55—2020
将心土摊平、平整台面,保持内低外高。
5.3.4茶苗定植
5.3.4.1株行距
双行单株:小行距为30cm~40cm,株距为30㎝~35㎝;单行单株:株距为25㎝~30㎝。
5.3.4.2定植时间
宜在雨季(6月~8月)。
5.3.4.3定植方法
容器苗定植时除去容器,按容器高度开小沟将苗木放入,覆土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泥门2㎝。
地苗宜随土移栽,定植时舒展根系,扶正茶苗,分层压实,培土高度略高于苗木泥门2㎝。苗木定植后
及时铺草或地膜覆盖,搭遮荫棚。
5.3.4.4补苗
定植30d后和次年5月份,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植。
5.4茶园生态建设
5.4.1基本要求
保护好茶园的原始生态环境,茶园周边及不适宜种植茶树的陡坡地、石窝地、山顶、山脊、箐沟等
地带养蓄原有植被或植树,园间和道路两侧种植覆荫树。
5.4.2树种选择
根据气候条件和树木的适应性选择树种,尽量选用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植
物。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
5.4.3种植规格
人工造林带应适当密植,株行距为2.0m×3.0m。茶园行道树株距为5m~6m。茶园覆荫树均匀种
植,密度为90株/hm2~120株/hm2。
5.4.4覆荫树的管理
通过人工修剪,控制高层覆荫树的最低分枝高度≥4m,控制中层覆荫树的最低分枝高度≥2m,使
各类型覆荫树的分枝自然开张,郁闭度0.3~0.4为宜。
6茶园管理
6.1土壤管理
6.1.1每3年按NY/T1054对土壤进行监测评价,根据检测结果,按4.5的要求进行土壤改良。
6.1.2间作豆科类绿肥,培肥土壤,推荐绿肥栽种品种以大叶千斤拔、日本青、绿肥1号、紫花扁豆、
豇豆、紫云英、苜蓿、绿豆、肥田萝卜、饭豆、苕子、箭舌豌豆等为主。
6.1.3采取深翻、浅锄、施农家肥或有机肥、铺草等措施改良土壤结构。
3
DB5308/T55-2020
6.1.4采用石块、泥垡或草皮砌坎保土,防止水土流失。有草源的地方,常年割草铺园。
6.1.5加培客土。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Y/T 6659-2006 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2006-07-10
- HG/T 2155-2006 工业过硫酸钾 2006-07-26
- SY/T 6662-2006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骨架增强聚乙烯复合管 2006-07-10
- SY/T 6652-2006 成品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2006-07-10
- HG/T 2566-2006 工业氢氧化钡 2006-07-26
- SY/T 10020-2006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2006-07-10
- SY/T 6661-2006 地震检波器校准方法 2006-07-10
- SY/T 6653-2006 基于风险的检查(RBI)推荐作法 2006-07-10
- SY/T 10015-2006 海上拖缆式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2006-07-10
- SY/T 6656-2006 聚乙烯管线管规范 200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