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 867-2010 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检测技术规范
DB63/ 867-2010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Inspe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ew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0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
- 起草人:
- 辛延俊、杨成山、李宝军、王亚峰、王军、马海玲、李钊年、吴振怀、孔尚成
- 出版信息:
- 页数:4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27112—2010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867—2010
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检测
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onInspectionforprojectofLightning
ProtectioninnewStructures
2010-02-02发布2010-03-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1
DB63/867—2010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检测内容及检测目的.......................................................................................................................................3
5检测技术要求...................................................................................................................................................3
6检测作业要求...................................................................................................................................................6
7检测仪器...........................................................................................................................................................7
8管理要求...........................................................................................................................................................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接地电阻值的测量...................................................................................................8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土壤电阻率的测量.................................................................................................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14
附录D(规范性附录)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检测项目.........................................................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冲击接地电阻(Ri)与工频接地电阻(R~)换算系数(A)的查算表.........................22
附录F(规范性附录)新建建(构)筑物防雷工程检测技术报告表格式样..........................................24
I
DB63/867—2010
前言
本规范由青海气象局提出。
本规范由青海省气象局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雷电灾害防御中心。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青海大学、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青海东亚
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省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站、西宁市雷电防护工程质量监督站、青海安居
防雷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防雷中心、海西州防护雷电中心、海北州防护雷电中心、黄南州防护雷电中
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辛延俊、杨成山、李宝军、王亚峰、王军、马海玲、李钊年、吴振怀、孔尚成、
余增元、郭红全、丁小玲、惠波、祁浩、赵中贵。
本标准的附录A、B、C、D、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II
DB63/867—2010
引言
科学家分析研究发现,全球每天平均发生800万次闪电,每秒就有近百次雷电落地。受全球气候变暖
的影响,近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雷暴日数以每年3.2天的速率增多,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在
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增加、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时代,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
