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709-2024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DB37/T 4709-2024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offshore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709-2024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4-04-11
实施日期
2024-05-11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长岛综合试验区海洋经济促进中心、鲁东大学、海阳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省国土空间数据和遥感技术研究院
起草人:
徐炳庆,刘淑德,袁廷柱,董秀强,王欣,李莉,陈玮,李凡,王秀霞,任中华,张孝民,苏海霞,高彦洁,郑亮,杨艳艳,李少文,刘元进,张培超
出版信息:
页数:2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80

CCSZ06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709—2024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monitoringofoffshoremarinelivingresources

2024-04-11发布2024-05-11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709—2024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一般规定...........................................................................1

4.1监测计划.......................................................................2

4.2监测对象.......................................................................2

4.3监测方式.......................................................................2

4.4监测时间、监测频次.............................................................2

4.5站位布设.......................................................................2

5海藻/海草资源监测..................................................................2

5.1监测要素.......................................................................2

5.2监测方式.......................................................................2

5.3样品采集.......................................................................3

5.4样品分析.......................................................................3

6软体类资源监测.....................................................................3

6.1监测要素.......................................................................3

6.2监测方式.......................................................................3

6.3样品采集.......................................................................3

6.4样品分析.......................................................................4

7甲壳类资源监测.....................................................................4

7.1监测要素.......................................................................4

7.2监测方式.......................................................................4

7.3样品采样.......................................................................4

7.4样品分析.......................................................................4

8鱼类资源监测.......................................................................4

8.1监测要素.......................................................................4

8.2监测方式.......................................................................5

8.3样品采集.......................................................................5

8.4样品分析.......................................................................5

9哺乳类资源监测.....................................................................5

9.1监测要素.......................................................................5

9.2监测方法.......................................................................5

9.3样品分析.......................................................................5

10生境监测..........................................................................5

10.1海洋环境监测..................................................................5

10.2生物环境监测..................................................................6

I

DB37/T4709—2024

11资料归档..........................................................................6

附录A(资料性)海藻/海草资源调查监测记录表..........................................7

附录B(资料性)代表性游泳生物性腺成熟度及摄食强度...................................9

B.1游泳生物性腺成熟度分期.........................................................9

B.2游泳生物摄食强度..............................................................11

附录C(资料性)拖网调查监测记录表..................................................12

附录D(资料性)采泥器调查监测记录表................................................15

附录E(资料性)潮间带调查监测记录表................................................17

附录F(资料性)声学调查观测记录表..................................................19

参考文献.............................................................................20

II

DB37/T470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III

DB37/T4709—2024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对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的一般规定,及海藻/海草、软体类、甲壳类、鱼类、哺乳类等主

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境规范了监测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藻/海草、软体类、甲壳类、鱼类、哺乳类等主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境的调查监测,

其他海洋生物资源与生境(如海参、海蜇、单环刺螠等)调查监测参照适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4海洋调查规范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

SC/T9403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DB37/T4325近海产卵场索饵场调查评估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境habitat

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所必须的生存条件及其他生态因素。

[来源:GB/T15919—2010,2.17]

3.2

饵料生物baitorganism

生活在海洋中,可作为海洋动物食物的各种生物的总称。

3.3

环境DNAenvironmentalDNA,eDNA

在环境样品中所有生物的基因组DNA的集合。

4一般规定

1

DB37/T4709—2024

4.1监测计划

根据监测任务及近海环境特征编制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监测计划,其内容包括监测站位、监测对象、

监测方式、监测时间和频次以及监测人员、监测船只、器材设备等。

4.2监测对象

海藻/海草资源、软体类资源、甲壳类资源、鱼类资源、哺乳类资源及生境。

4.3监测方式

采用不同的监测技术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同步进行理化、生物环境等生境监测:

a)采用拖网、笼壶、钓具等传统方式开展监测,监测时统一网具性能和规格、昼夜采样时间等

要求。部分目标生物种类可根据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专项监测;

b)采用渔业声学、遥感技术、水下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监测;

c)利用eDNA技术可作为海洋生物资源监测的补充。

4.4监测时间、监测频次

根据监测水域环境条件、监测计划和目标生物特点确定:

a)常规监测:逐季监测,以3月~5月为春季,6月~8月为夏季,9月~11月为秋季,12月~

翌年2月为冬季,一般以5月、8月、11月和2月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b)专项监测:根据目标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特性,选择监测时间,确定监测频次。

4.5站位布设

根据监测计划、监测海域和范围、海底地形、水深等情况设置站位:

a)一般大陆架海域,以格状均匀定点法布设监测站位,依据监测面积的大小,站位的经纬度间

隔可设置为10′、15′、30′,在遇到障碍物的地方,可适当移动站位位置;

b)河口、港湾等近海浅水区,按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环境因子梯度、深度梯度采用断面布设;

c)岩礁区、近岸浅水区、海藻/海草水域等特殊海域,按监测计划和以前的调查或渔业生产情况,

将监测海区划分为几个资源分布较为均匀的小区域,根据监测水域的深度、地形和水温、盐

度等情况设置站位;

d)潮间带区域,按不同底质类型(硬底质/软底质)设置断面,每个断面根据潮汐水位或岸滩生

物的分布布设站位;

e)哺乳类资源的调查监测,不预设取样站位,按其洄游规律实时监测。

5海藻/海草资源监测

5.1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包括海藻/海草的种类组成、分布、生态学特征、资源量及其生境要素(生境监测按第10

