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470-2023 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 凝土桩技术规程

DB23/T 3470-2023 Extending Foundation Mixing and Post-Injected Concrete Pil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3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470-2023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3-05-29
实施日期
2023-08-28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3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20

CCSP25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470—2023

代替DB23/T1437—2011

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技术规程

2023-5-29发布2023-8-28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DB23/T3470—2023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设计规定...........................................................................2

一般规定.......................................................................2

桩的选型与布置.................................................................2

5基桩构造...........................................................................4

混凝土灌注桩...................................................................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4

扩底搅拌体与桩的后注浆桩构造...................................................4

6桩基计算...........................................................................5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5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8

特殊条件下桩基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14

桩基沉降计算..................................................................16

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17

桩身承载力与裂缝控制计算......................................................17

7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施工......................................................19

一般规定......................................................................19

施工准备......................................................................20

扩底搅拌施工..................................................................21

混凝土桩后注浆施工............................................................22

冬期施工......................................................................25

8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25

一般规定......................................................................25

施工前检验....................................................................25

施工检验......................................................................25

施工后检验....................................................................26

质量验收......................................................................26

附录A(规范性)标准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专利............................................28

I

DB23/T347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23/T1437—2011《扩底搅拌复合地基混凝土灌注桩技术规程》,与DB23/T1437—

2011相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原规程内的术语,增加了新的术语(见3.1、3.2、3.3、3.4、3.5);

——增加了预制桩的内容(见、7.1.8、7.1.9);

——增加了扩底搅拌混凝土桩和混凝土桩后注浆的设计(见、、);

——增加了混凝土桩和扩底搅拌混凝土桩后注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系数(见6.3.1);

——增加了后注浆单向阀和注浆管的设置要求(见7.4.6);

——增加了钻孔压浆扩底搅拌混凝土桩设计(见);

——增加了混凝土桩后注浆施工(见7.4)。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东煤建筑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电集团哈尔滨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哈电住管办、哈尔滨市勘察测绘研究

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北方有色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龙水国际环境能源发

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邵志民、王洪兴、仲伟程、王丛菲、贾君、王勇、张旭明、孙永泉、吴秀洪、

祖玉坤、申国文、李祥龙、刘德明、李兆斌、黄国贤、黄晓明、王波、赵延林、成学光、姜海涛、李东

风、苏航、张欣然、孙志涛、张楠、马月明、刘思扬、刘志周、于涛、周莉、刘华龙、朱泽、翟宇飞、

翟宇乔、翟宇思、翟宇红、张振伟、王盼伟、王立影、刘男男、白雪峰、刘磊、李恒岩、曹震、安凤华、

胡猛、翟向滨。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1年首次发布为DB23/T1437-2011;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23/T3470—2023

引言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到3.3、7.4.1、7.4.2、7.4.3、7.4.4

与一种清水劈裂后注浆施工方法,3.5、5.3.2b、5.3.2c、7.4.5i、7.4.6f、7.4.6i与长螺旋钻孔压灌

混凝土后注浆桩单向阀相关的专利的使用,见附录A。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和条件下,

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联

系方式获得:

专利持有人姓名:翟向滨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第七大道1213号玫瑰湾小区G10-2-2701

联系人:吴秀洪翟向滨

联系电话:1874571099913936199718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III

DB23/T3470—2023

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设计规定、基桩构造、桩基计算、

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施工、桩基工程质量检查及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的设计与施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347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2016年版)

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另册])

GB/T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附条文说明)

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

GB5500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附起草说明)

GB55032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

JC/T888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

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附条文说明)

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T104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TJ267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DB23/723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

DB23/T2237建筑桩基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扩底搅拌混凝土桩

钻(挖)完成的桩孔中通过安装在钻具底部的扩底搅拌设备,在桩底部边切削边注浆边搅拌形成大

于桩身直径的扩底搅拌体后,根据工艺要求顺序,灌注混凝土和放入钢筋笼或插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形

成的桩。

1

DB23/T3470—2023

后注浆混凝土桩

在灌注桩桩身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或预制桩已稳定后,用注浆泵将水泥浆或水泥与其他材料的混合

