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2288-2021 城市风景林营建技术规程
DB44/T 2288-2021 Urban Landscape Forest Constr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03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CCSB64
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T2288—2021
城市风景林营建技术规程
Regulationsonurbanlandscapeforestafforestation
2021-03-06发布2021-06-06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T2288—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冰、罗水兴、陈勇、廖绍波。
I
DB44/T2288—2021
城市风景林营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风景林营建的基本原则、作业设计、景观构建、植物配置、营造与管护、档案管
理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风景林的营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林层storey
植物群落中由乔木树种林冠形成的水平层次的垂直分布状况。
季相seasonalaspect
季节更迭呈现出不同色彩和物候变化的植物群体外貌特征,它是外界环境因子与植物生长发育(发
芽、开花、长叶、长果、果熟和落叶)互作的具体表现。
生态位ecologicalniche
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4基本原则
多样性原则
以乡土长寿植物为主,选用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等木本植物,提高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合理配置乔、灌、藤、草,构建种间关系协调、景观斑块有机镶嵌的多层次复合植物群落,提高风景林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多样性;在保障防风滞尘、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降低噪音、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
功能的同时,丰富植物群落的季相变化,突出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风景林的功能多样性。
生态位原则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了解植物群落的形成、发育及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合理选择植
物种类,以利于种间相互补充,避免种间直接竞争,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植物群落。
美学原则
1
DB44/T2288—2021
利用乔木、灌木、藤本以及草本等植物,通过艺术手法充分表达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
季相变化等美学性状,即借助植物本身的形、色、香、声、韵之美,表达人的思想、意志,创造出寄情
于景和触景生情的意境,以最大限度发挥植物群体的美学效应。
5作业设计
对象
城市风景林工程和规模较大的义务植树绿化点,要按规划方案,编制作业设计书。作业设计应由具
有林业规划设计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密切配合完成。
内容
以小班为单位,做出林分类型、树种、混交、整地、造林方法、密度、抚育管理、机械工具、苗木
供应、施工顺序、时间、劳力安排、经费预算以及有害生物防治等具体设计。面积较大的,还应做出林
道、防火线的设计。作业设计书应附有关图表。
变更
必要时可对原造林规划设计方案有某些变动。但应在作业设计书中申明变动理由。
审批
作业设计书应于造林前一年上报主管单位审批。没有作业设计或未经审批,不得施工。一经批准,
施工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如因特殊情况要局部变更时,需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6景观构建
总体要求
