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 000)

DB41/T 2431-2023 Risk Survey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Key Areas of Geological Hazards (1:10,000)

河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7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41/T 2431-2023
标准类型
河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6-06
实施日期
2023-09-05
发布单位/组织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7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4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

(1:10000)

2023-06-06发布2023-09-05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431—2023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设计书编写.........................................................................3

6调查内容...........................................................................3

7调查方法...........................................................................8

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9

9数据库建设与成果编制..............................................................10

10项目验收.........................................................................11

附录A(资料性)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13

附录B(资料性)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14

附录C(规范性)规定符号图示........................................................15

附录D(资料性)设计书编写提纲(样式)..............................................17

附录E(规范性)野外记录及调查表(样式)............................................18

附录F(资料性)地质灾害分类........................................................44

附录G(资料性)土的类型与结构......................................................48

附录H(资料性)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49

附录I(资料性)岩体结构类型划分....................................................50

附录J(资料性)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51

附录K(资料性)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52

附录L(资料性)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55

附录M(资料性)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57

附录N(资料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59

附录O(资料性)成果报告提纲(样式)................................................66

附录P(资料性)数据库建设报告提纲(样式)..........................................68

附录Q(规范性)附图附件编制........................................................69

I

DB41/T243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监测和国土整治院、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第五地质勘查院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婧、张青锁、姚帅、王继华、王现国、乔欣欣、方茜娟、翟文建、徐郅杰、

黄丹峰、狄艳松、郑光明、任军旗、崔剑、刘登飞、郭振、杨小双、刘科伟、高寒、王玺、高鹏程、吴

继臣、吕志涛、王晨、叶琳、李中明、张煦、常珂、周瑞平、李晓玲、王婧、胡滨、李华、田东升、潘

小雨。

DB41/T2431—2023

引言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位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

地质灾害多发。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山区丘陵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50000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等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往工作精度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要求,需开展重点区域1:1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

为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为规范和指导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文件。

III

DB41/T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000)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10000)的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数据库建设与成果编制、项目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32864—201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50112—201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0220—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61—2014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JGJ/T87建筑工程地质勘查与取样技术规程

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点区域

具有发生或者引发地质灾害条件的乡镇或城镇及重大建设工程、人口聚集等地区。

3.2

孕灾地质条件

地质灾害孕育、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岩组、易崩易滑地层、斜坡结构、软弱层、

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冰碛物、冰川冰湖、地形坡度、植

被覆盖率、人类活动程度等要素。

3.3

易崩易滑地层

对形成崩塌、滑坡控制性较强的岩层、土层或岩土体组合。

3.4

地质灾害成灾模式

1

DB41/T2431—2023

形成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组合关系、演化规律及其造成危害的典型方式。

3.5

地质灾害易发性

一定区域内由孕灾地质条件控制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

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一定区域内某一时间段发生特定规模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7

承灾体

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等。

3.8

易损性

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3.9

地质灾害风险

在一定区域和时期内,各类承灾体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

3.10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根据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判断风险分析结果对影响区的重要程度或影响程度。

4基本要求

4.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工作优先部署在地质灾害发育密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地区。

4.2收集利用调查区及周边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等已有成果资

料,结合遥感解译成果,初步分析总结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和成灾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野外踏勘。

4.3遥感解译应编制地质环境条件解译图,在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可用遥感调查等手段代替部分地

面调查工作。

4.4调查区应按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调查区分级

见表1。地质灾害危害等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见附录A。

表1调查区分级表

危害对象等级

调查区分级

一级二级三级

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地质环境条件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复杂程度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

4.5工作量采取不平均布设网格方法,应结合承灾体分布特征开展目标地质体调查。工作量基本定额参

见表2。

2

DB41/T2431—2023

表2每百平方千米调查区主要工作量基本定额表

工作量

工作内容单位

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

1:10000地质灾害测量km21000

地质灾害测量

1:2000地质灾害测量km20~20100

观测点点200~500500~1000

实测剖面km0~105~20

钻探m0~1000~200

岩土样组0~800~160

4.6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数字化填图方式。加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激光雷达测量(LiDAR)、

无人机航拍等技术综合应用。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方法及适用范围见附录B。

4.7一般调查区应采用1:1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斜坡单元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

