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812-2009 寒区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规范

DB63/T 812-2009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ld Region Warm Mix Asphalt Mixture Pavement Technology"

青海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2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63/T 812-2009
标准类型
青海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7-27
实施日期
2009-09-01
发布单位/组织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青海省交通厅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

备案号:25699-2009DB63DB63

准标方地省海青

DB63/T812—2009

寒区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规范

2009-07-27发布2009-09-0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3/T812—2009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分类...................................................................................................................................................................2

5材料...................................................................................................................................................................2

6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7

7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8

8试验方法.........................................................................................................................................................11

9施工质量与检查验收.....................................................................................................................................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沥青混合料拌和技术要求..................................................15

附录C(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温拌添加剂的检测方法.........................................................................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18

附录E(规范性附录)表面活性型温拌剂技术要求..................................................................................21

附录F(规范性附录)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22

I

DB63/T812—2009

前言

本规范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由青海省交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房建宏、黄颂昌、徐安花、黄文元、刘毅强、李焕青。

本规范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II

DB63/T812—2009

寒区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寒区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分类、技术要求、设计、试验方法、施工工艺和质量验收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的公路沥青路面和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温拌沥青混合料适用

于路面工程的各沥青结构层,特别适用于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长大隧道沥青路面、薄层沥青路面、穿

过人口密集城镇沥青路面和废轮胎橡胶沥青路面的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JTGF4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J05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

指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摊铺温度和碾压温度。

3.2

温拌添加剂

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对实现沥青混合料温拌产生实质性作用的添加剂。

3.3

温拌沥青混合料

通过添加剂和工艺作用,在比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下降30~60℃的条件下,实现沥青路

面施工的沥青混合料。

3.4

正常施工

在气温高于10℃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正常施工。

3.5

低温施工

在气温低于10℃条件下进行的温拌混合料施工称为低温施工。

3.6

温拌界定温度

温拌界定温度是判断热拌沥青混合料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主要依据。出料温度低于“温拌界定温度”

的材料被认为温拌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高于“温拌界定温度”,则被认定为热拌沥青混合料。

1

DB63/T812—2009

3.7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

表面活性型温拌技术是采用物理和化学共同作用的手段,发挥温拌添加剂独特的功能,使得沥青在

拌和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分散,在沥青内部形成独特的润滑结构,很好地实现了在较低温度下的拌和及

碾压功能,从而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操作性,在完成混合料成型后,这些物理和化学添加剂并不对路

面使用性能构成负面影响的一项新型技术。

4分类

4.1温拌沥青混合料按矿料级配分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沥青混合料、开级配

排水式磨耗层沥青混合料、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半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开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

4.2温拌沥青混合料按所用集料粒径不同分为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三种规格。

5材料

5.1温拌添加剂

表面活性型温拌添加剂分为I型和II型两种,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有关添加剂的胺值和固含量的检

测方法,详见规范附录C。为确保添加剂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添加剂必须在密闭容器中避光保存。使用

前添加剂溶液必须保持均匀状态,没有悬浮物和沉淀物。

表1表面活性型添加剂技术要求

类型PH值胺值(mg/g)固含量(%)

I型7.5±1170~230≥设计值

II型9.5±1400~560≥设计值

温拌添加剂设计固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P

r%……………………(5.1)

Rd=×100

Pa

式中:

Rd———设计添加剂固含量,%;

Pr———活性成分残留量(相对沥青用量),在0.45%~0.70%范围内,%;

Pa———温拌添加剂的用量与沥青用量的比例,推荐值为5%。但最高比例不宜超过10%。

5.2沥青

5.2.1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SBS改性沥青应符合表3的要求,SBR改性沥青应符

