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253-2021 地热资源勘查技术规程

DB37/T 4253-2021 Geothermal Resource Explo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山东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4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37/T 4253-2021
标准类型
山东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1-02-02
实施日期
2021-03-02
发布单位/组织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73.020

CCSD1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4253—2021

地热资源勘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geothermalresourcesexploration

2021-02-02发布2021-03-02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7/T4253—2021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4

5地热资源勘查要求...................................................................7

6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方法与要求.........................................................8

7地热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17

8地热流体质量评价..................................................................19

9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20

10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要求...........................................................21

附录A(资料性)地热资源勘查设计编写提纲要求........................................23

附录B(资料性)野外常用表格........................................................25

附录C(规范性)地热流体分析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方法....................................29

附录D(资料性)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35

附录E(资料性)理疗天然矿泉水水质指标..............................................48

附录F(资料性)地热资源勘查报告编写提纲及附图附表要求..............................49

参考文献.............................................................................51

I

DB37/T425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勘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

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亚宾、康凤新、赵季初、朱猛、秦耀军、王成明、朱智勇、冯克印、冯守涛、

张东生、代娜、李常锁、杨询昌、啜云香、张明德、白通、刘帅、周群道、张平平、王明珠、彭磊、宋

伟华、纪洪磊、王立东、周亚醒、王德强、刘毅、黄迅、邱凯毅。

II

DB37/T4253—2021

地热资源勘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热资源勘查总则、勘查要求、勘查工作方法与要求、地热储量计算与评价、地热流

体质量评价、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以及地热资源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设计、野外工作实施、地热资源储量评价、报告编写和成果验收。

本文件涉及的地热资源勘查为温度≥25℃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查,不包括浅层地热能、干热岩与岩热

型地热资源勘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T13727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NB/T10097地热能术语

NB/T10264地热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范

DB37/T1921地热钻探规程

DB37/T4243单井地热资源评价技术规程

T/CMAS0001绿色勘查指南

3术语和定义

GB/T11615—2010、NB/T1009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热资源geothermalresources

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

3.2

地热资源勘查geothermalresourcesexploration

为查明某一地区的地热资源而进行的地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调查以及钻探与试验、取

样测试、动态监测等工作。

注:根据勘查工作程度,可分为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和开采等阶段。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3]

3.3

地热资源评价geothermalresourcesassessment

在综合分析地热资源勘查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合理方法对地热资源蕴藏量、可采量及质量进行的计

算与评价。

1

DB37/T4253—2021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4]

3.4

地热系统geothermalsystem

构成相对独立的热量和流体储存、运移、转换的系统。按地质环境和能量传递方式可划分为对流型

地热系统和传导型地热系统。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7]

3.5

大地热流heatflow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以热传导方式由地球内部垂向传输至地表,而后散发到大气中去的热量。

注:也称大地热流密度、热流,指单位mW/m2或HFU,1HFU=41.86mW/m2。无测量值时可用计算值,等于岩石热导率和

垂向地温梯度的乘积。

3.6

地热增温率geothermalgradient

地温随深度变化的速率,也称地温梯度。

注:通常用恒温带以下每深入地下100m所增加的地温值来表示。主要与新构造运动活动带、断裂发育规模、基底构

造、热储层埋藏特征、热储盖层的岩性与厚度等有关。

3.7

地热异常区geothermalanomalousarea

大地热流值、地温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

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指具有某种地表热显示或一定深度内赋存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热储分布地区。

3.8

地热田geothermalfield

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以采集的深度内,赋存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可供经济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的地区。

注:一般与地热异常区相对应,可用地热地质调查、物化探勘查等方法圈定的具有一定边界条件的特定范围,具有

共同的热源,形成统一热储结构。其规模可从几平方千米至数百或上千平方千米不等。理想的地热田具有储热

层(热储)、盖层、地热流体通道和热源四个要素。

3.9

地温测量geo-temperaturemeasurement

通过在井孔、坑道或海(深湖)底沉积物中进行温度直接测量,或者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如红

外电磁波,以及地球化学方法,比如化学地温计,获得地下温度的方法。

[来源:NB/T10097—2018,2.4.3]

