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862-2018 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规程
DB22/T 2862-2018 Seed orchard establishment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61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862—2018
代替DB22/T816-1995
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structionoftreeseedorchard
2018-05-21发布2018-06-2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862—2018
目次
1范围..............................................................................3
2规范性引用文件....................................................................3
3规划设计..........................................................................3
4选优..............................................................................4
5生产区营建技术....................................................................6
6子代测定技术......................................................................8
7档案.............................................................................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主要造林树种优树选择年龄范围...................................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主要造林树种对比树法选择优树生长量指标.........................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主要造林树种优树指标...........................................15
附录D(规范性附录)主要造林树种优树评选综合评分法.................................16
附录E(规范性附录)优树选择和优树收集区登记表.....................................17
附录F(规范性附录)生产区配置模式.................................................22
附录G(规范性附录)种子园定植(嫁接)、补植(补接)登记表..........................24
附录H(规范性附录)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生长量登记表...............................25
附录I(规范性附录)种子园结实量登记表.............................................26
附录J(规范性附录)种子园各无性系(家系)结实量登记表.............................27
附录K(规范性附录)种子园所产种子品质登记表.......................................28
附录L(规范性附录)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种子品质登记表.............................29
附录M(规范性附录)种子园经营活动登记表...........................................30
附录N(规范性附录)交配模式.......................................................31
附录O(规范性附录)田间试验设计排列示意图.........................................33
附录P(规范性附录)有关树种子代测定林造林密度和1/3轮伐期年龄表...................35
