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010-2023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
DB42/T 2010-2023 Ecological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Code of Practice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3年05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54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07.060
CCSA44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2010—2023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foreco-geologicalsurvey
2023-05-16发布2023-07-16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2/T2010—2023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总则...............................................................................3
目的任务.......................................................................3
基本要求.......................................................................3
调查工作量定额.................................................................4
5准备工作...........................................................................5
需求对接.......................................................................5
资料收集.......................................................................5
资料整理与分析.................................................................6
野外踏勘.......................................................................6
6设计书编制与审查...................................................................6
设计书编写依据.................................................................6
设计书编写原则.................................................................6
设计书编写要求.................................................................6
设计书审查要求.................................................................6
7调查内容...........................................................................7
总体要求.......................................................................7
不同层次生态地质调查内容.......................................................7
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7
8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9
遥感解译.......................................................................9
地面调查.......................................................................9
剖面测量......................................................................10
地球物理勘探..................................................................11
地球化学勘查..................................................................12
钻探..........................................................................13
生物调查......................................................................14
动态监测......................................................................15
9生态地质评价......................................................................16
生态环境单因素评价............................................................16
生态地质健康评价..............................................................17
10数据库建设.......................................................................17
基本要求.....................................................................18
I
DB42/T2010—2023
数据内容......................................................................18
11综合研究..........................................................................18
12成果编制..........................................................................18
图件编制......................................................................18
报告编写......................................................................19
13验收与审查........................................................................19
野外验收......................................................................19
成果审查......................................................................19
资料归档......................................................................19
附录A(规范性)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21
附录B(资料性)生态地质调查表......................................................22
附录C(资料性)采样记录表..........................................................41
附录D(资料性)生态地质剖面记录表..................................................44
附录E(资料性)物探技术方法选择....................................................45
附录F(规范性)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提纲.........................................47