利用植物群落演替的原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大地园林的手法,充分考虑城市区域环境本底的特
殊性、植物群落服务功能的多重性和外部干扰的复杂性,顺应自然地貌,通过淡化、过渡、模拟、隐藏
等手法,构建兼具近自然林群落特征和风景园林视觉效果的植物景观。
空间格局
从塑造城市意象的视觉景观出发,可采取环绕式、楔入式、组团式、辐射式、随意式等空间结构,
合理布局风景林的林种与建设类型。
景观类别
依据视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区分为林内景观(零距离接近)、近景(视距≤1000m)、中景(视
距1000m~3000m)和远景(视距≥3000m)。林内景观的构建要考虑林下层植物的高度、层间植物丰
富度以及通透距离;近景在保持绿色本底基础上,采取自然式分散小斑块,表现植物景观的空间异质性;
中、远景采用大尺度和大色块的方法,表现群落季相景观的丰富性。
季相类型
根据一年中各种植物的不同物候进程和表现出来的不同外貌,构建四季分明的不同景观:
a)春季利用植物的吐芽、展叶、开花等一系列物候变化,构成生机勃勃的春色景象;
2
DB44/T2288—2021
b)夏季利用森林景观所具有的苍翠繁荫特点,构成欣欣向荣、绿树成荫的特色景观;
c)秋冬季利用森林景观的叶色变化,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搭配,花期可形成红(黄)绿相间的景
色;落叶期可保持绿色自然景观;较高大的观花观叶或具季相变化的树种如木棉、枫香、铁刀
木、盾柱木等,可在林中配景;较矮小的风景树种如洋紫荆、风铃木、红苞木、黄槐等,可在
林缘、道旁配景。
构建方式
6.5.1新造风景林
近景可用小面积块状混交方式;中景和远景则用不规则的条块状混交方式,中、远景可用面积大小
来调节控制,或以小山丘为单元配置景点,达到近、中、远景的景色和谐协调的目的。
6.5.2改造风景林
按现有林分条件,分为更新改造型、疏伐改造型、林下套种型:
a)更新造林型包括宜林荒山荒地、未利用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造林成活率未达到
41%的新造林地等,以及郁闭度不足0.4的疏林地;
b)疏伐改造型指郁闭度大于0.7的人工林以及生态功能单一的林分,虽然生长旺盛,郁闭度高,
但早衰情况较为普遍,需要进行人工改造,增加地带性目的树种的种类和数量;
c)林下套种型指郁闭度0.4至0.7的、生长发育较好,但难以成林的针阔混交次生林,引入与原
树种有互利种间关系的长寿、地带性阔叶树种,增加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和层次性;或对林中空
地及林木稀疏处进行补植,使得林分密度达到每公顷2250株~3000株。
7植物配置
树种选择
7.1.1原则
按以下原则选择:
a)按适地适树原则宜选择适于造林地生长、生态功能强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乡土树种。首次引种的
外来树种,应在当地试种成功后再推广;
b)依造林立地的高、低、阴、阳、脊、谷等不同部位和土壤情况,营造多树种多功能多色彩的复
层混交林,以增强对火灾和病虫害的抵抗力,促进目的树种迅速稳定生长;
c)以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乡土阔叶长寿树种为主;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选用耐贫瘠、耐干旱
的乡土树种,且以当地近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伴生种为主,在主要景点适当配置观花观叶观树
型的岭南优良木本花卉树种;局部景点搭配少量表现较好、且引种成功的园林绿化外引树种;
d)选用树种已在林分改造和景观建设中有成功的应用实践,大多数苗木在当地的苗木市场以及
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充分的供应。特殊立地条件,如水库边短期浸水地及海岸滩涂和沙地等,应
选择耐湿或耐盐树种。
7.1.2参考树种
参见附录A。
配置模式
7.2.1原则
3
DB44/T2288—2021
a)依据树种生态位,配置慢生型与速生型树种、建群树种与伴生型树种、需光与耐阴型树种、上
层与下层树种,确保林分快速郁闭与群落稳定;
b)考虑生境近似性,非乡土树种应适应引入地生境(气候、土壤等)条件;
c)注重景观镶嵌性,营造绿色本底与色彩斑块(观花、观叶、观果)和谐有序的景观格局。
7.2.2配置方式
a)作业地块内,生物学特性和观赏性状相近的功能植物组群配置在一起,形成结构和外貌有差异
的“小群落、大混交”;
b)施工时随机选取同一功能植物组群的苗木,环山水平带状3行~5行混交,或者100m2~400
m2块状混交;
c)观花观叶或具季相变化的树种,可在林中配景;较矮小的风景树种,可在林缘、道旁配景;
d)山顶、山脊和山坡上部,随机配置耐贫瘠树种。山坡中部,块状配置乡土常绿树种。山坡下部,
