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007.4-2008 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 偏差、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
GB/T 2007.4-2008 General rules for the sampling and sample preparation of minerals in bulk—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checking the precision and bia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87年12月
-
2008年08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防城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起草人:
- 罗明贵、李仕平、吕泽娥、陈永欣、温智、马丽方、吴建忠、宋伟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34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73.020
D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07.4—2008
代替GB/T2007.4—1987,GB/T2007.5—1987
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
偏差、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
Generalrulesforthesamplingandsamplepreparationofmineralsinbulk—
Experimentalmethodsforcheckingtheprecisionandbias
2008-08-02发布2009-04-01实施
发布
GB/T2007.4—2008
-1.Z-—1—
刖弓
GB/T200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分为六个部分:
——手工取样方法;
——手工制样方法;
评定品质波动试验方法;
——偏差、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
水分测定方法热干燥法;
——粒度测定方法手工筛分法"
本部分为GB/T2007的第4部分。
本部分将GB/T2007.4-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和
GB/T2007.5—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取样系统误差校核试验方法》合并,并做编辑性修
改,代替GB/T2007.4—1987和GB/T2007.5—1987。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E、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防城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罗明贵、李仕平、吕泽娥、陈永欣、温智、马丽方、吴建忠、宋伟。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007—1980.GB/T2007.4—1987;
——GB/T2007—1980、GB/T2007.5—1987。
T
GB/T2007.4—2008
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
偏差、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偏差、精密度校核的术语和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按GB/T2007.1和GB/T2007.2所列取样、制样方法精密度的校核,以及对需校核
的取样方法、取样装置进行偏差校核试验,也可用于制样方法、缩分设备偏差的校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2007.1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取样方法
GB/T2007.2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制样方法
GB/T2007.3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评定品质波动试验方法
GB/T2007.6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水分测定方法热干燥法
GB/T2007.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粒度测定方法手工筛分法
GB/T2009散装矶土取样、制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007.1〜2007.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精密度precision
在规定条件下,独立测试结果间的一致程度。
3.2
偏差bias
测试结果的期望与接受参照值之差。
3.3
粒度-成分指数SEI
用数值0至100指示矿石粒度及成分的变异程度。
4偏差校核试验方法
4.1一般规定
4.1.1本试验方法系从同一交货批中采取一系列成对样品,以被校核方法(B法)所得结果与参比方法
(A法)结果进行比较,校核B法与A法的差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以确定B法能否适用于日常工作。
参比方法是从技术和经验角度考虑不会产生偏差的方法。
4.1.2如果A法和B法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则B法可适用于日常工作。
4.1.3本部分采用/检验(双侧)5%显著性水平评定偏差。
1
GB/T2007.4—2008
4.2试验方法
4.2.1选择参比方法
4.2.1.1公认的参比取样方法为停带取样法,即停止负荷输送带,按规定的部位,从停止的输送带上的
矿石流中,全断面截取每个份样,沿输送带方向上截取的长度要大于公称最大粒度的3倍或至少
30mm,选其中较大的一个,将截取区域内的全部矿石取出为一个参比份样。
注:根据现场条件利4.1.1规定,也可由有关方协商指定适合的方法为参比方法。
