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5155-2024 城镇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标准
DB22/T 5155-2024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cement stabilized gravel base layers in urban roads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8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ofcementstabilitycrushedstonebase
forurbanroads
DB22/T5155-2024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4年2月26日
2024·长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通告
第644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城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等5项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告
现批准《城市照明工程技术标准》《城市中小跨径无伸缩缝梁
桥技术标准》《城镇人行天桥设计标准》《城镇道路沥青路面裂缝
养护技术标准》《城镇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技术标准》为吉林省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依次为:DB22/T5151―2024、DB22/T
5152―2024、DB22/T5153―2024、DB22/T5154―2024、DB22/
T5155―2024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4年2月26日
前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2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设〔2022〕
8号)的要求,编制组会同有关单位,经过调查研究、理论分析,
总结实践经验,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结合我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
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材
料;5设计;6施工;7质量检查及验收。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具体技术内
容的解释由长春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
时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
址:长春市宽城区贵阳街287号建设大厦,邮编:130051,Email:
jljsbz@126.com),供以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长春建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春建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孙志伟王龙姜凤霞解晓光
陈昭陈世达赵光涛钱成会
金玉佳范兴辉张大盈刘畅
郭立东魏利德徐小兵徐瑞博
王长伟邹丽丽唐似秘郑帅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毅陶乐然马根华崔玉磊
安曙浩栾海刘忠根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4
3基本规定......................................................................................5
4材料..............................................................................................6
4.1一般规定.............................................................................6
4.2水泥.....................................................................................6
4.3水.........................................................................................6
4.4粗集料.................................................................................7
4.5细集料.................................................................................8
4.6集料分档.............................................................................9
5设计............................................................................................10
5.1一般规定...........................................................................10
5.2结构组合...........................................................................10
5.3级配范围............................................................................11
5.4设计强度...........................................................................12
5.5目标配合比.......................................................................13
5.6性能验证...........................................................................15
5.7生产配合比与生产控制参数...........................................16
6施工............................................................................................18
6.1一般规定...........................................................................18
6.2试验路段...........................................................................19
6.3混合料生产.......................................................................21
6.4混合料运输.......................................................................22