查评价;重点调查区应采用实测1:2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单体斜坡开展地质灾害

风险调查评价。斜坡单元宜采用汇水盆地与河网沟谷结合的方法进行剖分,单元范围根据地形切割和地

质灾害发育程度确定。单体地质灾害调查点和勘查点应分别开展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价。

4.8野外调查定位上图精度误差应小于2mm,应勾绘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长

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低于上图精度的用规定符号表示,规定符号等内容按附录C规定执行。

4.9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空间数据库,按照不同调查比例尺编制图件,提交风险调查评价成果。

5设计书编写

5.1充分收集调查区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防灾减灾工作需求和发展规划,

开展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

5.2开展遥感初步解译和野外踏勘,掌握工作条件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5.3设计书应做到任务明确,工作部署合理,依据充分,技术方法适用可行,经费预算合理,文字简明

扼要、重点突出。

5.4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技术路线和工作进度安排,明确需要重点解决

的问题以及综合研究内容,落实具体实物工作量,阐明部署依据,确定量化可考核的预期成果等。

5.5应附必要的附图、附表。设计书编写提纲参照附录D编写。

6调查内容

6.1基本规定

6.1.1重点对地质灾害及隐患、孕灾地质条件和承灾体进行调查,在满足调查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兼顾

其他地质调查内容。野外记录内容及相关调查内容按附录E规定执行。

6.1.2调查内容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地质灾害分类见附录F。

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6.2.1地形地貌

3

DB41/T2431—2023

6.2.1.1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遥感影像及地形条件,确定调查区地貌单元的形态、成因、类型,

分析斜坡的高度、坡度、坡向等特征。

6.2.1.2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重点调查各种成因的微地貌,包括:斜坡形态、类型、

结构、坡度、坡向,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分析微地貌组合特征(负

地形、凹型坡、台坎等)、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6.2.1.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建筑物、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

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

6.2.2地质构造

6.2.2.1系统梳理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及构造应力应变场背景特征,结合高精度遥

感数据,初步解译调查区内主要断裂、褶皱、大型节理等,分析其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性作用。

6.2.2.2加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球物理等资料分析,调查评价区域性活动断裂的位置、规模、

活动性、活动方式、强度等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评估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6.2.2.3选择断裂破碎带、断裂交汇带、褶皱转折端等对地质灾害控制性较强的构造部位开展成灾模

式研究。

6.2.3工程地质岩组

6.2.3.1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

试分析土体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土的类型与结构见附录G。

6.2.3.2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性组合、岩体结构、节理裂隙、岩组界

线、强度特性等内容。

6.2.3.3划分工程地质岩组类型,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2.4斜坡结构

6.2.4.1以斜坡单元开展调查工作,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响区域,初步划分易产生地

质灾害的斜坡区段。

6.2.4.2调查应以实地测量为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隐患区段按照不小于1:2000比例尺开

展工程地质测绘,适当实施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编制相关图件。

6.2.4.3编制调查区斜坡结构类型分区图,斜坡结构类型划分参见附录H。

6.2.5地表水与地下水

6.2.5.1以资料收集为主,核查地表水流量、历史最高洪水位、水位波动幅度、入渗条件、冲刷强度

及流通情况,分析水流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效应。

6.2.5.2核查调查区地下水基本特征和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流量、泉点、地下水

溢出带、斜坡潮湿带、含水层、隔水层等,分析地下水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

6.2.6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

6.2.6.1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多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最大降雨量等资料,核查已发生地质灾害

的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值和临界降雨量值。

6.2.6.2结合遥感解译,开展植被调查,确定植被类型、覆盖率,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面调

查重点关注马刀树和醉汉林等现象。

6.2.6.3收集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分析其与地质灾害的互馈作用。

4

DB41/T2431—2023

6.2.7人类工程活动

6.2.7.1调查切坡、加载、开挖、振动、灌溉、排污、抽排地下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对斜坡的扰动情况。

6.2.7.2调查矿山开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6.2.7.3调查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类型、数量、修建年份、主要作用、运维情况及防治效果等。

6.2.8易崩易滑地层

6.2.8.1在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类比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区易崩易滑地层。