附录Q(规范性附录)子代遗传测定林性状调查时期和方法览要...........................36
附录R(规范性附录)质量性状评分标准...............................................37
附录S(规范性附录)遗传参数估计常用统计模式.......................................40
I
DB22/T2862—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22/T816—1995《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规程》。本标准与DB22/T816—1995相比,除
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改良种子园的营建内容(见4.5.2.3);
——增加了营养生长、生殖发育特性观察内容(见5.2.8);
——增加了子代林年龄达到1/3轮伐期后改建内容(见6.3.8);
——增加了第一代改良种子园、第二代种子园优树选择方法(见6.3.9);
——增加了种子园定植(嫁接)、补植(补接)登记表,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生长量登记表,种
子园结实量登记表,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结实量登记表,种子园种子品质登记表,种子园无
性系(家系)种子品质登记表,种子园经营活动登记表,遗传参数估计常用统计模式(见附录
G、H、I、J、K、L、M、S);
——对定植密度、辅助授粉、树体管理、灾害预防等部分内容进行了充实完善。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福维、李树春、董元海、曹广威、肖振海、李晓光、胡佰策、姜国云、李莉、
徐建华、焉琪、孟军。
本标准历次发布情况为:
——DB22/T816—1995。
1
DB22/T2862—2018
林木种子园营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木种子园营建的规划设计、选优、生产区营建技术、子代测定技术和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林木种子园营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1育苗技术规程
LY/T1340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子代遗传测定技术
LY/T1344主要针叶造林树种优树选择技术
LY/T1345主要针叶造林树种种子园营建技术
3规划设计
3.1原则
3.1.1生态适宜
园址的生态条件应满足母树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利于建园树种开花结实。
3.1.2市场广阔
建园树种为主要造林或绿化树种,其种子目前或未来市场需求量大。
3.1.3规模适度
建园规模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种子产量、种子的需求量和播种品质等因素。
3.2园址条件
3.2.1有利于建园树种营养和生殖生长,引进树种的园址应选在适宜该树种生长发育区域的中心地带。
3.2.2土地使用权明确,没有纠纷。
3.2.3海拔适宜,地势平缓开阔,坡度小于20o,山坡中下部,光照充足。土层厚度大于40cm,排水
良好,pH值5.5~7.3,肥力中等以上的土壤。迎风口、易发生病虫鼠害、兽害、冻害、冰雹和雪压等
地段不宜选作园址。
3.2.4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
3.2.5松属类外源花粉隔离带大于500m,开花季节主风向上方750m范围内不应分布大量同种或可
以交配的树种。落叶松、云杉等树种的隔离带为松属的1/3以上。水曲柳、蒙古栎、黄波罗等阔叶树
种隔离带为松属的2/3以上。
2
DB22/T2862—2018
3.2.6异地营建改良种子园除满足上述条件外,母树嫁接高度应在0.4m~1.2m,且密度合理,分布
均匀。
3.3种子园区划
3.3.1种子生产区
将生产区划分若干大区,面积3hm2~10hm2,地势平缓地段形状可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山地可按
山脊、道路等划分界线,间设5m~6m宽道路。大区下设小区,面积0.5hm2~1hm2,按坡向、坡位、
山脊(沟)、栽植年份等划分界线,间设lm~2m宽步道。
3.3.2优树收集区
建在交通方便,便于管理与观测并与生产区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每个无性系定植5株~10株,
株行距3m~5m×3m~5m,按序号排列,制作彩喷配置图存档。
3.3.3子代测定区
与生产区分开,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营建。