6.5混合料摊铺.......................................................................23
6.6混合料碾压.......................................................................24
6.7局部路段人工摊铺...........................................................26
6.8层间处理...........................................................................27
6.9拥包与裂缝的处理...........................................................28
6.10养生.................................................................................28
6.11交通管制.........................................................................29
7质量检查及验收........................................................................30
7.1一般规定...........................................................................30
7.2质量检查...........................................................................30
7.3质量验收...........................................................................33
附录A水泥稳定碎石室内振动拌和试验方法...........................35
附录B水泥稳定碎石压实标准的确定(振动法)...................38
附录C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离析性能试验与评价方法...............42
附录D水泥稳定碎石圆柱形试件振动成型法...........................45
附录E水泥稳定碎石压实质量无损检测与评价方法...............49
附录F水泥稳定碎石板体刚度均匀性无损检测与评价方法...53
本标准用词说明..............................................................................56
引用标准名录..................................................................................57
附:条文说明..................................................................................59
1总则
1.0.1为适应城镇道路建设需求,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统一水泥
稳定碎石基层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及养护的各等级城镇道路水泥稳定
碎石基层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粗集料coarseaggregate
粗集料是指粒径不小于4.75mm的颗粒料,包括碎石、砾石、
矿渣和固废材料等。
2.1.2细集料fineaggregate
细集料是指粒径小于4.75mm的颗粒料,包括石屑、机制砂和
天然砂等。
2.1.3石屑screenings
采石场加工碎石时通过最小筛孔(通常为2.36mm或4.75mm)
的筛下部分。
2.1.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cementstabilizedcrushedstonebase
以水泥为结合料通过加水与碎石共同拌和形成的混合料,并采
用适当的机械摊铺在沥青面层以下路基顶层以上,碾压成型的道路
承重层。
2.1.5静压法配合比设计mixratiodesignbystaticpressuremethod
采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压实标准和静压法成型无侧限强度试件
的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方法。
2.1.6振动法配合比设计mixratiodesignbyvibrationmethod
采用振动拌和混合料、振动压实确定压实标准和振动成型无侧
限强度试件的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方法。
2.1.7水泥剂量cementdose
水泥质量占全部被稳定材料质量(不包含水泥质量)的百分率。
2.1.8设计水泥剂量designcementdose
所建项目设计文件中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掺加的水泥
剂量。
2.1.9施工控制水泥剂量constructioncontrolcementdose
综合考虑满足目标配合比、性能验证、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
求的最佳剂量和施工损耗后确定的实际掺加水泥剂量。
2
2.1.10压实度degreeofcompaction
基层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室内试验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以
百分率表示。
2.1.11离析系数segregationcoefficient
混合料离析试验中集料堆积直径与堆积高度的比值,以参数L
表示。
2.1.12干缩系数coefficientofshrinkage
水泥稳定碎石规定龄期梁形试件失水收缩应变与失水率的比
值,即单位失水率下的干缩应变。
2.1.13冻融残留抗压强度比residualcompressivestrengthratio
水泥稳定碎石冻融循环后的抗压强度与未冻融的标准抗压强
度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1.14变形模量modulusofdeformation
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求得的压缩性指标,即在部分侧限条件下,
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的比值,缩略语为Evd。
2.1.15强度容许延迟时间strengthpermitteddelaytime
在满足设计强度标准下,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后至碾压成型前所
容许的最大时间间隔。
2.1.16碾压遍数rollercompactiontimes
压路机沿相同或相近轮迹往返各1次,称为碾压1遍,并以此
方式计算的碾压次数。
2.1.17施工容许延迟时间constructionpermitteddelaytime
取水泥的初凝时间和强度容许时间的最小值。
3
2.2符号
K——压实度;
wopt——最佳含水量;
ρmax——混合料最大干密度;
PFWD——便携式落锤弯沉仪;
Evd——变形模量;
P——冲刷质量损失率;
BDR——冻融残留抗压强度比;
ad——干缩系数;
qd——设计水泥剂量;
qopt——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水泥剂量;
qctr——施工控制水泥剂量;
Rd——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值;