4.2.1.2校核制样方法时,以GB/T2007.2中第一法(二分器法)为参比方法。校核缩分器时,以全部
舍弃样品为参比样品。
4.2.2选择试验用矿石
为证明被校核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矿石。应选择品质波动大的矿石进行试验,如矿石的品质波
动类型不明确时,可按GB/T2007.3进行评定,也可按附录A简易试验方法测定粒度-成分指数(SEI)。
4.2.3确定试验的品质特性
一般选择矿石的主成分为试验的品质特性。也可选择粒度或其他化学、物理检测项目为品质特性。
4.2.4选择对比试验样品的方法
两个方法的对比试验可以采用单独份样对比,也可采用副样或大样对比。
若两个方法的取样点在时间或空间上彼此接近,方可采用份样对比。否则应采用副样或大样对比
法。为节省人力、物力和吋间,推荐采用副样对比法。每个副样由5个以下的份样组成。
4.2.5确定所需试验组数
预先测试的组数K不得少于20组。所需的试验组数根据K组试验样值的标准偏差和最大允许偏
差5值计算确定。
注:最大允许偏差值由有关方在试验前协商确定,可从技术和经济观点考虑,并考虑所采用试验方法的取样、制样
和测定精密度。除另有协议外,一般可用总精密度(Psdm)的1/2作为最大允许偏差值。
4.3试验步骤
4.3.1取样
从一交货批中,按方法A和方法B取出的份样各自组合,组成一对大样A和B,—对副样A和B
或一对份样A和B。
4.3.2制样、测定
按有关标准规定的相同制样方法制备成一对样品A和B,并按规定的相同方法测定,得到一对测
定值X加、Xb:。
按以上步骤获得K组测定值。
4.4统计分析
4.4.1以X,代表方法A得到的单个测定值。Xe,代表方法B得到的单个测定值。
4.4.2用式⑴算出X,和Xb,的差值乩:
di=Xm一Xb:(1)
式中:
!1,2,…,K。
4.4.3按式(2)计算平均差值万(即估计的偏差):
St/,(2)
式中:
K——成对测定值的组数。
4.4.4按式(3)计算差值的标准偏差:
2
GB/T2007.4—2008
式中:
Sd差值的标准偏差;
K——成对测定值的组数。
4.4.5确定所需的成对组数
所需成对的份样数,副样数或大样数根据取样方法的精密度、矿石的均匀程度以及最大允许偏差值
确定。
4.4.5.1将K对数据列表,按式(1)、式(2)和式(3)计算差值、平均差值、差值标准偏差。
4.4.5.2按式(4)计算系数D:
D=d/Sd(4)
式中:
8最大允许偏差。
4.4.5.3由表1查出所需(对应于D值)成对测定值的组数弘。
当^<20时,按4.4.6计算t0值,当儿〉20时进行追加试验。
4.4.6按式(5)计算巾值,计算至第三位小数:
4.4.7以表2(双侧,分布表)查出/值,其槪率为95%。
以/o绝对值与/值比较,如t0<t,则认为B法与A法无显著性差异,方法B可采纳为常规方法。
4.4.8如t0>t,则认为B法与A法有显著性差异,方法B不能采用,应采取措施消除该偏差。
表1由系数D确定的所需的成对数据组数",
系数D的范围所需的成对数据组数系数D的范围所需的成对数据组数”'
0.30<D<0.351220.95<D<1.0014
0.35WX0.40901.00<D<l.0513
0.40<D<0.45701.1<D<1.211
0.45<D<0.5()551.2<D<1.310
0.50<D<0.55451.3<D<1.48
0.55切<0.60381.4<D<1.58
0.60<D<0.65321.5<D<1.67
0.65<D<0.70281.6<D<1.76
0.70<D<0.75241.7切<1.86
0.75<D<0.80211.8<D<1.96
0.80<D<0.85191.9<D<2.05
0.85<D<0.90172.0<D5
0.90<D<0.9515
表25%显著性水平的/值(双侧)
成对组数t成对组数t成对组数t
26.314211.725401.685
32.920221.721411.684
42.353231.717421.683
3
GB/T2007.4—2008
表2(续)
成对组数t成对组数t成对组数t
52.132241.714431.682
62.015251.711441.681
71.943261.708451.680
81.895271.706461.679
91.860281.703471.679
101.833291.701481.678
111.812301.699491.677
121.796311.697501.677
131.782321.696511.676
141.771331.694611.671
151.761341.692811.664
161.753351.6911211.658
171.746361.6902401.651
181.740371.688OO1.645
191.734381.687
201.792391.686
5精密度校核试验方法
5.1一般规定
5.1.1试验批数
为了获得可靠的结论,推荐用20批以上同一类型不同规格的矿石进行试验,但不得少于10批。若
供试验的交货批不足,可将较大的交货批分成若干个小批,逐个小批进行试验,以达到足够的试验批数。
5.1.2份样数和大样
试验所需的份样数为GB/T2007.1规定份样数的两倍。如果试验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常规取样份
样数为",则试验时增加为2”。将全部奇数份样集合为一个大样A,全部偶数份样集合为另一个大
样B。
如果进行精密度试验时,取2”个份样有困难,也可按常规的n个份样取,交错的放入A、B两个容
器,组成A、B两个大样,每个大样包含有”/2个份样。
5.1.3份样量
根据矿石的最大粒度,按GB/T2007.1规定进行。
5.1.4取样间隔
由批量除以2”即为取样间隔(若取n个份样,批量除以“),小数舍弃。
5.1.5试样的制备和测定
试样的制备按GB/T2007.2规定进行,测定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
5.1.6试验可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即使对于已验证过的方法,仍应根据需要进行校核。
5.2试验方法
5.2.1取样
根据校核需要,对待校核的取样方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和二级取样法)按有关标准规定进行
4
GB/T2007.4—2008
取样,获取大样A和B。
5.2.2制样和测定
根据校核试验目的,选取下述方法1、方法2或方法3进行制样和测定。
5.2.2.1方法1
缩分A和B大样,获得Ai.A2.Bi和B2四个试样,每个试样进行双样测定。方法1可分别获得取
样、制样和测定的精密度(见图Do
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
{人
(试样)
1»;*;;;(朋)
丄川1•'⑵‘工
图1方法1流程
5.2.2.2方法2
将大样A制备成2个试样Ai和A2,大样B制备成1个试样。
Ai试样应做双样测定,试样A?和B做单样测定。方法2也可分别获得取样、制样和测定精密度,
但制样和测定的估计精密度要比方法1得到的低(见图2)。
B<AW>
tiWf?)
