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7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8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全氟己酮灭火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perfluorohexanonefire
extinguishingsystem
DB22/T5141-2023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3年7月12日
2023·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26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等6项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地铁工程混凝土应用
技术标准》《全氟己酮灭火系统应用技术标准》《多孔隙透水混凝
土(板)路面技术标准》《城镇道路薄层罩面技术标准》《螺旋锥
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为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
DB22/T5139-2023、DB22/T5140-2023、DB22/T5141-2023、DB22/T
5142-2023、DB22/T5143-2023、DB22/T5008-2023,自发布之日起
实施。原《螺旋锥体挤土压灌桩技术标准》DB22/T5008-2018同时
废止。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3年7月12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年全省工程建
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三)>的通知》(吉建设〔2021〕
1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
验,参考国内外现行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
4系统及构成;5设计;6施工;7验收;8维护管理。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
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
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
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贵阳街287
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吉林省慧龙电力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吉林省建筑节能协会
长春市消防救援支队
松原市消防救援支队
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建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中元国际(长春)高新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程世霖孙鹏姚铁锋李静影
李洪刚王爱东王胤凯褚毅
毛靖宇黄振宇杨正富赵玉芹
赵亮吴洪中白雪范晓磊
张男王健吴振兴张凤忠
陈松波张雪张旭魏思竹
杨正满武雷杨凤武韩之光
程文杰吴畏于秋生王潇潇
杨徐煜刘旭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邵子平陈广明于家义
陶杨徐春江尚庆坤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6
4系统及构成..................................................................................8
4.1一般规定............................................................................8
4.2灭火剂..............................................................................10
4.3灭火系统组件..................................................................10
5设计............................................................................................12
5.1一般规定...............................................................................12
5.2系统设置...............................................................................13
5.3系统设计...............................................................................14
6施工............................................................................................20
6.1一般规定...............................................................................20
6.2灭火剂储存装置的安装......................................................21
6.3选择阀与信号反馈装置的安装.........................................22
6.4驱动装置的安装..................................................................22
6.5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安装......................................................23
6.6喷嘴的安装...........................................................................23
6.7预制灭火系统的安装..........................................................23
6.8控制组件的安装..................................................................24
6.9系统调试...............................................................................24
7验收............................................................................................25
7.1一般规定...............................................................................25
7.2验收.......................................................................................26
8维护管理....................................................................................28
附录A灭火剂物理化学性能.........................................................30
附录B灭火浓度与惰化浓度.........................................................31
附录C灭火剂用量计算表.............................................................33
附录D灭火系统施工记录............................................................34
附录E灭火系统验收记录.............................................................39
附录F灭火系统维护管理记录.....................................................40
附录G试验方法............................................................................41
本标准用词说明................................................................................50
引用标准名录....................................................................................51
附:条文说明....................................................................................53
1总则
1.0.1为规范建设工程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的应用,减少火灾危害,
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工程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氟己酮灭火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
维护管理。
1.0.3全氟己酮灭火系统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全氟己酮灭火剂perfluorohexanoneextinguishingagent
全氟己酮分子式为:CF3CF2C(O)CF(CF3)2。灭火剂常温下为无
色、透明液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灭火效率高,喷放后无残留,
绿色环保,液态储存,可用于火灾防护的全淹没系统和局部应用系
统。(以下简称灭火剂)
2.1.2全氟己酮灭火系统perfluorohexanonefireextinguishing
system
以全氟己酮为灭火剂由各种系统部件按一定应用条件组成的
灭火系统。(以下简称灭火系统)
2.1.3防护区protectedarea