6.2.8.2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获取物理力学参数。

6.2.8.3分析易崩易滑地层形成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等。

6.2.9软弱层

6.2.9.1调查工程地质岩组易软化、易压缩、易流变、易碎裂、易崩解等特性。

6.2.9.2土样主要测试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含水量、液限、塑限等。岩样主要测试抗剪强

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膨胀率、耐崩解性指数、块体密度、吸水率等。

6.2.9.3分析受软弱层控制的斜坡可能形成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及影响范围等。

6.2.10岩体结构

6.2.10.1调查岩体结构面类型、产状、密度、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物、交切关系、软弱夹

层等特征。

6.2.10.2划分岩体结构类型,确定控制结构面,分析岩体稳定性及发展趋势,评价发生崩塌、滑坡等

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岩体结构类型参见附录I。

6.2.11风化程度

6.2.11.1开展岩体风化程度调查。划分标准参见附录J。

6.2.11.2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差异风化特征及风化裂隙的长度、宽度、填充、密度、交

切关系等,分析岩体风化程度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6.2.12沟谷特征

6.2.12.1调查沟谷形态、规模、发育阶段,及沟谷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风化程度、松散堆积

物、水文特征等,分析形成泥石流物源及水动力特征。

6.2.12.2调查沟口堆积物的成分、厚度、分布范围、形态特征及不同时期堆积物的组合关系,判断泥

石流的活动性。

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6.3.1黄土地区

6.3.1.1调查黄土成分、厚度、时代、节理裂隙、落水洞等特征,评价黄土湿陷性及稳定性。

6.3.1.2调查斜坡结构类型、下伏地层岩性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分析斜坡变形方式、扩展形式及

成灾规律,总结地质灾害成灾模式。

6.3.2岩溶地区

6.3.2.1调查溶隙、岩溶堆积体、溶洞、岩溶塌陷坑、土洞、溶蚀凹槽、地下水位变化带、泉、溢出带、

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发育特征,分析产生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变形方式、稳定性和影响范围等。

5

DB41/T2431—2023

6.3.2.2调查岩层结构类型,重点调查由上部为碳酸盐岩和下部为含煤地层、泥页岩、石膏等软弱地层

构成的斜坡,分析采矿、切坡、蓄水等工程活动的致灾作用。

6.3.3采空区

6.3.1.1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访问,了解矿层埋藏条件、开采工艺、开采时间等,调查塌陷特征、地

表建筑物损毁情况。

6.3.1.2查明上覆地层的岩性、分布、厚度、产状及物理力学性质。

6.3.1.3必要时辅以物探、钻探和地表变形监测,查明采空区、地面变形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变形特

征。

6.3.4膨胀土地区

6.3.1.4调查膨胀土的时代、成因、岩性、厚度、裂隙发育及分布规律等,测试矿物成分、膨胀收缩

系数,判定膨胀潜势,按强、中、弱三个等级进行分类分区,分析膨胀土胀缩作用对形成地质灾害的影

响。膨胀潜势分类按GB50112—2013中4.3.4规定执行。

6.3.1.5调查地表水和地下水对膨胀土的软化作用,分析膨胀土软弱层斜坡的致灾效应。

6.3.5软土地区

6.3.1.6调查软土的时代、成因、岩性、物质组成、厚度、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测试压缩性、渗透

性与流变性等特征,分析软土的压缩变形、侧向扩展变形对形成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作用。

6.3.1.7调查软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下水特征,总结地质灾害形成机理。

6.4地质灾害调查

6.4.1滑坡调查

6.4.1.1调查滑坡的类型、规模、形态、活动状态、运动形式、边界条件、活动历史、致灾范围等基

本特征;调查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斜坡结构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

6.4.1.2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成灾模式及其危害性。

6.4.1.3滑坡调查、测绘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的7.2~7.5规定执行。滑坡勘查按GB/T32864

规定执行。

6.4.2崩塌调查

6.4.2.1调查崩塌的类型、分布高程、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

积区;调查崩塌发生斜坡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软弱层、节理裂隙、风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等。

6.4.2.2分析崩塌诱发因素、崩落路径、形成机理、成灾模式及其危害性。

6.4.2.3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按DZ/T0261—2014中的8.1~8.3规定执行。

