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3/T 420-2023 零碳公园建设及运营规范

DB4403/T 420-2023 Zero carbon park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广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3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403/T 420-2023
标准类型
广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12-27
实施日期
2024-02-01
发布单位/组织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适用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的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零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等过程。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深圳分中心。
起草人:
余淑莲、李婕、李舒婷、王苏宁、陈庚、郑雨、何晓慧、庄立源、唐志蕴、庄梅梅、王东、黄永衡、吴尚光、曾元、梁宇、孙静宇、李珏、吴楷升、袁若瑶、孟浩伦、李岱蔚、武晨星。
出版信息:
页数:2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020.01

CCSZ04

DB4403

深圳市地方标准

DB4403/T420—2023

零碳公园建设及运营规范

Specificationforzero-carbonparkconstructionandoperation

2023-12-27发布2024-02-01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403/T420—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新建和更新改造......................................................................2

5.1地形设计........................................................................2

5.2水资源布局......................................................................2

5.3园路系统........................................................................3

5.4停车场与车辆....................................................................3

5.5植物............................................................................4

5.6建(构)筑物....................................................................4

5.7能源系统........................................................................4

5.8碳排放综合管理系统..............................................................4

6运营和维护..........................................................................5

6.1废弃物管理......................................................................5

6.2植物管养........................................................................5

6.3建(构)筑物维护................................................................5

6.4碳排放监测与管理................................................................6

6.5碳补偿..........................................................................6

6.6游客低碳行为引导................................................................6

7建立综合评价机制....................................................................7

7.1评价机制........................................................................7

7.2碳排放核算......................................................................7

7.3评价指标体系....................................................................7

附录A(资料性)碳排放核算方法.......................................................10

附录B(资料性)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关缺省值.............................................14

附录C(资料性)固碳植物推荐.........................................................17

附录D(资料性)公园碳排放核算案例...................................................18

参考文献..............................................................................19

I

DB4403/T42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深圳分中

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余淑莲、李婕、李舒婷、王苏宁、陈庚、郑雨、何晓慧、庄立源、唐志蕴、庄

梅梅、王东、黄永衡、吴尚光、曾元、梁宇、孙静宇、李珏、吴楷升、袁若瑶、孟浩伦、李岱蔚、武晨

星。

II

DB4403/T420—2023

零碳公园建设及运营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零碳公园建设及运营的基本要求、新建和更新改造、运营和维护、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的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零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等

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4040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GB/T51368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SJG4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零碳公园zero-carbonpark

充分利用、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空间,通过建设和更新改造、运营和维护等过程中人为新增的碳汇

以及其他碳补偿活动抵消碳排放,使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净值为零甚至为负排放的公园。

3.2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在自然界中不会随本身的变化或人类的利用而日益减少并有规律的得到补充的能源。

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3.3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件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

(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来源:GB/T32150—2015,3.1]

3.4;

生命周期lifecycle

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1

DB4403/T420—2023

[来源:GB/T24040—2008,3.1]

3.5

碳足迹carbonfootprint

个人、组织、事件、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温室气体(3.3)排放总量。

注:通常用二氧化碳当量来表示。

3.6

产品碳足迹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3.4)评价,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的产品系统中温室气体(3.3)排放和清除之

和。

[来源:SZDB/Z166,3.5.1]

3.7

碳汇carbonsink

一种能够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3.8

碳普惠carboninclusion

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

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4基本要求

4.1零碳公园的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设计符合GB51192的要求。

4.2零碳公园每年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至少包括其管理主体和公园区域

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3零碳公园结合公园的面积、性质、功能等因素,适时评估公园实现零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在每年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详细列出在建(构)筑物、能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产生的碳减

排量以及公园绿植的改造产生的固碳量。

4.4零碳公园的设计主体、建设主体、运营及管理主体的资质在满足基本要求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

遵循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理念,使用低碳或负碳的原料、技术和设备,采用完善、科学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制度和措施,持续降低公园碳排放。

4.5零碳公园应稳定、优化公园的内部生态系统结构,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遗

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加强生境营造、生态廊道网络格局的营造。

5新建和更新改造

5.1地形设计

5.1.1公园设计地形时应遵循轻微改造的设计理念,应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不对原本地形做较