3.10

热储geothermalreservoir

埋藏于地下、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岩体或构造带,其中储存的地热流体可供开发利用。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9]

3.10.1

层状热储stratifiedgeothermalreservoir

分布面积大,以传导热为主,并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构成的热储。泛指沉积盆地型热储。

3.10.2

带状热储zonedgeothermalreservoir

以对流传热为主、平面上呈条带状延伸、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断裂带构成的热储。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9.2]

2

DB37/T4253—2021

3.11

盖层caprock

覆盖在热储上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岩层的总称。在层状地热储中,通常将覆盖在主要热储或开发利用

热储之上的地层通称之为主要热储的盖层。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10]

3.12

热源heatsource

地热储的热能补给源。

注:常见的热源有来自地壳内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地球深部的传导热、来自深大断裂的对流热、来自幔源的岩浆

热以及壳内的构造变形热等。

[来源:NB/T10097—2018,2.3.7]

3.13

地热储量geothermalreserve

在当前技术经济可行的深度内,经过勘查工作,一定程度上查明储存于热储岩石及其空隙中的地热

流体和热能的资源总量。

[来源:NB/T10097—2018,2.4.13]

3.14

可开采量exploitablereserves

经勘查或经开采验证的在当前开采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从热储中开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是地热储

量的一部分。

注:通常是在地热田勘查、开采和监测的基础上,考虑到可持续开发,经拟合计算允许每年合理开采的地热流体量

和热量。依据勘查、开采程度不同,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制的和推断的可开采量。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14]

3.15

静压力staticpressure

地热井在非扰动条件下的储层部位的井筒流体压力。

注:可通过直接测量或流体水位换算取得。

3.16

动压力dynamicpressure

地热井在试井或生产条件下的储层部位的井筒流体压力。

[来源:NB/T10097—2018,2.4.18]

3.17

压力降pressuredrawdown

地热井在试井条件下静压力与动压力之差,相当于降压试验的降深。

3.18

井筒效应wellboreeffect

地热井降压期间,尤其是在降压初期,井口流体温度随着时间的延续不断升高,而由于水的密度与

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此时尽管地热井内水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但热储压力却下降,这种地热流体普遍具

有的现象即为井筒效应。

3.19

有效空隙率effectiveporosity

地热流体贮存空间(连通性孔隙、裂隙)体积占热储总体积的比率。

3

DB37/T4253—2021

3.20

渗透性permeability

地质体可以让流体渗透、透过的能力。

注:一般以渗透率,即压力梯度为1时,动力粘滞系数为1的液体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来表示其能力的大小。

3.21

弹性释水系数(储水系数)Storativity

指压力水头下降1个单位时,单位面积热储全部厚度的柱体中,由于水的膨胀和岩层的压缩所能释

放出热水的水量;或是压力水头升高1个单位时,其所储入的水量。

3.22

不凝结气体non-condensablegas

也称非冷凝气体,指在地热流体降温过程中无法随着水蒸气凝结为液态的气体总称,主要组分有CO2、

H2S、H2、CH4、N2、He、Ar等,一般采用体积分数(%)表示其含量。

[来源:NB/T10097—2018,2.3.15]

3.23

单位产量specificcapacity

每米压力降的热流体产量,相当于降压试验的单位涌水量。

3.24

热储工程reservoirengineering

涉及热储性质的工程数据和为取得这些数据需进行的测试和研究,包括地热井井试、动态拟合、热

储模型和回灌等。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32]

3.25

概念模型conceptualmodel

对地热田包括热储、盖层、热源和热传递、流体运动等要素的几何及物理形态的简化描述,一般又

称热储概念模型。

[来源:GB/T11615—2010,定义3.34]

4总则

4.1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是为开发与保护地热资源,提供资源储量及其所必需的地质资料,以及保护生

态环境、降低开发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地热资源勘查分为地热资源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及开采四个阶段。

4.3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重点是在查明地热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圈定地热异常区或地热田范围;查明

热储盖层与地温场特征;查明热储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份,并对其

利用方向做出评价;查明地热流体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计算评价地热资源储量,提出地热资源

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地热资源勘查评价的任务:

——地热资源调查阶段:在分析工作区已有的地质、地热地质、遥感解译、地球物理、地球化学

等资料基础上,重点对地热井(泉)开展调查,预测调查区地热资源量,提交地热资源调查

报告或开发利用前景分析报告,确定地热资源重点勘查开发前景区,为国家或地区地热资源

勘查远景规划提供依据;

——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在有地热资源开发前景但又存在一定风险的地区,根据地热资

源勘查要求与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勘查范围,进行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通过地

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等方法,初步查明地热田及其外围的地质、地热

4

DB37/T4253—2021

地质条件,圈定地热异常范围,划定地热田界线。按地热田勘查类型的不同,投入少量的地

热钻探、产能测试等工作,查明热储特征及物理化学性质,计算热储资源量、地热流体可开

采量,进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提交预可行性勘查报告,为试采及进一步勘查与开

发远景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阶段:在预可行性勘查或开发利用工程选定区,结合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规划或开发工程项目需要进行。通过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动态监

测等方法,基本查明勘查区地质、地热地质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进行地热钻探、产能测试

等工作,查明热储及其盖层的地热增温率;主要热储特征、地热流体特征、了解井间干扰情

况及流体动力场变化特征,热储回灌能力等。建立热储概念模型,详细计算地热资源量、地

热流体可开采量,提交地热资源勘查报告,满足地热资源开采设计的需要;

——地热资源开采阶段:在已规模化开发的地热田或地区,结合开采中出现的问题与地热资源管

理需要,加强开采动态监测、采灌测试、热储工程与地热田水热均衡研究,每5年对地热资

源储量、流体可采量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核实与评价。在系统收集整理已有资料

基础上,通过地温场调查、布设动态监测网、回灌试验等工作,详细查明地热田或地区的地

质、地热地质条件,地温场特征,流体动力场特征,水化学场特征及演变规律;回灌对地温

场、化学场、渗流场的影响,确定最佳回灌地段、层位、采灌比、采灌井合理布局及保持地

热田持续开发利用的采灌强度。建立热储概念模型、地热资源评价数学模型与地热资源地理

信息管理系统。

4.4遵循原则

4.4.1按勘查阶段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地热地质条件简单或单个地热井勘查项目,可简化

或合并勘查阶段。

4.4.2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应有效地应用遥感解译、地热地质调查、地温场调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

化学勘查、地热钻探、产能测试、回灌试验、动态监测等技术进行综合性勘查。

4.4.3勘查工作部署应按照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流程布置。遵循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根据

勘查阶段、勘探类型和工作区地热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选择工作手段,确定工作量,达到工作阶段要

求。

4.4.4地热钻探应在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按照“探采结合”的原则进行钻

探孔布置和施工。地热勘查孔有条件成井的,应按地热生产井钻井技术要求成井,完井后转为生产井利

用;地热生产井应按地质勘查孔的技术要求进行钻井施工,进行地质编录,记录钻井施工及其他地热地

质参数,为地热田地质研究和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4.4.5区域调查项目,宜按地热系统开展工作,系统的边界应有必要的物探等勘探工程控制,以便调

查系统天然边界的位置、性质、类型以及系统内、外的水热交换条件。

4.4.6按照T/CMAS0001等相关要求工作,将绿色勘查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4.5地热资源储量分类

经勘查评价的地热资源储量,地热流体可开采量依据地质勘查可靠程度分为:验证的、探明的、控

制的和推断的四类(见表1)。

表1地热资源储量分类简表

勘查阶段调查预可行性勘查可行性勘查开采

地热资源储地热流体可开采量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验证的

量分类地热储量热储存量

5

DB37/T4253—2021

4.6地热勘查类型划分与地热田规模、地热资源分级

4.6.1按热储岩性、埋藏条件、空隙特征、空间展布形态以及热源等,将山东省热储类型分为两大类,

三亚类(见表2)。

表2地热勘查类型表

类亚类主要特征

热储呈层状,广泛分布鲁西北坳陷、鲁中南隆起北缘及鲁西南潜隆地热亚

砂岩裂隙孔隙层状热储

区,岩性、厚度稳定或呈规则变化,构造条件一般比较简单。地热储量储存

Ⅰ-1

于古近纪-新近纪砂岩中,空隙以原生与次生孔隙为主,裂隙次之。

层状热储

(Ⅰ)