3.3.4良种示范区
营建示范区要达到如下要求:
a)选在交通便利、便于观测,且地势平缓、坡向一致、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
b)以种子园混系种子或常规种子育苗为对照;
c)采用常规技术育苗,造林采用简单对比设计,小区形状可为带状。制作彩喷配置图存档;
d)按LY/T1706要求进行经营,不施肥。
3.3.5总体设计方案
营建种子园要编制总体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植被类型、技术力量、基础设施等;
b)功能区、道路、基建、防火系统、灌溉系统和围栏等;
c)优树来源、数量,繁殖方式,整地方式、规格,定植密度和配置方式等;
d)土壤管理、水肥管理、花粉管理、树体管理、林地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及气象灾害预防等;
e)项目对环境影响报告;
f)能量消耗报告;
g)投资概算;
h)图表资料。
3.4种子园类型
3.4.1小型种子园
面积10hm2~30hm2,应包含30个以上无性系或60个以上家系。
3.4.2中型种子园
面积在31hm2~60hm2,应包含100个以上无性系或150个以上家系。
3.4.3大型种子园
3
DB22/T2862—2018
面积在61hm2以上,应包含150个以上无性系或200个以上家系。
4选优
4.1程序
4.1.1方案
4.1.1.1根据树种的自然分布规律、中心分布区、最佳种源区以及种内遗传变异特点等,确定选优路
线,制定技术指标。
4.1.1.2收集生长过程表、地位指数表、收获量表等资料,确定选优方法。
4.1.1.3根据种子园建设任务、要求,确定选择优树数量和建设进度,对所需仪器、备品、人员和经
费作出计划。
4.1.2踏査
通过踏查掌握林分的基本情况,作好标记和记录,确定选优林分。
4.1.3实测
在选优林分中,找出数量指标大、形质指标优良的树木作为候选树和次之的优势树,雌雄异株的树
种,优树的雌雄比为4~6:1,在天然林中候选树间的距离应为树高的5倍以上。实测候选树和优势
树各项指标,逐项记载,进行比较,符合标准的候选树确定为优树。
在优树胸径处用红漆涂环状标志,在易观察处写明编号,拍摄优树照片,测定优树的地理坐标。
4.1.4内业整理
及时整理、归档外业资料,编写选优报告。
4.1.5检查验收
选优工作结束后,尽快组织专家对选优程序、评选方法、优树标准、优树来源及档案建立等进行检
查验收,按优树20%的比例现场检查,检查小组对选优工作应写出评语并签字。
4.2选优区域
4.2.1已划定种子区的树种,园址应与选优区域处于同一种子区(或亚区)内。
4.2.2已划定种源区的树种,选优区域应在优良种源区(或亚区)内。
4.2.3尚未划定种源区的树种,选优区域应与用种地在同一生态区域内。
4.3选优林分的条件
4.3.1未经负向选择的天然林和确知种源的人工林、子代测定林。
4.3.2人工林要求环境一致,地势均匀的同龄林。
4.3.3中龄林或近熟林,选优林分的林龄范围,见附录A。
4.3.4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
4.3.5不得在种子园混系种子营建的人工林和无性繁殖的林分中选优。
4.4优树标准
4.4.1数量指标
4
DB22/T2862—2018
树高、胸径、材积和结实量等,见附录B。
4.4.2形质指标
冠形、干形、树皮特征、侧枝粗细、自然整枝能力和枝下高等,见附录C。
4.4.3材性指标
按LY/T1344要求执行。
4.4.4抗性指标
抗有害生物及抗雪压能力等。
4.5优树评选方法
4.5.1对比树法
4.5.1.1综合评分法
在候选树10m~15m范围内选定仅次于候选树的5株优势木做对比树,调查候选树、对比树的各
项指标,计算对比树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按优树标准计算候选树综合得分,当候选树综合得分达到或
超过规定分数时即可入选,见附录D。此法适合在人工林或同龄级天然林分中选优。
4.5.1.2优势木对比法
在候选树的25m范围内,选出仅次于候选树的3株~5株优势木做对比,实测候选树与优势木
的数量指标与形质指标,通过比较,符合标准即可入选,见附录B、附录C。此法适合在人工林或同
龄级天然林分中选优。
4.5.2基准线法
4.5.2.1回归线法
按不同气候区和立地类型,分别绘出建园树种数量指标与树龄的回归曲线图,实测候选树的数量和
形质指标,当候选树的数量指标达到或超过基准线指标,其它形质指标也符合标准时即可入选,见附录
C。此法适合在天然异龄林分中选优。
4.5.2.2绝对生长量法
根据当地林木生长过程表,立地指数表、收获表,分龄级确定优树的数量和形质指标,实测候选树
的数量和形质指标,当候选树数量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定指标,形质指标也符合要求时即可入选。此法适
合在天然异龄林分中选优。
4.5.2.3子代测定法