再A:工、’匕《JI定〉
图2方法2流程
5.2.2.3方法3
将2个大样A和B各制备1个试样,每个试样做单样测定。方法3仅能得到取样、制样和测定的
总精密度估计值(见图3)。
(xn>
•v>
图3方法3流程
5
GB/T2007.4—2008
5.3试验数据的分析
5.3.1方法1
5.3.1.1利用式(6)和式(7)计算每对分析试样测定值的平均值戈〃和极差Ri。
X;=y(X,71+Xy-2)(6)
Ri=\X讥一X“2I(7)
式中式中::
ii分别等于分别等于11和和22代表代表AA和和BB的成对大样的成对大样;;
jj分别等于分别等于11和和22代表大样代表大样AA和和BB的成对分析试样的成对分析试样。。
5.3.1.2利用式(8)和式(9)计算出每对分析试样Ai、A2和Bi、B2的平均值X,和极差尺2。
X,=+x,2)••…(8)
Rz=|X,i-X,-2|••…(9)
5.3.1.3利用式(10)和式(11)计算每对大样A和B的平均值亍和极差尺3。
T=y(Xi+X2)••••(10)
R3=|Xl-~21■•••(11)
5.3.1.4利用式(12)、式(13)和式(14)计算出极差/?!、&、&的平均值■屁、忌、用3。
1
血一sR1
Ri=
1
_
sR
2
&=
2»
Rs=-S^3(14)
n
式中:
”——试验批数。
5.3.1.5利用式(15)〜式(17)计算极差K的控制上限,并作控制图。
心上限:几忌(15)
&上限:Dt卫2(16)
&上限:以凤(17)
式中:
2=3.267(针对于成对测定)。
5.3.1.6当采取2“i个份样吋,可分别采用式(18)~式(20)计算测定标准偏差Qm、制样标准偏差珀
和取样标准偏差忌的估计值:
岳=(氏1/〃2)2(18)
殆=(说2/〃2)2—丘佥/2(19)
炭=(忌/〃2)2_孫/2_箔/4(20)
式中:
1/〃2=0.8865(针对成对测定)。
注:如大样由血'2个份样组成,式(20)中的:s应除以*'空。
5.3.1.7利用式(21)~式(23)算出测定精密度0m)缩分精密度(册)和取样精密度(禽):
/3m=2(?m(21)
/3p=2<Tp(22)
6
GB/T2007.4—2008
0s=2$s(23)
5.3.1.8利用式(24)和式(25)算出取样、缩分和测定总标准偏差估计值(^SPM)和总精密度(/9spm):
<7srM=<?M+<7p+庞(24)
/5spm—spm(25)
将求得的P值与有关标准规定的精密度值进行比较。
5.3.2方法2
5.3.2.1利用式(26)和式(27)分析试样Ai双试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兴和极差R-
灭=*(Xi+X2)(26)
/?1=IX1-x2I(27)
5.3.2.2利用式(28)和式(29)计算成对分析试样Ai、A2的平均值■乂和极差尺2。
X=-|(X+X3)(28)
r2=\x-x3\(29)
5.3.2.3利用式(30)和式(31)计算出每对大样A和B的平均值于和/?3。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22/ 404-2005 液体危险化学品常压金属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 2005-06-24
- DB22/T 400-2005 秋耕机械化作业术语 2005-05-20
- DB22/T 403-2005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铧式犁使用状态技术要求及安全操作规程 2005-05-20
- DB22/T 402-2005 旱田秋耕机械化作业质量规范 2005-05-20
- DB22/T 397-2004 保健用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 2004-12-25
- DB22/T 413-2005 保健食品中的紫丁香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2005-11-01
- DB22/T 401-2005 旱田秋耕机械化作业综合技术要求 2005-05-20
- DB22/ 393-2006 保健用品卫生要求 2004-12-25
- DB22/T 405-2005 在用液体危险化学品常压金属容器(罐体)检验规范 2005-06-24
- DB22/T 406-2004 花生大豆中甲草胺残留量气相色谱法测定 200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