越来越高,建筑物向自动化、信息化和节能化的智能建筑方向发展,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也逐步与国际
规范接轨,从指导思想、技术措施、技术要求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提高。这就要求对建筑物的雷电防
护工程检测必须以最新的国家、行业和IEC防雷标准、规范为基础,从组织、人员、测试方法、测试设备、
记录、报告证书等多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规范检测行为,为社会提供具有科学性、公
正性、权威性的雷电防护工程检测数据,确保雷电防护工程的有效性。
III
DB63/867—2010
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及其它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的检测内容、项目、
方法、程序等。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工程的分段检测和整体竣工检测。
本规范不适用于在用的建(构)筑物雷电防护装置的定期检测、天线塔、油罐、化工等户外防雷装
置的检测、大中型地网接地电阻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49.1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一部分:常规测量
GB/T2142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21714.1雷电防护第一部分:总则(IEC62305-1:2006,IDT)
GB/T21714.2雷电防护第二部分:风险管理(IEC62305-2:2006,IDT)
GB/T21714.3雷电防护第三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IEC62305-3:2006,IDT)
GB/T21714.4雷电防护第四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IEC62305-4:2006,IDT)
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DL/T845.2电阻测量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第二部分: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
DB63/T611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质量管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雷电防护工程检测monitoring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根据与各类雷电防护装置相关的设计规范,确定雷电防护工程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而进行的检
查、测试、测量以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全过程。
3.2
接闪器air-terminationsystem
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网)、避雷线,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3.3
引下线down-conductorsystem
连接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
3.4
接地体earth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包括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两种。
1
DB63/867—2010
3.5
接地线earth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
体。
3.6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
3.7
自然接地装置naturegrounding
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及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等组成的接地装置。
3.8
人工接地装置artificialgrounding
为降低接地电阻而人工设置的接地体、接地网与接地连线的组合。
3.9
均压环equalizingring
较高建筑物为均衡电位和防侧击雷而沿建筑物四周设置的水平避雷带。
3.10
等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bonding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或其它外来电位
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3.11
电涌保护器(即避雷器,浪涌保护器,SPD)surgeprotectiondevice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
3.12
防雷装置(即雷电防护装置,雷电防护系统)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
用于对某一空间进行雷电效应防护的整套装置,它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两部分组成,是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的总合。在特定情况下,防雷装置可以仅由外
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3.13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
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3.14
电涌保护器连接线connectinglineofsurgeprotectivedevice
相线与电涌保护器之间的导线,以及电涌保护器与总接地端子或保护线之间的导线。
3.15
接地电阻earthresistance
接地体对地电阻和接地线电阻的总和。接地电阻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