参考文献..............................................................................48
II
DB42/T201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
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朋、张雅、刘力、胡元平、祁士华、邢新丽、王宁涛、杨丹、彭汉发、翁茂
芝、孙四权、陶良、罗红、周峰、朱晛亭、张娅婷、夏冬生、宗维、祝安安、郭盼、毛启曦、吴龙。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联系电话:027-86656061,邮箱:
442336686@;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请反馈至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电话:13387585546,邮
箱:nanasazya@163.com。
III
DB42/T2010—2023
生态地质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北省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调查内
容、方法与技术要求、生态地质评价、数据库建设、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及验收与审查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1:50000生态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和类似地区的生态地质调查可参照执
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5265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Z/T0071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
DZ/T007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
DZ/T0073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DZ/T0078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4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0170浅层地震勘察技术规范
DZ/T0171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
DZ/T0187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
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3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0273地质资料汇交规范
DZ/T0280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技术规程
DZ/T0295土地质量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1
DB42/T2010—2023
DZ/T0296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
HJ/T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641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
HJ710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HJ96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
HJ1142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生态功能评价(试行)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2242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SC/T9402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219水环境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HJ1142、LY/T22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生态地质ecologicalgeology
主要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
生态地质条件ecologicalgeologicalcondition
指对生态有影响的地质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等。
生态地质问题eco-geologicalproblems
指人类活动扰动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生态地质条件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的现象。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和信息传递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功能ecologicalfunct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通常包括产品提供、生
态调节、娱乐文化和支持功能。
[来源:HJ1142-2020,3.2]
风化壳weatheringcrust
指地质历史时期曾出露地表的岩层,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剥蚀,形成明显的风化剥蚀带后,再经
过埋藏压实固结所形成的“壳体”或“壳带”。
包气带vadosezone
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该带内的土和岩石的空隙中没有被水充满,包含有空气。包气带中的
水主要存在的形式是气态水、吸附水、薄膜水和毛细管水。当降水或地表水下渗时,可暂时出现重力水。
成土母质soilparentmaterial
2
DB42/T2010—2023
别称土壤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
(除氮)的最初来源。
消落带water-level-fluctuationzone
也称消落地、涨落带、消涨带、水位涨落带等,是指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
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殊区域。
生境habitat
又称“栖息地”。是具有一定环境特征的植物或动物的生活居住地。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
成的。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包括基因多样性、物
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层次。
[来源:LY/T2242-2014,3.1]
4总则
目的任务
为提高对湖北省生态系统现状和其地质环境条件的认知程度,服务于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
提供有力支撑,开展1:50000生态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有:
a)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的分布现状与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作用过程;
b)调查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
c)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
d)建立1:50000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
基本要求
4.2.1生态地质调查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部署在
重要生态功能区、人类活动强烈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脆弱区和生态地质问题区。
4.2.2生态地质调查应从区域生态地质条件、重点区生态地质问题、典型地段生态地质相互作用机理
