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 349-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HJ/T 349-2007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nstructional project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on lan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7年04月
-
2007年04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
- 起草人:
- -
- 出版信息:
- 页数:5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HJ/T349-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Technicalguideline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Constructionalprojectofpetroleumandnaturalgasdevelopmentonland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07-04-13发布2007-08-01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
目录
前言.......................................................................II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及引用标准......................................................1
3术语和定义....................................................................2
4一般规定......................................................................3
5区域自然与社会环境概况调查...................................................11
6工程分析.....................................................................12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16
8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7
9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1
10环境风险评价................................................................25
11公众参与评价................................................................25
12环境保护措施论证分析........................................................27
1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29
14替代方案及减缓措施..........................................................30
15HSE管理体系及环境监控.......................................................30
1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31
17环境可行性论证分析..........................................................32
18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要求..................................................32
19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33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格式与内容..............................34
附录B(规范性附录)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38
附录C(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43
附录D(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水质模型.........................................45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范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及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基础,结合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
目的特点,详细、具体地规定了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本标准为指导性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东北分
公司、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
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04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7年08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
II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境内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一般性原则、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境内陆地石油天然气田勘探、开发、地面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集输、
储运、道路以及油气处理加工过程的建设项目。包括自油气井经各类站场,最终至处理厂的集输
管线和油区道路。如果集输管网规模大、线路长,其环评工作技术内容还应符合管道运输建设项
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要求。如果油区路网规模大、线路长,其环评工作技术内容还应符合国家
环保总局的相关技术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的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T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2.4-19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DZ55-87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0133-19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1
GJl3-87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SH3024-95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环发[1998]89号)
《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文)
《关于简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程序的通知》(环办[2004]65号)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
《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办[2006]4号)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包括石油天然气田勘探、开发、地面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集输、储运、道路以及油气处
理加工过程的建设项目。
3.2环境因素
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3.3环境敏感区域
主要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所规定的特殊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社会关注区,如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
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以