热储呈层状兼带状,分布于鲁西隆起和鲁西北坳陷地热区,岩性、厚度稳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层状

定或呈规则变化,构造条件一般比较简单。地热储量储存于古生界碳酸盐岩

热储Ⅰ-2

中,空隙以溶隙、溶孔、溶洞为主,构造裂隙次之。

热储呈条带状,受断裂构造控制,地热田规模较小,地面多有温、热泉出

带状热储(Ⅱ)露。一般分布于鲁东隆起和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内,地热储量储存于中生代花

岗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裂隙中,空隙以构造裂隙为主,风化裂隙次之。

4.6.2地热田规模按可开采热(电)能的大小分为大、中、小三型(见表3)。

4.6.3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级(见表4)

表3地热田规模分级

高温地热田中、低温地热田

地热田规模电能保证开采年限热能保证开采年限

MW年MW年

大型>5030>5050

中型10~503010~5050

小型<1030<1050

表4地热资源温度分级

温度(t)界限

温度分级主要用途

高温地热资源T≥150发电、烘干、采暖

中温地热资源90≤t<150烘干、发电、采暖

热水60≤t<90采暖、理疗、洗浴、温室

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40≤t<60理疗、洗浴、采暖、温室、养殖

温水25≤t<40洗浴、温室、养殖、农灌

注:表中温度是指主要储层代表性温度

6

DB37/T4253—2021

5地热资源勘查要求

5.1工作流程

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应按图1流程开展。一般按照资料收集与现现场踏勘、设计编制(格式参考本文

件附录A)、设计审查与验收、野外工作、野外验收、室内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报告编制、报告审查

验收与归档。具体工作方法根据地热田类型、勘查阶段、以往工作研究程度等实际情况确定。

图1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流程图

5.2不同热储类型勘查重点

5.2.1层状热储(Ⅰ)

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和综合性勘查工作基础上,详细研究基底构造、地层结构和热储特征,

划分热储和盖层,分析热源和地热流体通道,建立热储概念模型,评价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

5.2.1.1砂岩裂隙孔隙层状热储(Ⅰ-1)

应按照地质构造单元,着重研究各热储的岩性、厚度、分布、相互关系、边界条件以及有效孔隙度、

渗透性能等物理参数,地热流体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热储间地热流体相互关系,采灌条件下地热流体

温度、压力、水质和开采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等;分析热储聚热、聚水机理,划分地热流体富集区(带)。

5.2.1.2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层状热储(Ⅰ-2)

7

DB37/T4253—2021

应按照地质构造单元,着重研究基底构造,热储地层埋藏、分布、边界;隐伏断裂构造的形态、规

模、产状、组合关系,确定控热构造;分析断裂构造对岩溶裂隙率、热储渗透性能、地热流体温度的影

响,确定主要热储埋藏、分布、厚度等;地热田成因模式,圈定地热流体富集区(带)或地热田边界。

5.2.2带状热储(Ⅱ)

应研究控制或影响地热资源分布的主要断裂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及其组合关系,圈

定地热异常区或地热田的边界。宜通过调查、地球物理勘查等方法查明断裂交汇部位及主要控热断裂构

造的上盘,并沿断裂构造延伸方向布置地热钻井查明其条件,宜选用沿断裂线上的多井降压试验评价地

热田的地热流体可开采量。对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天然温泉则以多年流量动态观测资料评价其可开采量。

6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方法与要求

6.1资料收集

6.1.1收集工作区及周边地质、地热地质等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分析,避免重复布

设工作量,降低地热资源勘查风险。资料收集应贯穿于项目工作全过程。

6.1.2区域地质资料:地质、石油地质、地热地质成果等资料,水文地质资料也可作为研究程度低区

资料的补充。了解区域地层、构造、层状热储区地层沉积环境、带状热储区活动断裂的分布及其性质、

岩浆活动等情况。

6.1.3遥感解译:不同精度类型的遥感解译成果报告、图件等,了解区域地形地貌、断裂构造等信息。

6.1.4地球化学资料:地热流体常量、微量元素,同位素、放射性元素、岩体等水岩(土)测试资料,

带状热储区代表性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测试资料,了解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地热流体的年龄、来源、