三个层次开展,并注重工作的相互衔接。
4.2.3根据生态地质特征和实际需要,充分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合理安排地面调查、钻探、物探等工
作量的投入。
4.2.4调查工作一般应遵循资料收集、遥感解译、野外踏勘、设计编制、野外调查(包括地面调查、
物探、钻探、野外试验等)、测试分析、综合研究、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评审验收与资料汇交等工
作程序。
4.2.5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与编测
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
4.2.6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4.2.7按照生态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1)。
3
DB42/T2010—2023
调查工作量定额
按湖北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调查区可以划分为平原地区、山地丘陵地区、岩溶地区、河湖湿地
地区,不同类型区1:50000生态地质调查主要工作量定额执行表2的规定。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
考虑下列因素:
a)本着继承前人成果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资料成果可纳入工作量定额,在此基础上补充部
署各项工作;
b)调查区已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20%~
40%;
c)相关钻探和样品采集工作应遵守DZ/T0017、DZ/T0148的规定。
表1生态地质调查区复杂程度分类
依据生态地质简单地区生态地质中等地区生态地质复杂地区
地形平缓,相对高差小于50
地形地貌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m,地貌类型单一
地层及地质结构简单,岩性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地层及地质结构复杂,岩性
地层岩性
岩相变化小性岩相变化较大岩相复杂多样
成土母质类型变化小变化较大变化大
土壤类型较单一,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变化较大,土地利土壤类型变化大,土地利用
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
类型少用类型多样类型多样
地下水结构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较复杂复杂
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丰富度类型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度较高类型交错,物种丰富度高
生态地质问题少较多多
人类活动一般,对生态环境人类活动较强烈,对生态环人类活动强烈,对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影响程度轻,破坏小境影响较严重,破坏较大影响严重,破坏大
注:采用“就高不就低”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则应定为该级别。
表21:50000生态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
调查点路线调查剖面测量遥感调查样品测试物探钻探孔数及总进尺数
地区类别浅钻(个)
(个)(km)(km)(km2)(组)(点)(个/m)
简单10~2030~401~210015~3020~4020~30(1~2)/(10~30)
平原地区中等20~3040~502~310020~3540~5030~40(2~3)/(30~50)
复杂30~4050~603~410030~4050~7040~60(3~4)/(50~100)
简单15~2430~401~210020~2545~6015~24(1~2)/(50~150)
山地丘陵
中等24~3040~502~310025~3060~7524~30(2~3)/(150~200)
地区
复杂30~4050~603~410035~4075~9030~40(3~4)/(200~300)
简单30~4020~300.5~110025~3050~6010~20(1~2)/(50~150)
岩溶地区中等40~5030~401~1.510030~4080~10020~30(2~3)/(150~200)
复杂50~6040~501.5~210040~50120~15030~40(3~4)/(200~300)
简单30~4020~300.5~110020~3050~6040~60(1~2)/(10~30)
河湖湿地
中等40~5030~401~210030~5070~8060~90(2~3)/(30~50)
地区
复杂50~6040~502~310050~7090~11090~100(3~4)/(50~100)
4
DB42/T2010—2023
5准备工作
需求对接
开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发展规划、水利、住建等部门需求调研,咨询调查区存在的
生态地质问题,了解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对调查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行业部门、重点企业和重大工程的
需求。
资料收集
5.2.1总体要求
收集包括调查区社会经济、气象、水文、遥感、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
地质、土壤、植被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生态红线区划分状况、生态功
能现状、区域稳定性、地震、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等。
5.2.2社会经济
区内的社会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生态地质资料的需求、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资
料。若调查区内无统计资料,可利用所在行政区的统计资料。
5.2.3气象
区内气象站的长期降水、蒸发、气温、湿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资料,其时间段长度应与具体评价
工作相适应。
5.2.4水文
区内河流水系的分布、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水位及其特征值、水质、水温、含
沙量及动态变化资料;湖泊、水库的位置、积水及水面面积、蓄水容量、水位、水质、生态环境功能、
供水及防洪作用等;调水工程、灌区渠系等水利工程内容;地表水灌溉区的分布范围、灌溉引水量、灌
溉面积等资料。
5.2.5遥感
区内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航片和卫片等遥感影像与数据及其解译成果。
5.2.6地形地貌与区域地质
区内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区域地质资
料。
5.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区内水文地质调查和勘查成果,包括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生活/工业
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山水文地质勘查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等资料。
区内工程地质调查和工程建设勘查资料。
区内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程、水土污染调查,以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研究成果等资料。
各类钻孔、物探、化探、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野外实验和室内试验等原始资料。
5
DB42/T2010—2023
5.2.8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
区内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与研究资料,尤其是历次全国土地(国土)调查基础数
据。
区内最新的土壤志、土壤类型分布图等土壤普查有关资料。
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析数据等。
5.2.9生态地质问题
