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706-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DB37/T 2706-2015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Low Concentration Emissions from Fixed Pollutant Sources Waste Gas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5年10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40.01
Z25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2706—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2015–10-13发布2015-11-13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7/T2706—2015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监测准备..........................................................................2
5采样位置和采样点..................................................................3
6排气参数的测定....................................................................6
7排气流速和流量的测定..............................................................7
8颗粒物的测定......................................................................8
9气态污染物的测定.................................................................10
10燃煤煤质的测定..................................................................12
1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12
12监测分析方法....................................................................12
13监测结果表示和计算..............................................................13
14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质监测分析方法...................1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采样平台和爬梯.................................................18
附录C(规范性附录)等速率.........................................................19
附录D(规范性附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监测技术导则.............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生产装置运行负荷核查记录.......................................24
附录F(资料性附录)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统计表.........................................25
附录G(资料性附录)环保试剂类型、消耗量情况统计表.................................26
附录H(资料性附录)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全程空白值记录表.............................27
附录I(资料性附录)监测前、后用标准气体对烟气测定仪器示值误差检验记录表...........28
附录J(资料性附录)总排口废气监测结果表...........................................29
附录K(资料性附录)净化效率监测结果表.............................................30
I
DB37/T270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岛环控设备有限公司、
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博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潘光、宋毅倩、李恒庆、由希华、谷树茂、丁君、徐标、潘齐、周成、曹燕
燕。
II
DB37/T2706—2015
引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固定污染源废
气低浓度排放的监测,制定本标准。
III
DB37/T2706—2015
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排放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对烟道、烟囱及排气筒等实现低浓度排放的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手
工监测的准备、采样位置与采样点、监测方法、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煤质的测
定等作了相应的规定。本标准适用固定污染源低浓度排放的验收监测、监督性监测、污染防治设施治理
效果监测、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验证监测、清洁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性监测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
GB475—2008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HJ/T47烟气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48—1999烟尘采样器技术条件
HJ/T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397—2007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DB37/T2537—2014山东省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DB37/T2704—2015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DB37/T2705—2015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紫外吸收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固定污染源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排气
筒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
3.2
低浓度排放
1
DB37/T2706—2015
固定污染源在环保设施最低技术出力以上全负荷稳定达到污染物低浓度排放。低浓度排放限值根据
燃煤、燃油、燃气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石油化工等各行业污染物先进治理技术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管理要求确定。
3.3
颗粒物
燃料和其它物质在燃烧、合成、分解以及各种物料在机械处理中所产生的悬浮于排放气体中的固体
和液体颗粒状物质。
3.4
气态污染物
以气体状态分散在排放气体中的各种污染物。
3.5
工况
生产装置的运行负荷。
3.6
等速采样
将采样嘴平面正对排气气流,使进入采样嘴的气流速度与测定点的排气流速相等。
3.7
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
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Pa条件下,对于气态污染物,干排气为露点温度≤4℃时,饱和水
蒸汽所含水分的排气;对于颗粒物,干排气为经干燥剂干燥后的排气。
3.8
过量空气系数
燃料燃烧时实际空气供给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之比值。
4监测准备
4.1监测方案的制定
4.1.1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了解固定污染源生产装置的工艺过程和性能、环保设施的性能,根据污
染源的环保设施净化原理、工艺过程、主要技术指标和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浓度大致范围,
结合环境管理需要,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4.1.2调查生产装置的工况,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规律,以确定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
4.1.3现场勘察污染源所处位置和数目,废气输送管道的布置及断面的形状、尺寸,废气输送管道周
围的环境状况,废气的去向及排气筒高度等,以确定采样位置及采样点数量。
2
DB37/T2706—2015
4.1.4收集与监测有关的其它技术资料。
4.1.5根据监测目的、现场勘察和调查资料,编制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污染
源概况、环保设施概况、监测目的、评价标准、监测内容、监测项目、采样位置、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