在天然林或人工林中的优树上采集半同胞种子或种子园收集区、生产区采集半同胞或全同胞种子,
按6的有关规定,育苗、营建半同胞或全同胞子代测定林,当子代林年龄达到1/3轮伐期后,实测各家
系数量指标和形质指标,计算一般配合力,选出优良无性系(家系)。计算特殊配合力,选出优良杂交
组合。采用分子标记法分别对选出的优良无性系和优良的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本分析及遗
传距离估算确定优树亲缘关系。按亲缘关系,划定亚系。选出的优良无性系,作为营建改良种子园的材
料,从子代测定林中选出优良家系的优良单株作为营建二代种子园的材料。
5
DB22/T2862—2018
4.6填写优树登记表
优树登记表见附录E。
5生产区营建技术
5.1生产区建立
5.1.1母树培育
5.1.1.1早春从优树树冠上部采集l年~2年生接穗(松属、云冷杉属需带顶芽),按无性系每50
个一组捆扎,做好标记,放冷库储存。
5.1.1.2按照砧木和接穗相匹配的要求,在圃地以平均苗高加2个标准差的标准选取砧木。
5.1.1.3将砧木先植于15cm×(20cm~30cm)营养钵内,集中定植于圃地中培育。
5.1.1.4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或7月上旬,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或劈接法嫁接,嫁接成活后及时松
带、解带、护梢和剪砧。
5.1.2整地
平地、缓坡全面整地;坡地带状或穴状整地,清除灌木、杂草,采伐剩余物和石块。
5.1.3定植密度
依据建园树种生长发育对光的需求及冠幅的生长量,确定其造林密度。
表1建园树种的定植密度参见下表
树种株行距/m
红松4×8、8×8
樟子松4×8、8×8
长白落叶松3×6、6×6
云冷杉3×6、6×6
日本落叶松4×8、8×8
水曲柳6×6
黄波罗6×6
蒙古栎6×6
5.1.4配置方式
依据树种雌雄同株、雌雄异株特性应采取2种配置方式,见附录F:
a)雌雄同株树种,调整的小区随机排列、分组随机排列或计算机程序排列。同一无性系(家系或
亚系)植株间隔3株以上(或大于20m),尽量避免同一无性系(家系或亚系)间有固定搭配;
无性系数量大于25个时,将无性系划分为不同的组,每组12个以上无性系(家系),组内随
机排列。
b)雌雄异株树种,雌雄无性系在小区间顺序排列,同一个无性系可安排在同一个小区,各无性系
有相同交配几率,雌雄配比(4~6):1。
5.1.5定植
6
DB22/T2862—2018
定植穴规格60cm×60cm×40cm,穴内回填表土,每穴施基肥5kg~10kg,按配置图进行定植。
未成活植株应及时按原无性系(家系)同规格苗木补植,3年保存率应在95%以上。填写种子园定植(嫁
接)、补植(补接)登记表见附录G。
5.2经营管理
5.2.1土壤管理
穴面铲抚2次/年~3次/年,挖抚每二年1次,深度10cm~15cm,5年穴面扩至2m2,及
时清除影响母树生长发育的杂草和杂木。在确保母树正常生长和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
间种。
5.2.2施肥
按LY/T1345的规定执行。
5.2.3灌水
按LY/T1345的规定执行。
5.2.4辅助授粉
按LY/T1345的规定执行。
5.2.5树体管理
5.2.5.1清除砧木萌条,一般不修剪下部活侧枝。可对母树适度疏枝,剪去生长过旺、过弱、重叠枝、
交叉枝、病虫害侵染枝,每轮保留4个~6个健康枝。
5.2.5.2定干、拉枝,促使母树形成多头或平头树体。
5.2.5.3依据树种、生长势、立地条件确定采种母树截干高度。
5.2.6灾害预报及防治
积极准确开展各种有害生物及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掌握灾害发生规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主动及时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
5.2.7护园防火
建立防火组织,制定和落实防火制度,配备防火器材,开通防火道路,设置防火警示宣传牌,加强
火源管理,及时清理易燃物,防火期设专人站岗巡逻。
5.2.8营养生长、生殖发育特性观察
定期调查各无性系(家系)数量、形质、材质、结实、播种品质等指标,观察记载各无性系(家系)
花期、花量、花粉飞散规律、花芽分化时间、授粉期、果实发育规律等,填写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生长
量、结实量种子品质登记表。种子园无性系(家系)生长量、结实量种子品质登记表见附录H、I、J、K、
L。
5.3填写种子园经营活动登记表
种子园经营活动登记表见附录M。
7
DB22/T2862—2018
6子代测定技术
6.1参试种子的来源及采种量
6.1.1来源
6.1.1.1半同胞子代测定
6.1.1.1.1从优树上采集。
6.1.1.1.2从种子园正常结实的母树上采集,每一无性系采集5株以上树冠中上部自由授粉的种子,
等量混合。
6.1.1.2全同胞子代测定