章执行)。

5.2监测方式

根据海藻/海草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区域确定,并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遥感技术手段作为辅助调

查:

a)潮下带及近岸海藻/海草:一般指大型褐藻、绿藻、海草,采用人工潜水方式调查;

2

DB37/T4709—2024

b)潮间带海藻/海草:根据藻体的大小分别采用25cm×25cm和10cm×10cm两种取样框架。

5.3样品采集

采样持续时间视实际作业情况而定:

a)潜水取样:由潜水员携带水下拍照设备,在定点站位潜入水下进行图像观察记录。利用50cm

×50cm的取样框采集,每个站位在不同地点取样3次,同时记录取样框内的海藻/海草种类

和数量;

b)潮间带采集调查:在大潮期间进行,人工采集取样框内所有海藻/海草。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

征、生境类型可适当调整取样面积;

c)遥感技术手段调查:采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遥感获取海藻/海草数据分布特征。

5.4样品分析

现场鉴定,按种类记录盖度、密度等数据,并进行茎枝高度、生物量等相关生物学测定,无法现场

测定的样品采用低温冷藏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A。

6软体类资源监测

6.1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包括软体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生物学特征、资源量及其生境要素(生

境监测按第10章执行)。

6.2监测方式

根据软体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区域确定,并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eDNA技术作为相应辅助和

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23执行:

a)游泳型:一般指头足类,采用单船有翼底拖网调查,无法进行底拖网调查的特殊海域,采用

笼壶类网具调查;

b)底栖型:一般为匍匐爬行类,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采用三角拖网或阿氏拖网调查,无法进行

拖网调查的特殊海域,采用潜水取样方式调查;

c)定居型:包括潜掘栖居类、附着类、固着类,采用采泥器抓取底泥调查,无法进行采泥调查

的特殊海域,采用潜水取样方式调查;

d)滩栖型:潮间带贝类,采用25cm×25cm的定量框采集调查,可适当调整定量框面积。

6.3样品采集

采样持续时间视实际作业情况而定:

a)底拖网调查: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以2.5kn~3.5kn为宜;

b)三角拖网或阿氏拖网调查:每站拖网时间为15min,拖网速度以1.5kn~2.5kn为宜;

c)笼壶调查:每站调查放置笼具的时间为24h;

d)采泥器调查:利用采泥器放置海底采集,每站采集面积不小于0.2m2,淘洗挑拣软体类;

e)潜水取样:由潜水员携带水下拍照设备,在定点站位潜入水下进行图像观察记录。记录范围

根据目标生物的资源情况确定;

f)潮间带采集调查:在大潮期间进行,每站利用定量框等距采集2个~8个样方,淘洗挑拣软体

类。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可适当调整采集样方数量。

3

DB37/T4709—2024

6.4样品分析

现场鉴定,按种类记录重量、个体数等数据,长度、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等相关生

物学测定,无法现场测定的样品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存或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性腺成熟度

和摄食强度采用目测法测定,划分级别详参见附录B;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C、附录D、附录E。

7甲壳类资源监测

7.1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包括甲壳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生物学特征、资源量及其生境要素(生

境监测按第10章执行)。

7.2监测方式

根据甲壳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区域确定,并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eDNA技术作为相应辅助和

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23执行:

a)浮游型:包括毛虾、磷虾等浮游生活的甲壳类,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调查,在河口、港湾等

近海浅水区域采用张网调查;

b)游泳型:包括口足类、虾类、蟹类等营游泳生活的甲壳类,采用单船有翼底拖网调查,无法

进行底拖网调查的海域,采用刺网、笼壶类网具调查;

c)底栖型:一般指蟹类等于海底爬行生活的甲壳类,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采用三角拖网或阿氏

拖网调查,无法进行拖网调查的特殊海域,采用潜水取样方式调查;

d)滩栖型:主要为潮间带蟹类,采用25cm×25cm的定量框采集调查,可适当调整定量框面积。

7.3样品采样

采样持续时间视实际作业情况而定:

a)大型浮游生物网调查:每站水平拖网取10min,拖网速度以2.0kn~3.0kn为宜;

b)底拖网调查: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以2.5kn~3.5kn为宜;

c)笼壶调查:每站调查放置笼具的时间为24h;

d)张网调查: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确定;

e)刺网调查:每站放网时间为1h,放网长度以1000m为宜;

f)潮间带采集调查:在大潮期间进行,每站利用定量框等距采集2个~8个样方,淘洗挑拣甲壳

类。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可适当调整采集样方数量。

7.4样品分析

现场鉴定,按种类记录重量、个体数等数据,长度、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等相关生

物学测定,无法现场测定的样品用5%甲醛海水溶液保存或冷冻保存,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性腺成熟度

