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1958-2011 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导则
LY/T 1958-2011 Guidelines for forest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
发布历史
-
2011年06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起草人:
- 崔国发、刘世荣、邢韶华、王清春、姬文元、郭宁、刘晓东、罗传文、李明阳、刘兴良、王学顺
- 出版信息:
- 页数:20页 | 字数:36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0
B60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1958—2011
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导则
Guidelinesforforestevaluation
sustainability
201
1—06一10发布
国家林业局发布
LY/T1958—20
目次
前言…………m
1范围………………·…·……·····……1
………………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指标及数据采集要求……·········l
·’‘
5评价指标基准值的分级量化和权重的确定………0
6评价指标计算………·………………一·······-8
…………······
7评价结果与分级……………一9
··
附录A(规范性附录)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指标权重评判表····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报告提纲……………·……1‘
参考文献…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省林业
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国发、刘世荣、邢韶华、王清春、姬文元、郭宁、刘晓东、罗传文、李明阳、刘兴良、
王学顺。
LY/T1958—20
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导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可持续状况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分级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594
LY/T2002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可持续状况forestsustainability
表征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林地等资源的质量状况、可利用状况以及受干扰状况,在满足人类长期
资源利用、生态效益等需求方面的特征。
32
unit
森林经营单位forestmanagement
以森林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长期从事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有明确经营范围和法人资质的经营单
位,包括林业局,林场、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
4评价指标爰数据采集要求
4.1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指标豆评价单元
森林可持续状况评价指标包括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见表1)、森林资源利用状况和森林受干扰状况
(见表2)三个方面共28个评价指标。
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包括森林的自然性、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森林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
性三个准则层,有自然度、龄组、郁闭度等15个评价指标;评价单元为森林小班;数据来源于最新森林小
班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年生长量与年采伐量的比值和成过熟林
面积比例4个指标;评价单元为森林经营单位;数据来源于森林经营单位的最新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森林受干扰状况评价指标包括病虫危害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森林火灾面积占有林地面
积比例、人为破坏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等9个评价指标;评价单元为森林经营单位;数据来源
于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或专项调查资料。
1
LY/T1958—20
表1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
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Be)类准则层(G)指标层(D。)
森林可森林资森林的自然性(B。)林分的自然性(C。)自然度(D。)
持续状况源质量状
龄组(D2)
况(Q)
森林生产力的维持能力(Bz)林分生长状况(C:)郁团度(D:)
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D-)
活立木蓄积增长率(Ds)
平均胸径(D。)
平均树高(Dt)
优势术平均高(皿)
林地质量(G)立地级(D。)
土壤厚度(D。o)
腐殖质层厚度(D.,)
土壤盂地(D1:)
森林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B+)群落结掏的完整性(o)完整度(D.:)
林丹的稳定性(Cs)优势树种组成比例(D-n)
天然更新等级(D,s)
表2森林资源利用状况和森林受干扰状况评价指标
总目标层骨目标层稚则晨(Bx)类准则层(已)指标层(D。)
森林可森林资森林资源利用有林地变化状森林覆盖率(D,。)
持续状况源利用状状况(Bt)况(Cs)
林地利用率(D。,)
况(u)
采伐利用状况年生长量与年采伐量的比值(D。a)
成过熟林面积比钶(D。,)
森林受森林受干扰状自然因素干扰病虫危害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D:。)
干扰状况况(口5)状况<o)
病虫危害的损失蓄积量比例(Dz,)
森林火灾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B:)
森林火灾损失蓄积量比例(Dz。)
气候和其他自然灾害破坏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