0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
Rd——
σ——标准差。
4
3基本规定
3.0.1城镇道路等级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
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3.0.2城镇道路路面结构承载层,应采用基层和底基层双层结构组
合设计。
3.0.3基层、底基层的材料类型和结构组合,需根据区域内材料供
应情况、交通量、荷载预测结果和结构验算确定。
3.0.4基层、底基层使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应取样进行质量检
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代替现
场检测。
3.0.5集料粒径规格控制应采用方孔筛。不同料源、品种、规格的
集料应分别堆放。
3.0.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按照原材
料检验、目标配合比、性能验证、生产配合比和施工参数确定五部
分内容进行。
5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生产能力和品控体系应满足现行行
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4.1.2在原材料质量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
材料试验。
4.2水泥
4.2.1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
以及受潮结块的水泥。
4.2.2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初凝时间不应小于3h,终凝时间
不应小于6h,且不应大于10h。
4.2.3在确定水泥料源时,应对水泥的质量进行检测,采用散装水泥
时,水泥的出炉天数应大于7d,且各项技术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4.2.4夏季作业时,水泥的温度不应高于50℃。
4.2.5水泥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表4.2.5水泥的技术要求
强度细度比表面积抗折强度(MPa)抗压强度(MPa)
2安定性
等级(%)(m/kg)3d28d3d28d
42.5≤10≥300合格≥3.5≥6.5≥17≥42.5
试验
T0502T0504T0505T0506
方法
4.3水
4.3.1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和、养生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
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4.3.2使用非饮用水进行拌和和养生时,应进行水质检验,其技术
6
指标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非饮用水技术要求
项次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1PH值≥4.5
2CI¯含量(mg/L)≤3500
3SO4¯含量(mg/L)≤2700
4碱含量(mg/L)≤1500
JGJ63
5可溶物含量(mg/L)≤10000
6不溶物含量(mg/L)≤5000
不应有漂浮的油脂和泡沫及
7其他杂质
明显的颜色和异味
4.3.3未经处理检测达标的工业废水、污水和沼泽水不得使用。
4.4粗集料
4.4.1水泥稳定碎石粗集料应采用硬质石料轧制,母岩抗压强度不
应小于80MPa,表观密度不应小于2500kg/m3;当采用石灰岩时,
母岩的抗压强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60MPa。
4.4.2用于破碎的原石粒径不应小于破碎后碎石公称最大粒径的
3倍,碎石中不应有土块、植物等杂质。
4.4.3对快速路和主干路基层用碎石,粗集料破碎的二破工艺应采
用反击或圆锥式破碎设备加工,并宜配备除尘系统,颗粒形状应具
有棱角。
4.4.4粗集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4.4要求。
表4.4.4粗集料技术要求
快速路、次干路、
指标层位试验方法
主干路支路
表观相对密度基层、底基层≥2.50≥2.50T0304/T0308
基层≤26≤28
压碎值(%)T0316
底基层≤28≤32
7
续表4.4.4
快速路、次干路、
指标层位试验方法
主干路支路
针片状含量基层≤16≤22
T0312
(%)底基层≤20≤24
基层≤1.5≤2.5
粉尘含量(%)T0310
底基层≤2.0≤3.0
基层≤2≤5
软石含量(%)T0320
底基层≤3≤7
注:试验方法见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
4.4.5粗集料应采用不少于3个等级公称粒径备料。推荐分级为
5mm~10mm、10mm~20mm、20mm~30mm三种规格,各规格集
料宜出自同一石场。粗集料各档规格应符合表4.4.5的要求。
表4.4.5粗集料规格要求
工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公称
规格%
粒径粒径
名称
(mm)37.531.526.519.013.29.54.752.36(mm)
G120~3010090~100—0~100~5———19~31.5
G220~25—10090~1000~100~5———19~26.5
G315~25—10090~100—0~100~5——13.2~26.5
G415~20——10090~1000~100~5——13.2~19
G510~20——10090~100—0~100~5—9.5~19
G610~15———10090~1000~100~5—9.5~13.2
G75~15———10090~10040~700~100~54.75~13.2
G85~10————10090~1000~100~54.75~9.5
4.4.6快速路和主干路基层的粗集料宜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以
满足控制级配变异的要求。
4.5细集料
8
4.5.1水泥稳定碎石细集料可采用石屑或机制砂,快速路和主干路
基层宜采用石灰岩加工的细集料。
4.5.2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技术要求应满足表
4.5.2的要求。
表4.5.2细集料技术要求
表观塑性有机质硫酸盐
项目级配砂当量
相对密度指数含量含量
技术要求满足设计要求≥2.500≤15%≤2%≤0.25%≥55%
试验方法T0327T0328T0118T0336T0341T0334
注:1塑性指数为不大于0.075mm颗粒的塑性指数;
2试验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执行。
4.5.3细集料宜采用3mm~5mm和0mm~3mm两档备料,当条件
不具备时,可采用0mm~5mm一档备料,规格满足表4.5.3的要求。
表4.5.3细集料规格要求
工程粒下列筛孔(mm)的通过率(%)
规格
径(mm)9.54.752.361.180.30.075
XG13~510090~1000~150~5——
XG20~3—10090~100—15~405~15
XG30~510090~10060~90—15~305~20
4.6集料分档
4.6.1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基层和底基层的混合料,应由不少于
4种规格的集料掺配而成。
4.6.2基层、底基层集料分档应按表4.6.2的技术要求。
表4.6.2集料分档要求
层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基层≥5≥4≥4
底基层≥4≥4≥3
注:快速路和主干路水泥稳定碎石的细集料应分两档备料,分别满足XG1和
XG2细集料级配要求。
9