浆液,通过预置于桩身或桩侧的管路压入桩周或桩端土层中,使桩土间界面的几何尺寸和力学条件得以

改善,使桩底沉渣、施工桩孔时桩端受到扰动的持力层得到有效加固或压密,达到提高承载能力的桩。

清水劈裂

用高压泵(压力一般在2MPa~40MPa)将清水注入注浆管路中,使包裹注浆单向阀的混凝土、扩底

搅拌体或水泥土产生裂缝,由此打开注浆通道,同时也进行了清水开塞,此过程称为清水劈裂。

复式注浆

在桩基础施工中为提高单桩承载力,对同一根桩采用桩侧和桩端同时注浆的方式,也称联合注浆。

管式加图钉单向注浆阀

在制作注浆单向阀的管上钻小于图钉帽直径的孔,在孔上缠一层胶带,将图钉设置(按在)注浆孔

处的胶带上,在图钉帽上和制作注浆单向阀的管上缠绕胶带。

4设计规定

一般规定

4.1.1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基础应按下列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a)承载力极限状态:桩基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整体失稳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

b)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桩基达到建筑物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的某项限

值。

4.1.2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设计计算或验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a)桩基竖向承载力或水平承载力计算;

b)桩身强度、桩身压屈;

c)桩端平面下的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d)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运输、吊装和沉桩时桩身承载力验算;

e)抗浮桩、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

f)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g)摩擦型桩基,对桩基沉降有控制要求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桩基,对结构体型复

杂、荷载分布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下存在软弱土层的桩基等,应进行沉降计算。

4.1.3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所用的材料、桩段之间的连接,桩基构造等应满足其所处场地环境

类别中的耐久性要求。

4.1.4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其他规定,应符合JGJ94的规定。

桩的选型与布置

4.2.1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应按下列规定分类:

a)按承载性状分类:

2

DB23/T3470—2023

1)摩擦型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

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

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2)端承型桩,分为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

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

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

b)按成桩方法分类:

1)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钻孔压浆桩、

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桩、及包含上述施工工艺的扩底搅拌桩,预钻孔压浆扩底搅拌吊

入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2)部分挤土桩:钻孔扩底搅拌成孔后打入或压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c)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

1)中等直径桩:250mm<d<800mm;

2)大直径桩:d≥800mm。

4.2.2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上部桩体的桩型与成桩工艺应根据建筑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

使用功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施工经验、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

可按JGJ94选择,并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框架-核心筒等荷载分布很不均匀的桩筏基础,宜选择基桩尺寸和承载力可调性较大的

桩型和工艺;

b)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地区,不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

4.2.3基础的形式分为独立单桩承台基础、两桩承台基础、多桩承台基础和梁下排桩基础。

4.2.4设计灌注桩桩径宜采用400mm~1000mm,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宜采用300mm~1000mm,桩端扩

底搅拌直径宜采用600mm~1600mm。

4.2.5基桩的布置符合下列条件:

a)基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1的规定;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

地经验适当减小;

表1基桩的最小中心距

土类与成桩工艺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其他情况

非挤土灌注桩3.0d3.0d

非饱和土、饱和非黏性土3.5d3.0d

部分挤土桩

饱和黏性土4.0d3.5d

钻、挖孔扩底桩2D或D+2.0m(当D>2m)1.5D或D+1.5m

注1:d为圆桩设计直径或方桩设计边长,D为扩大端设计直径。

注2:当纵横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规定。

注3:当为端承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少至2.5d。

注4: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桩最小中心距宜为3.0d,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可取2.5d。

b)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

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面模量;

c)对于桩箱基础、剪力墙结构桩筏(含平板和梁板式承台)基础,宜将桩布置于墙下;

d)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应按荷载分布考虑相互影响,将桩相对集中布置于核心筒和

柱下,外围框架柱宜采用复合桩基,有合适桩端持力层时,桩长宜减小;

3

DB23/T3470—2023

e)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

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

厚度不宜小于3d。

4.2.6特殊条件下的扩底搅拌体上部桩体、后注浆混凝土桩的桩型与成桩工艺,应符合JGJ94的规定。

5基桩构造

混凝土灌注桩

5.1.1灌注桩按下列规定配筋:

a)配筋率:当桩身直径为300mm~2000mm时,正截面配筋率可取0.20%~0.65%(小直径桩取

高值);对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并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

b)配筋长度:

