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DFS 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T/GDFS 34-2024 Remote sensing-based guidance for monitoring human activities in nature reserve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 起草人:
- 杨志刚、李纪友、林寿明、郭盛才、陈海亮、樊晶、黎颖卿、徐期瑚、练丽、 朱宏伟、陈莲好、文昌宇、苏雅丽、李俊英、王喜平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CCSB05
GDFS
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
T/GDFS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
指引
Technicalguidelinesforhumanactivitiesmonitoringinnatureprotectedareasbased
onremotesensing
2024-06-28发布2024-06-28实施
广东省林学会发布
T/GDFS34—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数据获取和处理.....................................................................1
5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2
6监测数据质量控制...................................................................3
7核验...............................................................................3
8报告编制...........................................................................4
附录A(规范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分类、编码及定义...................................5
附录B(规范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8
附录C(规范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属性...........................................9
附录D(规范性)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11
附录E(规范性)土地覆被类型代码....................................................12
附录F(规范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图斑实地核验情况表............................13
附录G(规范性)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14
参考文献.............................................................................15
I
T/GDFS3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学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志刚、李纪友、林寿明、郭盛才、陈海亮、樊晶、黎颖卿、徐期瑚、练丽、
朱宏伟、陈莲好、文昌宇、苏雅丽、李俊英、王喜平。
II
T/GDFS34—2024
基于遥感的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监测技术指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的数据获取和处理、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监测数
据质量控制、核验、报告编制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39740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
HJ1156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自然保护地naturalprotectedareas
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
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人为活动humanactivities
在自然保护地内发生的、影响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各类开发建设及生产、生活活
动,分为正向人为活动和负向人为活动,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开发、能源开发、旅游开发、交
通开发、养殖开发、农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动、森林经营、水域利用、修复治理等。
遥感监测remotesensingmonitoring
基于遥感影像和相关数据,利用AI智能辅助检测算法、目视判读等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内人
为活动进行的监测,包括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提取、统计、分析和报告编制等。
人为活动变化changesofhumanactivities
指自然保护地内因人为活动造成的用地(用海)性质或面积发生的改变,包括新增、扩大和减小。
4数据获取和处理
基本要求
4.1.1坐标系
1
T/GDFS34—2024
所有矢量和影像数据均采用CGCS2000地理坐标系。
4.1.2计量单位
面积单位采用hm2,长度单位采用m,面积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长度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2
位,经纬度单位采用十进制度,保留到小数点后8位。
矢量数据
4.2.1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
监测区域内自然保护地边界和功能分区的矢量数据。
4.2.2行政区划数据
监测区域所在行政区划的矢量数据。
4.2.3其他数据
监测区域内中央环保督查和绿盾行动违法违规点位、矿业权、小水电、国土三调等矢量数据。
影像数据
4.3.1影像选取
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或等于2m,如高分系列和资源环境系列影像。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影像无明
显噪声和缺行,且一般应无云覆盖,单景影像云量比例一般应低于10%。
4.3.2影像校正
以景为单位,采用基础底图影像为校正基础,选取待校正影像进行正射校正。要求平原地区影像
正射校正后的配准精度在1个像元以内,丘陵地区在2个像元以内,部分山区在4个像元以内。
4.3.3影像融合
将同一环境或对象的遥感影像数据综合处理,产生比单一影像更精确、更完全、更可靠的估计和
判决,以提供满足人为活动判读的高质量信息。锐化影像、提高空间分辨率;提高光谱分辨率,用于
改善分类精度;利用光学、热红外和微波等成像传感器的互补性,提高监测能力。
5人为活动与变化图斑监测
人为活动类型