的电流的比值。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冲击电流求得的接地电阻为冲击电阻;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工频
电流求得的电阻为工频电阻。实际测量中用仪器直接测得的接地电阻为工频接地电阻。(二者的换算见
附录C)。
3.16
土壤电阻率guideresistivity
单位体积土壤的电阻。单位为Ω·m。
2
DB63/867—2010
3.17
桩利用系数pegutilizationcoefficient
用作接地体的桩数与建筑物总桩数的比值。
3.18
单桩接地电阻平衡度sin-pegearthresistancebalancedegree
单桩内所有主筋中,接地电阻最大的主筋的接地电阻值与接地电阻最小的主筋的接地电阻值的比值。
3.19
土壤腐蚀性soilcorrosion
是指土壤对埋地导体产生腐蚀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
3.20
土壤腐蚀程度soilerosiondegree
埋地导体在不同性质的土壤中遭受破坏的程度。用平均腐蚀速率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
所损失的重量(g/cm2·h)或单位时间内金属表面层的腐蚀深度(mm/a)。
4检测内容及检测目的
4.1检测内容
接地装置、引下线、均压环、等电位连接、接闪器、电涌保护器、土壤电化学和土壤物理性质。
4.2检测目的
判定雷电防护装置施工安装与相关技术标准和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以达到所指定的功能和防雷效果。
5检测技术要求
5.1一般规定
5.1.1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表1的规定或设计要求。
表1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每根引下线允许值/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0a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0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30a
智能建筑联合接地体≤1
综合通讯楼共用接地系统≤1
雷达接收站共用接地≤4
卫星地面站≤5
其它建(构)筑物按相应标准要求阻值确定
注:加注a者为冲击接地电阻,换算方法见附录C,共用接地系统按设备的最小阻值确定。
5.1.2防雷装置的安装应位置正确、固定牢靠、防腐良好、标志清晰。
5.1.3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及均压环等应采用焊接或其它可靠连接方式,其过渡电阻应小于0.03
Ω。焊接应饱满牢固,不应有夹渣虚焊、气孔及未焊透现象;螺栓连接应紧密、牢固、有防松措施。
5.1.4当搭(焊)接材料为扁钢时,搭(焊)接长度为其宽度的2倍(宽度不同时,以宽度最宽的为准),
至少3面焊接;当搭(焊)接材料为圆钢时,搭(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6倍(当直径不同时,以直径
大的为准),且应双面焊接;当仅能单面焊接时,搭(焊)接长度为其直径的12倍;当搭(焊)接材料
为圆钢和扁钢混合时,按圆钢直径确定搭(焊)接长度。
5.1.5直接埋入土壤中的所有接地装置的金属件均应采用热镀锌等效果较好的防腐措施。
5.1.6敷设在混凝土中作为防雷装置的钢筋,当仅一根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被利用作为防雷装
置的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其截面积总和不应小于80mm2。
3
DB63/867—2010
5.2接地装置
5.2.1自然接地装置
检查当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利用埋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的基础内钢筋。(全省57
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见表2)
表2全省57个气象站的最大冻土深度(单位:m)
西宁二十里铺1.20门源1.83河卡1.35班玛1.19茫崖2.06
西宁市1.23祁连2.50江西沟1.64久治1.32茶卡1.46
大通1.08海晏1.81兴海2.83玉树1.04冷湖2.33
湟中1.25野牛沟3.01贵德1.13清水河2.52天峻2.99
湟源0.97刚察2.88铁卜加2.10治多2.03格尔木1.05
平安1.05同仁1.47同德1.62囊谦1.00都兰1.86
互助1.05尖扎0.28大武2.46曲麻莱2.60小灶火0.87
乐都0.77泽库>2.81达日2.38杂多2.02香日德1.66
化隆1.43河南1.37甘德1.83德令哈1.96诺门洪1.17
民和1.08共和1.50中心站>2.00乌兰1.66沱沱河*
循化0.70贵南1.47玛多2.77大柴旦1.72五道梁*
托勒*察尔汗*
注:“*”表示该观测站点无冻土观测项目。
测量作为基础接地体的主钢筋或箍筋的截面积总和,应满足本标准的5.1.6条的规定。
计算桩利用系数A,并按表3的标准评定。
表3桩利用系数评定标准
A值范围评定结果
0.75<A≤1一级
桩利用系数(A)0.5<A≤0.75二级
0.25<A≤0.50三级
A≤0.25四级
计算单桩接地电阻平衡度B值,并按表4的标准评定。
表4单桩接地电阻平衡度评定标准
B值范围评定结果
B=100%一级
桩利用系数(B)70%≤B<100%二级
50%≤B<70%三级
B≤50%四级
测量土壤电阻率、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附录B。
5.2.2人工接地装置
——检测人工接地体的所用材料、安装形式、焊接长度和质量,并检查是否有防腐处理,测量接地
装置在地面以下的埋设深度应大于当地冻土深度,且接地体的顶部距地面的距离应大于0.5m。
垂直接地体的材料采用钢管时不小于Φ50mm,采用角钢时不小于L40mm×40mm×4mm,实际
长度不应小于2.5m,间距不应大于5m,水平接地体的材料采用扁钢时不小于L40mm×4mm,
采用圆钢时不小于Φ10mm。
——测量土壤电阻率、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检查接地装置是否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检查与共用接地装置和埋地金属管是否相
4
DB63/867—2010
连,不相连时,测量其地中距离,应大于2m;相连时,测量其连接点焊接长度和质量。
5.3引下线
5.3.1检测引下线焊接处的搭接长度和焊接质量(如果是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作为防雷引下线时,