6.1.1.2.1交配设计
依据树种雌雄同株、雌雄异株特性分2个类型,见附录N:
a)雌雄同株,在生产区、优树收集区按6×6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确定采集花粉树和授粉
母树系号和株数;
b)雌雄异株,在生产区、优树区按雌雄异株控制授粉交配模式设计,确定采集花粉树和授粉母树
系号和株数。
6.1.1.2.2套袋
尽早摘除母树雄花(雄蕊),尽快套袋。红松、樟子松、长白松、阔叶树控制授粉袋规格25cm×
55cm,落叶松、云杉控制授粉袋规格20cm×40cm。质地一面为薄塑料,另一面为牛皮纸。
6.1.1.2.3花粉制备
在撒粉前2天~3天,按确定的无性系单独摘取雄花或花枝,置通风或无风干燥的环境下晾干,
待其自然散粉,脱出的花粉过200目筛子,干燥24h~48h,用光滑、透气、有韧性的纸包装作好标记
置于干燥器皿内备用。
6.1.1.2.4授粉
每隔1天2次注射花粉,5天~7天去掉授粉袋,换成沙袋,做好标记。
6.1.1.3对照用种子
6.1.1.3.1半同胞子代测定
选用当地常规生产用种子或从当地优良林分(原选优林分)15株平均木以上树木采集的等量混合
种子。
6.1.1.3.2全同胞子代测定
用优良种源区的种子或选用种子园参与交配设计的亲本自由授粉等量混合的种子。
6.1.2采种量
被测无性系的采种量以培育的苗木数量能满足3个~5个测定点测定的需要,对照种子的采种量
为一个被测无性系采种量的5倍。
8
DB22/T2862—2018
6.1.3制备
参试无性系种子要及时采收,在相同条件下分系调制、包装,种子袋配标签2份,1份置于袋内,
1份置于袋表,详细记载种子来源、数量、质量等信息,严防混淆。
6.2育苗
6.2.1种子处理
按LY/T1340的规定执行。
6.2.2圃地条件
按LY/T1340的规定执行。
6.2.3田间设计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以上重复。
6.2.4播种
按LY/T1340的规定执行。
6.2.5隔离
区组间设50cm隔离带,小区间设20cm隔离带,播种床四周各设3行保护行,试验地四周设1
床以上保护床。
6.2.6设标桩
区组、小区间设立标桩,标明代号。播种后逐区组、小区核对,绘制田间试验排列图,制成彩喷配
置图便于使用。
6.2.7管理技术
按GB6001的规定执行。
6.2.8苗木测定
起苗前在各小区随机抽取30株苗木,测定苗高、地径、侧根数量,编写苗期试验报告。
6.3营建测定林
6.3.1苗木准备
6.3.1.1统计各家系苗木数量,起苗时只剔除机械损伤和生长弱的苗木,同一小区的苗木每50株捆成
一把,每把系上耐久标签,标明家系号和造林地点。
6.3.1.2半同胞家系苗木数量低于设计要求的75%,全同胞家系低于60%的家系不参加试验。某小区苗
木数量低于设计要求时,缺株以生产用苗代替,做好现场记录。
6.3.2试验地选择
6.3.2.1应为测试地的主要立地类型。
6.3.2.2坡度小于15o,土层较深厚,排水良好。
9
DB22/T2862—2018
6.3.2.3多点测定试验地应选在立地条件有差异的地段。
6.3.3试验设计
6.3.3.1一次试验参试家系数为30个~50个,多于50个时,可采用分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并增设
一个对照。
6.3.3.2试验地点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地点重复4次~6次。
6.3.3.3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株数4株~10株,每个试验点一个家系参试株数不少于40株。
6.3.3.4重复小区排列见附录O。同一区组内的各小区必须连续排列,试验地四周设3行~5行保护
行。
6.3.4造林
6.3.4.1依据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确定造林密度,造林密度见附录P。
6.3.4.2按试验设计定点,区组和小区间设立标桩,标注区组和小区代码。
6.3.4.3穴状整地,规格60cm×60cm×30cm。
6.3.4.4同一地点植苗不超过3天,每个重复由同一个植苗小组当日完成。
6.3.5管理
6.3.5.1补植
翌年春进行成活率调查,在图上注明死亡株的位置,及时补植,成活率低于75%的小区应重新造林。
6.3.5.2抚育管理
按LY/T1340的规定执行。
6.3.6调查
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见附录Q和附录R,每项调查需在同一时段内完成。
6.3.7信息整理与分析
6.3.7.1对调查、试验所得的各种信息要及时整理、分析、归档。
6.3.7.21/3轮伐期后经测定分析得出下列结果:
a)被测无性系一般配合力和优良无性系数量,不同交配组合特殊配合力及其优良杂交组合;
b)现实增益,家系选择增益和最优家系的增益;
c)抗逆性强,材性优良的家系和个体;
d)生长早晚期相关特性和规律;
e)估算出其它遗传参数见附录S。
