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659-2012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DB13/T 1659-2012

河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13/T 1659-2012
标准类型
河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2-12-19
实施日期
2013-01-15
发布单位/组织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

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659—2012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范

图12012-12-19发布2013-01-15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3/T165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廊坊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廊坊市林业局、廊坊市农业局、廊坊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廊坊市职业技术

学院和三河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东晨、李宁、袁芳芳、齐志利、王峰、李莉、杨翠荣、马青、于胜伟、杨

春柳、唐道磊、刘建凤、伍晓华、尹秀君、丁海霞、邹文静。

I

DB13/T1659—2012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国白蛾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施、防治历和防治效果调查。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美国白蛾的防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美国白蛾

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其主要危害行道树、

观赏树木、果树、农作物和蔬菜等300余种植物,已被国家列入主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及出入境检

疫性有害生物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见附录A,主要危害树种见附录B。

2.2

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对其受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的生态和经济重要性,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已经传入但分布不广,

需要进行官方防治的林业有害生物。

2.3

无公害防治

指对人、畜、禽、鱼、蜜蜂及其有益昆虫安全无伤害,对生态无破坏的防治措施。

2.4

网幕

幼龄幼虫群集寄主叶片上吐丝结网,在网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现的幕一样白

色网状物。

2.5

周氏啮小蜂

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和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

3防治原则

3.1分区治理原则

1

DB13/T1659—2012

3.1.1根据美国白蛾传入情况、发生危害程度等,将美国白蛾的防治区划分为除治区和监控区,实施

分区防控。

3.1.2除治区是指疫情已经传入,发生危害严重,需除治灭疫的地区。

3.1.3监控区是指尚未传入和发生,与疫情发生区接壤或与疫区林业生产活动较多的区域。

3.2综合治理原则

采用预防与除治相结合,飞防与地面人工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与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

3.3突出重点原则

突出第一代防治,突出城镇、村屯及窗口地带的防治。做好第二代查防和第三代监控。

3.4联防联治原则

实行省际间、省内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治。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

验收。

4防治技术措施

4.1人工物理防治

4.1.1人工挖蛹

在美国白蛾主要化蛹场所:树皮缝、墙缝、砖瓦堆下、枯枝杂草下等处,组织人工挖蛹,将挖得

的蛹集中后深埋或烧毁。

4.1.2灯光诱杀

4月上旬~5月初、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下旬,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悬挂杀

虫灯诱杀成虫。悬挂高度、挂灯间隔根据不同类型的杀虫灯具体确定。以频振式杀虫灯为例:悬挂高

度为离地面1.5m,挂灯间隔以80m为宜,每天从19:00~次日6:00开灯。在距设灯中心点50m~100m

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4.1.3性诱剂诱杀

利用美国白蛾性引诱剂在成虫期诱杀成虫。性引诱剂挂置时间为:成虫羽化期前;挂置地点为:

地势开阔,周围无遮挡处;挂置高度为:距地面1.5m~2m,每100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m。

4.1.4剪除网幕

剪除网幕主要针对第一代幼虫期网幕(5月中下旬)。在美国白蛾幼虫4龄前,每隔2d~3d查防一

次幼虫网幕。发现网幕可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

散落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并在剪除网幕的树枝周围进行预防性喷药。

4.1.5围草诱虫

对于防治困难的高大零星树木,在第三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时期(10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1m~

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谷、麦秸、杂草或草帘等,在树干上围绑起来,要求上松下紧,诱集下树老

熟幼虫在其中化蛹。化蛹期间如果虫口密度过大时,每隔7d~9d换一次草把,换下来草把集中烧毁。

2

DB13/T1659—2012

4.2生物防治

释放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4.2.1放蜂条件

在不适合药物防治的养殖场等地或虫口密度比较低的发生区,释放周氏啮小蜂。

4.2.2放蜂数量

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幼虫比例为(3~5):1。放蜂前调查放蜂区虫口数量。调查统计出单个网