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开发、能源开发、旅游开发、交通开发、养殖开发、农业开发、居民点与其他活
动、森林经营、水域利用、修复治理等11种一级类型,在此基础上再区分若干二级人为活动类型(见附录A)。
人为活动变化类型
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类型包括新增、扩大和减少三种类型(见附录B)。
变化图斑提取
以不同时相的影像为数据源开展叠加对比分析,将遥感解译训练模型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结
合,借助AI智能算法对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图斑进行自动解译,提取图斑最小面积为25m2。图斑召
回率和准确率分别应控制在90%和60%以上。对自动解译结果应进行人机交互判读检验,剔除错误、补
充漏判,提高数据产品质量,最终形成人为活动变化图斑。
2
T/GDFS34—2024
变化图斑属性赋值
对提取的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属性赋值。图斑属性信息包括自然保护地名称、功能分区名称、人
类活动类型、地块变化类型、前后期土地覆被类型、图斑面积、中心经纬度、前后期影像成像时间、判
读日期、图斑唯一编码等,各属性字段名称、类型和长度要求见附录C。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前后期土
地覆被类分别按附录D、E要求填写。
6监测数据质量控制
图形审核修正
采取全面审查和交叉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审核,确保数据质量。重点对
图斑提取不准、图斑遗漏和图斑拓扑错误等问题进行审核修正。
属性审核修正
对人为活动变化数据的属性赋值情况进行审核,并进行相应修改。重点对属性填写错误、属性填写
不规范、属性未填写等问题进行审核修正。
图斑属性更新
对人为活动数据图斑的“面积、中心经纬度”等属性进行更新。
7核验
基本要求
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对照下发监测图斑开展全面自查,以核实各个地块变化的具体原因、是否
符合相关程序等。同时,省级自然保护地主管部门成立检查组,对各地自查情况开展质量抽查。
核验对象
对于存在下列情形的自然保护地,应当进行重点核查:
a)上一年度(次)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后,又发现新增人为活动类型的;
b)遥感监测发现,原有人为活动规模明显扩大的;
c)曾经因违法违规开发活动被依法查处的;
d)与中央环保督查、绿盾行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点位重叠的。
核验内容
包括活动(设施)名称和类型、经纬度、所在功能区、规模、变化类型、活动(设施)现状、历史沿
革、审批等相关手续、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等情况。实地核验时,应当对遥感监测发现的人为活动点
位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如有必要,可以通过座谈交流、专家评估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对有关情况进行研
判。
核验报告
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主管部门应上报核验报告。报告应当包括实地核验工作的组织开
展情况、人为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处理情况表(见附录F)、现场照片、人为活动综合分析及核查结
3
T/GDFS34—2024
果处理情况。
8报告编制
单个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报告
主要包括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分析、人为活动详细变化情况分析、人为活动变化专题图制作和人
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等4个方面内容。
a)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分析:统计自然保护地内人为活动变化总数和不同人为活动新增、扩大
和减少的数量,分析该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总体变化情况。
b)人为活动详细变化情况分析:对每一处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详细统计和分类,详细说明人为
活动的原因、具体人员、是否办理相关手续、处置整改等情况。
c)人为活动变化专题图制作:对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情况进行专题制图,制图要素包括标题、
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和经纬网等,制图规范参照GB/T20257.2。
d)人为活动变化遥感截图:对人为活动变化图斑进行截图(参照附录G制作),变化图斑要求全
部截图。制图要素包括自然保护地名称、所在功能分区、人为活动类型、影像时间、图斑中心
点坐标、图斑面积等,制图参见附录G。
区域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遥感监测报告
主要包括总体情况、动态变化、分类型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与建议等内容:
a)区域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总体情况:分析区域所有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变化总体情况,并
分别按照变化图斑的面积、数量、类型占比等,对不同类型人为活动情况进行分析;
b)与前期人为活动变化情况进行对比,总结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动态变化规律;
c)对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建立人为活动评价指数,开展定性和定量评价;
d)趋势分析与建议:在总体分析、动态变化分析和分类型评价的基础上,研判人为活动规律,开
展预测评估,并提出管理对策和建议。
4
T/GDFS34—2024
A
A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XB/T 701-2015 钐钴永磁合金粉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平均粒度及激光粒度分布的测定 2015-04-30
- YS/T 1020-2015 硝酸铷 2015-04-30
- YS/T 1019-2015 氯化铷 2015-04-30
- XB/T 618.2-2015 钕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镧、铈、镨、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和钇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015-04-30
- YS/T 1022-2015 偏钒酸铵 2015-04-30
- XB/T 619-2015 离子型稀土原矿化学分析方法 离子相稀土总量的测定 2015-04-30
- YS/T 1018-2015 铼粒 2015-04-30
- YS/T 1017-2015 铼粉 2015-04-30
- YS/T 1021-2015 偏钒酸钾 2015-04-30
- YS/T 1023-2015 钼钒铝中间合金 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