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989-1998 耐火制品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 示差-升温法
GB/T 5989-1998 Refractory products—Determination of Refractoriness-under-load—Differential-with rising temperatur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1998年12月
-
2008年06月
-
2023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筑炉公司
- 起草人:
- 李永刚、沈清文、袁晓萍、李绍奇
- 出版信息:
- 页数:12页 | 字数:1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GB/T5989-1998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893(耐火制品一荷重软化温度的测定(示差一升温法)》;采用的版本为1989
年8月1日首版的ISO1893:1989
本标准与原GB/T5989-1986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1适用范围扩充了内涵,规定了最高使用温度;
—2引用标准新增;
-3定义增添了新的内容;
-5.1加荷装置放宽了支承棒及压棒的尺寸;
—5.2加热炉放宽了均温性限制,
—5.3侧量装置提高了位移测量精度;
-9试验报告增添了新的内容;
—新增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5989-1986致《密定形耐火制品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示差一升
温法)》。
本标准由国家冶金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筑炉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永刚、沈清文、袁晓萍、李绍奇。
本标准于1986年4月8日首次发布。
cs/T5989-1998
ISO前言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范围内国际标准联合体(ISO成员)。国际标准通常由IS()技术委员
会制定。对技术委员会已经确定的某一个题目感兴趣的成员国,都有权接受技术委员会的委托。与ISO
有联络的政府或非政府的国际组织,也可参加这项工作。ISO在所有电工技术标准化事务方面与国际电
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
在ISO委员会确认为国际标准之前,要被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要在成员国内循环表
决。按照ISO程序需要至少75%的成员国投票赞成才能通过
国际标准ISO1893由ISO/TC33耐火材料技术委员会制定。
本标准附录A仅供参考。
BGr/'5989-1998
ISO引言
耐火性是材料能够承受高温的特性。荷重软化温度是材料在持续升温条件下,承受恒定载荷时对其
抵抗形变能力的量度。
没有任何一种试验方法,在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诸多综合因素(包括暴露的持久性)的条件下,能够客
观地测量荷重软化温度。为了有一个专一的试验方法,不得不接受一些制约。主要是,其一,施加一恒定
的载荷,其二,以恒定的速率升温,其三,可以断言,在任何温度下荷重软化温度的值都可以用在任何温
度下试样的高度和在试验升温过程中达到的最大高度值之差来描述。从这个最终假设可推断出该方法
属“升温法”,高度的测量为“示差法”。
荷重软化温度的试验结果不会是绝对的,本试验仅仅只是提供比较不同材料荷重软化温度值的一
种有效方法而已。
本方法所用试验设备与测试压蠕变所用的设备是一样的压蠕变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试样承受恒定
的载荷测量形变随时间变化的装置(ISO31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耐火制品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
Gs/T5989-1998
示差一升温法idtISO1893:1989
代替GB/T5989-1986
Refractoryproducts-Determinationofrefractoriness-under-load
-Differential-withrisingtemperature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持续升温条件下,对于承受恒定载荷的耐火材料或制品形变(或称荷“重软化温
度”)的测定方法(示差升温法)。本试验能够测出的最高温度为1700C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l3/T5073-1985耐火制品压蠕变试验方法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荷重软化温度refractoriness-under-load
耐火制品在荷重、升温及时间的综合作用下性能的特征值
原理
在规定的恒定载荷和升温速率下加热圆柱体试样.直到试样产生规定的压缩形变,记录升温时试样
的形变,测定在产生规定形变量时的相应温度。
设备
5.1加荷装置
5.1.1概要
加荷装置应能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沿压棒、试样和支承棒二者的公共轴线竖直施加压力加荷装置的
具体要求见5.1.2-5.1.5
恒定载荷应竖直向下施加于直接或间接放置在支承棒上的试样上面,由通过支承棒中心的测量装
置测量试样的形变。为了明确起见,由图1和图2表达压棒、支承棒、试样及垫片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
将带通孔的支承棒和垫片与不带通孔的压棒和垫片交换位置。测量装置通过支承棒与通过上压棒进行
测量都可以(见图3)
注:尽管两种配置方式都符合本标准,但是最好按图1所示,测量装置安装在下部,其原因见附录A
5.1.2支承棒:直径至少45mm,并带有轴向孔。
5.1.3压棒:直径至少45m-
国家质11技术监借局1998-12一15批准1999一08一01实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FJSP 0014-2021 茶制品 茶浓缩液 2021-09-23
- T/CSTEA 00053-2022 茶叶中溴甲烷残留量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2022-10-08
- T/JLJJ 001(1)-2021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江陵金菊 2021-08-16
- T/QGCML 1378-2023 径山毛峰茶加工技术规范 2023-09-11
- T/LYFIA 042-2022 沂蒙山牛蒡茶(代用茶)加工技术规程 2022-11-11
- T/HNTI 023-2020 烟溪红茶 2020-12-15
- T/HPTC 001-2020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黄陂绿茶 2020-11-21
- T/GXAS 442-2023 茶园茶角胸叶甲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23-02-06
- T/SQCX 005-2023 石阡苔茶 乌龙茶 2023-08-10
- T/5115YBAPS 036-2022 早茶加工技术规程 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