及石油天然气开发需关注的特征敏感区,如自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等。
3.4环境影响因素
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占地以
及各种临时、永久改变环境因素功能的施工活动。
3.5勘探期
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物探、试采时期,布设少量探井的试验性开发工程,其工程内容包
2
含建设项目全过程,特点是井数少,分布范围小,影响范围较小。
3.6施工期
建设项目的钻井、井下作业、地面井场、站场、集输设施、道路、油气处理厂等建设时段为
施工期。
3.7运行期
建设项目的油气采集、油气集输、油气处理时段为其运行期。该时期包括修井过程。
3.8闭井期
建设项目油气井服务期满后,停运、关闭、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时段为闭井期。
3.9重复水
使用两次以上的水为重复水。
3.10落地油
指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由于非正常原因散落于地面的原油。
3.11替代方案
为保护环境敏感区域、规避环境风险,相对于建设项目原井场设置、管线走向设计方案,提
出的环境损失最小、抗风险能力强、费用合理的选址、选线方案。
3.12HSE
健康、安全、环境的英文缩写。
4一般规定
4.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类
4.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类,原则上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有关
石油开采、天然气开采部分的规定。
4.1.2对于未开展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在勘探前编制勘探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在初步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回答建设项目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符性,明
确建设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出勘探期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4.1.3对于已完成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且该规划已获有关部门批准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块,在
勘探期前可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1.4开发方案确定后,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的规定,对建设项目施工期、
运行期、闭井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编制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4.1.5已开展过规划环评的建设项目,在编制报告书过程中,可直接引用规划环评中已完成的技
术工作结论。
3
4.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管理
4.2.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应按HJ/T2.1-93、HJ/T2.2-93、HJ/T2.3-93、HJ/T2.4-1995
的规定执行。按规定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应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或工作方案。对
于符合《关于简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批程序的通知》要求的建设项目,可直接编制环境影
响报告书。
4.2.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项目总负责单位组织实施。总负责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各协作单位承
担的各项专题和分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度和文件质量;负责审核各协作单位的各项工作成
果,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综合评价结论负全面责任。协作单位分别对其承担的专题内
容和结论负责。
4.3环境影响因素及评价因子
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见表1,主要评价因子见表2。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可根据自身
特点及周围环境敏感性,从表1、表2中筛选环境影响因素和评价因子,并根据油气组分特点适
当补充其他特征评价因子。
4.4评价标准的确定
4.4.1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要求执行相应环境要素的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4.4.2污染物排放标准应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应优先执行地方污染
物排放标准,其执行标准应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4.4.3当建设项目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国内尚未制定,在经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同意
后可参照执行国外的相关标准。
4
表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一览表
施工期运行期
影响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风险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风险
因素钻机、油气集输、高H2S气田
加热炉等
车辆废气落地油、钻井井喷生产废水处理产生井喷、管线
占地钻井废水施工车辆、钻烟气加热炉及
单井罐挥岩屑及泥浆套外返水及生活污的废干燥泄漏、储罐
生活污水机等噪声无组织挥机泵噪声
环境因素发的烃类等井漏水剂、催化泄漏装置
发的烃类
等剂、油泥等爆炸等
环境空气
地表水
地下水
声环境
土壤
植被
动物
其他
5
表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一览表
非甲烷
评价因子SO2烟尘NOxH2S总烃
总烃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
污染源调查
影响预测
评价因子COD石油类氨氮硫化物
现状调查
地表水
污染源调查
影响预测
评价因子COD总硬度石油类氨氮硝酸盐氮
现状调查
地下水
污染源调查
影响预测
评价因子等效声级
现状调查
声环境
污染源调查
影响预测
土地利用
评价因子植被动物土壤
结构
生态
现状调查
影响预测(分析)
4.5评价工作等级
4.5.1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环境风险
按照HJ/T2.1-93、HJ/T2.2-93、HJ/T2.3-93、HJ/T2.4-1995、HJ/T169-2004中的评价工
作等级确定原则,确定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环境风险的评价工作等级。
4.5.2地下水
4.5.2.1划分原则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区块滚动开发的特点,因此,依据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影响范围、影
响范围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将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划分为一、二、三级。
4.5.2.2划分方法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详见表3。
4.5.2.3影响范围、水文地质的复杂程度及地下水环境的敏感程度判别方法
4.5.2.3.1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范围划分方法
影响范围大≥100km2
6
影响范围中等50~100km2
影响范围小≤50km2
表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表
评价级别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范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
复杂程度敏感程度
大复杂敏感
一级中等复杂敏感
大较复杂敏感
大较复杂较敏感
二级中等较复杂敏感
小复杂敏感
大简单不敏感
三级中等较复杂不敏感
小简单敏感
注:对于天然气田开发建设项目,可根据其与地下水环境关系的紧密程度的差异性,在确定地下水评价级
别时可适度放宽要求。
4.5.2.3.2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方法
