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1190-201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DB22/T 1190-2011 Natural Secondary Poplar-Birch Fores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吉林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15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2/T 1190-2011
标准类型
吉林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11-06-30
实施日期
2011-06-30
发布单位/组织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B65

备案号:36339-2013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22/T1190—201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ofecologicalrestorationofnaturalsecondarypoplar-birchforest

2011-06-30发布2011-06-30实施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22/T119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长白山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厅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长白山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绍先、黄祥童、赵伟、金慧、邵天玉、黄利亚、张睿、尹航、秦立武、赵莹、

崔凯峰、李晓杰、牛丽君、肖影。

I

DB22/T1190—2011

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杨桦林生态恢复的术语和定义、恢复目标、树种选择、生态恢复措

施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分布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6000主要植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天然次生杨桦林naturalsecondarypoplar-birchforest

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由于长期干扰,遭受严重破坏,发生以白桦、山杨为主的树种更替形成的次生

森林群落。

3.2

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对经过自然和反复人为干扰的退化次生森林群落,通过人为定向培育,恢复成为具有地带性顶级植

被生态功能的过程。

3.3

演替初期earlysuccession

郁闭度小于0.3,安全蓄积量小于100m3/hm2,树种组成一般在3种以下,乔木树种胸径小于4cm,

树高在3m以下。

3.4

演替中期middlesuccession

郁闭度介于0.4~0.6,安全蓄积量介于100m3/hm2~150m3/hm2,树种组成一般为8种~15种,乔

木树种胸径4cm~18cm,树高3m~15m。

3.5

演替后期latersuccession

郁闭度大于0.7,安全蓄积量大于150m3/hm2,树种组成一般在15种以上,乔木树种胸径大于18cm,

树高大于15m。

3.6

主林层upperoverstory

当森林演替到一定阶段时,处于最上部的层次群体称为主林层。

3.7

1

DB22/T1190—2011

亚主林层subdominantoverstory

在复层异龄混交林中,平均高度低于主林层15%~20%的层次群体。

3.8

演替层successionlayer

在复层异龄混交林中,高度≥1.5cm,低于亚主林层的层次群体。

3.9

更新层regenerationlayer

在复层异龄混交林中,演替层下高度<1.5m的幼苗或幼树群体。

3.10

霸王树wolftree

居上层林冠,冠形庞大,树干分叉多节,既无培育前途又影响相邻木生长的林木。

3.11

平茬复壮evenstubblerejuvenation

对萌蘖能力强的灌木、乔木树种,采取平茬措施,扩大繁殖速度。

3.12

生产力等级poductiveforcerank

根据天然次生杨桦林种群立地条件中的土层厚度划分生产力等级。其中,土壤厚度>60cm为一级;

土壤厚度30cm~60cm为二级;土壤厚度≤30cm为三级。

4恢复目标

恢复相应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林型。生态恢复指标体系符合附录表A.5。

5恢复树种选择

5.1坚持恢复立地条件与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一致性,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源。

5.2根据恢复目的选择树种(含品种,下同)。

5.3因地制宜地确定针叶树和阔叶树种、乔木和灌木的合理搭配,选择多树种恢复。

6生态恢复措施

6.1演替初期更新

6.1.1播种

6.1.1.1种子

主要选择优良种源或母树林、种子园的种子,质量符合GB7908规定。

6.1.1.2播种方法

a)带状直播带宽1m,隔离带宽10m;

b)穴状点播每穴可播种3粒~4粒。为使播后20天~30天内出齐苗,林冠下播种时地表土温

高于5℃。播种后必须采用防鼠罩进行防鼠,当年秋季将防鼠罩摘除,以利于种子出苗;

c)覆土厚度穴播、条播覆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3倍~5倍,土壤粘重的适当薄些,沙性

土壤适当厚些。

6.1.1.3播种量

2

DB22/T1190—2011

根据立地条件和植苗密度确定。

6.1.2植苗

6.1.2.1苗木种类和质量

红松Pinuskoraiensis、紫椴Tilia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等。苗木质量符合GB6000规定。

6.1.2.2苗木处理

植苗前根据树种、苗木特点和土壤墒情,对苗木进行剪梢、截干、修根、修枝、剪叶、摘芽、苗根

浸水、蘸泥浆等处理;也可采用促根剂、蒸腾抑制剂和菌根制剂等新技术处理苗木。

6.1.2.3植苗方式

6.1.2.3.1林冠下植苗

对于郁闭度在0.3以下,缺乏针叶树—红松的次生杨桦林,采取“栽针保阔”的指导方针,林冠

下人为栽植耐荫针叶树种。栽植前首先在林下进行清理,保留有价值目的树种,穴状栽植,穴深25cm~

30cm,穴径60cm~80cm,株行距为1.5m×1.5m、1.5m×2.0m或2.0m×2.0m。

6.1.2.3.2林隙(林窗)植苗

在林隙(林窗)处以植生组形式植苗,清除灌丛,穴状栽植,穴深25cm~30cm,穴径为50cm~

60cm,每3株为一组,三角形栽植,每穴2株红松,1株阔叶树,组内株行距0.5m×0.5m。

6.1.2.4植苗要点

a)挖穴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竖直,根系舒展,深浅适当,填土一半后提

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b)开缝栽植针叶类小苗植苗,在整好的植苗地上用锄或锹开缝,放入苗木,深浅适当,不窝根,

