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02/T 080-2022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DB3502/T 080-2022 Monkey Head mushroom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厦门南泰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 起草人:
- 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江旺坤、阮以恒、阮召校、阮诗权、郭宝珠、阮召渠、何华、阮诗明、曾淑玲
- 出版信息:
- 页数:2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7.040
CCSX83
3502
福建省厦门市地方标准
DB3502/T080—2022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ivationofLion’sManeHedgehogMushroom
2022-06-13发布2022-06-13实施
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502/T080—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栽培分类………………………2
5场所要求………………………2
6生产设施……………………2
7生产投入品要求……………3
8栽培技术要求…………………4
9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7
10转潮管理……………………8
11菌渣处理..…………………8
12病虫害防控………………8
13生产档案管理……………9
附录A(资料性)消毒剂施用方法…………13
附录B(资料性)培养料质量要求……………14
附录C(资料性)培养料配方…………………15
附录D(资料性)农药施用方法……………16
附录E(资料性)生产档案管理记录…………18
I
DB3502/T08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
本文件由厦门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菌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区莲塘宏路茶树菇专业合作社、厦门
南泰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高原山食品有限公司、厦门市同安区菌秀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阮时珍、邱小蓝、林文化、林一帆、江旺坤、阮以恒、阮召校、阮诗权、郭宝
珠、阮召渠、何华、阮诗明、曾淑玲。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
DB3502/T080—2022
猴头菇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猴头菇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栽培分类、场所要求、生产设施、生产投入品要求、栽培
技术要求、采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转潮管理、菌渣处理、病虫害防控、生产归档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季节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猴头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886.2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4806.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0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菌及其制品
GB/T10463玉米粉
GB/T12728食用菌术语
GB1310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
GB/T24616冷藏、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GH/T1262棉籽壳
NY/T119饲料原料小麦麸
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658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
NY/T1742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1935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
NY/T2375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NY/T2798.5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
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猴头菇Lion’sManeHedgehogMushroom
3
DB3502/T080—2022
猴头菇Hericiumerinaceus(Bull.)Pers.又名猴头、猴头菌、刺猬菌、花菜菌、对脸蘑等。隶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齿菌科、猴头菌属。
4栽培分类
4.1按栽培模式不同,分为季节栽培和工厂化栽培。