大的改变。

5.1.2绿化用地宜做微地形起伏,应有利于雨水收集,以增加雨水的滞蓄和渗透。

5.1.3公园地形与竖向规划建设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

观。

5.1.4对原地表层适宜栽植的土壤,应加以保护并有效利用。

5.1.5地形填充土不应含有对环境、人和动植物安全有害的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适当填挖场地内部

土方,减少外界土方运输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

2

DB4403/T420—2023

5.1.6地形堆砌过程中,应对原有土层进行剥离保护,待地形完成后回填原有土壤,以恢复土地生态

性。

5.2水资源布局

5.2.1应合理布局公园水体,充分利用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来构建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采用自然、

生态的水体建造模式,减少碳排放;降低人工水景对清洁水源的需求,串联公园水体、天然水系、绿地

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

5.2.2应考虑水景的长期管理维护成本,确保水景在功能和景观上的经济性和持久性。

5.2.3水体景观设计应与雨水系统控制目标相结合,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水系廊道的衔接、

保护与控制,增强雨水滞蓄净化功能。

5.2.4应配备节水器具以及中水回收和利用系统,并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节水改造,提高水资源

利用效率,从源头降低总体用水需求并减少污水生成量。

5.2.5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公园,应推广使用再生水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用于景观

水体补水、绿化浇洒、道路广场冲洗和公共厕所冲洗用水等。未在再生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新、改、扩

建公园应推广雨水和公园内中水等非传统水源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绿化浇洒、道路广场冲洗和公共厕所

冲洗用水等。

5.2.6可设置专门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对产生的甲烷进行回收利用,减少下水道传输过程中或化粪

池现场处理中由于厌氧降解而产生的甲烷。对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宜进行低碳化处置,推行“生物堆肥+

土地利用”或“厌氧消化+沼气发电”等处理工艺,对污泥进行处置并进行资源化利用。

5.2.7宜采取屋顶花园和人造湿地等方式,通过滞蓄雨洪减少对排水设施的需求。公园的人造湿地应

合理设置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雨水断接和雨水调蓄、回用设施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实现公园的低影响开发建设。

5.3园路系统

5.3.1应根据规划确定的公园性质与定位,尊重公园的自然地形、水体、植物等生态机理条件,在满

足游览、集散、管理等需求设置的情况下,设计并建设完整的园路系统。

5.3.2公园园路规划应有助于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5.3.3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园路倡导采取手作步道的形式建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增进步道的

永续性。

5.3.4公园在进行园路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时,宜优先利用原有道路基础,选择环保路面材料,如透

水砖、再生资源地砖等,并以就近原则选取材料。

5.4停车场与车辆

5.4.1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

a)公园内新增或替换的管理用车应为纯电动汽车;

b)停车场应按不低于50%的停车位数量设置充电桩,做100%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

c)宜设置太阳能光伏储能充电桩系统。

5.4.2公园应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停车优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a)制定差异化的停车管理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给予停车费的优惠措施;

b)制定差异化的停车场预约政策,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游客可优先使用公园附属停车场的停车位。

5.4.3宜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与合作的运输单位签订环保协议,运输车辆优先使用新能源汽车。

注:合作的运输单位指清运垃圾、公园新建或更新改造中的运输单位。

3

DB4403/T420—2023

5.4.4公园地面停车场应采用林荫停车场的形式,在满足停车要求的条件下,种植乔木或采取立体绿

化的方式,在遮荫的同时实现碳吸收。

5.5植物

5.5.1公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应根据本地物种优先原则,结合当地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

征、园内的自然资源禀赋、景观构想、功能要求、当地居民游赏习惯和植物固碳能力等确定。

5.5.2公园宜优化林分结构,开展森林抚育,优先培育长寿命的大径级树木及高效固碳植物群落,增

强碳汇能力与植物多样性。

5.5.3公园应减少土壤扰动,适当提高植物土壤中的有机与无机碳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以此

增加土壤碳库中环境缓冲力。

5.5.4公园在种植植物时应减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机肥。公园应优先乡土树种与场地原生植物的应

用,以近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构建乔灌草复层结构,增加植物群落内阔叶树种与大胸径树种的比例,并

提高植物养护等级。

5.6建(构)筑物

5.6.1新建或改建的建筑本体应推广使用被动式设计,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维护结构保