只测量焊接质量),并测量其过渡电阻。
5.3.2检查引下线的材料,测量其规格、间距、根数。当敷设在混凝土内作为防雷引下线的钢筋或圆钢
仅有一根时,测量其直径;当利用混凝土构件内有箍筋连接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测量其截面积总
和;当防雷引下线采用扁钢时,测量其厚度和截面积。测量结果应符合本规范5.1.6的要求。
5.3.3当利用建筑物内钢筋、钢柱做自然引下线时检查是否设置了若干供检测用的连接板;当引下线明
设时,测量断接卡离地面的高度,检查接地线是否按设计要求设置了保护措施。无设计要求时,断接卡
离地面的高度为0.3m-1.8m,连接板距地高度为0.3m。
5.3.4测量引下线与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距离,无设计要求时,不应小于3m。
5.3.5当引下线明设时应检查是否平直敷设,转弯处要圆弧过度,不能有折角,与支架焊接处要防腐处
理,且无遗漏。
5.4均压环
5.4.1检查建筑物是否设置了均压环,且其垂直间距小于等于12m。
5.4.2检查均压环的用材,并测量规格是否符合本规范5.1.6条的要求。
5.4.3检查均压环与引下线、金属构件、金属栏杆、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是否连接,检测相连处的连
接质量;检测均压环的闭合情况、焊接长度和质量,并测量其过渡电阻;检查均压环与竖直金属管道是
否相连,并检查连接方式和质量。
5.5接闪器
5.5.1测量接闪器的材料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5.2测量接闪器的有效高度,滚球法计算是否达到保护范围。
5.5.3检查接闪器是否沿屋檐、屋角、屋脊、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避雷带在过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装置;
——第一类防雷建筑:所有避雷针应采取用避雷带相互连接;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应设置防侧击雷
的水平避雷带,从30m起每隔6m设置,并与引下线相连;
——第二、三类防雷建筑:当第二类建筑物高于45m、第三类建筑物高于60m时应设置防侧击雷
的水平避雷带。当避雷带为暗敷时,其抹灰层敷设厚度平均不能大于20mm,最厚处不能大于
30mm,并应在屋角、檐角等部位设立避雷针加以保护。避雷针的规格应符合本规范5.5.1条的
要求。
5.5.4测量接闪器与引下线的焊接长度、质量和过渡电阻。当接闪器为避雷针时,测量针高;当接闪器
为暗敷避雷带时,测量敷设深度;当接闪器为明设避雷带时,测量有效高度和支撑件距离;当接闪器为
避雷网时,测量网格尺寸;当接闪器为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线(网)时,测量支柱和线(网)与被保
护物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m。
5.5.5避雷针应逐根检测;避雷带的测试点次应根据避雷带所包围的屋面面积确定,面积小于300m2
时,至少对角或对边选择二个测试点,每增加100m2增加一个测试点;避雷网的测试点次应根据建筑物
防雷类别确定,一类按5m×5m或6m×4m、二类按10m×10m或12m×8m、三类按20m×20m或24m
×16m至少对角或对边测试两点;避雷线每根支柱至少测试一点。
5.6等电位连接
5.6.1检测竖直金属管道接地,低压配电保护、重复接地,电缆铠皮、设备外壳、配线桥架、地下供水
管道、电梯导轨及机座等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的连接状况。
5.6.2检查有设计要求的外墙门、窗、栏杆、幕墙框架等较大金属物就近与接地干线的电气连接情况,
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有防电化腐蚀措施。
5.6.3检测屋面冷却塔、广告牌等金属设施与屋面防雷装置的连接状况。
5
DB63/867—2010
5.6.4有设计要求时,检查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100mm时
的金属跨接线的连接情况;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其交叉处的金属跨接线的连接情况。
5.7电涌保护器
5.7.1检查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装了电源电涌保护器。
5.7.2检查电源电涌保护器的选型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7.3检测电源电涌保护器的连接线最小截面积是否符合表5的要求。电源电涌保护器连接线应尽量
短,且长度不宜大于0.5m。
表5电源电涌保护器连接线最小截面积
导线截面积(mm2)
防护级别SPD类型
SPD连接相线铜导线SPD接地端连接铜导线
第一级开关型或限压型1025
第二级限压型1016
第三级限压型610
第四级限压型46
注:组合型SPD参照相应保护级别的截面积选择
5.8土壤电化学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项目
土壤电阻率、土壤中金属腐蚀电位、土壤电位梯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HP值、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含气率、土壤硫化物。
5.9建筑物辅助设施检测
塔吊和脚手架等辅助设施的检测按该建筑物防雷类别和接地电阻要求进行检测。
5.10接地装置腐蚀程度评估
测定土壤含水量、PH值、氧化还原电位、土壤含盐量、土壤温度等参数,评估土壤对接地装置的腐
蚀程度。
6检测作业要求
6.1一般要求
——按照各类防雷装置相应的设计规范,确定是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对雷电防护工程的外观部
份进行目测,对施工资料和质量监督资料进行查验定性判断;用专用仪器设备和辅助工具对雷
电防护工程的各种技术参数进行测试、测量定量判断。
——检测应选择在非降水日或降水停止一日后进行,确需检测或因浇灌等使土壤潮湿的情况时,应
采用季节修正系数,对所测得的接地电阻值进行订正,修正系数见本标准附录B。
——检测前应查验全部申报材料,检测对象的防雷设计类别、构造组成、实施项目及接地电阻设计
值等情况。
——检测现场保障检测人员安全的设备和防护措施应符合DB63/T611-2007的规定。
——检测时,各类测试仪器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现场检测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校准并正确使用各类仪器、仪表。