例(D2t)
气候和其他自然灾害破坏的森林蓄积量比例(Dzs)
人为因素干扰人为破坏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D:-)
状况(岛)^为破坏损失蓄积量比例(皿r)
^为干扰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倒(Dn)
A958--20A1
LY/T
42森林资源质量状况评价指标殛数据采集要求
421自然度(口1)
按照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差异,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划为I级、Ⅱ级、Ⅲ级、Ⅳ级
和V级。
4.22龄组(D2)
森林的龄组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确定,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
熟林。
4.23郁闭度(口3)
郁闭度是反映林分郁闭程度的指标。按照o~l来估算出森林小班的树冠垂直投影遮蔽地面的程
度,树冠垂直投影完全覆盖地面为l。
4.2.4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D4)
指单位面积上林分活立木的总蓄积量,单位是立方米每公顷(m3/hm2)。
42.5话立禾蓄积增长辜(Ds)
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林分活立木蓄积量的增长量,单位是立方米每公顷年[m。/(hm2·a)j。
426平均胸径(D6)
对林分中所有树种进行每木检尺,计算胸径的平均值,单位是厘米(era)。
4.2.7平均树高(D7)
测量林分中所有树种的平均术树高,计算其平均值,单位是米(m)。
428优势术平均高(De)
测量林分中3~5株优势木的树高,计算其平均值,单位是米(m)。
42.9立地级(风)
根据林分优势树种平均树高和林龄的关系推算,一般分为I、Ⅱ、Ⅲ、Ⅳ和V五个级别,利用森林经
营数表查得。
4.2.10土壤厚度(D。)
度,单位是厘米(cⅡ1)。
4211腐殖质层厚度(D”)
3
LY/T1958—20
4212土壤质地(D,z)
是土壤中各种颗粒的重量百分含量,按照土壤中砂粒、粉粒和粘粒三组粒级吉量的比例划分为粘
土、粘壤土、粉壤土、壤土、砂壤土和砂土。
4213完整度(D_3)
是指森林群落结构具有乔木层、下术层和活地被物层的完整程度,根据下木层和活地被物层的盖度
情况可分为完整结构、较完整结构和简单结构。下木盖度是指林下所有灌木、幼树和幼苗的总盖度,也
可用灌木盖度代替。活地被物盖度是指所有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的总盖度,也可用草本盖度代替。当
下术盖度、活地被物盖度分别大于30%时,才可称为下木层或活地被物层。
4.2.14优势树种组成比例(D、。)
是指优势树种的蓄积量或株数占所有树种蓄积量或株数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可用林分的树种
组成或未成林的混交比计算。
4215天然更新等级(D,5)
根据林地上每公顷各高度级幼苗的株数确定,划分为良好、中等和不良三个等级,
43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及数据采集要求
431森林覆盖率(D.。)
指森林经营单位内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有林地面积包括郁闭度c2以上的乔木
林、红树林和竹林的面积;
432林地利用率(D、,)
指有林地面积占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4.3.3年生长量与年采伐量的比值(D,s)
年生长量是森林经理期内蓄积净增量除以间隔期(年);年采伐量是森林经理期内总采伐量除以间
隔期(年),二者相除即得年生长量与年采伐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434成过熟林面积比倒(D.,)
指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44森林受干扰状况评价指标殛数据采集要求
4.4.1病虫危害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Da)
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统称,根据受害程度一般划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个等级。统计森林
经营单位内病虫危害中度和重度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4.4.2病虫危害的损失蓄积量比例(D2.)
指森林经营单位内重度病虫危害的森林蓄积量占有林地总蓄积量的百分比。
LY/X1958—20
443森林火灾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饿(Dn)
森林火灾根据危害程度一般划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四个等级。统计森林经营单位内森林火灾
危害中度和重度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444森林火宄损失蓄积量比例(Dn)
指森林经营单位内重度森林火灾危害的森林蓄积量占有林地总蓄积量的百分比。
4.45气候和其他自然灾害破坏的森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D:.)
指除病虫害和火灾外,由气候和其他自然灾害t如雨雪冰冻、地震、泥石流、滑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T/T 619-2005 汽车货物运输质量主要考核指标 2005-03-10
- JB/T 9158.8-1999 卧式多轴自动车床辅具 单侧切断反刀夹尺寸 1999-05-20
- JB/T 10117.5-1999 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 夹持式内锥孔顶尖 1999-08-06
- HB 6149-1988 螺旋窄带卡箍技术条件 1988-02-03
- GB/T 4324.24-1984 钨化学分析方法 铍为载带沉淀剂-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 1984-04-12
- DL/T 610-1996 200MW级锅炉运行导则 1997-02-03
- MT/T 778-1998 数值法预测矿井涌水量技术规范 1998-11-10
- SJ/T 11030-1996 电子器件用金铜及金镍钎焊料的分析方法 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铅 1996-11-20
- HB 4-119-1983 放油塞 1984-08-23
- HB 7736.5-2004 复合材料预浸料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树脂含量的测定 200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