监测方法、监测报告要求、质量保证措施等。对于经常性重复的监测任务,监测方案可适当简化。
4.2监测条件的准备
4.2.1根据监测方案确定的监测内容,准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所需仪器设备。属于国家强制检定
目录内的工作计量器具,必须按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检定合格,取得检定证书后方可用于监测工作。监
测前还应进行检查校准和气密性检验,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2.2被测单位应积极配合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期间生产装置和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工况条件符合监
测要求。
4.2.3在确定的采样位置开设采样孔,设置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保证监测人员
安全及方便操作。
4.2.4仪器设备需要的工作电源。
4.2.5监测准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所需的化学试剂、标准气体、材料、器具、记录表格和安全防护用
品。
4.3工况要求
4.3.1验收监测应在生产装置工况稳定、运行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5%以上(含75%)情况下进
行,对于生产装置工况无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在征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下,
可在工况稳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予以监测。
4.3.2监督性监测时应要求企业生产装置工况稳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4.3.3监测期间,应有专人负责对被测生产装置工况进行监督,保证生产装置和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不可在系统设计参数基础上刻意加大环保试剂用量,不可人为强化或提高环保设施投运数量和出力。
4.3.4通过对监测期间主要产品产量、主要原材料、燃料和环保试剂消耗量的计量和调查统计,并与
相应设计指标的比对,核算生产装置的实际运行负荷和负荷率。工况的核查按14.4.4的规定。
4.3.5其他情况下,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和监测目的,结合生产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确定对生产工况的
要求。如相关标准中对工况另有规定的,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5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5.1采样位置
采样点位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
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
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手工采样点位应位于自动监测设备采样点下游,且在互不影响测
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
5.2采样孔
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100mm。对圆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互相垂直的直径线上。
对矩形或方形烟道,采样孔应设在包括各测点在内的延长线上。
5.3采样平台和爬梯
3
DB37/T2706—2015
按附录B的规定。
5.4采样点位置和数目
5.4.1圆形烟道
要求如下:
a)将烟道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各测点选在各环等面积中心线与呈垂直相交的两条直径
线的交点上,其中一条直径线应在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平面内,如当测点在弯头后,该直径线
应位于弯头所在的平面A-A内(图1);
图1圆形弯头后的测点
b)对符合5.1要求的烟道。可只选预期浓度变化最大的一条直径线上的测点;
c)对直径小于0.3m、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5.1要求的小烟道,可取烟道中心作为测
点;
d)不同直径的圆形烟道的等面积环数、测量直径数及测点数见表1,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
e)测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见图2,按表2确定。当测点距烟道内壁的距离小于25mm时,取25mm。
表1圆形烟道分环及测点数的确定
烟道直径,m等面积环数测量直径数测点数
<0.31
0.3~0.61~21~22~8
0.6~1.02~31~24~12
1.0~2.03~41~26~16
2.0~4.04~51~28~20
>4.051~210~20
4
DB37/T2706—2015
图2采样点距烟道内壁距离
表2测点距烟道内壁距离(以烟道直径D计)
环数
测点号
12345
10.1460.0670.0440.0330.026
20.8540.2500.1460.1050.082
30.7500.2960.1940.146
40.9330.7040.3230.226
50.8540.6770.342
60.9560.8060.658
70.8950.774
80.9670.854
90.918
100.974
5.4.2矩形或方形烟道
要求如下:
a)将烟道截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点。小块的数量按表3的规定选取,
原则上测点不超过20个;
b)烟道截面积小于0.1m2,流速分布比较均匀,对称并符合5.1的要求,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表3矩(方)形烟道的分块及测点数
烟道断面积(m3)等面积小块长边长度(m)测点总数
<0.1<0.321
0.1~0.5<0.351~4
0.5~1.0<0.504~6
1.0~4.0<0.676~9
4.0~9.0<0.759~16
>9.0≤1.0≤20
5
DB37/T2706—2015
6排气参数的测定
6.1排气温度的测定
6.1.1测量位置及测点
按5.1、5.2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可在靠近烟道中心的一点测定。
6.1.2测量仪器
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其示值误差应不大于±3℃。
6.1.3测量步骤
将温度测量元件插入烟道中测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
6.2排气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除转子流量计改为流量计外,其余按GB/T16157—1996中5.2的规定。
6.3排气中O2的测定
6.3.1测量位置及测点
按5.1、5.2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可在靠近烟道中心的一点测定。
6.3.2测量方法
电化学法、热磁式氧分析仪法和氧化锆氧分析仪法。
6.3.2.1电化学法
6.3.2.1.1原理
被测气体中的氧气,通过传感器半透膜充分扩散进入铅镍合金-空气电池内。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电
能,其电流大小遵循法拉第定律与参加反应的氧原子摩尔数成正比,放电形成的电流经过负载形成电
压,测量负载上的电压大小得到氧含量数值。
6.3.2.1.2测量仪器
测氧仪由气泵、流量控制装置、控制电路及显示屏组成;采样管及样气预处理器。
6.3.2.1.3测量步骤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连接气路,并对气路系统进行漏气检查,开启仪器气泵,当仪器自检完
毕,表明工作正常后,将采样管插入被测烟道靠近中心处,抽取烟气进行测定,待氧含量读数稳定
后,读取数据。
6.3.2.2热磁式氧分析仪法
6.3.2.2.1原理
氧受磁场吸引的顺磁性比其他气体强许多,当顺磁性气体在不均匀磁场中,且具有温度梯度时,
就会形成气体对流,这种现象称为热磁对流,或称为磁风。磁风的强弱取决于混合气体中含氧量多
6
DB37/T2706—2015
少。通过把混合气体中氧含量的变化转换成热磁对流的变化,再转换成电阻的变化,测量电阻的变
化,就可得到氧的百分含量。
6.3.2.2.2测量仪器
热磁式氧分仪,采样管及样气预处理器。
6.3.2.2.3测量步骤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连接气路,并对气路系统进行漏气检查。开启仪器气泵,当仪器自检完毕,
表明工作正常后,将采样管插入被测烟道靠近中心处,抽取烟气进行测定,待指示稳定后读取氧含量数
据。
6.3.2.3氧化锆氧分析仪法
6.3.2.3.1原理
利用氧化锆材料添加一定量的稳定剂以后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HG/T 4274-2011 热固性粉末涂料挤出机 2011-12-20
- JC/T 808-2013 硅铝质耐火浇注料耐碱性试验方法 2013-04-25
- HG/T 2694-2011 阳图型PS版 2011-12-20
- JY/T 0449-2011 教学用玻璃仪器 抽滤瓶 2013-07-11
- HG/T 4267-2011 纺织染整助剂 离子性的测定 2011-12-20
- WJ/T 2712-2014 光学零件用氧化铈抛光粉制造规范 2014-05-06
- MZ/T 056-2014 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2014-09-09
- JY/T 0072-2011 单子叶植物茎横切 2013-07-11
- JB/T 7907-2011 粉末冶金机油泵齿轮 技术条件 2011-12-20
- HG/T 4665-2014 炸药防水用乳胶套 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