——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由二人以上承担,一人读数另一人复核,经读数、复核一致后填入原始记录
表。
——检测人员应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被检测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及其它规章。
——检测配电房、变电所、配电柜等带电设备时应着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
6.2现场检测
6.2.1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电流极和电位极探针宜选择自然土布设,避开回填土、地下室、水池水沟等影
响接地电阻值的地方。
6
DB63/867—2010
6.2.2凡重新布置测试仪器后,应再次检查、校准所使用仪器;如检测中发现仪器不正常则应更换仪器
重新检测。
6.3特殊问题的处理
6.3.1当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测试线长度不够时,宜分别加长电流极、电位极的连接线。
6.3.2当建筑物周边为水泥地面时,可将电流、电位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且每块不小于250mm×250mm
×5mm的热镀锌钢板连接,用水湿润水泥地面并与钢板充分接触后进行检测。
6.3.3检测时如遇杂散电流、高频信号等干扰,应使用屏蔽测试线,屏蔽线屏蔽层应单独接地。
6.3.4当地网带电时,应消除带电现象后再进行测量。
7检测仪器
7.1一般要求
检测仪器应满足技术要求,并应在法定有效鉴定周期期内。
7.2检测专用仪器
根据雷电防护工程检测的项目,其专用检测仪器应满足表6的要求。
表6雷电防护工程检测专用仪器一览表
序号检测项目用途检测仪器备注
应符合DL/T845.2-2004
1接地电阻地网接地电阻测量地阻测试仪
中A类适用对象的要求
磁场干扰强度
2磁场干扰强度和电场强度测量频谱分析仪
电场强度
3SPD各项指标SPD性能测试防雷元件测试仪
用于工频接地电阻和冲击接地
4土壤电阻率的测量电阻的换算和接地电阻值的计多功能地阻仪或综合测试仪
算
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激
5接闪器高度的测量计算保护范围
光测距仪
暗敷避雷带直径和保护层厚度接闪器用材、设置是否符合要钢筋扫描仪、混凝土钢筋检测
6
的测量求仪
接闪器及引下线的电气连接质
7接闪器及引下线的连接等电位测试仪
量检测
8等电位连接等电位的电气连接质量等电位测试仪或微欧计
9短路环电阻闭合回路电阻测量嵌型电阻测试仪
10土壤电化学和理化性质测定评估接地装置腐蚀程度土壤腐蚀测试仪
7.3测量辅助设备
应配备GPS、激光测距仪、万用表、游标卡尺、温/湿度表、卷尺、直尺、拉力秤等辅助设备和工具。
8管理要求
8.1一般要求
——将检测数据如实填入现场记录相应栏目。现场记录应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应工整、
清楚,严禁涂、擦、刮、贴;改错应用两条平行短线划去原有数据,在其右上角填入正确数据。
现场记录和技术报告中未经检测或不涉及的项目其相应栏用“—”锁定。
——在现场记录表格相应位置,宜绘制接地电阻测试平面和立面示意图,依次标注测试点。
——对检测结果应逐项进行对比、计算,判断各分项是否合格,并作出综合结论。
——仪器情况、检测方法、天气状况、检测日期、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名应在现场填写。
7
DB63/867—2010
——现场检测结束前应全面复核记录,发现遗漏或疑误及时进行补测或复测。
——针对检测中的不合格项,应书面通知受检单位,通知书应做到问题明确、措施具体、用语规范。
8.2技术报告
8.2.1制作技术报告应严格依据现场记录,编制人员不得随意更改现场记录中的任何数据。如果发现记
录有明显的错漏或疑误,应经当事检测人员确认后,方能更正;不能确认的,技术负责人应随原检测队
一起到现场重测。
8.2.2技术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应采用国家法定单位,所使用的符号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
8.2.3当设计中要求接地电阻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附录C的方法,将测得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换
算成冲击接地电阻值。
8.2.4技术报告须经检测员、审核员和技术负责人签名,并加盖检测单位印章。
8.2.5技术报告一式三份,经受检单位签字盖章后,一份由受检单位保存,一份由检测机构保存,一份
归档案室存档。
8.2.6检测单位应妥善保管归档检测资料,保存期为三年。归档检测资料应包括申请表、现场记录、整
改通知、技术报告等。
8
DB63/867—20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接地电阻值的测量
一般来讲,接地装置的阻抗是复数阻抗,包含电阻分量、电容分量和电感分量。对大地网来说,电
感分量要大得多,对工频接地电路,接地电阻特别起作用,所以一般称工频接地阻抗为接地电阻。一般
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出来的数值都是工频接地电阻。冲击电阻值一般是由工频接地电阻值换算得出,换
算方法见本规范附录C。也可直接用冲击接地电阻测量仪测得。
A.1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的测量方法有两点法(电流表-电压表法)、三点法、比较法、多级大电
流法和故障电流法、电位降法等,通常实用的方法是电位降法,接地电阻测试仪也是用的电位降法。本
附录只介绍电位降法。
A.2电位降法
原理图见图A.1
i
I
V
EPC
G电位极电流极
x
待测接地极
d
图A.1接线原理图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WSYYXH 001-2020 地理标志产品 微山麻鸭 蛋与蛋制品 2020-12-24
- T/CMATB 11001-2021 禽肉的斑马鱼胚胎生物效应测试方法 2021-12-24
- T/ZSGTS 263-2023 香山之品 蛏子 2023-06-29
- T/ZFS 0014-2020 嘉兴酱(卤)鸭 2020-11-19
- T/ZHAS 24-2023 预制速冻鲈鱼片 2023-08-18
- T/NSFST 012-2022 鸡血红蛋白抗氧化肽 2022-06-20
- T/FDSA 034-2022 儿童零食 蛋制品 2022-12-23
- T/ZLJ 001-2022 醉鱼干原料要求 2022-10-21
- T/CNFIA 172-2023 燕窝肽 2023-06-28
- T/YXDBCX 0003-2021 地理标志产品 东厦文蛤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