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 803-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DB52/T 803-2013 DB52/T 803-2013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virus-free original seed, first-class and second-class potato seedlings

贵州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8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2/T 803-2013
标准类型
贵州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3-02-17
实施日期
2013-03-17
发布单位/组织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
起草人:
张荣达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60

B23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803—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二级种薯生产技术

规程

TechniqueRegulationsVirus-freeStock,First-degreeand

Second-degreeSeedPotatoProduction

2013-02-17发布2013-03-17实施

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2/T803—201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脱毒种薯生产......................................................................1

5质量控制..........................................................................3

附录A(规范性附录)马铃薯种薯生产调查记载标准......................................5

附录B(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症状鉴别........................7

附录C(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虫害目测鉴别..........................................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各级别种薯带病植株的允许量和一级、二级种薯块茎质量指标.........10

I

DB52/T803—2013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毕节市农业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达、王嵩、刘红梅、夏锦慧、张绍荣、王显立、王朝海、龙玲、吴长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

II

DB52/T803—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贵州省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种、二级种在露天春播条件下生产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种、二级种露天春播条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T603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T568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DB52/T569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原种

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3.2

一级种薯

用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3.3

二级种薯

用一级种薯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

4脱毒种薯生产

4.1地块选择

在海拔1800m以上,昼夜温差大,蚜虫少,病害轻的山区,选择具有很好的防虫、防病隔离条件,

肥力较好,土质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块,周围不能种植马铃薯及桃树、十字花科、豆科、及其它茄科作

物,前茬不能种植茄科作物。

1

DB52/T803—2013

4.2种薯精选与处理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上一级种薯,播种前在适温、散射光条件下催壮芽。

原种生产采取原原种整薯播种。

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生产,若薯块质量大于100g以上的可切块播种,切刀以0.1%高锰酸钾或者75%

酒精进行消毒。切块时,根据薯块大小及芽眼分布确定切块数,保证每块种薯都有2个以上芽眼。切到

病、烂薯或可疑薯块时必须全部淘汰,并将切刀消毒。切好的薯块立即用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3%)

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拌种,并进行摊晾。

4.3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地,耕作深度20cm~30cm。细碎土地,捡出地块内前作残茬、石块等杂

物,平整土地备用。

4.4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一般每667㎡施用有机肥1500kg~2000kg、氮肥(N)7.5kg~10kg、磷

肥(P205)12kg~16kg、钾肥(K20)15kg~20kg。

4.5播种

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适时播种。原种生产的播种期控制在3月上旬~4月上旬之间;一级、二级种

薯生产应控制在2月上旬~3月上旬之间,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早熟品种

适当晚播,中晚熟品种适当早播。

4.6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种植方式和繁殖种薯的级别而定。原种生产每667㎡播种5000窝~6000窝,

一级、二级种薯生产为每667㎡播种4500窝~5000窝。

4.7田间管理

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用具等要严格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病毒。

4.7.1中耕培土及追肥

出苗后要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2次~3次,即: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浅培土,现蕾期高培土,封

垄前最后一次培土,培成宽而高的大垄。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宜少不宜多;苗弱时,在间苗

留苗时每667㎡追施尿素8kg~10kg,以植株不徒长为原则。

4.7.2去杂去劣

在生产过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