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797-2015 惠明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3/T 797-2015 DB33/T 797-2015 Hui Ming Tea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1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3/T 797-2015
标准类型
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1-02
实施日期
2015-12-02
发布单位/组织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DB33

B05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797—2015

代替DB33/T797—2010

惠明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ultivationofHuimingtea

2015-11-02发布2015-12-02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3/T797—2015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797—2010《地理标志产品惠明茶》。本标准与DB33/T797—2010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原附录A《惠明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增加了附录A《惠明茶质量要求》;

——增加了附录B《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治要求》;

——增加了附录C《惠明茶标准化生技术模式图》;

——调整原附录B“茶园管理”至正文中。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景宁畲族自治县惠明茶行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包佐淼、刘祝安、袁航、刘建平、张丽芬、潘昌平。

I

DB33/T797—2015

惠明茶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惠明茶的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茶园种植和管理、鲜叶与加工和产品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惠明茶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

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安全使用准则

GB11767茶树种苗

GB/T1448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H/T1077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5020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14487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惠明茶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然生态条件下,选用本地群体、‘景白1号’、‘景白2

号’及适制惠明茶的中小叶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经本标准6.2.3加工工艺加工制成的符合地理标

志产品惠明茶质量技术要求,具有惠明茶品质特征的绿茶。外形包括卷曲形、扁条形两种。

4自然环境

4.1地理

惠明茶产区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上游,介于东径119°11′~119°58′,北纬27°39′~

28°11′之间,地域为浙闽交界洞宫山脉西侧,山系与雁荡山、括苍山相壤,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

地形复杂,海拔悬殊。茶园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间。

4.2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4.3土壤

1

DB33/T797—2015

茶园土壤主要为红黄壤及其变种,以石砂土、红壤土、红黄壤土、黄壤、黄泥砂土等为主,土壤呈

酸性或微酸性,pH值4.0~6.5,有机质含量1.5%以上。土层深厚。

4.4植被

属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以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以及人工培育的马尾松、杉木林、毛竹、经济林等为主。

5茶园种植和管理

5.1品种

选用本地群体、‘景白1号’、‘景白2号’及适制惠明茶的中小叶品种。无性系品种苗木质量要求

按GB11767规定执行。

5.2园地选择

茶园应选择保护区范围内海拔300至1100米,土壤pH值4.0~6.5,土层深度0.5m以上,有机质含

量1.5%以上,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茶园环境的空气质量、土壤环境

质量和灌溉水质量按NY5020的规定。

5.3茶园种植

5.3.1园地开垦

坡度15°以下平缓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cm以上。坡度15°~25°坡地,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

梯面宽应在1.5m以上为宜,然后全面深耕50cm以上。

5.3.2种植时间

春季种植时间为2月中下旬~3月下旬;秋季种植时间为10月中旬~12月中旬。

5.3.3种植密度

5.3.3.1单条植行距为130cm,丛距为30cm~35cm,每丛植苗1株~2株,每667m2(亩)植苗

数2000株~3000株为宜。

5.3.3.2双条植大行距为150cm,小行距为35cm~40cm,丛距为30cm~35cm,每丛植苗1株~

2株,每667m2(亩)植苗数3000株~4000株为宜。

5.4茶园管理

5.4.1土壤管理

维护茶园生态,适时进行耕作、锄草,茶树行间宜用绿肥、作物秸秆、修剪枝叶等进行覆盖。

5.4.2施肥

5.4.2.1施肥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配方施肥,科学施肥。

5.4.2.2施肥时期

2

DB33/T797—2015

春茶前施催芽肥,春茶结束后施追肥,秋冬季结合深耕施基肥。

5.4.2.3施肥量

5.4.2.3.1一年生的幼龄茶园,5月底~6月初第一次施肥,结合松土,每667m2(亩)用尿素2kg~

3kg,撒施后覆土或兑水稀释后浇施,夏秋季再追肥1次~2次。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春夏秋三季追肥3

次~5次,用量应随树龄增长逐年增加。

5.4.2.3.2生产茶园每生产100kg干茶应施纯氮20kg~30kg,氮、磷、钾按3:1:1比例配施,

其中基肥施肥量占总量的60%以上。

5.4.3茶树修剪

5.4.3.1定型修剪

幼龄茶园进行3次~4次定型修剪。茶苗定植时,剪除离地15cm~20cm以上的主枝;第二年春

茶打顶采摘后,剪去离地30cm~35cm以上的枝条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0cm~15cm处修剪;第三

年春茶采摘后,在离地45cm~50cm处修剪。

5.4.3.2轻修剪

成龄投产茶园通过轻修剪保持树势,一般每年进行一次,春茶采摘结束后在上年剪口上提高3cm~

5cm处修剪。

5.4.3.3重修剪

宜在春茶后进行,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3或1/2。

5.4.3.4台刈

宜在春茶后进行,用台刈机或锋利刀将老茶树离地5cm~10cm地上部分全部刈去。

5.4.4病虫害防治

5.4.4.1防治原则

采取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相结合,加强病虫测报,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

做好防治工作。

5.4.4.2生态调控

采用种植和保护园区树木及其他植被,维护和修复茶园生态环境。及时分批采摘,合理修剪疏枝。

春、夏、秋每季采茶结束后,茶园进行除草、浅耕,秋季结合深挖施基肥清除病虫残枝。及时分批采

摘,合理修剪疏枝。

5.4.4.3理化诱控

5.4.4.3.1进行灯光、色板诱杀。20W太阳能灯每间隔20010m2(30亩)~26680m2(40亩)安装

一盏,信息素色板每667m2(亩)插置20片~30片。

5.4.4.3.2冬季摘除茶毛虫、黑毒蛾越冬卵快和清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