温隔热等,从源头实现建筑能耗的降低。能耗应采用相对指标控制,符合SJG44的规定,设计建筑的

全年累计耗冷热量、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降低幅度见《深圳市超低能耗建筑技

术导则》。

5.6.2公园应减少围墙的设置,增加公园的开放性,方便周围游客从各个方向步行入园。

5.6.3应设置围墙的区域,公园可采用储能墙、花篱或其他储能设施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传统围墙。

5.6.4公园标识系统与座椅宜与光伏发电系统相结合,同时可设置手机充电接口等与游客互动的功能。

5.6.5路灯与照明灯具应100%选用高效率节能型太阳能灯具,宜采用智能灯具,将照明与环境监控系

统或能源监控系统等相结合。

5.6.6公园建(构)筑物屋面宜多采用光伏,立面遮阳系统可结合光伏,并符合GB/T51368的要求。

建材应选择产品碳足迹较低材料,并就近采购。

5.6.7新建的园林绿化景观应充分实现公园新建或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宜采用

回填利用、堆山造景等方式促进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5.7能源系统

5.7.1公园应因地制宜开发可再生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开发应根据园内的总体规划、风能、

太阳能、地热、水资源等进行设计,应根据当地资源与实用条件统筹规划,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

设备与新技术,满足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低碳环保、美观、便于维护与安装的要求。

5.7.2公园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根据适用条件和投资规模确定该类能源可提供的用能比例或保证率,

以及系统费效比。

5.7.3公园宜避免使用市政用电,直接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5.7.4公园能源系统应实现内部的清洁电气化,使用高效节能的用电设备,建立全电力供能建筑和基

础设施,逐渐减少化石燃料基础设施。

注: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指通过燃气供热、烹饪、加热热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

5.8碳排放综合管理系统

4

DB4403/T420—2023

5.8.1公园应建立碳排放综合管理系统,对园内的碳排放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管理系统应包括碳

排放数据采集、分析、报告和审计,确保实现碳排放减少和碳中和目标。碳排放管理系统应与可再生能

源系统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效的碳排放减少。

5.8.2公园宜在显著位置安装碳排放数据显示屏。

5.8.3结合5.7.3的清洁电气化实现,采用高效节能用电设备,降低碳排放。

5.8.4公园宜对园内新建或改造采用的各类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进行梳理和数据统计,宜采用碳

足迹较低的产品。

6运营和维护

6.1废弃物管理

6.1.1公园运营应符合零废公园建设环保要求,对废弃物实施零排放策略,确保园内废弃物处理不产

生二次污染。

6.1.2公园应列出废弃物负面清单,明确严禁投放的、详细分类投放的固体废弃物清单,制定零碳公

园特色垃圾分类体系及相应的管理设施。

6.1.3公园应定期对园内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减量化措施。

6.1.4公园的园林绿化垃圾应因地制宜选择用作有机覆盖物、堆肥、制作生物质燃料或回收再利用等

方式进行处理;不具备人员、设备、场地等就地综合利用条件的,应运至集中式设施开展综合利用。

6.1.5公园应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园容卫生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进行分类回收;

b)在人流活动频繁处设置垃圾分类标识和设施。

6.1.6公园应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公园人流频繁处设置再生资源分类收集设施,使废弃物能就地进行处理、回收利用,减少废

弃物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b)设置有机堆肥点,促进提高园内有机废物堆肥处理水平,使其能就地处理并利用。

6.2植物管养

6.2.1公园植物管养除了考虑景观效果、功能要求外,宜考虑园内绿地植被的固碳能力,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a)及时伐除过熟木、枯立木、病腐木,避免碳汇变成碳排放源;

b)经科学评估后对过密林分适时疏伐,减少树木的自然枯死,从而减少森林自身的碳排放。

6.2.2公园宜设置观测样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做好样地的档案管理,记录样地数据,如经营类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蓄积量和生长率、

灌木、草本植物、土壤变化情况;

b)确定样地总体实验目标、每块特定样地实验目的和经营方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总

结提高碳汇能力的最佳措施。

6.3建(构)筑物维护

6.3.1公园建筑应采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进行运营管理,包括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

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过程。

6.3.2公园建筑的运行与管理应在保证运行安全和满足室内环境设计参数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利于建

筑节能的运行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5

DB4403/T420—2023

a)立足建筑设计,针对建筑在性能化设计、围护结构、空调与通风、电气系统、可再生能源等方

面的特点进行运营、维护和管理;

b)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