1)端承型桩和位于坡地、岸边的基桩应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2)摩擦型灌注桩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当受水平荷载时,配筋长度不宜小于4.0/α

(α为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进入稳定土层的

深度不应小于JGJ94的规定;

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

层并进入稳定土层,进入的深度不应小于2d~3d;

5)抗拔桩及因地震作用、冻胀或膨胀力作用而受拔力的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

c)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小于6φ10;

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

d)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mm~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

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

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当考虑箍筋受力

作用时,箍筋配置应符合GB50010的有关规定;当钢筋笼长度超过4m时,应每隔1.5m~2.0

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

5.1.2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下列要求:

a)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b)灌注桩的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腐蚀环境中桩的纵向受力钢筋的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5mm;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包括超流态)桩、长螺旋钻孔压

灌混凝土(包括超流态)扩底搅拌桩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

c)四类、五类环境中桩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GB55003、GB/T50046、JTJ267的相关规

定。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5.2.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管桩质量应符合GB/T13476和JC/T

888及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

5.2.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连接可采用端板焊接连接、法兰连接、机械啮合连接、螺纹连接。每根桩

的接头数量不宜超过3个。

扩底搅拌体与桩的后注浆桩构造

4

DB23/T3470—2023

5.3.1扩底搅拌体的构造尺寸可按图1确定:

a)扩底直径与桩身直径的比D/d应根据承载力要求及扩底部位所处持力层岩土性质确定,最大

不宜超过2.0;

b)扩底搅拌体高度根据扩底直径、承载力要求及扩底部位所处持力层岩土性质确定。hc/a的取

值:粉土、黏性土不小于5,砂土不小于3;

c)s值根据地层情况及选用的扩刀实际尺寸确定,一般为600mm~1000mm。

标引序号说明:

a——为扩底搅拌体净宽度;

d——为桩身直径;

s——扩底搅拌体底部桩尖高度;

he——扩底搅拌体斜截面垂直高度;

hc——扩底搅拌体高度;

D——扩底搅拌体直径。

图1扩底搅拌体示意图

5.3.2后注浆管及单向阀的选择符合下列规定:

a)后注浆管应采用钢管,进入桩身1.5m以内和桩头以上的注浆管应采用无缝钢管,不应使用PVC

(聚氯乙烯材料)、尼龙等材质的非钢质管材;

b)注浆单向阀应采用管式加图钉和胶带制作;

c)当注浆单向阀进入或穿过混凝土或水泥土搅拌体时应设置防护罩。

6桩基计算

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6.1.1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按下列公式计

算柱、墙、核心筒群桩中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

a)竖向力:

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按公式(1)计算;

𝐹+𝐺

𝑁=𝑘𝑘············································································(1)

𝑘𝑛

式中:

N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5

DB23/T3470—2023

F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n——桩基中的桩数。

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按公式(2)计算。

𝐹𝑘+𝐺𝑘𝑀𝑥𝑘𝑦𝑖𝑀𝑦𝑘𝑥𝑖

𝑁𝑖𝑘=±2±2······························································(2)

𝑛∑𝑦𝑗∑𝑥𝑗

式中:

Ni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

F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

Gk——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n——桩基中的桩数;

Mxk、My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x、y主轴的力矩;

xi、xj、yi、yj——第i、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x轴的距离。

b)水平力按公式(3)计算。

𝐻

𝐻=𝑘··············································································(3)

𝑖𝑘𝑛

式中:

Hi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

H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基承台底面的水平力;

n——桩基中的桩数。

6.1.2对于主要承受竖向载荷的抗震设防区低承台桩基,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桩顶作用效应计算

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a)按GB50011规定可不进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

b)建筑场地位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6.1.3承受较大水平力的桩基,计算各基桩的作用效应、桩身内力和位移时,宜考虑承台(包括地下

墙体)与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其计算方法可按JGJ94进行。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

6.2.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下,按公式(4)计算;

𝑁𝑘≤𝑅················································································(4)

式中:

Nk——作用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b)地震作用效应和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按公式(5)计算。