运移、成因等。

6.1.5物探资料: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电法勘探以、综合测井等报告、图

件资料,初步识别控热构造类型、展布,圈定地热异常区或地热田范围。

6.1.6地温场资料:现有地热井(泉)测井、温度场空间分布(平面上、垂向上)、地温梯度和大地

热流等资料,圈定地热异常区范围,初步分析研究地温场特征及地热田形成原因。

6.1.7动态监测资料:现有的地热井(泉)的流量、开采量、温度、水位(压力)、流体质量以及开

发利用的历史动态数据。

6.1.8钻探与试验资料: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油田地质等钻探、测井、试验资料、图件、

报告等。

6.1.9地热地质勘查成果:不同勘查阶段开展的地热地质调查、地球化学测试、地球物理勘查、地热

钻探、综合测井、产能试验、回灌试验、动态监测、地热流体开发利用等数据资料及成果报告、图件等。

6.1.10其他:自然地理、气象水文、社会经济资料及有关规划类资料等。

6.2遥感解译

6.2.1遥感解译方法适用于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低区、带状热储分布区,应用遥感图像数据,通过图像

信息提取,建立与地热资源有关的解译标志,进行野外验证,快速、准确判断下列地热地质问题:

a)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基本轮廓;

b)与热通道有关的深大断裂、与热储有关的岩浆岩体、断裂构造的分布位置;

c)地表泉点、泉群和地热溢出带、地表热显示位置;

d)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范围;

e)结合以上信息,圈定地热异常区范围。

6.2.2遥感解译应先于地热地质调查工作,解译结果均应对主要地层界线、断裂构造等进行实地路线

8

DB37/T4253—2021

检验,或与地面地质、物化探工作结合进行。

6.2.3宜根据解译目的,选用不同时间、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提取专题信息,结合地质、构造、水

文、地貌等信息进行综合解译。构造行迹宜选用近红外、中红外遥感数据解译;隐伏构造、热储分布宜

选用TM6热红外遥感数据解译。

6.2.4注意遥感数据质量,收集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建立地质、地热地质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

6.2.5应将遥感解译工作贯穿于地热地质调查全过程,将野外验证与野外调查紧密结合,不断丰富解

译标志,调高解译成果质量。

6.2.6解译范围宜略大于工作区范围,精度宜高于工作精度。重点区可选用大比例尺航空热红外遥感

数据,计算机解译。

6.2.7提交成果宜包括相应比例尺的解译平面图、三维立体图及文字说明。

6.3地热地质调查

6.3.1地热地质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

a)有遥感解译工作的,实地验证遥感解译的疑难点;

b)查明地热田的地层及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岩浆活动与新构造活动情况,了解地热田形成的

地质背景与构造条件;

c)查明区内地温场特征,确定恒温带深度、热储盖层的地温和热储的温度;

d)查明地表热显示的类型、分布及规模,地热异常带(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e)查明主要开采热储层的岩性、埋深、厚度、地热流体的赋存条件等;

f)查明地热资源开采、回灌现状、需求及存在问题等。

6.3.2地热地质调查范围应根据调查阶段及开发利用需求确定,包括相应构造单元。带状热储应包括

地热异常带(区)及地热田可能的控热构造边界;层状热储应根据可能的开采范围适当扩大,包括关系

比较密切的地区。

6.3.3地热地质调查应依据地热田勘查类型、勘查工作阶段及调查区面积大小的不同,选用相应工作

比例尺的地形地质底图进行(见表5)。

表5地热资源勘查控制程度

控制程度

勘查类型

调查阶段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行性勘查阶段开采阶段

层状热储(Ⅰ)≥1/20万≥1/10万≥1/5万≥1/2.5万

带状热储(Ⅱ)≥1/10万≥1/2.5万≥1/1万≥1/1万

注:工作比例尺的选择还应结合调查区面积大小和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6.3.4地热地质调查精度按相同比例尺的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实行,在有相应比例尺地质底图的基础上

进行地热地质调查,无相应比例尺地质图可参考较小比例尺地质图,但应根据地质研究内容需要,补充

相应地质要素,观测点的密度可适当放宽。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补充地质调查:在地质、地热地质勘查程度均较低的带状热储区,可适当补充地质要素调查

