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DB12/T 881-2019 Occupation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technical guide for chemical toxicants

天津市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4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2/T 881-2019
标准类型
天津市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9-03-25
实施日期
2019-05-01
发布单位/组织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归口单位
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经呼吸道吸入的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评价。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起草人:
黄德寅、李敏嫣、刁立成、张倩、刘茂、赵健、张秋利、朴庆利、赵德雷、邢立伟、魏以峰、周笛、张志强、刘宝刚
出版信息:
页数:4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3.100

C70

DB12

天津市地方标准

DB12/T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Technicalguidelinesofriskassessmentforchemicaltoxicantoccupationalhazard

2019-03-25发布2019-05-01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

DB12/T881—201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缩略语1

4总则3

5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3

6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9

7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程序1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框架基本内容16

附录C(规范性附录)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17

附录D(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的嗅阈18

附录E(资料性附录)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24

附录F(规范性附录)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程序28

附录G(资料性附录)中毒伤害影响区域的确定准则——毒性评价指标29

附录H(资料性附录)急性中毒事故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预测常用软件模拟步骤32

附录I(资料性附录)常见化学毒物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33

附录J(资料性附录)概率变量Y与急性中毒致死概率P(%)之间的查表换算方法34

附录K(资料性附录)化学毒物泄漏事故急性中毒定量风险计算示例35

附录L(规范性附录)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程序37

附录M(资料性附录)常见确认人类化学致癌物的吸入单位风险38

附录N(资料性附录)化学致癌物超额风险的计算示例39

参考文献40

I

DB12/T881—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天津

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市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德寅、李敏嫣、刁立成、张倩、刘茂、赵健、张秋利、朴庆利、赵德雷、邢

立伟、魏以峰、周笛、张志强、刘宝刚。

II

DB12/T881—2019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总则、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化学毒物

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经呼吸道吸入的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30077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

GB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Z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88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30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AQ/T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3术语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毒物toxicant[toxicsubstance(s)]

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GBZ/T224-2010,定义11.1.4]

3.1.2

职业病危害occupationalhazard

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1.3

职业病危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

1

DB12/T881—2019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

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GBZ/T224-2010,定义2.6]

3.1.4

风险risk

发生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1.5

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职业病危害防护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

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1.6

危害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

对化学毒物引起不良健康反应的潜力进行定性评价的过程。

3.1.7

暴露评价exposureassessment

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性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得出总接触量。

[GBZ/T224-2010,定义7.2]

3.1.8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暴露群体当中某种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GBZ/T224-2010,定义11.4.18]

3.1.9

风险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获得暴露人群发生特定后果的风险等级、概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化学毒物可能导致某种健康

后果的风险的过程。

3.1.10

风险应对riskresponse

在分析出风险等级、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的相应防范计划。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

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EGLs:急性暴露指导水平(AcuteExposureGuidelineLevels)

AIHA:美国工业卫生协会(AmericanIndustrialHygieneAssociation)

ALOHA:危险气体区域定位软件(ArealLocationsofHazardousAtmospheres)

2

DB12/T881—2019

CFD: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

E:周暴露量(WeeklyExposure)

EI:暴露指数(ExposureIndex)

ER:暴露等级(ExposureRating)

ERPGs:紧急响应计划指南(EmergencyResponsePlanningGuidelines)

HR:危害等级(HazardRating)

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

IDLH:直接致害浓度(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orHealth)

MAC: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

NIOSH: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NationalInstitutefor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

OEL: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

OT:气体嗅阈(OdorThreshold)

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

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

USEPA:美国环保署(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

4总则

4.1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目的

化学毒物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应能达到如下目的:

——辨识相关化学毒物暴露存在的职业健康危害;

——对劳动者化学毒物职业暴露进行评价;

——对暴露于化学毒物的劳动者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分析发生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可能

性;

——确定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在分析风险影响程度及其风险概率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可

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为实施建设项目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应对提供技术依据。

4.2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基本程序

4.2.1涉及化学毒物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用人单位均应进行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4.2.2对于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确定为高风险的化学毒物,根据职业病危害特点应进行化学毒物急性

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和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量风险评价。

4.2.3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化学致癌物职业暴露定

量风险评价等风险评价方法基本程序均应遵循化学毒物的危害辨识、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风险表征和风险应对五个阶段。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程序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其框架基本

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5.1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步骤

5.1.1风险分级步骤如下:

a)搜集生产工艺、防护措施、化学毒物性质、职业暴露情况等相关资料;

b)识别化学毒物危害,确定危害等级;