合表4的要求。

2

DB63/T812—2009

表2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沥青标号

指标单位等级试验方法

110号90号70号

针入度(25℃,5s,100g)0.1mm100~12080~10060~80T0604

A-1.5~+1.0

针入度指数PI,≥T0604

B-1.8~+1.0

A434546

软化点(R&B),≥℃B424344T0606

C414243

60℃动力粘度,≥Pa.sA120160180T0620

A402020

10℃延度,≥cm

B301515

T0605

A/B100

15℃延度,≥cm

C605040

A2.2

蜡含量(蒸馏法),≤%B3.0T0615

C4.5

闪点,≥℃230245260T0611

溶解度,≥%99.5T0607

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

TFOT(或RTFOT)后

质量变化,≤%±0.8

A555761

残留针入度比,≥%B525458T0604

C485054

残留延度(10℃),A1086

cmT0605

≥B864

残留延度(15℃),

cmC302015T0605

3

DB63/T812—2009

表3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指标单位试验方法

I-BI-CI-D

针入度(100g,5s,25℃)0.1mm80~10060~8040~60T0604

针入度指数PI,≥-0.8-0.40T0604

5℃延度,5cm/min,≥cm403020T0605

软化点,≥℃505560T0606

135℃运动粘度,≤Pa·s3T0625

闪点,≥℃230230230T0611

溶解度,≥%999999T0607

贮存顶部、底部软化点差℃≤2.5≤2.5≤2.5T0661

稳定性顶部、底部软化点平均值与

℃≤8.0≤8.0≤8.0—

离析原样沥青软化点差

弹性恢复(25℃),≥%606575T0662

质量变化%±1.0±1.0±1.0T0609

RTFOT

针入度比,≥%556065T0604

后残留物

5℃延度,≥cm252015T0605

表4SBR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技术指标

指标单位试验方法

II-AII-BII-C

针入度(100g,5s,25℃)0.1mm≥10080~10060~80T0604

针入度指数PI,≥-1.0-0.8-0.6T0604

5℃延度,5cm/min,≥cm605040T0605

软化点,≥℃454850T0606

135℃运动粘度,≤Pa·s3T0625

闪点,≥℃230230230T0611

溶解度,≥%999999T0607

质量变化%±1.0±1.0±1.0T0609

RTFOT

针入度比,≥%505560T0604

后残留物

5℃延度,≥cm302010T0605

5.2.2若选用其他天然沥青、橡胶沥青等高粘度胶结料,应满足其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

5.3集料

5.3.1粗集料

4

DB63/T812—2009

生产温拌沥青混合料时,不宜采用多孔性或内部吸水性强的集料。粗集料质量技术满足表5的要求。

表5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

指标单位其他等级公路试验方法

表面层其他层次

石料压碎值≤%262830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283035T0317

表观相对密度≥t/m32.602.502.45T0304

吸水率≤%2.03.03.0T0304

坚固性≤%1212-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151820

其中粒径大于9.5mm≤%1215-T0312

其中粒径小于9.5mm≤%1820-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111T0310

软石含量≤%355T0320

雨量气候区年降雨量(mm)

粗集料的磨潮湿区>100040--

光值PSV湿润区1000~50040--T0321

不小于半干区500~25038--

干旱区<25036--

雨量气候区年降雨量(mm)

粗集料与沥潮湿区>1000544

青的粘附性湿润区1000~500级444T0616

不小于半干区500~250433

干旱区<250333

5.3.2细集料

5.3.2.1细集料可以采用机制砂、洁净的天然砂、石屑等。

5.3.2.2细集料应该满足表6的技术要求。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

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mm~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mm~2.36mm或0mm~0.15mm)

表示。

表6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项目单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它等级公路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2.502.45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

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5T0333

砂当量不小于%6050T0334

亚甲蓝值不大于g/kg25-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

5.3.2.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宜将细集料分为0mm~3mm和3mm~5mm两档组合使用。

5.3.2.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宜采用机制砂。当使用天然砂时,天然砂的用量不

应超过矿料总量的10%,天然砂级配应满足表7的要求。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