幕内虫口数,再根据放蜂区网幕数量计算出总虫口数,按放蜂比例确定需要释放的周氏啮小蜂数量。

预防性放蜂:每公顷放蜂数量40万头,即80个柞蚕蜂茧。

4.2.3放蜂时期

确定放蜂地点和数量后,放蜂时间应选择气温25℃以上、晴天、风力小于3级天气的上午10:00~

下午16:00时间内进行。重点防治区可分老熟幼虫末期和化蛹初期两个阶段分两次放蜂。

4.2.4放蜂方法

放蜂时把繁殖周氏啮小蜂的蚕茧用细铁丝或细绳挂在靠近树杆树枝上,或用图钉固定在树干上即

可。

4.3喷药防治

4.3.1防治时间

在幼虫期运用喷药方法进行防治,选择3龄幼虫以前施用为宜。

4.3.2药剂种类

4.3.2.1仿生制剂

用于美国白蛾防治的仿生制剂有:除虫脲、灭幼脲、氟铃脲、杀铃脲。制剂用量见附录C。

4.3.2.2植物源制剂

用于美国白蛾防治的植物源制剂有:苦参碱、烟碱。制剂用量见附录D。

4.3.2.3化学药剂

美国白蛾危害成灾,且在远离人畜的发生点应急防治时,除使用以上无公害技术措施和生物、仿

生药剂外,可选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喷药防治。

4.3.3喷药方式

喷药方式分地面喷药和飞机喷药两种。

4.3.3.1地面喷药

4.3.3.1.1适宜区域:主要适用于树高度较低的片林、林带、村庄内疫点零星分布的林木,以及飞机

不便作业地点。

3

DB13/T1659—2012

4.3.3.1.2喷药器械:地面喷药器械主要有担架式喷雾器、车载式高压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和喷烟

机等。喷药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喷药器械。担架式主要适合于村庄内零星疫点防治;车载式高压

喷雾器主要适合于绿化通道两侧林带疫点防治;背负式喷雾器主要适合于较低的花草、绿化带上疫点

防治;喷烟主要适合于林分郁闭度较大的片林中疫点防治。

4.3.3.1.3喷药方法:对有网幕的树进行两次喷药;对剪除网幕的进行补充喷药;对幼虫破网的进行

全株喷药;对发生的疫点周围20m~30m范围的林木进行预防喷药。喷药时要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

留死角。

4.3.3.2飞机喷药

4.3.3.2.1飞防区域:主要适合于大面积片林、绿色通道和河渠路堤两侧等地带的林木。

4.3.3.2.2飞防机型:可选择R44直升机、S-300型直升机、贝尔-206直升机、蜜蜂轻型飞机、运

五型固定翼飞机、B-3105型通用飞机等。

4.3.3.2.3前期准备:GPS定位和绘制飞防作业图,选择飞防作业起降点,发布飞机防治公告。

4.3.3.2.4作业参数测定:根据不同的机型及装载喷药设备不同,测定和计算喷药时的参数。

作业参数测定公式如下:

a)每秒作业面积(h㎡)按下式计算:

/喷幅宽度()航速(msm)

每秒作业面积hm2)(

10000;

b)每架次作业面积(h㎡)按下式计算:

kg)每架次载药量(

hm2)每架次作业面积(

每公顷作业量(2)

/hmkg;

c)每架次作业时间(s)按下式计算:

hm2)每架次作业面积(kg)每架次载药量(

s)每架次作业时间(

)每秒作业面积(每秒作业面积每公顷作业量22

shmhmkg)()(/;

d)飞机喷药里程(㎞)按下式计算:

每架次喷药面积hm210000)(

km)飞机喷药里程(

喷幅宽度m1000)(;

e)每公顷喷药量(㎏/h㎡)按下式计算:

skg)每秒喷头流量的总和(10000/

/hmkg2)每公顷喷药量(

/有效喷幅()实际飞行速度(msm)。

4.3.3.2.5飞防药剂:飞防用药选择以药效较长、对环境污染小和对人畜无害的药剂为主。

4.3.3.2.6飞防条件: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