3

DB12/T881—2019

c)评价暴露程度或暴露的可能性,确定暴露等级;

d)基于化学毒物危害等级和暴露等级,确定风险等级;

e)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决定相应风险的防护控制措施优先级,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5.1.2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的评价程序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2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的方法内容

5.2.1危害辨识

应搜集生产工艺、防护措施等相关资料,对工艺过程、劳动者操作环境和操作程序等进行全

面调查,包括生产工艺控制指标、工艺设备技术参数、产品包装、运输及贮存方式、原辅料的规格及使

用量、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等。

应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相关资料,辨识蒸气压、固体物料颗粒尺度、嗅阈等理化性质;辨识

化学毒物固有的急性毒性、刺激性、腐蚀性及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等特性。

应搜集影响劳动者职业暴露水平的相关资料,包括劳动者操作方式、暴露因素、暴露途径、

暴露时间、暴露频率、暴露量、暴露浓度、职业病防护设施使用及维护情况等。

5.2.2化学毒物危害等级(HR)评估

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应按表1的规定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1-5级。

表1依据急性毒性划分危害等级

大鼠经吸入吸收(气大鼠经吸入吸收

危害等级大鼠经口吸收大鼠或兔经皮吸收

体和蒸气)(浮质和微粒)

a

LD50(mg/kg)LD50(mg/kg)

HRb

LC50(mg/(L·4h))LC50(mg/(L·4h))

1LD50>5000LD50>5000LC50>50LC50>10

22000<LD50≤50002000<LD50≤500020<LC50≤505<LC50≤10

3200<LD50≤2000400<LD50≤20002.0<LC50≤201<LC50≤5

425<LD50≤20050<LD50≤4000.5<LC50≤2.00.25<LC50≤1

5LD50≤25LD50≤50LC50≤0.5LC50≤0.25

a

LD50为半数致死量;

b

LC50为半数致死浓度。

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应按表2的规定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表2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

危害等级HR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的描述

不确定的健康危害影响及未归类的有毒或有害物质;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未见明确健康影响;

1

IARCaG4;

未按有毒或有害分类。

4

DB12/T881—2019

表2依据有毒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结果划分危害等级(续)

危害等级HR作用影响/危害分类的描述

对皮肤、眼睛、粘膜的可逆的结果或者并未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可见有健康影响,健康影响一般为可逆的;

2

IARCG3;

皮肤过敏和刺激物质。

可能为人类或动物致癌物或致突变物,但尚无充足证据;

职业健康监护与流行病学资料中可分析到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并可造成健康损害;

3没有可靠的充足证据的流行病学资料;

IARCG2B;

腐蚀性物质(pH3~5,或9~11)、呼吸性敏感物质。

基于动物研究的很可能为人类致癌物、致突变物或致畸物;

职业健康监护可分析到有明显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健康影响出现不可逆的并有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

4

IARCG2A;

高腐蚀性物质(pH0~2,或11.5~14)。

已知人类致癌物、致突变物或致畸物;

5职业健康监护可分析到有明显剂量与健康效应关系,流行病学资料中有典型病例报告;

IARCG1。

aG1:确认人类致癌物;G2A:可能人类致癌物;G2B:可疑人类致癌物;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G4:

未列为人类致癌物。

综合确定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如依据表1和表2划分的危害等级不同,应选择较高危害等级作为HR的评估结果。

5.2.3化学毒物暴露等级(ER)评估

暴露等级及计算公式

对于吸入途径的暴露,应依据公式(1)规定的方法利用暴露指数确定暴露等级。

1/n

EREI12EI……EIn(1)

式中:

ER——暴露等级;

EI——暴露指数,应按表3的规定确定;

n——使用的暴露因子的个数。暴露因子包括蒸气压或固体物料颗粒尺度、OT/OEL、E/OEL、职业病

防护设施、每周累计暴露时间和每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等。

5

DB12/T881—2019

表3暴露因子和暴露指数对应表

暴露指数(EI)

暴露因子

12345

蒸气压a或固体<1.33×101Pa1.33×101~1.33×102Pa>1.33×102~1.33×103Pa>1.33×103~1.33×104Pa>1.33×104Pa