工作,以查明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组合特征、分布范围、地层分界线、构造、构造形态等;

——地热井(泉)调查:

为查明目标热储的埋深、分布、岩性、厚度及地热资源开发回灌情况等,进行地热井(泉)

调查。原则上宜对工作区全部井(泉)进行调查,地热开发利用程度低的地区还应加强

机民井调查;

9

DB37/T4253—2021

主要调查内容为:地热井(泉)的位置、井深、成井结构,地层结构岩性,热储层岩性、

厚度,热储类型,取水段位置、单井涌水量、实际开采量、水温、水位(压力)、地热

开发利用情况、回灌情况以及对环境正负效应等,填写调查卡片(参考附录B.1);

调查资料应及时清绘整理,工作结束提交文字小结、原始记录卡片、地热井调查一览表

及照片等。

——地温场调查:为查明区域地温场空间变化规律,确定恒温带深度、热储盖层的地温梯度和热

储温度,隐伏断裂的构造位置,研究勘查深度内的地温场特征,圈定地热田范围,分析地热

田成因、控热构造和热源等进行地温场调查。包括井口水温测量和井(孔)地温测量:

井口水温测量:选择不同构造、深度的代表性浅井、深井和地热井进行井口水温测量。

在查明取水段位置的基础上,大流量持续抽水时间30分钟以上,用标准水银温度计测量

抽水井的井口水温,作为取水段地层温度,分析地温场空间区域变化规律及隐伏断裂的

构造位置。测量部分浅井,是为确定恒温带位置及地温;

井(孔)地温测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深井、地热井(孔)进行孔(井)内测温。在测量点

较少的调查区,可以有针对性的施工测温浅孔,测温浅孔深度以孔内地温基本不随气温

波动为限,密度能基本控制地温场的变化规律。测量采用高精度井温仪进行井内测温,

精度控制在±0.1℃,井内测点间距不大于5m,取水段部位加密观测,自上而下观测。

而后自下而上复测,此数作为参考校正数据,填写附录B.2表格。以自上而下观测数据计

算地温梯度,绘制地温梯度曲线,推算或实测地温值,绘制不同深度的地温等值线图,

圈定地热异常区。

——地热井水位(压力)统测:为查明地热流体动力场特征,在层状热储区,宜在非供暖季选择

代表性地热井进行水位(压力)统测,所有统测点进行高程测量。

6.3.5所有地热地质调查点应进行统一野外编号,并现场标注于图上,将调查内容及时信息化。

6.4地球化学勘查

6.4.1地热资源勘查各阶段宜进行地球化学调查。包括水文地球化学勘查、气体地球化学勘查、土壤

地球化学勘查、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生物地球化学勘查。采样密度随勘查阶段的深入应加密和增加检测

项目(表6)。样品采集方法、要求参照本文件附录C。

6.4.2地球化学调查图件比例尺与地热地质调查比例一致。

表6地热流体与岩土实验分析控制工作量表

勘查阶段

分析项目

调查阶段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可行性勘查阶段开采阶段

地热流体全分析全部地热井和代表性泉点均应采取,回灌井还宜采取地热尾水样测试

气体(非冷凝气体)分析凡有气体逸出的地热井(泉)均应采取,还宜采取代表性地热井水溶解气体

微量元素、放射性元素、

—1~2个/热储层3~5个/热储层5~7个/热储层

毒性成分的分析

稳定同位素——1~2个2~3个

放射性同位素——3~5个/热储层5~7个/热储层

土壤气体地表无热显示的隐伏热储区垂直断裂构造布置,异常区至少包括2~3个样

岩土分析样典型热储和盖层岩样及包含水热蚀变的岩土样品

生物样品分析典型地热田回灌的地热尾水,宜包括1~2个/热储层

6.4.3水文地球化学勘查主要是选择代表性地热流体样品做地热流体化学全分析、同位素分析等:

10

DB37/T4253—2021

--2-2-++2+2+

a)全分析项目包括:主要阴离子(HCO3、Cl、SO4、CO3)主要阳离子(K、Na、Ca、Mg)、

微量元素和特殊组分(F、Br、I、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