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floodingextinguishing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灭火剂,并使
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5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distributionsystems
用一套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管网的选择分配,保护两个或两个
以上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6管网灭火系统pipingextinguishingsystem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进行设计计算,将灭火剂从灭火剂储存装置
经由干管支管输送至喷嘴实施喷放的灭火系统。
2.1.7预制灭火系统pre-engineeredsystem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将灭火剂储存装置和喷放组件等预先设计、
组装成套且具有联动控制功能的灭火系统。
2.1.8过程中点coursemiddlepoint
喷放过程中,当灭火剂喷出量为设计用量50%时的系统状态。
2
2.1.9灭火浓度flameextinguishing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灭
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10惰化浓度inertingconcentration
当火源引入时,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抑制
空气中任意浓度的易燃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蒸汽的燃烧发生,
所需的灭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的百分比。
2.1.11浸渍时间soakingtime
在防护区内维持设计规定的灭火剂浓度使火灾完全熄灭所需
的时间。
2.1.12充装率fullstorerate
充装在储存容器中的灭火剂质量与容器的容积之比。
2.1.13泄压口pressurereliefopening
灭火剂喷放时,防止防护区内气压超过允许压强,泄放压力的
开口。
2.1.14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NOAELconcentration
观察不到由灭火剂毒性影响产生生理反应的灭火剂最大浓度。
2.1.15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LOAELconcentration
能观察到由灭火剂毒性影响产生生理反应的灭火剂最小浓度。
2.2符号
C1—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C2—灭火设计灭火密度;
D—管道内径;
Fx—泄压口面积;
g—重力加速度;
H—过程中点时,喷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
K—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3
Kv—容积修正系数;
L—管道计算长度;
n—储存容器的数量;
Nd—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Ng—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嘴数量;
Po—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或增压)压力;
Pc—喷嘴工作压力;
Pf—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Ph—高程压头;
Pm—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
Q—管道设计流量;
Qc—单个喷嘴的设计流量;
Qg—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S—灭火剂过热蒸气或灭火剂气体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
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
V—防护区的净容积;
V0—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
V1—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
V2—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Vb—储存容器的容量;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W—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W0—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Ws—系统灭火剂剩余量;
Y1—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
4
Y2—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Z1—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Z2—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γ—全氟己酮液体密度;
δ—落压比;
η—充装量;
△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W1—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W2—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5
3基本规定
3.0.1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电气火灾、固体表面火灾、液体火灾和
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3.0.2管网灭火系统可以保护一个防护区也可以保护多个防护区;
预制式灭火系统只适用于一个防护区。
3.0.3灭火系统的操作与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1采用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设
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的规定,并应选用灵敏度级别高的火灾探测器;
2管网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
种启动方式;预制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
3采用自动控制启动方式时,根据人员安全撤离防护区的需
要,应有不大于30s的可控延迟喷射;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
可设置为无延迟的喷射;
4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使用浓度大于无毒性反应浓度
(NOAEL浓度)的防护区应设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当人
员进入防护区时,应能将灭火系统转换为手动控制方式;当人员离
开时,应能恢复为自动控制方式;防护区内外应设手动、自动控制
状态的显示装置;
5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
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转换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
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1.3m~1.5m;机械应
急操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
方;
6灭火系统的操作与控制,应包括对开口封闭装置、通风机
械和防火阀等设备的联动操作与控制;
6
7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各防护区灭火控制系统的有关信
息,应传送给消防控制室;
8灭火系统的电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50016的规定;采用气动力源时,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
需要的压力和气量;
9组合分配灭火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
时打开。
3.0.4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吊顶的
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h。
3.0.5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Pa,
且应满足在灭火剂释放和设计浸渍时间内保持围护结构完整的要
求。
3.0.6防护区围护结构的密闭性能,应满足在灭火剂设计浸渍时间
内保持防护区内灭火剂浓度不低于设计灭火浓度或设计惰化浓度
的要求。
3.0.7防护区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应具有自行关闭的功能。
3.0.8用于扑救可燃、助燃气体火灾的气体灭火系统,在其启动前
应能联动和手动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
3.0.9灭火系统的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消防设施通用规范》
GB55036的规定。
7
4系统及构成
4.1一般规定
4.1.1灭火系统分为管网灭火系统和预制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
一般由灭火剂储存装置、选择阀、单向阀、喷嘴、集流管、低泄高
封阀、信号反馈装置、驱动装置、灭火剂输送管路、控制装置等部
件组成;预制灭火系统一般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喷嘴、信号反馈装
置、驱动装置、控制装置等部件组成。
4.1.2灭火剂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网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容器阀和