和摄食强度采用目测法测定,划分级别参见附录B;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参见附录C、附录D、附录E。

8鱼类资源监测

8.1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包括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生物学特征、时空变化及其资源量等。

4

DB37/T4709—2024

8.2监测方式

鱼类监测一般采用单船有翼底拖网调查,对于游泳能力强的中上层鱼类,采用单船有翼浮拖网调查,

无法进行拖网调查的海域,采用笼壶类、张网、钓具类渔具调查。另外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eDNA

技术作为相应辅助和补充手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23执行。

8.3样品采集

采样持续时间视实际作业情况而定:

a)浮拖网调查: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以4.0kn~5.0kn为宜;

b)底拖网调查:每站拖网时间为1h,拖网速度以2.5kn~3.5kn为宜;

c)钓具调查:可根据不同类型钓具的作业特征和习惯来确定;

d)笼壶调查:每站调查放置笼具的时间为24h;

e)张网调查:根据目标生物分布特征确定。

8.4样品分析

现场鉴定,按种类记录重量、个体数等数据,并进行长度、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等

相关生物学测定,无法现场测定的样品冰冻保存带回实验室测定。性腺成熟度和摄食强度采用目测法测

定,划分级别参见附录B;数据采集及分析记录参见附录C。

9哺乳类资源监测

9.1监测要素

监测要素包括哺乳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洄游路线、资源量及其生境要素(生境监测按第

10章执行)。

9.2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计划、目标生物的生态习性和声学映像特征,利用声学调查,监测时走航船速以(10±2)

kn为宜,数据采集按GB/T12763.6执行,并在监测开始及航次结束时,按照仪器操作要求对科学探鱼仪

各进行一次声学校正,以确保原始声学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使用声学调查的,采用人工使用望远镜观察、

现场拍照标记取样、计算机识别等方式。另外依据实际资源情况可选择eDNA技术作为相应辅助和补充手

段,eDNA的监测技术参照DB11/T2023执行。

9.3样品分析

现场鉴定,填写观测记录,无法现场鉴定的样品,拍照标记保存。数据分析记录参见附录F。

10生境监测

10.1海洋环境监测

10.1.1监测内容

根据监测计划确定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可与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同步进行,包括水文地质、水体化学、

沉积物,其中水文地质包括水深、水温、盐度、海流、波浪、透明度、底质、地形、径流量等;水体化

5

DB37/T4709—2024

学包括叶绿素a、溶解氧、pH、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化学耗氧量、重金属等;沉积

物包括有机碳、硫化物、油类、重金属等。

10.1.2样品采集与分析

10.1.2.1水文地质环境按照GB/T12763.2和GB17378.2执行。

10.1.2.2水体化学环境按照GB/T12763.4、GB17378.2和GB17378.4执行。

10.1.2.3沉积物环境按照GB/T12763.8、GB17378.2和GB18668执行。

10.2生物环境监测

10.2.1监测内容

生物环境监测与海洋生物资源监测同步进行,包括饵料生物、敌害及竞争生物。监测内容见表1。

表1生物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监测项目监测内容

饵料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浮游生物等

敌害及竞争生物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等

10.2.2样品采集与分析

10.2.2.1饵料生物根据监测内容选择使用浅水I型、II型、III型浮游生物网、大型浮游生物和采泥

器等,按照GB/T12763.6、GB/T12763.7和DB37/T4325执行。

10.2.2.2敌害及竞争生物按照GB/T12763.6、GB/T12763.7和SC/T9403执行,具体按表2选择监

测方式。

表2敌害及竞争生物监测方法

内容监测方式采样工具设备参数适用范围及采集对象

采样总面积不小于0.2m2,筛网孔径为适用于移动能力偏弱的小、大型底

大型沉积物采泥器

0.05mm栖生物

底栖

阿氏拖网、三角拖根据底质复杂程度,选用网具,网口适用于移动能力偏快的大型底栖生

动物拖网

网、桁拖网宽度为1.5m~2.0m物,无法拖网时使用笼壶网具

游泳适用于游泳动物,无法进行拖网时

拖网专用调查拖网网具按照GB/T12763.6执行

动物采用笼壶类、钓具类等渔具

11资料归档

资料整理和记录:将海上采样记录以及实验室分析记录按各部分规定填写到相关报表中,参见附录

A、附录C~附录F。

6

DB37/T4709—2024

A

A

附录A

(资料性)

海藻/海草资源调查监测记录表

表A.1、表A.2给出了海藻/海草样品采集和群落监测记录表格式。

表A.1样品采集记录表(海藻/海草)

项目名称:任务海区:采样日期:调查船:

第页共页

样品附着生物样品

序号站号样方编号经度纬度种类盖度

编号编号

1

2

3

4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