片林状配置建群种和木本花卉树种。山谷溪旁,块状混交配置水土保持树种。水库边及谷底水
湿地,块状配置耐湿、耐水浸树种;
e)林缘、道路两侧,带状混交配置观花乔木或冠型良好树种。
8营造与管护
整地
环山带状疏伐或割带清理。石头地和土层薄(厚度小于20cm)地,一般不作林地清理和砍伐;薇
甘菊分布地,森草净根部喷洒或定向茎叶喷洒;松材线虫危害地,松树全部砍伐(伐桩不超出地面5cm),
对伐材和1cm以上的枝桠材薄膜封装或磷化铝药剂熏蒸,并用虫线清药剂喷洒伐桩。乡土树种(如潺槁
树、朴树、土密树等)予以保留。种植带间设保留带,其上植被不清除(如有桉树则全伐)。不同造林
类型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
a)更新造林:水平带状清理种植带,宽1.5m,带间距1.5m。清除种植带上的杂草、灌木,保
留乡土树种;
b)疏伐改造:水平带状清理种植带,宽6m、带间距2m,或种植带宽2m、带间距2m。种植带
上非目的树种全伐,木材和大枝桠材运出林外集中处理,小枝桠和树叶堆放于带间,并清除杂
草和灌木;
c)林下套种:水平带状清理种植带,宽1.5m、带间距1.5m。种植带上的杂草、藤灌清除,保留
种植带上乡土乔木树种。
植穴
植穴规格60cm×60cm×50cm或50cm×50cm×40cm。胸径大于3.0cm的假植苗,植穴规格为80cm×80
cm×60cm(不包括特殊地段)。挖明穴,穴土全部清出,表层土放置于种植穴的反坡侧,心土放置于穴
的外侧,使得种植土经过一段时间的阳光照射,有利于土壤风化和除去土壤中虫蛹。回土至植穴1/2~
1/3时,放入基肥并充分拌匀后再回满土。每穴放有机复合肥500g+过磷酸钙250g。回土要求回表土,
回土时将土团打碎,石块和杂草清除干净,回土后松土面达1m2,略高于穴面。
苗木
选用长势旺盛、发育良好、基茎粗壮、根系发达、顶芽饱满、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苗木。更新
造林型的,选用未穿根或穿根苗经过移动炼苗的、2年生的营养袋壮苗(一级苗),苗高80cm~100cm,
4
DB44/T2288—2021
地径0.5cm以上。疏伐改造型和林下套种型的,选用苗高1.5m以上、主干粗壮的营养袋苗或容器假植苗,
主干和冠形良好。
密度
土壤肥力低、树冠小、生长慢的树种,株行距(1.5m~2.0m)×(1.5m~2.0m);土壤肥力较高、冠幅大、
生长快的树种,株行距2m×(2m~3m)。改造型每公顷造林株数与保留木合计保持在2250株~3000株
之间;更新造林型株行距2m×3m;疏伐改造型株行距2m×4m或3m×3m;林下套种型株行距2m×3m
或3m×3m。
种植
3月~5月雨季透雨后阴雨天栽植。容器苗需断根炼苗,种植时营养袋内的土应先泡足水,脱袋适当
深栽(比苗木根际线深1cm~2cm),回土、扶正、压实,再覆盖一层松土,略高于地表面。假植苗种
植时将苗木置于穴中扶正并回土压实(不得压散土球),修整与坡面成100cm×100cm的反倾斜台面,
然后在种植面回一层3cm~5cm厚的碎土,栽植深度比原苗木根茎部的土印深4cm~5cm,并支撑固
定。
管护
8.6.1抚育时间
在全面封管的同时,采取“二二一”的抚育措施,即三年五次抚育。造林当年两次抚育分别在5-6月和
8-9月进行,第二年两次抚育分别在3-4月和7-8月进行,第三年一次抚育在3-4月进行。
8.6.2抚育措施
每次抚育应清除杂草、藤灌、桉树或马占相思或杉木萌芽条,并松土、扩穴、培土,每株苗追施尿
素0.05kg、复合肥0.15kg。可采用以下方式:
a)全面砍草穴状松土:林地杂草全部砍除后将植穴周围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SDSNCH 027-2024 盐碱地花生-冬油菜-水稻水旱轮作生产技术规程 2024-12-17
- T/SDSNCH 030-2024 日光温室果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规程 2024-12-17
- T/NAASS 100-2024 杀虫剂防治枸杞蓟马田间药效试验 技术规程 2024-11-30
- T/SDSNCH 035-2024 山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24-12-17
- T/FPSHS 011-2024 滨海区域番石榴栽培技术规程 2024-12-17
- T/CGAPA 031-2024 再生稻优质栽培技术规程 2024-07-03
- T/SAASS 183-2024 甜瓜双断根嫁接双干育苗技术规程 2024-11-29
- T/SDSNCH 029-2024 山东供粤港澳大湾区茼蒿生产技术规程 2024-12-17
- T/SDSNCH 031-2024 莲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2024-12-17
- T/FPSHS 010-2024 早春设施大棚丝瓜密植栽培技术规程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