4.2按接种方式不同,分为短袋接种、长袋接种。
4.3按栽培容器不同,分为栽培袋、栽培瓶。其中栽培袋又分为常压料袋和高压料袋。
5场所要求
5.1总要求
5.1.1生产用水:可采用井水、山泉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5.1.2土壤: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
5.1.3栽培场地环境:应符合NY/T2375的规定。
5.2季节栽培场地要求
5.2.1季节栽培宜采用坐北朝南的菇房(或大棚),顶部应有覆盖物,地面应坚实、平整,便于清洗、
消毒。
5.2.2菇房面积宜为80m2~150m2,高度380cm~430cm。墙体采用具有防火保温、坚固、平滑的材
料制成。
5.2.3大棚采用热镀锌钢管材料或竹、木等材料搭建拱圆形内骨层架,再覆盖塑料薄膜建造而成。棚
顶高宜为330cm~380cm,宽度宜为800cm~1000cm,长度为1000cm~1500cm。
5.3工厂化栽培场地要求
5.3.1工厂化栽培应采用封闭式菇房。
5.3.2菇房应密闭良好,保温防潮。
例:菇房墙体采用厚10cm的聚氨酯夹芯彩钢板建造,在地面底层平铺7.5cm厚泡沫板后进行地
面硬化;顶部采用钢架结构搭建宽800cm~1000cm,长1500cm~2000cm,高380cm的弧形(或人
字形)房顶。间隔200cm~300cm设置一个排气孔;一侧设置宽80cm~130cm,高200cm~230cm
的入口门,两侧上中下对应开设40cm×50cm的排气窗口。
5.3.3厂房和车间的设计通常划分为一般作业区、准清洁作业区、清洁作业区,各区之间应有效隔离,
防止交叉污染。应定期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时,其施用方法参见附录A。一般作
业区通常包括:培养料预处理区、仓库、外包装区等;准清洁区通常包括:配料区、装瓶(袋)区、培
养区、灭菌区、出菇区等;清洁作业区通常包括:冷却区、接种区、包装区等。应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合
理设计生产功能区域的面积、洁净度及布局。
6生产设施
6.1季节栽培生产设施
4
DB3502/T080—2022
6.1.1总则
季节栽培应配备层架、温控设备、通风设施、光照设施及喷雾设施、冷却室设施、接种室设施。
6.1.2层架
层架规格根据出菇方式、栽培袋(瓶)规格和数量而定。层数宜为4层~6层。层架层间距宜为:
下层距地面20cm~30cm,层高间距45cm~55cm,最高层距顶棚70cm~90cm。层架宽度宜为:靠
墙单边处60cm,过道中间处90cm~100cm,过道宽70cm~90cm。
6.1.3温控设备
应根据菇房面积及生产规模配备数量、功率匹配的温控设备。
例:面积80m2~100m2的菇房宜安装功率为(7.35~9.555)kW的高温制冷机组一台,面积100m2~
180m2的菇房宜安装功率为(11.025~14.7)kW的高温制冷机组一台。
6.1.4通风设施
菇房两侧上中下位安置排气窗口,规格为(40cm×40cm),两侧窗口对应开设,安装功率(40w~100w)
的外壳有带百叶窗的排气扇,以80m2~120m2安装6台~9台;120m2~180m2安装9台~12台;并同步
应安装防虫(网)。
6.1.5光照设施
采用节能灯、白色或黄色LED灯带,光照的设计控制在200Lux~500Lux。
6.1.6喷雾设施
应配备喷雾设施。
例:微喷系统每间距150cm~200cm设置微喷头(也可安装超声波增湿器雾化系统)。
6.1.7冷却室设施
洁净冷却,以自然冷却为主,可配备排气扇。有条件的可配备制冷设备。
6.1.8接种室设施
有条件的可配备制冷系统设备。应提前做好清洁消毒;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2工厂化栽培生产设施
6.2.1工厂化栽培应配备与生产能力和实际工艺相适应的生产设施,一般包括:拌料机、装瓶(袋)
机、栽培床架、温控设备、喷雾设施、光照设施、空气净化设备等。
6.2.2应合理设计栽培床架的规格、层数。栽培床架应摆放合理,架与架之间应留有通道以方便作业。
6.2.3温控设备、喷雾设施、光照设施、空气净化设备应满足生产调控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度、
洁净度、。其中空气净化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高效过滤器、空气净化装置、紫外灯、臭氧发生器、高效
空气过滤净化设备、风淋、层流罩等。
6.2.4冷却室设施
5
DB3502/T080—2022
应配备制冷设备、过滤净化设施。
6.2.5无菌室设施
应配备输送设施。
例:工厂化无菌室接种,应安装自动输送带配套设备。
7生产投入品要求
7.1培养料
以各种农作物为主要原料,如棉籽壳、杂木屑、玉米秸秆、玉米芯、麦麸、玉米粉等,应新鲜、洁
净、干燥、无虫、无霉、无异味,并符合NY/T1935、NY5099及附录B的规定。
7.2栽培袋(瓶)
7.2.1栽培袋
7.2.1.1质量要求:应厚薄均匀、抗胀强度大、底部密封性好、不漏气,并符合GB4806.7的要求。
7.2.1.2材质:常压料袋为聚乙烯或聚丙烯,高压料袋为聚丙烯。
7.2.1.3规格:短袋宜为(15~17)cm×35cm×0.005cm,长袋宜为(14~15)cm×55cm×(0.004~0.005)
cm的折角袋。
7.2.2栽培瓶
塑料专用瓶,应符合GB4806.7的规定。
7.3菌种
7.3.1菌种选择原则:应选用抗病虫、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菌种。
7.3.2菌种来源:宜来自经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具有资质的菌种生产经营者。
7.3.3菌种质量:应无杂菌、无病虫,菌丝浓密粗壮、白色、菌龄适中,生活力强,并符合NY/T1742
的规定。
7.4消毒剂
常用消毒剂及使用方法应符合NY/T2798.5、NY/T2375的规定。参见附录A。
7.5农药
应符合NY/T393的规定。
8栽培技术要求
8.1栽培季节
6
DB3502/T080—2022