集流管等组成;预制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
容器阀等组成;
2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储存容器和集流管
应采用支架固定;
3灭火剂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容
器的编号、容积、皮重、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
力等;
4管网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装置应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储
瓶间宜靠近防护区,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且应有直接通向室外或
疏散走道的出口,储瓶间和防护区的环境温度应为-10℃~50℃,并
应满足压力容器存放的有关规定;
5灭火剂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
射;操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且不
应小于储存容器外径的1.5倍。
4.1.3储存容器、驱动气体瓶组的设计与使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气瓶安全技术规程》TSG23的规定。
4.1.4灭火系统的管道和组件、灭火剂的储存容器及其他组件的公
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系统运行时所需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
8
4.1.5灭火剂的储存容器或容器阀应具有安全泄压和压力显示的
功能;管网系统中的封闭管段上应具有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
置应能在设定压力下正常工作,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或人员疏
散通道。
4.1.6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应设信号反馈装置。
4.1.7组合分配系统中的每个防护区应设置控制灭火剂流向的选
择阀,其公称直径应与该防护区灭火系统的主管道公称直径相等;
选择阀的位置应靠近储存容器且便于操作;选择阀应设有标明其工
作防护区的永久性铭牌。
4.1.8喷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性标识;设置在有粉尘、油雾等
防护区的喷嘴,应有防护装置。
4.1.9喷嘴的布置应满足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其射
流方向不应直接朝向可燃液体的表面。
4.1.10管道及管道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输送灭火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锅炉用无缝钢
管》GB/T5310的规定;无缝钢管内外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
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
2输送灭火剂的管道安装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中,宜采用不
锈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14976的规定;
3输送启动气体的管道,宜采用紫铜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1527的规定;
4管道的连接,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80mm时,应采用螺
纹连接,大于80mm时,宜采用法兰连接;钢制管道附件应内外防
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使用在腐蚀性较大
的环境中,应采用不锈钢的管道附件。
4.1.11系统部件与管道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
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9
4.2灭火剂
4.2.1灭火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详见附录A灭火剂物理化学性能。
4.2.2灭火剂在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其技术性能应符合表
4.2.2的规定。
表4.2.2灭火剂技术性能指标
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
纯度/%(m/m)≥99.0附录G
水分/%(m/m)≤0.001GB/T7376
全氟-2-甲基-2-戊烯及其氟化氢加成产
≤90
物含量(mg/kg)
全氟-4-甲基-2-戊烯含量(mg/kg)≤1000
附录G
酸度(HCl计)/%(m/m)≤0.0003
非挥发性残留物/%(m/m)≤0.03
悬浮物与沉淀物无浑浊或沉淀物
灭火浓度(正庚烷杯式燃烧器法)4.5±0.2GB/T20702
4.2.3灭火剂的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和有毒性反应浓
度(LOAEL浓度)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4.2.4充压气体应采用高纯氮或超纯氮,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纯氮、高纯氮和超纯氮》GB/T8979的规定。
4.3灭火系统组件
4.3.1灭火剂储存容器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或内部涂塑处理,且
与灭火剂直接接触的内壁不应对灭火剂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4.3.2喷嘴设计应满足流量要求的基础上保证雾化效果。
4.3.3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压
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1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2.5MPa时,应为(4.4±0.22)MPa(表压);
2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时,应为(8.4±0.42)MPa(表压);
3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时,应为(10.0±0.50)MPa(表压)。
4.3.4增压压力不大于4.2MPa的储存容器,应采用焊接容器或无
缝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的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
4.3.5在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的管道上应设单向阀。
11
5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采用灭火系统保护的防护区,其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
量,应根据防护区内可燃物相应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经
计算确定。
5.1.2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惰化设计
浓度;无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和固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
采用灭火设计浓度。
5.1.3几种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时,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应按其中最大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确定。
5.1.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
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不应超过8个。
5.1.5一个组合分配气体灭火系统中的灭火剂储存量,应大于或等
于该系统所保护的全部防护区中需要灭火剂储存量的最大值。
5.1.6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的灭火设计用量、储
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和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之和。
5.1.7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72小时内不能重新充装恢复工作的,
应按系统原储存量的100%设置备用量。
5.1.8灭火系统的设计温度,应采用20℃。
5.1.9同一集流管上的储存容器,其规格、充压压力和充装量应相
同。
5.1.10同一防护区,当设计两套或三套管网时,集流管可分别设
置,系统启动装置应共用;各管网上喷嘴流量均应按同一灭火设计
浓度、同一喷放时间进行设计。
5.1.11管网上不应采用四通管件进行分流。
5.1.12管道抗震、防晃支(吊)架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12
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和《建筑机电管线工程抗震
支架吊架技术标准》GB22/T5138的有关规定。
5.1.13喷嘴的保护高度和保护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m;
2最小保护高度不应小于0.3m;
3喷嘴安装高度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2.5m;
4喷嘴安装高度不小于1.5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5m。
5.1.14喷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
0.5m。
5.1.15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0
台。
5.1.16用于保护同一防护区的多套灭火系统应能在灭火时同时启
动,相互间的动作响应时差应小于或等于2s。