𝑁𝐸𝑘≤1.25𝑅···········································································(5)

式中:

NEk——地震作用效应和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6.2.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下,除满足公式(4)外,按公式(6)计算;

𝑁𝑘𝑚𝑎𝑥≤1.2𝑅··········································································(6)

6

DB23/T3470—2023

式中:

Nkmax——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b)地震作用效应和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下,除满足公式(5)外,按公式(7)计算。

𝑁𝐸𝑘𝑚𝑎𝑥≤1.5𝑅·········································································(7)

式中:

NEkmax——地震作用效应和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最大竖向力;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6.2.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按公式(8)确定。

1

𝑅=𝑄············································································(8)

𝑎𝐾𝑢𝑘

式中:

Ra——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安全系数;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6.2.4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

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6.2.5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a)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

b)对于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

c)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

d)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

6.2.6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a)当不考虑地震作用时按公式(9)确定;

𝑅=𝑅𝑎+𝜂𝑐𝑓𝑎𝑘𝐴𝑐······································································(9)

式中: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ηc——承台效应系数,可按表2取值,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

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ηc=0;

fak——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

均值;

Ac——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b)当考虑地震作用时按公式(10)和公式(11)确定。

𝜁

𝑅=𝑅+𝑎𝜂𝑓𝐴································································(10)

𝑎1.25𝑐𝑎𝑘𝑐

𝐴𝑐=(𝐴−𝑛𝐴𝑝𝑠)⁄𝑛··································································(11)

式中:

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GB50011采用;

7

DB23/T3470—2023

ηc——承台效应系数,可按表2取值,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

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应,取ηc=0;

fak——承台下1/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

均值;

Ac——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

A——承台计算域面积对于柱下独立桩基,A为承台总面积;对于桩筏基础,A为柱、墙筏板的1/2

跨距和悬臂边2.5倍筏板厚度所围成的面积;桩集中布置于单片墙下的桩筏基础,取墙两边各1/2跨距

围成的面积,按条形承台计算ηc;

n——桩基中的桩数;

Aps——桩身截面积。

表2承台效应系数ηc

Sa/dBc/l3456>6

≤0.40.06~0.080.14~0.170.22~0.260.32~0.38

0.4~0.80.08~0.100.17~0.200.26~0.300.38~0.44

0.50~0.80

>0.80.10~0.120.20~0.220.30~0.340.44~0.50

单排桩条形承台0.15~0.180.25~0.300.38~0.450.50~0.60

注1:Sa/d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c/l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当计算基桩为非正方形排列时,Sa=√A/n,A为承

台计算域面积,n为总桩数。

注2:布置于墙下的箱、筏承台,ηc可按单排桩条形承台取值。

注3:单排桩条形承台宽度小于1.5d时,ηc按非条形承台取值。

注4:采用后注浆灌注桩的承台,ηc宜取低值。

注5:饱和黏性土中的挤土桩基、软土地基上的桩基承台,ηc宜取低值的0.8倍。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6.3.1一般规定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应采用慢

速维持荷载法。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按下列规定确定:

a)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应按JGJ106执行;

b)对于大直径端承型桩,也可通过深层平板(平板直径应与孔径一致)载荷试验确定极限端阻

力;

c)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宜通过埋设桩身轴力测试元件由静载试验确定,

并通过测试结果建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与土层物理指标、岩石饱和单轴

抗压强度以及与静力触探等土的原位测试指标间的经验关系,以经验参数法确定单桩竖向极

限承载力。

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公式

(12)估算。

𝑄𝑢𝑘=𝑄𝑠𝑘+𝑄𝑝𝑘=𝑢∑𝜓𝑠𝑖𝑞𝑠𝑖𝑘𝑙𝑖+𝜓𝑝𝑞𝑝𝑘𝐴𝐷·············································(12)

式中: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8

DB23/T3470—2023

Qsk、Qpk——分别为单桩总极限侧承载力标准值和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u——桩身周长;

ψsi——大直径桩(d≥800mm)侧阻力尺寸效应系数,可按表3取值;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4取值,扩底搅拌体斜面

及变截面以上2d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

li——桩周第i层土的厚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