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590-2018 基孔肯雅热诊断

WS/T 590-2018 WS/T 590-2018 Diagnosis of chikungunya fever

行业标准-卫生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9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WS/T 590-2018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卫生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8-03-06
实施日期
2018-08-01
发布单位/组织
国家卫生计生委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9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1.020

C59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590—2018

基孔肯雅热诊断

Diagnosisforchikungunyafever

2018-03-06发布2018-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WS/T590—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缩略语............................................................................1

3诊断依据..........................................................................1

4诊断原则..........................................................................2

5诊断..............................................................................2

6鉴别诊断..........................................................................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基孔肯雅热血清学检测方法........................................3

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孔肯雅热病原学检测方法........................................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基孔肯雅热的鉴别诊断...........................................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14

参考文献............................................................................16

I

WS/T59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东莞市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剑峰、张复春、李德新、王世文、王建、柯昌文、钟豪杰、殷文武、殷思纯、

郭汝宁。

II

WS/T590—2018

基孔肯雅热诊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基孔肯雅热的诊断。

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HIKV: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IgG: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

IgM: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M)

RNA: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2d内,曾经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曾有本病发生。

3.2临床表现

3.2.1发热: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d~7d。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

现为双峰热,持续3d~5d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

等症状。

3.2.2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

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

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3.2.3皮疹:发病后2d~5d,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

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期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见附录A中A.1)。

3.3.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或急性期抗体阴性

而恢复期抗体阳性(见附录A中A.2、A.3)。

3.3.3急性期血清标本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见附录B中B.1)。

1

WS/T590—2018

3.3.4急性期血清标本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核酸(见附录B中B.2)。

4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从未发生过基孔肯雅热流行

的地区,应以实验室检查依据为主。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3.1,3.2.1、3.2.2和/或3.2.3,并排除登革热和/或其他发热伴出疹性疾病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5.1,并同时符合3.3.1。

5.3确诊病例

符合5.1或5.2,并同时符合3.3.2、3.3.3、3.3.4中任一项。

6鉴别诊断

基孔肯雅热应与登革热、甲病毒(Alphavirus)感染、传染性红斑、感染后关节炎(包括风湿热)、

猩红热、立克次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麻疹、药疹等相鉴别。参见附录C与附录D。

2

WS/T590—2018

AA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基孔肯雅热血清学检测方法

A.1酶联免疫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virus,以下简称CHIKV)IgM抗体(IgM抗体捕获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

A.1.1原理

首先用抗人IgMµ链抗体(捕获抗体)包被96孔板,如果待检血清中存在CHIKV抗IgM抗体,则与包

被的捕获抗体结合,然后再与CHIKV抗原结合,最后与加入酶标抗CHIKV抗体结合,酶与显色底物相互作

用就会出现显色反应。

A.1.2材料和试剂

材料和试剂如下:

a)包被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pH9.6,1.59gNa2CO3和2.93gNaHCO3溶解于1L水中;

b)洗液:磷酸盐缓冲液(PBS),含0.05%吐温20,pH7.2;

c)封闭液:含5%奶粉和0.05%吐温20的PBS;

d)包被抗体:抗人IgMμ链抗体;

e)病毒抗原:灭活的纯化CHIKV抗原,无感染性;

f)细胞抗原:经纯化的未感染病毒细胞培养液;

g)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CHIKV单克隆抗体;

h)酶底物:TMB;

i)终止液:2NH2SO4;

j)临床标本:急性期病人血清和/或脑脊髓液标本;阳性和阴性血清对照;

k)设备:平底96孔板,洗板机,酶标仪,恒温箱,单通道和多通道移液器,试剂储液槽,保鲜

袋,吸水纸。

A.1.3检测方法

按以下步骤操作:

a)用记号笔在酶标板上标记实验编号,明确每份临床标本的位置。

b)用pH9.6的包被液按1∶2000比例稀释抗人IgMμ链抗体,按75µL/孔加入到96孔板的孔

中,4℃孵育过夜。

c)倒掉抗体包被液,把板中剩余液体在吸水纸上吸干。每孔加入封闭液200µL封闭反应板。室

温孵育30min。

d)用洗液在自动洗板机上洗板5次。每次洗涤要保证每孔加满洗液。

e)病人血清用稀释液进行1∶100稀释,脑脊髓液进行1:10稀释,然后按50µL/孔,各加2孔,

同时用稀释液按1∶100比例稀释阳性对照血清和阴性对照血清,各加2孔。37℃湿盒孵育1h。

洗涤5遍。

f)稀释病毒抗原和细胞抗原。每排左边1孔按50µL/孔加入病毒抗原,每排右边1孔按50µL/

孔加入细胞抗原。4℃湿盒孵育过夜。洗涤5遍。

3

WS/T590—2018

g)按50µL/孔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37℃湿盒孵育1h,洗板5遍。

h)所有孔中加50µL/孔的TMB底物液,包括1孔未加样的空白对照孔。避光室温孵育10min。

抗体阳性的孔中会逐渐显示出蓝色。

i)所有孔中加50µL/孔的终止液,显示蓝色的孔此时会变成黄色。把酶标板放入酶标仪中,在

450nm波长处读取OD值。

A.1.4结果判断

结果判断规则如下:

a)如果阳性对照血清病毒抗原孔的光密度(OD)值与细胞抗原孔的OD值之比≥2.1,检测结果有

效;

b)如果待检标本病毒抗原孔的OD值与细胞抗原孔的OD值之比≥2.1,则可判定待检标本中CHIKV

IgM抗体阳性。

A.1.5意义

病人血清或脑脊髓液标本中CHIKVIgM抗体阳性,表示病人新近感染CHIKV,可作为病例诊断的依据。

A.2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基孔肯雅病毒IgG抗体

A.2.1原理

IFA就是先用待检血清中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固定在玻片上的CHIKV抗原反应,如果血清中存

在CHIK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就会与荧光标记的抗人IgM和IgG抗体(第二抗体)结合,荧光显微镜下

可见有特异荧光。

A.2.2材料和试剂

材料和试剂如下:

a)设备:10µL、100µL、200µL和1000µL移液器各一支;荧光显微镜;CHIKV抗原片(可用

BHK-21、Vero或C6/36等感染细胞制备,低温、干燥、密封保存);盖玻片;

b)试剂:CHIKV抗体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荧光素标记抗人IgG和IgM荧光抗体;待检

患者血清标本;样品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吐温20。

A.2.3检测方法

按以下步骤操作:

a)取出抗原片,平衡至室温;

b)如果检测IgG抗体,先用标本稀释液稀释待检血清,从1∶10开始,倍比稀释至所需要的滴度;

c)用移液器取适量稀释标本加到每个反应区域(标本量以覆盖所有反应区为准),避免溢出和产

生气泡;

d)将加有标本的抗原片放置在湿盒内,37℃温箱孵育30min;

e)用含2‰吐温20的PBS冲洗抗原片,然后再漂洗5min;

f)取出抗原片,用吸水纸从抗原片背面和侧面擦去洗液(不得擦拭反应区域),加入适量的荧光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