5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水泥稳定碎石的结构组合设计不仅要考虑力学性能,还要考
虑摊铺碾压的工艺,减少层间联接、养生次数和提高施工效率。
5.1.2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应按城镇道路等级,选择技术、经
济合理的级配类型。
5.2结构组合
5.2.1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大厚度摊铺时,不同道路等级的结
构组合可按表5.2.1选用,单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50mm。
表5.2.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结构组合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基层(mm)350~250300~200300~200250~150
底基层(mm)300~200300~200250~150200~150
5.2.2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常规摊铺时,不同道路等级的结构
组合可按表5.2.2选用,单层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200mm。
表5.2.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结构组合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基层(mm)450~250400~200350~200300~200
底基层(mm)200~150200~150200~150200~150
5.2.3城镇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层底拉应力为指标,验算各
层疲劳开裂寿命,验算结果应满足要求。验算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的相关规定执行。
5.2.4本标准未规定的设计指标与结构设计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
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的相关规定执行。
10
5.3级配范围
5.3.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混合料宜采用同一级配,当条件
不容许时,也可采用不同级配。
5.3.2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规格、品质和结合料品种发生变化时,
应重新进行材料组成设计。
5.3.3快速路、主干路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粒径为31.5mm,公称最
大粒径为26.5mm;次干路、支路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粒径为37.5mm,
公称最大粒径为31.5mm,级配范围应符合表5.3.3的要求。
表5.3.3水泥稳定碎石推荐级配范围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筛孔尺寸
基层(%)底基层(%)基层(%)底基层(%)
(mm)
C-S-1C-S-2C-S-3C-S-4
37.5100100100100
31.510010010090~100
26.590~10090~10095~100-
1982~8672~8983~9867~90
1673~79-72~92-
13.265~72-61~83-
9.553~6247~6747~7145~68
4.7535~4529~4930~5029~50
2.3622~3117~3517~3618~38
1.1813~22-10~26-
0.68~158~227~198~22
0.35~10-5~14-
0.153~7-3~10-
0.0752~50~72~70~7
11
5.4设计强度
5.4.1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宜采取控制原材料品质、优化级配设计和优
化设计方法等提升措施,不宜把增加水泥剂量作为提高强度唯一措施。
5.4.2快速路、主干路基层配合比宜采用振动法,当条件不具备时
也可采用静压法。
5.4.3室内振动拌和试验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振动压实的方法见
附录B,振动成型无侧限强度试件的方法见本标准附录D。
5.4.4次干路和支路基层配合比宜采用静压法,具体试验方法应按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
执行。
5.4.5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1,试件的直径和
高度均为150mm;试件高度误差控制在-1.0mm~2.0mm。
5.4.6采用静压法和振动法配合比设计时,7d无侧限抗压强度Rd
应满足表5.4.6的规定。
表5.4.6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
结构层
方法压实度抗压强度压实度抗压强度压实度抗压强度
(%)(MPa)(%)(MPa)(%)(MPa)
基层≥985.0~7.0≥984.0~6.0≥973.0~5.0
静压法
底基层≥974.0~6.0≥973.5~5.0≥963.0~4.0
基层≥985.5~7.5≥984.5~6.5≥973.5~5.5
振动法
底基层≥974.5~6.5≥974.0~5.5≥963.5~4.5
5.4.7强度试验时,平行试件的最少数量应符合表5.4.7的规定,
强度的变异系数大于表中规定值时,应重新试验或增加试件数量。
表5.4.7平行试件的最少试件数量
变异系数要求
材料类型
≤10%10%~15%15%~20%
中粒材料6913
粗粒材料-913
12
应根据强度试验结果,抗压强度代表值0按式计算。
5.4.8Rd5.4.8
0
d−=aCZRRv)1(*(5.4.8)
式中:
0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
Rd——7dMPa
R——抗压强度平均值,MPa;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快
速路、主干路,取保证率95%,Za=1.645;次干路、支路,取保证
率90%,Za=1.282;
Cv——强度变异系数,%。
5.4.9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3σ原则剔除异常数据,且同一组试
验样本异常值不应多于2个。
0
5.4.10强度代表值Rd应不小于强度标准值Rd,强度判别满足公
式5.4.10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0≥
RdRd(5.4.10)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H 0041-1991 无铅车用汽油 1991-03-27
- JB 5118-1991 农用污水污物潜水电泵型式与基本参数 1991-05-18
- QB 1116.2-1991 仪器灯泡 仪器卤钨泡 1991-06-04
- SH 0039-1990 工业凡士林 1991-03-26
- QB 1091-1991 地毯在动态负载下厚度减少的试验方法 1991-06-04
- JC 443-1991 纸面石膏板护面纸板 1991-09-20
- JB 9322-1991 封闭轨积放式悬挂输送机技术条件 1991-07-03
- JB 5205-1991 石材加工用金刚石磨具 1991-06-22
- QB 1207-1991 民族弦鸣乐器通用技术条件 1991-07-03
- JB 5204-1991 碳化硅脱氧剂化学分析方法 199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