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三类,划分判据见表4。对以上分类中未予包括的水文
地质类型,可按复杂程度相似性原则进行确定。
表4环境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划分判据表
分类环境水文地质特征
处于区域地下水补给区,具有多层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含水层与地表水联系密切,不利于污染
复杂
物的稀释、自净;区块内存在各种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且较突出。
处于区域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含水层结构较稳定,层数不超过3层,含水层与地表水联系密切,
较复杂
与油田开发区块相关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
处于区域地下水排泄区或主要为承压水含水层区,现存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少、不突出,地下
简单
水与地表水力联系不密切。
4.5.2.3.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划分方法
地下水环境的敏感程度分三类,划分判据见表5。
表5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划分判据表
分类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处于城镇生活集中供水水源地补给区和水源保护区,天然矿泉水带,优于Ⅲ类地下水水质
敏感
的地区。
7
较敏感处于Ⅲ类地下水或Ⅳ类地下水水质区,使用功能主要是生产和零星生活供水。
不敏感处于Ⅴ类地下水水质的地区。
4.5.3生态
4.5.3.1划分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范围、主要生态现状及可能受影响程度,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
级别划分为一、二、三级。
4.5.3.2划分方法
4.5.3.2.1区域性建设项目,按表6中所列的生态现状及可能受影响程度,选择1-3个方面,
对应生态影响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项目生态影响多于1项,则选择其中评价级别最
高的一项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4.5.3.2.2线状建设项目,根据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同,可参照表6中影响范围为50~100km2
对应的评价级别进行评价。
表6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判据表
评价工作等级生态影响范围
222
≥100km50~100km≤50km
主要生态现状及可能受影响程度
系统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多样、稳定性强、结
一二三
构复杂、环境异质性高
生态系统
系统类型单一、稳定性差、结构简单、环境异
二三-
质性较低
以原始、次生为主,不易恢复,完整性生境一二三
重要生境
以人工生境为主,易于恢复,破碎性生境二三三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差二三-
区域环境
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连通程度极差二二三
理化性质改变,土壤盐渍化二二三
水和土地
理化性质恶化,土地荒漠化一一二
影响持久性长,基本不可逆,影响难以控制二二三
景观
影响持久性短,易控制和恢复三三-
环境敏感区域一一一
4.5.3.3主要生态现状及可能受影响程度判别方法
4.5.3.3.1主要生态现状及可能受影响程度宜采用定量方式表述。难以定量的生态影响变化
程度可采取专家评估、历史图件综合比较、背景比较分析等方法确定。判定的依据是原始生
态系统或次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否降低、降低的范围和程度。
4.5.3.3.2荒漠化的量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t/(hm2·a),正在
发展的荒漠化为2.9~1.5t/hm2·a),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4~1.0t/(hm2·a),严重荒漠化
8
为0.9~0.0t/(hm2·a)。
4.5.3.3.3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依据GB3838-2002、GB/T14848-93和HJ/T19-1997的相应规
定进行判定。
4.5.3.3.4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要对照本类型土壤的背景值进行度量。
4.5.3.4评价工作等级调整原则
可根据开发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区域环境的敏感程度,环境影响的程度、时空
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结果应征得负
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4.6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目标
4.6.1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环境风险
按照HJ/T2.1-93、HJ/T2.2-93、HJ/T2.3-93、HJ/T2.4-1995、HJ/T169-2004中规定的环
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环境风险的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评价范围。
4.6.2地下水
以废水渗入地下与地下水发生水力、水质联系,经稀释扩散后,地下水水质可能达标的
范围为地下水评价范围。
4.6.3生态
4.6.3.1确定原则
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因此确定的生
态影响评价的范围应保证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
4.6.3.2区域性建设项目
以影响区范围向四周外扩原则确定评价范围:
a)一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3km(影响区边界涉及敏感区部分外扩
3km);
b)二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2km;
c)三级评价范围为建设项目影响范围并外扩1km。
4.6.3.3线状建设项目
以向线状两侧外扩原则确定评价范围:
a)一级评价范围为油气集输管线(油区道路)两侧各0.5km带状区域为评价范围;
b)二、三级评价范围为油气集输管线(油区道路)两侧各0.2km带状区域为评价范围。
9
4.6.4附图要求
给出附有风向玫瑰图、环境敏感点的评价范围彩图,并标明比例尺。环境空气评价范围
图中应标出环境空气监测点;地表水评价范围图应标出监测断面、水流方向、地表径流汇入
口和污水排放口;地下水评价范围图应标出监测点位、地下水流向;生态评价范围图应以土
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
4.6.5环境敏感目标
附图表说明评价范围内各环境因素的环境功能类别或级别,各环境因素敏感保护目标和
功能,及其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及距离。
4.7环境影响评价专题设置
按本标准1.4.2节中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应
设置如表7中所列评价专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应按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的要求设置评价专题。
——如果建设项目不向地表水体排放污水,可不设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及影
响预测与评价专题;或视其具体情况,只设置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专题。
——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T 0099.5-1991 乳化沥青贮存稳定度测定法 1991-11-26
- ZBW 59001-1990 锦纶6浸胶力胎帘子布 1990-04-16
- FZ 12001-1992 气流纺棉本色纱 1992-07-15
- SY/T 5974-1994 钻井作业安全规程 1995-01-18
- JB 6293-1992 手压式输油器校验器技术条件 1992-06-10
- LY 1025-1991 封边带涂胶机精度 1991-07-07
- JB/T 7648.8-1994 冲模零件及其技术条件 冲模侧刃和导料装置 B型托料销 1994-12-09
- JB 8432.2-1996 现场混装粒状铵油炸药车 1996-09-03
- QB 1793-1993 天然薄荷脑 1993-04-29
- ZBW 0017-1989 纱线直径测定方法CCD测定仪法 1989-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