6.3.8子代测定林改建
1/3轮伐期后,在保存最多遗传信息的基础上,按测定结果经2次~3次的疏伐,改建成育种群
体或实生种子园。
6.3.9改良种子园营建
遵循子代测定结果,可对生产区进行2次~3次去劣疏伐或从选出的优良无性系上采集接穗,按
5的有关规定进行异地嫁接,营建改良种子园。
10
DB22/T2862—2018
7档案管理
7.1档案内容
7.1.1总体设计
主管部门批复的计划任务书,经专家论证通过的总体设计方案及有关图表。
7.1.2优树
优树登记表、选优计划与总结、优树照片、优树收集区登记表与配置图。
7.1.3生产区
种子园基本概况表,种子园小区立地条件登记表,种子园经营活动记录表,种子园定植、补植登记
表,无性系生长状况、无性系(家系)开花物候、结实量、无性系播种品质调查表、登记表。
7.1.4子代测定林
采种记录及有关说明,苗期测定报告,子代测定林配置图,造林地概况及规划设计说明书,造林设
计图,施工说明及子代测定结果汇总报告。
7.2表格样式
按吉林省林木良种基地档案记录表、登记表样式印制、使用。
7.3档案管理
7.3.1档案要逐渐实现电子化,推广利用二维码技术管理种子园信息。
7.3.2资料整理、装订,归档要规范及时,其内容要准确、完整,要建立档案管理和借阅制度。
7.3.3原始记录保存于营建单位,汇总材料及报告一式3份,分存于营建单位、主管部门和省级林木
种苗管理部门。
11
DB22/T2862—2018
附录A(规范性附录)
主要造林树种优树选择年龄范围
主要造林树种优树选择年龄范围见表A.1。
表A.1主要造林树种优树选择年龄范围
树龄(年)
序号树种
天然林人工林
1落叶松属25~12020~30
2樟子松45~12020~50
3红松50~16025~60
4云杉属40~120>30
5水曲柳25~7020~50
6黄波罗20~5015~45
7蒙古栎30~8025~70
12
DB22/T2862—20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主要造林树种对比树法选择优树生长量指标
主要造林树种对比树法选择优树生长量指标见表B.1。
表B.1主要造林树种对比树法选择优树生长量指标
优树与对比树平均值的优势比(%)
树种选优方法
树高胸径材积
三株大树法>3>10>20
樟子松
五株大树法>10>23>70
小样地法>15>90>180
红松
五株大树法>5>25>70
五株大树法≥对比树均值>15>35
长白落叶松
小样地法>20>50>150
日本落叶松三株大树法≥对比树均值>15>40
小样地
红皮云杉>5>20>50
五株大树法
水曲柳小样地法>12>10>25
黄波罗小样地法>10>15>20
蒙古栎小样地法>8>10>20
13
DB22/T2862—201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主要造林树种优树指标
主要造林树种优树形质指标见表C.1。
表C.1主要造林树种优树形质指标
高径比冠径比自然整枝能力枝径比树皮指数
树种形率通直度木材纹理树皮厚度/
树高/胸径冠幅/胸径枝下高/树高胸径
胸径
完全通
落叶松0.65>80<27>0.45通直<0.25—
直
云杉>0.65全通直—<18>0.15完全通直<0.15—
完全通
水曲柳0.6560<25>0.6通直——
直
蒙古栎0.55通直50<35>0.5通直——
完全通
黄波罗0.6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4297-2023 屏蔽式潜水电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023-12-29
- JB/T 14299-2023 无堵塞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023-12-29
- JB/T 14301-2023 自吸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023-12-29
- JB/T 14298-2023 轻小型喷灌机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023-12-29
- JB/T 14235-2023 铸造浇注系统用陶瓷管 2023-12-29
- JB/T 14321.1-2023 机械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第1部分:通则 2023-12-29
- JB/T 14237-2023 铸造用珍珠岩除渣剂 2023-12-29
- JB/T 14236-2023 铸造用增碳剂 2023-12-29
- JB/T 14234-2023 内燃机增压器涡轮壳铸件 2023-12-29
- JB/T 14300-2023 园艺电泵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02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