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2336-2015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DB22/T 2336-2015 DB22/T 2336-2015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Salleea White Peach Borer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2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2336-2015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5-11-25
实施日期
2015-12-25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2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6

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2336—2015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Hyphantriacunea(Drury)

2015-11-25发布2015-12-25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233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平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伟杰、程玉林、贡倩、周绍哲、卢盟、崔永洪、霍志发、张海斌、闫中华、

池阳、佟荣华、孙晓阳、陈庆雪、石玉华。

I

DB22/T2336—2015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国白蛾发生程度与成灾指标、虫情调查及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美国白蛾的防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本文件。

2.1

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白蛾属(Hyphantria),是世界检疫

性有害生物。其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

3为害程度划分

3.1发生面积

发生面积的统计以城镇(农村)居民区发现一个疫点(成虫、网幕)为1ha计算,10亩以内发生的

疫点均包括在1ha内,不重复统计,1ha以外发生的仍按此方法统计;造林地发现的疫点按小班统计发

生面积。

3.2发生程度

发生程度分为轻度发生、中度发生、重度发生3个等级,具体分级指标如下:

——轻度发生有虫株率0.1%~2.0%;

——中度发生有虫株率2.1%~5.0%;

——重度发生有虫株率5.1%以上。

3.3成灾指标

失叶率20%以上或受害株率2%以上。

4虫情监测调查

4.1应施调查范围

4.1.1在美国白蛾分布区域内,将所有阔叶树确定为美国白蛾应施调查寄主。

4.1.2在美国白蛾未分布的监测区域内,首先,监测靠近美国白蛾分布区周围城乡绿化带和人们日常

活动频繁的四旁树木;其次,与分布区有货物运输来往的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货物存放集散地

1

DB22/T2336—2015

附近的树木;第三,村庄房前屋后,城区机关、单位、部队营房院内的喜食树木;最后,沿公路、铁路

及沿途村庄的树木。

4.2监测调查方法

4.2.1性诱捕器监测

4.2.1.1在每年5月10日~6月25日和7月15日~8月30日的美国白蛾两次成虫期,在寄主植被区

域内定点设置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观察记录诱捕器诱捕到的美国白蛾雄成虫数量。

4.2.1.2在疫情封锁扑灭区的核心调查监测区域内,在距疫区边界10km处,每隔5km挂置1个美国

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在疫情封锁扑灭区的纵深调查监测区域

内,要求每隔10km挂置1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

4.2.1.3在重点调查监测区域内,在距边界5km处,每隔10km挂置1个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

监测。同时,还要在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林产品存放集散地等设置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

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

4.2.1.4在一般监测区域内,要求在车站、码头、机场、旅游点、及林产品存放集散地等设置美国白

蛾性诱捕器进行疫情监测,每天记录诱捕到的美国白蛾数量。

4.2.2幼虫调查

4.2.2.1在每年6月20日~7月20日和8月10日~9月10日的美国白蛾2次幼虫网幕期,以县级为

单位,由相关部门组织的美国白蛾疫情调查监测专业队,分别对经营区监测场所进行全面的线路踏查。

4.2.2.2每个踏查块面积不超过50hm2,记载每个踏查块内的主要树种。

4.2.2.3查看踏查线路两侧的寄主植物有无美国白蛾幼虫及网幕,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

外缘;第二代幼虫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

4.2.2.4将踏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录B。统计寄主树木有虫株率,未达到

发生统计起点,则不需要进行标准地调查。

4.2.3标准地调查

4.2.3.1在线路踏查过程中,一旦发现美国白蛾幼虫虫源地,应立即对虫源地进行GPS定位,详细记

载虫源地有关信息,同时要对虫源地疫情分布及危害情况进行标准地调查,统计分布和发生面积,确定

危害程度,准确记录、及时汇总标准地调查结果,并及时向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

情分布及危害情况。

4.2.3.2将有虫株率达到0.1%以上的林分确定为应施标准地调查的林分,每个小班设置1块标准地

进行调查。填写《美国白蛾标准地样株调查记录表》,见附录C。

5综合防治技术

5.1检疫

5.1.1产地检疫

根据美国白蛾调查监测结果,掌握美国白蛾疫情分布及疫情分布的具体地点。对有疫情分布的寄主

植物实施全面的产地检疫调查和封锁除治。

5.1.2调运检疫

2

DB22/T2336—2015

5.1.2.1检验要求

对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装载容器、运载工具进行全面检查。

5.1.2.2现场检验

检查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装载容器、运载工具是否携带美国白蛾活体。

5.1.3复检

检疫机构要掌握本地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调入信息,从美国白蛾疫情发生区或经由美国白蛾发生区调

入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包装材料等必须经过严格复检,发现美国白蛾必须进行除害处理

5.1.4检疫除害处理

在检疫过程中发现疫情时,对于数量大又不便拆开的应检物应采用溴甲烷帐幕熏蒸除害处理,在15

℃~20℃时,用药量为20g/m³,熏蒸时间为24h。对于植株上检出的美国白蛾的卵、幼虫、蛹、成虫

等,要对染疫物进行销毁处理。

5.2疫情封锁扑灭

对新发现的幼虫及网幕要及时剪除销毁,然后在100米范围内喷施触杀性杀虫剂。同时对发现幼虫

100m~300m范围内的植被喷施无公害杀虫剂。

5.3物理防治

5.3.1灯光诱杀

在每年5月15日~6月25日、7月20日~8月30日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黑光灯

悬挂高度为距地面1.5m,设灯间距100m为宜,每天晚8:00~12:00开灯诱杀(参照黑光灯行业使用标

准)。

5.3.2人工剪除网幕

在幼虫网幕期每隔2d~3d巡查1次受害林分,发现网幕人工剪除,集中销毁。

5.3.3草把诱虫

于树干离地面1m~1.5m处用草把围绑起来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