已发现的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等问题相关的资料。
资料整理与分析
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开展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总结影响调查区生态
地质环境质量的基础地质背景、生态地质问题,明确生态地质调查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野外踏勘
5.4.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地貌类型、植被类型、交通地理情况,结合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
初步了解的生态地质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
5.4.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了解主要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分布情况,为确定生态地质调查的重
点提供依据。
5.4.3野外踏勘工作需及时总结踏勘成果,确定正式野外调查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内容。
6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设计书编写依据
设计书编写主要依据项目任务书、资料整理与分析结果、野外踏勘总结、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
要问题、以往工作程度、主要技术工作定额、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等。
设计书编写原则
设计书应做到目标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内容全面,方法得当,技术要求具体,组织管
理和质量、安全保证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经费预算合理。
设计书编写要求
6.3.1设计书编写提纲按附录A执行。
6.3.2设计书附图及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a)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
b)工作部署图;
c)资料清单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
设计书审查要求
6.4.1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
6.4.2按照审批后的设计开展工作。
6.4.3如工作内容发生较大调整,需对变更后的设计书进行报批。
6
DB42/T2010—2023
7调查内容
总体要求
生态地质调查应涵盖生态地质景观、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与水文、岩土体分布特
征、土壤及沉积物、生物、生态等内容,重点关注生态地质问题,据此将调查分为一般调查、重点区调
查及典型地段调查三个层次。按湖北省独特的自然地理格局,划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岩溶、河湖湿地
四种地质地貌类型。
不同层次生态地质调查内容
7.2.1一般调查
查明区域生态变化和生态地质条件,为生态地质评价提供依据。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等资料。主要补充开展以下调查内容:
a)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产状等;
b)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成因及垂直分带等;
c)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等;
d)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
e)土壤的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等;
f)浅层地下水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类型、分布、水质与时空变化等;
g)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分布、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
h)积温、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等;
i)生态地质问题修复现状及效果评估。
7.2.2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
在区域生态地质调查内容基础上,查明与生态问题相关的地质要素分布,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分布、
程度、控制与影响因素,为生态地质健康评价提供依据。重点调查要素主要包括:
a)包气带的渗透性能、水分盐分垂向分布及动态、蒸发影响带深度、毛细水上升高度等;
b)成土母质结构、有机质、矿物质组分;
c)土壤容重、粒度、结构,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易溶盐、pH值;
d)地下水(地表水)水位、水温、水质;
e)生物多样性、典型植被类型、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其变化、根系分
布和发育深度。
7.2.3典型地段生态地质调查
典型地段的生态地质调查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揭示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水
圈等多圈层各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生态系统演化的地质学机理,尤其是地球表层关键带中
水分、盐分、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及硒、砷、镉、铜、铅、锌等特定元素的物质循环过程和演化机制。
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7.3.1平原地区
地貌特征调查: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解译,重点开展微地貌调查,查明微地貌形态、分布、成
因类型。
7
DB42/T2010—2023
土壤调查:查明土壤的类型及其分布、厚度、结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组分,表层、
深层土壤污染状况。
成土母质调查:查明成土母质的岩性、厚度、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
包气带调查:调查包气带的垂向分布特征、渗透性,包气带岩性、结构、水分特征及与植被
的关系。
地质灾害调查:主要调查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等。
水资源调查:重点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水温、水污染状况,地下水水位,水资源储量
和可利用资源量。
地表水污染调查:重点查明污染源名称、年排放废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水排放去向、
对河流污染的贡献率等。
植被调查:查明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覆盖率、退化趋势等特征,以及植被退化的成因类型、
分布、程度、变化,与植被退化有关的降水、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生成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
破坏等人为影响因素。
7.3.2山地丘陵地区
地貌特征调查:重点调查其成因类型、分布位置、形态与组合特征。
基础地质调查:查明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
单元的演化特征等。
水土质量调查:主要调查地表水质量、表层土污染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调查:主要调查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等,重点调查水土流失情况。
生态环境灾害调查:主要调查森林火灾、山洪、干旱、植物生物群落问题等。
森林调查:应重点查明森林覆盖率、退化趋势,以及森林退化的成因类型、分布、程度、变