6.4.3泥石流调查

6.4.3.1调查泥石流的类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储量、沟口扇形地特征、水动力条件、活动状态、

活动历史、堵塞程度、致灾对象、防治情况等;查明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基本特征。

6.4.3.2分析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途径、一次冲出方量等,评价泥石流的易发性、危险性和危害性。

6.4.3.3泥石流调查、测绘其他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的9.1~9.3规定执行,勘查要求按DZ/T

0220—2006相关要求执行。

6.4.4地面塌陷调查

6

DB41/T2431—2023

6.4.4.1调查岩溶塌陷区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防治措施等,统计塌陷坑数量,描述

塌陷坑几何特征、产状,性质等。

6.4.4.2调查采空塌陷区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防治

措施等,调查塌陷区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关系等。

6.4.4.3调查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形地貌、规模、活动状态、变形历史、致灾范围、防治措施等,描述塌

陷坑几何特征、产状,性质、空间展布特征等。

6.4.5地裂缝调查

6.4.5.1调查地裂缝的类型、规模、发生时间、活动状态、致灾范围等,分析地裂缝灾害的成因机理、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6.4.5.2调查地裂缝的几何特征、产状、性质、空间展布特征、变形迹象及变形历史、危害程度等。

6.4.6地面沉降调查

6.4.6.1调查地面沉降区第四纪覆盖层土质及厚度、地下水基本特征及水位变化、水文地质结构等。

6.4.6.2调查分析地面沉降区面积、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开采情况、地表变形、诱发因素、

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等。

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6.5.1在调查分析孕灾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形成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采用遥感、工程地质类比、

测绘、勘查和测试等手段,综合分析圈定地质灾害隐患位置或范围。

6.5.2调查滑坡、崩塌隐患所处区域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层、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节理裂

隙、地下水、变形特征、形成因素、威胁范围等,分析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按附录

J执行。

6.5.3调查泥石流隐患区域松散堆积物储量、沟道特征、水动力条件、堵塞程度、堆积扇特征、一次

冲出方量和威胁对象等,分析泥石流隐患的活动性。

6.5.4调查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所处区域微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土地利用现状、人类工程

活动、威胁对象,查明其成因类型、扩展方式、影响范围等,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

6.5.5重要、典型地质灾害隐患测绘、勘查相关内容按DZ/T0261—2014中的10.3、10.4规定执行。

6.5.6加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隐患和灾害链调查,重点调查微地貌特征、历史变形破坏迹象、控制性

边界条件、威胁对象等,分析灾害体变形特征及链生效应、可能的运动路径、潜在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

等。

6.6承灾体调查

6.6.1调查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内危害对象,调查内容见表3。

6.6.2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应补充调查承灾体的属性特征信息,如人员的结构特征、房屋的建筑

类型等。单体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见附录D中表D.12。

表3承灾体调查内容

序号承灾体调查内容

1人员人口数量和人员结构。

2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活设施、通信设施等财产。

3大规模工程活动大规模切坡、加载、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开发、交通建设等工程活动。

7

DB41/T2431—2023

7调查方法

7.1资料收集与分析

7.1.1收集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及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气象、水文、地质、规划等资料。

7.1.2充分利用已有成果,初步分析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形成条件与诱发因素。

7.1.3通过综合分析,结合遥感解译,进行预编图。

7.2遥感调查

7.2.1选择适当的遥感技术方法,开展孕灾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隐患、承灾体遥感调查,初步圈定

地表变形区、地质灾害隐患和主要承灾体。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见附录K。

7.2.2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1m的多光谱遥感数据或优于30m的雷达数据。应用最新影像数据,云、

雪等覆盖率不宜大于5%,选择地震、强降雨等对地质环境有较大影响事件之后的影像数据。

7.2.3解译出图斑面积大于4mm2的地质灾害和长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低于解译精度的应按规定

符号表示。解译界线与影像误差不应大于2mm。

7.2.4野外核查内容见附录L中L.2.5,确认后统一纳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遥感解译及野