物料颗粒尺度粗糙的块状或干燥的细粒物料

干燥的粗粒物料干燥的微粒物料干燥的微粉物料

潮湿物料100~<1000μm的材

1~<10mm的材料10~<100μm的材料<10μm的材料

≥1cm的材料料

OT/OEL<0.10.1~<0.50.5~<1.01.0~<2.0≥2.0

E/OEL<0.10.1~<0.50.5~<1.01.0~<2.0≥2.0

职业病防护设工艺过程密闭无人工操作,有化学有人工操作,有化学有人工操作,有化学有人工操作,有

施化、自动化,无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毒物逸散的生产过程化学毒物逸散的

人工操作,无化及设备,设置适宜的及设备,设置适宜的及设备,设置局部通生产过程及设

学毒物逸散的局部通风排毒设施并局部通风排毒设施并风排毒设施,但未定备,未设置局部

生产过程。定期维护。定期维护。期维护。通风排毒设施。

每周累计暴露<8h8~16h>16~24h>24~32h>32h

时间

每周生产、使几乎可以忽略小用量(1~<10kg或中等用量(10~<100大用量(100~1000kg大用量(>1000kg

用、储存、运的使用量(<1kg1~<10L)kg或10~<100L)或100~1000L)或1000L)

输量或1L)

a一般为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温度下的蒸气压。

暴露因子

.1蒸气压

化学毒物的蒸气压可利用安托因方程计算,见公式(2)。

AB/TC

p10132510/760(2)

式中:

p——蒸气压的数值,单位为帕(Pa);

T——化学毒物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时温度的数值,单位为摄氏度(℃);

A、B和C——物性常数,称为安托因常数。

.2固体物料颗粒尺度

固体物料颗粒尺度指颗粒的大小。通常球体颗粒的尺度应用直径表示,立方体颗粒的尺度应用边长

表示,不规则颗粒的等效直径应用与该颗粒有相同行为的某一球体直径表示。

.3OT/OEL

常见化学毒物的嗅阈参见附录D。

在计算OT/OEL时,OT应与PC-STEL或MAC比较。

.4E/OEL

当劳动者接触空气中化学毒物的实际暴露水平可获取时,对于吸入途径的暴露,应将E与OEL比较。

6

DB12/T881—2019

对于同时有PC-TWA和PC-STEL的毒物,应选择PC-TWA进行比较。对于一天中任意时间不超过15min的短

时间暴露,周暴露量E应与PC-STEL或MAC比较。

周暴露量E应按公式(3)规定的方法计算:

FDM

E(3)

W

式中:

E——每周工作时间的化学毒物实际周平均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

F——每周暴露次数的数值;

D——每次暴露的平均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h);

M——实际监测暴露浓度的数值,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若有多次检测结果则取中位数;

W——标准周工作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小时(h),设为40。

.5职业病防护设施

应考虑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使用及维护情况。

对产生化学毒物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设备,优先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有化学毒物逸散的生

产过程及工艺设备,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排毒等职业病防护设施。

.6每周累计暴露时间

劳动者每周暴露于该化学毒物的累计时间。

.7每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

化学毒物每周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

5.2.4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的确定

按公式(4)进行风险指数计算,再按表4或图1确定风险等级。

1/2

RiskrankHRER(4)

式中:

Riskrank——风险指数;

HR——化学毒物危害等级;

ER——化学毒物暴露等级。

表4风险指数

风险指数a风险等级

1可忽略风险

2低风险

3中等风险

4高风险

5极高风险

a风险指数应四舍五入用于确定风险等级。

7

DB12/T881—2019

HR

风险指数

12345

图例

111.41.722.2

可忽略风险

低风险

21.422.42.83.2

中等风险

高风险

ER31.72.433.53.9

极高风险

422.83.544.5

52.23.23.94.55

图1风险矩阵

5.2.5风险应对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不同等级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确定风险应对的优先权,并符合如下

规定:

a)应结合风险等级的评估结论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定量风险分析。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理

的原则应符合表5的规定。

b)应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风险控制对策,风险的优先预防和管理应从工程控制措施、职业卫生管

理措施和操作规程、应急救援预案、职业健康监护策略、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到

的风险等级会随时间等情况而发生变化,应对潜在有害暴露风险等级进行定期评估,按周期实

施监督管理。

c)对于标注致癌性标识、(敏)标识、(皮)标识的化学毒物,应重点提示用人单位采取工程控

制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接触,尽可能降低接触水平。

d)对高风险等级,应提供并使用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

表5不同等级风险的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原则

风险等级风险控制行动及分级管理的原则

职业病防护措施不可行,应立即改进或重新设计工艺和设备,重新设计工程控制措施,或用低毒物质代替高

极高风险

毒物质,应采取封闭措施隔离操作。改进后应对这类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并应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应首先执行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采取严格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减少暴露,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监

高风险测与检测,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并采取呼吸保护计划,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建

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控制并降低风险。应每2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且应进行定量风险评价。

继续维持现行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定期进行培训和职业健康检查。应每3

中等风险

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

低风险、可

保持控制,应确保这类风险等级不会发生变化。应定期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4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价。

