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1524-2020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DB37/T 1524-2020 DB37/T 1524-2020 Straw cultivatio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iseas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1524-2020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0-02-25
实施日期
2020-03-25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1524—2020

代替DB37/T1524-2010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technicalregulationsfordiseasesofPleurotusostreatus

cultivatedwithstraw

2020-02-25发布2020-03-25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1524—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7/T1524-2010《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综合防控技术规范》。与DB37/T1524-2010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增加了秸秆栽培平菇病害和绿色防控定义,删除了侵染性病害定义(见3.1、3.2和2010版的

3.1);

——增加了主要病害种类(见4);

——修改、优化了综合防控技术(见6);

——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

——修改了附录B(见附录B)。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威海鑫宝食

品有限公司、山东稷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春燕、万鲁长、宫志远、郭惠东、姚强、韩建东、李瑾、谢红艳、刘新华、

孙德光、孙明堂、释翠霞。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7/T1524-2010。

I

DB37/T1524—2020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秸秆栽培平菇(Pleurotusostreatus)生产中主要病害的种类、绿色防控原则、防控技

术和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秸秆栽培平菇主要病害的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5981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19172平菇菌种

GB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1284食用菌菌种中杂菌及害虫的检验

NY/T1731食用菌菌种良好作业规范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秸秆栽培平菇病害Pleurotusostreatusdiseasescultivatedwithstraw

以作物秸秆(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秸秆)为主料栽培的平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菌丝

体或子实体受到其它微生物感染,或培养基质被其它微生物污染,或非生物因素(如空气、水分、温度、

pH、营养等)造成生理代谢失调,使菌丝体或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与发育,导致萎缩、腐烂或凋亡的

现象。

3.2

1

DB37/T1524—2020

绿色防控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

指从菇房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协调运用综合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

控为主,改善、提高平菇抗病能力,恶化病害的生存条件,在必要时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从产

地环境、生产源头与栽培过程关键环节上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病害,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3

鼓风发酵ventilatingfermentation

采用鼓风机鼓风通氧的方法进行秸秆培养料的前期堆制发酵。通过增氧,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平衡堆温、湿度并排除料堆内微生物代谢废气,提高微生物对基质的分解效率和速度,从而使培养

料达到快速降解、均匀腐熟及高热杀灭病虫杂菌的效果。

4主要病害种类

4.1竞争性杂菌

4.1.1木霉菌(Trichoderma)

污染的优势种为康氏木霉(Trichodermakoningii)、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和哈茨

木霉(Trichodermaharzianum)。发病初期首先在栽培料上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体并形成菌落,逐渐变为

绿色或墨绿色的霉状物,食用菌菌丝生长受抑制或消失。

4.1.2青霉菌(Penicillium)

污染的优势种为圆弧青霉(Penicilliumcyclopium)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ysogenum)。发生初期,

在培养料上出现白色绒毛状平贴的圆形菌落,随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变成蓝绿色或淡蓝色粉状菌

斑,外围有狭窄或较宽的白色菌丝圈带,食用菌菌丝生长受阻。

4.1.3曲霉菌(Aspergillus)

污染的优势种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和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黑曲霉菌落呈黑色,黄曲

霉呈黄至黄绿色,易形成颗粒状的孢子菌落。

4.1.4脉孢霉菌(Neurospora)

污染的优势种为好食脉孢霉(Neurosporasitophila),又称链孢霉。其无性世代属半知菌类的链孢霉

属(Monilia)。脉孢霉是一种顽固、速生的气生菌,栽培料受其污染后,在料面迅速形成橙红色或粉红

色的分生孢子堆霉层。在栽培袋内,霉层可通过某些孔隙迅速布满袋外。

4.1.5黄霉菌(Myceliophthora)

黄霉菌又称黄毁丝霉(Myceliophthoralutea)。初期菌丝白色,病菌产生孢子时,白色绒状菌丝为黄

色至金黄色,秸秆栽培料内出现黄色细粒状霉菌,具有较浓的霉味。食用菌菌丝萎缩,在培养料和覆土

之间形成一层绒毡状组织层阻碍子实体的形成,可造成大面积不出菇或出现很少的“僵菇”。

4.1.6毛霉菌(Mucor)

污染的优势种为大毛霉(Mucormucedo)、微小毛霉(Mucorpusillus)和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

在秸秆栽培料上初期长出灰白色粗壮稀疏的气生菌丝,菌丝生长快,能很快占领料面并形成交织稠密的

菌丝垫,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后期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