根据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制袋时间。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22℃,季节栽
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12月出菇,向前推30d~40d作为制袋和播种期;有控温控湿条件的可周年
生产。
8.2栽培流程概述
栽培流程为培养料配制、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等流程。其中上架排袋、出菇
管理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技术参数,根据季节、工厂化栽培分别设置。
例:配料、拌料、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发菌管理等流程,适宜季节、工厂化栽培。
8.3培养料配制
8.3.1培养料处理
杂木屑过筛去除木块等杂质,接着建堆喷淋,并保持3个月以上;棉籽壳、杂木屑、玉米秆、玉米
芯等主料预湿,夏季保持1d~2d;秋冬季保持2d~3d。
8.3.2配料
培养料以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为主料,以麦麸、玉米粉等为辅料。培养料配方参见附录C。
8.3.3拌料
将各种培养料加水,充分搅拌均匀,混匀后堆制一定时间,使其含水量达到60%~62%,用手紧握
培养料,以手指缝中有水外渗而不往下滴为宜。拌料时严禁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农业部门公告的禁限
用农药。
8.4装袋(瓶)
8.4.1配制好的培养料应及时填装进装料容器中,装料应松紧适度,栽培袋以手捏袋子有弹性为宜。
8.4.2在装好料后的栽培袋扎紧袋口。
8.4.3装好料后的栽培瓶应盖紧无菌盖。
8.5灭菌
装袋后应及时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时,将料袋放入常压锅内,料瓶(袋)在100℃条件下保持13h~
15h。采用高压灭菌时,将料袋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压力在0.15MPa~0.17MPa条件下保持3h~4h。
8.6冷却
冷却室应提前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后的栽培袋(瓶)应迅速转移到消毒后的专用冷却区(室),冷
却至28℃以下。
8.7接种
8.7.1接种室(箱)
应采用适宜的接种室[无菌接种区(室)、无菌室]或接种箱(超净工作台或接种箱)进行接种。
8.7.2消毒
7
DB3502/T080—2022
接种前应对接种室及接种接触材料进行消毒,消毒剂施用方法参见附录A。灭菌冷却后的栽培袋(瓶)
移至消毒后的无菌室、接种室(箱)内等待接种。
8.7.3接种操作
8.7.3.1接种全程应无菌操作。
8.7.3.2袋(瓶)接种时,迅速将菌种填满锥孔或接种孔,稍高于表层,并在培养料表层撒一层菌种,
以防污染杂菌,再及时在栽培袋口盖上无菌盖,也可直接扎紧菌袋口。
8.7.3.3长袋接种时,采用打穴接种法,即单面纵向分均匀打3穴,穴直径1.5cm,深2.5cm~3cm,
用菌种封满穴口,接种后穴口贴医用胶布、套外袋并扎紧袋口。
8.7.4接种量
8.7.4.1接种量根据菌种或栽培袋(瓶)不同而定。
8.7.4.2固体菌种接种量每袋20g~25g;液体菌种接种量每袋35mL~40mL。
8.7.4.3栽培袋出菇的,750mL的栽培种每瓶接种10袋~15袋;栽培瓶出菇的,750mL的栽培种,
每瓶接种15瓶~20瓶。
8.8发菌管理
8.8.1培养房(室)消毒
培养房(室)应清洁卫生、干燥、通风、避光。使用前应使用适宜的酚皂液(来苏儿)、新洁尔灭、
气雾消毒剂消毒,宜采用紫外线、臭氧生器结合消毒剂。
8.8.2发菌培养
8.8.2.1发菌培养前期,培养房(室)应避光、保持黑暗,并及时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
内温度宜为23℃~25℃,相对湿度宜为60%~70%。
8.8.2.2发菌培养中期,室内温度宜为21℃~24℃,栽培袋(瓶)内栽培料温度不宜超过28℃。
8.8.2.3发菌培养过程中,随时检查污染情况,及时清除污染的栽培袋(瓶)。
8.9检查杂菌
发菌培养过程,每隔7d~10d检查1次,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及时挑出处理。
8.10脱袋
当接种穴菌丝连接后,脱去外袋,并将菌棒叠成8层~10层的井字形或三角形摆放。
8.11菇房消毒
栽培袋(瓶)移入菇房前应提前1d~2d对菇房进行消毒,消毒剂施用使用方法参见附录A。
8.12上架排袋
8.12.1季节栽培排袋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YB/T 4999.1-2022 水泥铁质校正原料用铁尾矿 2022-09-30
- YB/T 6000-2022 电解金属锰企业废水处理技术规范 2022-09-30
- YB/T 4997-2022 光谱化学分析中的校验和质量控制图的使用规则 2022-09-30
- YB/T 6027-2022 锰铁、锰硅合金、金属锰 钙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22-09-30
- YB/T 164-2022 铁水预处理工作衬用Al2O3-SiC-C质耐火材料 2022-09-30
- YB/T 4998-2022 热轧油泥离线气浮除油技术规范 2022-09-30
- YB/T 6080-2022 方形无缝钢管自动超声检测方法 2022-09-30
- YB/T 6035-2022 金属带材开卷机卷筒与卷取机卷筒修复技术规范 2022-09-30
- YB/T 5293-2022 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 2022-09-30
- YB/T 6028-2022 锰铁、锰硅合金、金属锰 镁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