5.1.17在经常有人停留的防护区,灭火剂释放后形成的浓度应低
于人体的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
5.2系统设置
5.2.1灭火系统防护区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
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2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800m²,
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m³;
3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m²,
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m³。
5.2.2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灭火系统的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
的2/3以上。
5.2.3防护区设置的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泄压口面积按相应灭
火系统设计规定计算。
13
5.2.4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
5.3系统设计
5.3.1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应大于或等于灭火浓度的1.3倍,
设计惰化浓度应大于或等于惰化浓度的1.1倍;固体表面火灾灭火
浓度和其他灭火浓度按标准附录B中的规定取值。
5.3.2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
采用8%。
5.3.3油浸变压器室、带油开关的配电室和自备发电机房等防护区,
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7%。
5.3.4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
6.5%。
5.3.5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
5.3.6灭火剂的喷放时间和浸渍时间应满足有效灭火或惰化的要
求。在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
8s;在其他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0s。
5.3.7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20min;
2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应采用5min;
3其他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10min;
4气体和液体火灾,不应小于1min。
5.3.8灭火系统应采用氮气增压输送。
储存容器的增压压力宜分为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2.5MPa(表压),适用于预制灭火系统;
2二级4.2MPa(表压),适用于预制或管网灭火系统;
3三级5.6MPa(表压),适用于管网灭火系统。
5.3.9灭火剂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420kg/m³;
14
2二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420kg/m³;
3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200kg/m³。
5.3.10管网的管道内容积,不应大于流经该管网的灭火剂储存量
体积的80%。
5.3.11管网布置宜设计为均衡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喷嘴设计流量应相等;
2管网的第1分流点至各喷嘴的管道阻力损失,其相互间的
最大差值不应大于20%。
5.3.12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Qx
Fx0.15(5.3.12)
Pf
式中:Fx—泄压口面积(m²);
Qx—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Pf—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5.3.13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和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VC1
WK(5.3.13-1)
S(100C1)
式中:W—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C1—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S—灭火剂过热蒸汽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
度下的质量体积(m³/kg);
V—防护区的净容积(m³);
K—海拔高度修正系数,海拔≤1000m,取1.0、海拔>1000m,
15
取0.835。
2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下的质量体积,应按下式计算:
S0.06640.000274T(5.3.13-2)
式中:T—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3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按下式计算:
W0WW1W2(5.3.13-3)
式中:W0—系统灭火剂储存量(kg);
△W1—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W2—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4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储存容器内引升管管口
以下的容器容积量换算;
5均衡管网和只含一个封闭空间的非均衡管网,其管网内的
灭火剂剩余量均可不计;防护区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封闭空间的非
均衡管网,其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各支管与最短支管之间
长度差值的容积量计算。
5.3.14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网计算时,各管道中灭火剂的流量,应采用平均设计流
量;
2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W
Q(5.3.14-1)
wt
式中:Qw—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t—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3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16
Ng
(5.3.14-2)
QgQc
1
式中:Qg—支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Ng—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嘴数量(个);
Qc—单个喷嘴的设计流量(kg/s)。
4管网阻力损失宜采用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和平均设
计流量进行计算;
5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PV
P00(5.3.14-3)
mW
VV
02p
VnV(1)(5.3.14-4)
0b
式中:Pm—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绝对压力);
P0—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MPa,绝对压力);
V0—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m³);
γ—灭火剂液体密度(kg/m³)20℃时1616kg/m³;
VP—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³);
N—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Vb—储存容器的容量(m³);
η—充装量(kg/m³)。
6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当采用镀锌钢管时,
其阻力损失应按下式计算:
17
P5.75105Q2
(5.3.14-5)
D
L(1.7421g)2D5
0.12
式中:△P—计算管段阻力损失(MPa);
L—管道计算长度(m),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
失当量长度之和;
Q—管道设计流量(kg/s);
D—管道内径(mm)。
7初选管径可按管道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Q≤6.0kg/s时,
D(12~20)Q(5.3.14-6)
当6.0kg/s<Q<160.0kg/s时,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6105/T 218-2024 物业服务规范 客户满意度评价 2024-11-16
- DB14/T 3352-2025 煤炭洗选企业人员精准定位系统技术规范 2025-04-11
- DB14/T 3348-2025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运行技术导则 2025-04-11
- DB14/T 3347-2025 金属冶炼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 2025-04-11
- DB6105/T 216-2024 社区养老助餐服务规范 2024-11-15
- DB6107/T 70-2025 汉中市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2025-01-15
- DB14/T 3349-2025 车用氢气(瓶)组安装技术要求 2025-04-11
- DB14/T 3351-2025 煤炭洗选企业产量与消耗计量系统智能化技术要求 2025-04-11
- DB6105/T 217-2024 物业服务规范 入户维修服务 2024-11-16
- DB14/T 3346-2025 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