忽略风险

8

DB12/T881—2019

5.2.6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

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示例参见附录E。

6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6.1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程序应符合附录F的规定,按如下步骤进行:

a)进行工程分析,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搜集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及泄漏和气象参数,辨识危害

因素、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暴露途径和频次等;

b)选择泄漏场景,模拟计算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

c)选择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

d)选择查表法或公式计算法确定急性中毒致死概率;

e)评价风险的可接受性,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6.2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定量风险评价的方法内容

6.2.1危害辨识

应通过工程分析,辨识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和可能发生泄漏造成急性中毒的化学毒物,收集如下资

料:

a)现场调查搜集资料:生产工艺、包装运输方式、原辅料的使用量、产品贮存方式、暴露途径等。

b)化学毒物特性的资料:

1)毒理学信息:可能造成的急性健康影响,急性毒性数据(LD50、LC50等);

2)理化性质:蒸气压、闪点、燃爆范围、挥发性、挥发速率、流动性和蒸气密度等;

3)急性中毒评价指标:AEGLs、ERPGs、IDLH等,常见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评价指标参见附

录G。

c)模拟化学毒物泄漏扩散所需搜集的参数和信息:

1)位置和时间参数:厂区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海拔)、建筑物类型或通风换气率、是

否有遮蔽物,事故发生的时间;

2)气象和地形参数:气象条件(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是否有逆温层、云层覆盖度、气

温、湿度)和地表粗糙度;

3)事故参数:泄漏源类型(持续泄漏、瞬时泄漏)、泄漏时间、泄漏量、泄漏源信息(形状、

高度、孔径等)、泄漏物质信息(相态、温度、压力等)。

6.2.2暴露评价

事故场景的选择

在事故场景未知的情况下,应预测可能发生的不同危害程度的事故场景。可按AQ/T3046-2013中8.1

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泄漏场景。

泄漏量的预测

如需根据泄漏量进行扩散模拟而泄漏量未知,可按危害程度假定不同的泄漏量分别计算,也可按

AQ/T3046-2013中9.2的规定计算泄漏量。

9

DB12/T881—2019

泄漏时间的预测

可按AQ/T3046-2013中9.2.6的规定确定有效泄漏时间。

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的预测

可采用ALOHA、CFD软件进行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的暴露分析,预测空气中化学毒物的浓度。急性

中毒事故空气中化学毒物浓度预测常用软件模拟步骤参见附录H。

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

确定泄漏毒气影响区域,并根据急性中毒的判断标准确定相应的应急等级。可使用AEGLs、ERPGs、

IDLH作为急性中毒指标,也可自行选择不同健康影响对应的暴露时间和浓度的急性中毒数据。常见化学

毒物的AEGLs、ERPGs及IDLH参见表G.1、表G.2。

6.2.3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剂量-反应关系模型

剂量-反应关系模型以公式(5)中概率变量Y和急性中毒致死概率P的函数关系表示:

2

1Y5u

Puexp-d(5)

22

式中:

P——急性中毒致死概率的数值;

Y——概率变量的数值,可按公式(6)计算;

u——积分变量。

概率变量Y

概率变量Y与接触毒物浓度及接触时间的关系如下:

YA'B'lncn't(6)

式中:

Y——概率变量的数值;

A’,B’,n’——取决于毒物性质的常数值,对不同的毒物有不同的取值,常见化学毒物的急性

中毒致死概率计算参数参见附录I;

c——接触毒物的浓度的数值,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3),体积浓度为气体百万分比

浓度,根据A’,B’,n’确定c为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

t——接触毒物的时间的数值,单位为分钟(min)。

6.2.4风险表征

查表法

利用公式(6)计算出的概率变量Y可按附录J的方法查表确定对应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P。

公式计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按公式(7)基于概率变量Y计算对应的急性中毒致死概率P:

10

DB12/T881—2019

Y5Y5

P0.51erf(7)

Y52

式中:

P——急性中毒致死概率的数值;

erf——误差函数;

Y——概率变量的数值,可按公式(6)计算。

利用公式计算法进行化学毒物泄漏事故急性中毒定量风险计算的示例参见附录K。

6.2.5急性中毒风险应对

急性中毒事故致死风险应对原则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致死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应设为1.0×10-3。

a)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超过1.0×10-3,即为不可接受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减少化学毒物的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量的措施降低风险;

b)如急性中毒致死概率不超过1.0×10-3,即为可接受的风险,用人单位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

劳动组织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应急救援措施等,尽可能控制并降低

化学毒物急性中毒事故风险。

工程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