外核查按表E.1填写相关内容。

7.2.5遥感解译成果报告应包括遥感数据情况、解译方法、解译结果等内容,并附相应的图件。

7.3地面调查

7.3.1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应根据斜坡单元布设不同间距的观测路线。路线布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

为辅,路线通过的环境地质界线应有观测点控制。

7.3.2一般调查区调查路线与观测点的密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危害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地质

灾害点的密度合理布置。调查点数要求参照表2。

7.3.3重点调查区采用不低于1:2000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区内斜坡按表E.5填写。调查点数要求

参照表2。

7.3.4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1:1000~1:500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

7.3.5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原则上滑坡调查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崩塌调查点定在崩塌(危岩体)

前缘,泥石流调查点定在堆积扇扇顶,地面塌陷调查点定在塌陷坑的周缘,地裂缝调查点定在裂缝位移

最大区段。

7.4物探

7.4.1重点布设在典型斜坡区段、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危岩体)源区、地面塌陷区、泥石流堆积

扇、采空区等位置,结合测区地形地物条件,合理布置物探测线,重点探测工程地质岩组界线、斜坡结

构类型、基覆界面、软弱层、风化程度、塌陷坑、地下空洞、地下水位、滑面(带)等。

7.4.2物探剖面方向应垂直于探测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着地质灾害条件变化大的方向布设。

7.4.3测线长度、间距应控制被探测对象。

7.4.4探测深度应大于地质灾害厚度、基覆界面深度、裂缝深度、塌陷坑深度、地下水埋深、软弱层

深度及钻孔深度等。

7.4.5物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钻探之前进行,成果应结合钻探成果进行验证和二次解译,提高物探成

果的准确性。

7.4.6物探成果报告应论述工作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译推断、结论和建议,并附

相应的工作布置图、平剖面图、曲线图、解译成果图等。

8

DB41/T2431—2023

7.4.7物探方法的选择按DZ/T0261—2014中的5.4.3执行。

7.5山地工程

7.5.1山地工程以探槽、浅井和探井为主,调查探测对象的规模、边界、物质组成、形成条件等,获

取现场试验参数等。

7.5.2山地工程布置在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点及重点测绘区段等。

7.5.3根据调查需要和施工安全具体确定深度,尽可能揭露松散层,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制作比例尺

为1:20~1:100的展示图或剖面图。

7.5.4成果提交地质编录图表、施工小结、照片集、重要地段施工记录(支护、变形情况、地下水排

水措施等)、采样记录等。

7.5.5野外验收后应及时回填。

7.6钻探

7.6.1应重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斜坡体、工程地质区段及地质灾害隐患点上,以揭露地质结构为目

的,重点揭露控制性结构面、软弱层、潜在滑面(带)、覆盖层、风化带、地下水等特征。

7.6.2岩心采取率不应低于80%,钻孔深度应穿过目标层位3m~5m。

7.6.3岩心的地质编录应重点描述滑带、软弱层、风化程度、裂缝、岩溶等内容;应记录地下水变化

情况、取样信息和钻进异常现象等。

7.6.4钻孔竣工后,应及时提交开孔通知、钻探班报表、岩心记录表、采样记录、岩心照片集、简易

水文地质观测记录、单孔质量验收表、终孔通知、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钻孔施工小结等资料。

7.6.5野外成果验收前,应保留各孔岩心。

7.6.6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应进行封孔处理。

7.6.7钻探其他要求按DZ/T0261—2014中5.6.4规定执行;勘查点位测量、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水

文地质试验等按JGJ/T87规定执行。

7.7测试与试验

7.7.1测试与试验以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7.7.2原位测试宜选择现场直剪试验、大重度试验、孔内波速测试、岩石声波测试、点荷载试验、渗

透试验等方法,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7.7.3室内试验参照附录M规定选取测试项目及参数,用于测试岩土体物质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等。

7.7.4提交测试与试验成果报告,内容包括样品采集情况(时间、地点、层位、编号等)、测试项目、

测试数据等。

7.7.5岩土体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按GB/T50123、GB/T50266规定执行。

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1基本规定

8.1.1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质灾

害风险评价,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评价方法见附录N。

8.1.2在孕灾主控地质条件组合划分和孕灾特性评价的基础上,总结调查区内地质灾害成灾规律和成

灾模式,建立不同孕灾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8.1.3调查区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半定量的方法确定,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承灾体易损性宜按定量方法

