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DFS 44-2024 八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T/GDFS 44-2024

团体标准 中文(简体)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GDFS 44-2024
标准类型
团体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7-12
实施日期
2024-07-12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广东省林学会
适用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本文件规定了八角(Illicium verum)主要病虫害种类、监测调查、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检查和建档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八角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发布历史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肖丽娜、李玲娟、邹奕华、扈丽丽、赵丹阳、高成龙、崔高峰、黄华毅、陈刘生、黄咏槐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16

GDFS

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

T/GDFS44—2024

八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CodeofpracticeoncomprehensivecontrolofmajordiseasesandpestsinIllicium

verum

2024-07-12发布2024-07-12实施

广东省林学会  发布

T/GDFS44—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主要病虫害种类.......................................................................1

5监测调查.............................................................................1

6防治方法.............................................................................2

7防治效果检查.........................................................................3

8建档.................................................................................4

附录A(资料性)八角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即化学防治方法..................................5

附录B(规范性)调查记录表............................................................7

附录C(规范性)发病程度分级标准......................................................8

附录D(规范性)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与成灾标准..............................9

I

T/GDFS4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丽娜、李玲娟、邹奕华、扈丽丽、赵丹阳、高成龙、崔高峰、黄华毅、陈刘

生、黄咏槐。

II

T/GDFS44—2024

八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八角(Illiciumverum)主要病虫害种类、监测调查、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检查和建

档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八角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2011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主要病虫害种类

4.1病害

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叶枯病、烟煤病、白粉病、藻斑病、疮痂病、立枯病,参见附录A.1。

4.2虫害

主要虫害有八角尺蠖、八角叶甲、八角象甲、拟木蠹蛾、中华简管蓟马、茶堆砂蛀蛾、蚜虫、矢尖

蚧、白蚁,参见附录A.2。

5监测调查

5.1病害

5.1.1踏查

每年3月~6月和7月~10月各踏查一次,调查病害种类、分布、发病程度等,调查结果记录于附录B

的表B.1。

5.1.2详查

5.1.2.1标准地设置

根据踏查结果,对有病害发生的林分,设置标准地调查,标准地面积不少于寄主面积的3‰,标准

地内寄主植物不少于100株,每块标准地调查株数30株以上。在连续多年发病重度以上的林地内设立长

久性标准地,进行逐年多次调查。

5.1.2.2调查方法

在标准地内,对病害分布均匀的林分采用随机取样法;分布不均匀的林分,间隔一定行数采用平行

取样法;狭长地形或复杂梯田式林分,采用“Z”字形或螺旋式调查;条件基本相同的近方形地块林分,

1

T/GDFS44—2024

采用对角线法,将调查结果记录于附录B的表B.2。

5.1.3发病程度分级与成灾标准

根据LY/T1681和LY/T2011,按附录C中表C.1、表C.2的规定分级,按附录D中表D.1和表D.3的成

灾标准确定是否成灾。

5.2虫害

5.2.1踏查

每年3月~10月,每月调查1次~2次。观察叶片、枝干(枝梢)和根部的受害情况。调查结果记录

于附录B的表B.1。

5.2.2详查

5.2.2.1标准地设置

根据踏查结果,对有害虫发生的林分,设置标准地调查,叶部(枝梢)害虫:每6.7hm2~66.7hm2

设一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面积0.2hm2以上,不少于100株以上寄主植物,调查株数不少于30株;蛀干

害虫:每3.3hm2~33.3hm2设一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和调查株数同叶部(枝梢)害虫。

5.2.2.2调查方法

叶部(枝梢)害虫主要调查叶片和枝条上是否有虫卵、虫体和取食痕。蛀干害虫主要调查树干表面

是否有侵入孔、羽化孔和钻蛀产生的木屑等,根据实际情况解剖树干,调查树干内部的蛹道和幼虫等情

况,将调查结果记录于附录B的表B.2。

5.2.3危害程度分级与成灾标准

不同害虫危害程度,根据LY/T1681和LY/T2011,按附录D中表D.2和表D.3确定危害程度和是否

成灾。

6防治方法

6.1病害

6.1.1抚育

合理开展修枝或间伐等抚育工作,定期清除林下枯枝杂灌杂草;及时清除林间的病残体,发病(危

害)程度为中度以上时,可砍伐林间发病的植株,清理的病残体或发病植株要搬离健康林地,并集中烧

毁,清理场所用生石灰或灭菌剂(如代森胺)进行消毒;增施磷肥和有机肥。

6.1.2化学防治

按照附录A中的表A.1执行。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6.2虫害

6.2.1抚育

按照6.1.1执行。

6.2.2物理防治

6.2.2.1灯光诱杀

4月~10月,鳞翅目害虫危害程度为轻度以下时,可在林间悬挂杀虫灯,根据鳞翅目昆虫趋光性的

特点,宜选用黑光灯或紫外灯诱杀成虫以降低虫口密度,推荐悬挂高度距地面1.1m~1.4m,灯距80m~

100m,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参考所选用杀虫灯的功率和波段,并结合林木株高进行悬挂。

6.2.2.2黄板诱杀

2

T/GDFS44—2024

4月~6月,蚜虫等刺吸式害虫发生程度为中度以上时,可在林中悬挂黄色粘虫板以防治蚜虫等刺

吸式害虫,推荐规格为20cm×30cm,每0.067hm2悬挂20张以上,悬挂高度1.5m左右,间距20m

左右,并及时跟踪和更换粘虫板。

6.2.2.3引诱剂

食叶害虫危害程度为中度以下时,可使用糖醋液等食诱剂引诱鳞翅目等食叶害虫成虫,按棋盘式分

布,每0.067hm2悬挂诱捕器3个,悬挂高度150cm。

6.2.3生物防治

6.2.3.1白僵菌

食叶害虫危害程度为中度及以上时,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于早上朝露未干时,施白僵菌粉剂,

菌粉含孢量220.6×108个/g,喷粉用量为7.5kg/hm2,或施放粉炮,菌炮粉重125个/g,粉炮用量为60

个/hm2,防治低龄食叶害虫。

6.2.3.2天敌保护

保护和利用八角林中的天敌昆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八角害虫主要天敌包括:四星步甲

Dischissussp.、红黄举腹蚁Cremastogasterbrumea、扁平虹臭蚁Irdomyrmexanceps、黑蚁Polyrhachis

sp.、横纹齿猛蚁Odontoponeratransversa、小黄蚁Monomoriumorientale、十二星瓢虫Vibidiasp.、

黑蚊猎蝽Myiophanessp.、中华茧蜂Braconchinensis、斜纹猫蛛Oxyopessertatus、红螯蛛

Chiracanthiumsp.。

6.2.4化学防治

按照附录A中的表A.2执行。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7防治效果检查

7.1病害

分别于施药的当天和施药后7d~15d进行病害分级调查,分级标准按附录C执行。按公式(1)计

算病情指数,按公式(2)计算病情指数增长率,病情指数增长率作为防治区的防治效果。

··················································(1)

(Vi×Ni)

式中:DI=Vh×Nt×100

DI-----病情指数;

Vi-----各病级代表数值;

Ni-----该级株数;

Vh-----最高病级代表数值;

Nt-----调查总株数。

病情指数增长率防治后病情指数防治前病情指数····························(2)

防治前病情指数

7.2虫害=×100%

根据不同防治药剂确定防治效果检查时间,生物防治为施药后10d~15d,化学防治为施药后7d。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