化,与森林退化有关的降水、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自然生成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人为影响
因素。
7.3.3岩溶地区
地貌特征调查:应重点查明岩溶区可溶岩分布、产状、岩性组合、构造变形、地貌类型、地
质景观、岩溶洞穴、岩溶水量水质特征等。
包气带调查:应重点查明地表水水源特征、表层岩溶带(包气带)发育特征,碳酸盐岩与岩
溶水、土壤水之间的演化关系及其与植被分布的相互关系。
岩溶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区施工、岩溶工程影响评价等。
石漠化调查:重点调查石漠化类型、分布、程度、变化及地质控制因素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重点调查林草、水体、农田等分布现状及变化规律。
7.3.4河湖湿地地区
地貌特征调查:主要查明湿地地区地形地貌、海拔高程、空间分布等,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
类型、岩性特征、产状和接触关系等,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单元的演化特征等。
水文与水文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
分布、水质、时空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等。
土壤分布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湿地及周边土壤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以及
土地利用现状等。
湿地生物状况调查:查清区域动植物分布、变化;区域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湿地
水生动物量和植物量、类型等;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量、类型等;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量、类型等。
8
DB42/T2010—2023
消落带调查:查明消落带植物分布类型、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土壤结构、成分、岩性
等,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特征。
生态地质景观及人类工程活动调查:查清湿地景观,空间上与湿地相对应的周边各种景观;
湿地周围堤坝、公路、铁路的修建,工程建筑、城市建设、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工业排污等。
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查清湿地水文、水质变化、干旱与洪涝、生物种群退化情况等。
8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遥感解译
8.1.1基本要求
遥感解译工作应贯穿野外踏勘、设计编写、地面调查及报告编制等全过程。
解译工作在遥感图像制作后进行,在项目踏勘前完成,为踏勘工作提供依据。
根据调查内容和所选用的遥感图像的可解性以及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确定遥感解译和生态
信息提取内容。根据调查区情况,确定数据源(星载、航空、无人机等搭载平台,多、高光谱、机载激
光雷达等不同传感器类型),一般情况下,应选择云雾覆盖少(云量<10%)、多时相、可解译性强的
遥感数据。
一般生态地质调查宜采用空间分辨率优于16m的遥感数据;重点区生态地质调查宜采用空间
分辨率优于2m的遥感数据;在满足遥感调查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
匀、反差适中的合格遥感数据源。优先使用国产资源三号、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影像数据。
生态地质调查数据源应具有较强的时限性,一般应选择植被生长旺盛期。
8.1.2解译原则
遥感解译时应从遥感影像图入手,先建立起调查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整体概念后再逐步解译。
遥感解译内容一般应体现森林、草原、湿地等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动态变化,生态地质问题
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地表水系、岩性、地貌等。生态信息提取内容应包括植被盖度、净初级生产
力、叶面积指数和植被类型分布等信息。
遥感解译标志明显的生态地质环境因子,应尽量解译到设计的最小调查单元;标志不明显或
有疑义的地区,应详细记录,以便野外现场核查验证。
一般调查中遥感解译流程与方法、精度要求按DZ/T0296执行,重点区生态地质遥感调查流
程与方法、精度要求按DZ/T0190执行。
地面调查
8.2.1基本要求
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调查成果,加强地面调查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成果质量和效率。
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查明不同地质单元边界、地层、岩石、构造、第四系结构等基础地质背景要素;
查明生态地质现状、主要生态地质问题及与基础地质背景的控制关系。
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生态地质问题,采用实测、修测或编测的方式开展调
查。
应在调查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土壤—水—成土母质—岩石剖面,建立典型的标志,统一
工作方法。
9
DB42/T2010—2023
观测路线的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路线穿越应垂直于植被类型或地貌类型最大变化方向、或主
干水系的长轴方向,尽可能涵盖不同的生态地质分区类型。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要素
的遥感可解译程度,对观测路线进行优化部署,生态地质条件复杂且遥感可解译程度差的地区观测线路
间隔在800m~1200m之间,生态地质条件简单且遥感可解译程度较好的地区观测线路间隔在1500
m~2000m之间。
8.2.2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点、地表水点、泉水点、成土母质分界点及典型点、土壤
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植被类型分界点及典型点、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点。
观测点布置要突出重点,不平均使用,工作应以控制不同的生态地质分区类型为前提,并统
一编号,根据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和复杂程度,每百平方公里观测点数量按表2执行。
观测点记录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用信手剖
面图反映其间的变化情况。野外调查数据采集采用“智能地质调查系统”(或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进行。
选择不少于30%的观察点进行样品采集,系统采集成土母岩、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地表
水、植被等样品。在生态地质现象不明显的地方,用浅钻进行揭露。观察点采样要求、定点、采样记录、
样品交接、加工、运输和保存按DZ/T0258执行。
8.2.3精度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9148-1999 弹性块联轴器 1999-06-28
- SY/T 5716.1-1995 石油钻机大修理通用技术条件 1995-07-13
- JB/T 10552-2006 真空技术 爪型干式真空泵 2006-05-06
- JT/T 540-2004 船用中小型柴油机曲轴与轴瓦分级修配尺寸 2004-06-03
- JJG(石油) 32-1994 耐(抗)震压力表 1995-01-18
- SY/T 5768-2006 一般结构用焊接钢管 2006-07-10
- SJ 50733/6-2008 CAK38型有可靠性指标的气密封非固体电解质全钽电容器详细规范 2008-04-15
- JB/T 5144-1991 工程机械用汽油机性能试验方法 1991-06-26
- JB/T 6429-1992 小型空气分离设备用纯化器 1992-07-20
- YD/T 655-1994 34368Kbit/s 光端机质量分等标准 199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