9

DB41/T2431—2023

确定,人员易损性应取易损性区间值的高值。

8.1.4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分类型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根据实际

情况综合叠加确定风险等级,据此开展风险区划。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沟谷或斜坡带,进行多灾种综合

风险评价;对于可能形成灾害链的地质灾害,宜开展灾害链风险评价。

8.1.5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应实地核查,对区划边界、风险等级、异常区等进行复核,必要时补充

相应调查工作量,并对区划结果进行局限性评述。

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2.1采用统计模型方法(信息量、证据权等)以栅格单元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8.2.2在易发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不少于连续10年降雨资料或地震资料,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价。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按GB18306规定执行。

8.2.3在承灾体调查基础上,分别评估人员、基础设施等承灾体的易损性,叠加确定承灾体的综合易

损性。

8.2.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结果,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

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3.1按表E.5对地质灾害及隐患密集区斜坡单元逐一开展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斜坡单元稳定性根

据得分情况划分为不稳定、较稳定、稳定,分别对应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

8.3.2在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的基础上,结合10年、20年、50年、100年重现期的降雨工况或

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工况,综合分析和计算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或强度及可能诱发因

素的强度及概率、影响范围等,考虑不同重现周期和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危险性评价。

8.3.3对承灾体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受威胁的人员数量及不同类型承灾体的经济价值等,分析评价其

易损性。

8.3.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形成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地质灾害风险区段。

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8.4.1对单体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定性评价,确定风险等级。评价方法见附录N中N.4.2。

8.4.2对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结合现场调查、历史统计、

经验公式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划分灾害体潜在影响范围。

8.4.3在单体承灾体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工况条件下灾害体潜在影响范围,评价承灾体易损性。

8.4.4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确定单体地质灾害勘查点风险等级。

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8.5.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件,对风险等级为极高和高的区段,提出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排危

除险、监测预警等一种或多种风险管控建议。

8.5.2针对极高和高风险单体地质灾害隐患应提出不同工况条件下工程治理措施、安全避让距离、避

险搬迁范围、监测预警手段等综合风险管控对策。

8.5.3针对地质灾害中、低风险区内的大规模工程活动,应开展专题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并提出

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9数据库建设与成果编制

9.1数据库建设

10

DB41/T2431—2023

9.1.1数据库建设内容

数据库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野外调查数据、空间图形数据、成果相关数据、其他数据等。

9.1.2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9.1.2.1以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统一系统库和符号库标准。

9.1.2.2数据库建设应贯穿地质灾害调查全过程。

9.1.2.3数据库具有数据更新、查询、统计等功能,并能与主流GIS兼容连接。

9.1.2.4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P。

9.1.2.5数据库中提交的相关附图附件按附录Q规定执行。

9.2图件编制

9.2.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图件,坐标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9.2.2编制地质灾害调查实际材料图、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孕灾地质条件图、地质灾害易发性分

区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等,一般调查区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重点

调查区比例尺应不小于1:2000。

9.2.3成果图件要素齐全,应包含图名、图例、注记、比例尺、指北针、镶图、镶表和责任签等内容。

9.2.4编写一般调查区和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说明书。

9.3报告编制

9.3.1成果报告按照调查区范围编制,综合反映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取得的成果。

9.3.2结合调查区防灾减灾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9.3.3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参见附录O。

10项目验收

10.1野外验收

10.1.1以项目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变更和工作调整批复意见书、

有关标准为依据。

10.1.2野外验收应具备以下条件:

a)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b)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c)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10.1.3野外验收应提供以下资料:

a)野外资料:调查信息化数据,基础性图件,测量数据记录,勘查编录资料,样品分析测试结

果,物探,遥感解译,阶段性成果图件等资料;

b)质量检查记录;

c)野外工作总结报告。

10.1.4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的比例,对野外调查点、物探点、测绘点、取样点等进行抽样检查和野

外现场检查。

10.1.5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0%的比例,对钻探、山地工程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10.1.6检验调查区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分析可靠性、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形成野外验收意

见。

11

DB41/T2431—2023

10.2数据库验收

10.2.1在成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