拔出工具,踏实土壤;

c)开沟栽植地势较平坦的植苗地,用机械或人工开沟,苗木植于沟内,填土踏实。

6.1.2.5栽植密度

a)林冠下植苗密度为1500株/hm2~3500株/hm2;

b)林隙(林窗)植苗密度为1500株/hm2~2500株/hm2。

6.1.2.6植苗季节

a)春季植苗根据树种的物候期和土壤解冻情况适时安排植苗,一般在树木发芽前完成;

b)秋季植苗无冻拔危害地区,可在秋末冬初植苗。秋季适宜阔叶树植苗;

c)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可不受季节限制,适时植苗。天气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无灌溉条件的,

可延期植苗。

6.1.3管护

6.1.3.1松土除草

3

DB22/T1190—2011

植苗后及时进行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做到除早、除小、除了,对穴外影响幼树生

长的高密杂草及时割除。连续进行3年~5年,每年1次~3次。有冻拔害的地区,第一年以除草为主,

减少松土次数。松土除草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5cm~10cm,干旱地区深些,

丘陵山区可结合抚育进行扩穴。

6.1.3.2补植、补播

植苗成活率符合GB/T15776—2006规定,对成活率不合格的植苗地及时进行补植,补植苗木选用

同龄大苗。

6.2演替中期抚育

6.2.1透光抚育

6.2.1.1间伐对象

主要伐除抑制目的树种生长的藤本植物、灌木和非目的树种,对不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混交树种适

当保留,使之成为混交林。

6.2.1.2透光伐时间

目的树种生长受压,及时间伐。间隔期长短视目的树种受压情况而定,一般5年~6年。

6.2.1.3间伐强度

白桦、山杨等阔叶树抑制红松等针叶树的生长时及时抚育。其强度按生态恢复林分生长量(附录表

A.1)和林分密度表(附录表A.2、表A.3、表A.4)控制,透光抚育后的林分蓄积量要求不低于60m3/hm2。

6.2.1.4透光伐方法

a)带状透光伐。在郁闭度>0.5的次生杨桦林内,以5m的带宽,伐除天然白桦、山杨及杂木,

保留行间阔叶树种,在带间人工栽植红松,使红松和阔叶树形成带状混交;

b)块状、团状透光伐。在随机群团分布的杨桦林中,伐除团、块状分布且抑制红松生长的白桦、

山杨、其它杂木和霸王树,适当保留乡土阔叶树种,形成块状镶嵌的针阔树种混交林;

c)人工模拟林隙(林窗)更新伐。对分布均匀又无演替目的树种的郁闭杨桦林,进行人工模拟天

然杨桦林的林隙(林窗)模式采伐。其中,林隙(林窗)数量为10个/hm2~30个/hm2,林隙

(林窗)大小为25m2~30m2,采伐对象同上,采伐株数视冠幅大小而定。

以上透光采伐后,如果更新频度小于60%,更新密度小于3000株/hm2,必须按林冠下植苗和林隙

(林窗)植苗方式补植苗木,已达标准。

6.2.2生长抚育

6.2.2.1林木分级

按林木在林分中生长状态、竞争地位、形态特点、作用、培育前途,将林木划分为三级。即:

A级木:优良木,有培育前途的目的树种,树干通直,天然整枝良好,树冠发育均匀,生长旺盛,

形体好的林木;

B级木:辅助木,有利于促进优良木天然整枝和良好干形以及对林地起良好作用的林木;

C级木:枯立木、病虫害木、弯曲木、多头木以及有碍优良木生长的林木;

按小群体相对分级法进行分级。即:

A级木:在小群体中最高最粗、长势良好、在林分中起主导作用,属于第一林冠;

4

DB22/T1190—2011

B级木:高度和A级木相同、径生长稍细、树冠底部受A级木压抑。同属第一层林冠;

C级木:生长点露在郁闭层外,高径生长不良、处于半被压状态,属于第二层林冠;

D级木:生长不良、在林冠郁闭层以下,处于全被压状态;

E级木:处于枯死或濒死状态。

6.2.2.2抚育方式

a)下层抚育:适于单层林,采伐下层林木,加快径级生长;

b)上层抚育:适于林冠下更新植苗,对上层林木进行间伐抚育,促进更新层的生长;

c)综合抚育:适于复层林和混交林,间伐林木分布林冠各层,伐除有害木、保留有益木、培育优

良木。

6.2.2.3间伐对象

根据林木分级,伐除所有压抑培育木生长的林木。

6.2.2.4间伐时间

根据不同树种经营密度和林木自然稀疏程度以及树冠长度确定间伐时间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