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939-2009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DB51/T 939-2009 Grassland resourc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ground layout and sample determin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四川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废止 页数:20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51/T 939-2009
标准类型
四川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09-06-02
实施日期
2009-06-10
发布单位/组织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2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30

B40

备案号: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939—2009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

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LocationandSamplingMeasurementTechnicalSpecification

ofGrasslandResourcesRemoteMonitoring

2009-06-02发布2009-06-10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939—2009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地面布点....................................................................2

5样方测定....................................................................2

6数据管理....................................................................4

附录A(资料性附录)..........................................................5

I

DB51/T939—2009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

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编制。

本标准中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众、周俗、张新跃、唐川江、张绪校、严东海。

II

DB51/T939—2009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

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样方测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草原的遥感监测地面布点和样方测定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

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1233-2006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3.1

3S技术

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技术总称。

3.2

遥感监测

采用3S技术,通过遥感资料获取草原动态信息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3.3

地面监测

采用GPS定位技术获取草原动态信息的地面调查方法和技术,包括定位监测和路线监测。

3.4

监测点

按照特定监测要求设定的一定范围的草原区域。

3.5

监测路线

能够充分体现自然条件,横穿主要地形要素及草原植被类型的主要断面,同时兼顾监测

地区的交通状况及显著地形、地物和主要标志点设定的地面调查线路。

1

DB51/T939—2009

3.6

样方

按照遥感监测要求,在监测点内设置的用于测定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定大小的草原区域。

包括样方、样带、样条、样圆等。

4地面布点

4.1选点

在监测区域内,按照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要求,结合下列因素,设定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4.1.1代表性

能真实反映和代表一定区域内植被和生态状况总体水平的地段。

4.1.2典型性

能真实反映该草原植被类型和生态状况的典型地段。重点选择在典型的草原类型和有重

要价值、面积比例较大、分布广泛、地带性分布明显的生态区域等典型地段布设。

4.1.3其它因素

4.1.3.1优先考虑当年未利用或轻度利用的冬春草场。

4.1.3.2夏秋草场或已经反复利用的草场,需建立围栏禁牧小区作为对照。

4.1.3.3人力、物力和交通等条件良好,便于监测工作开展。

4.2布点

4.2.1定位

在地形图或草地类型图上确定监测点的四至范围后,现场核实该区域草原的类、组、型

与要求是否一致,对监测点的地理位置、草原类型和进行监测的可行性等情况进行调查、分

析,用GPS定位仪进行精确定位,确定监测地点。

4.2.2复核

对选定的监测点,应进行现场核实、调查。按照4.1选点的要求进行复核。

4.2.3区域划定

每个监测点的总面积≥666.67hm2.,依据地形而设,可设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边形。对于

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而零散的地区,可设2个~3个区域作为1个监测点。

4.2.4建立标志

在监测点区域内的中心位置或附近建立醒目的固定标志,测定标志点的经纬度。固定标

志应经久耐用,文字应清晰牢固,便于查找。

5样方测定

在监测点内应按照监测内容设置相应样方,进行测定。

5.1样方布设

5.1.1代表性

样方应能充分反映和代表监测区域内植被的真实情况,尽量选在坡度较小、比较平缓的

地方。样方通常随机布设,但应在监测点内尽量均匀分布。

5.1.2样方面积

样方面积按照地面植被和生态类型确定。

5.1.2.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面积为1×1m2/个。

5.1.2.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面积为10×10m2/个或5×20m2/个,里面的草本

及矮小灌木小样方面积为1×1m2/个。

2

DB51/T939—2009

5.1.2.3草原鼠荒地样方面积为0.25hm2./个,可设为边长为50m的样方或半径为28.21m的样

圆。

5.1.3样方间距

样方间距离不得小于遥感影像资料的分辨率。用MODIS资料进行遥感监测时,样方间水平

间距≥250m。

5.1.4样方数量

5.1.4.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的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30个。

5.1.4.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的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10个,每个样方内应设置

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3个。

5.1.4.3鼠荒地监测点设置的样方数量≥10个,每个样方内应设置草本及矮小灌木样方≥3

个。

5.1.4.4工程监测样方的样方数量≥3组,每组包括工程区内和工程区外样方各1个。

5.1.4.5每个禁牧小区内应设置草本及矮小灌木小样方≥3个。

5.2编号

监测点、样方和照片应根据草原类型和监测内容进行编号。标准中草原的“类”、“组”、

“型”应符合1985年四川省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中采用的草原分类系统的规定。

5.2.1监测点编号

每个监测点按照所代表草原的“类”和“组”的序号编号。草原“类”用英文大写字母

代表,草原“组”用阿拉伯数字代表。

5.2.2样方编号

样方编号用草原“型”的代码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加在监测点编号后面,用“-”连接,

即监测点编号-草原“型”代码-样方序号。

5.2.3生态监测样方编号

鼠荒地、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监测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生态类型。

5.2.4工程监测样方编号

在样方编号后用文字加注工程类型,用县名、工程类别、样方序号编号,工程内外用“内”

或“外”区别,都用“-”连接。

5.2.5照片编号

样方测定前应采集景观照片和俯视照片,照片编号应与所测定样方编号相同。在样方编

号后加英文大写字母“A”表示景观照片,加“B”表示俯视照片。

5.3测定时间

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时间应同步,以能准确反映监测内容状况的时间为准。生产力样方

测定时间以产草量最高月份为准。川西北草原和四川盆周山区宜在8月上、中旬进行,提前或

推后所测得的产量均应以年产量动态系数校正产量。

5.4测定单位

测定单位应统一,并采用国际标准公制单位。

5.5样方测定内容与方法

5.5.1监测点描述

实地仔细观察,按照附录A.1及填表说明认真观测填写。每个监测点应完整填写一张表格。

5.5.2植被高度测定

按照附录A.2和附录A.3及填写说明观测填写。

5.5.3植被盖度测定

3

DB51/T939—2009

采用目测法或针刺法,按照附录A.2和附录A.3及填写说明填写。

5.5.3.1目测法

目测估测1㎡内植物垂直投影的面积,计算植被盖度。

5.5.3.2针刺法

在样方内分10等份等距设10条直线,在每条线上等距设10个针刺点,共计100个针刺点。

在每个针刺点用探针垂直向下刺,若有植物,记做1,无则记做0,计算出1的出现次数后,以

%的形式表示为盖度。

5.5.4当年产草量测定

按照以下方法测定样方内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

5.5.4.1草本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采用齐地面刈割,按照地上可食产草量和总产量分别测定

鲜重。然后将鲜草装袋,待风干后,再测定风干重。按照附录A.2及填写说明认真填写。

5.5.4.2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样方按照冠幅与高度水平,在样方内分别测取每种灌木、

高大草本和草本及矮小灌木的重量。按照附录A.3及填写说明填写。样方内草本及矮小灌木

按照“5.5.4.1”条款测定。

5.6补饲调查

选择监测点内及附近有代表性的农、牧户,就当年家畜补饲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按照附

录A.6及填写说明调查填写。

5.7其它调查

根据遥感监测需要进行的其它相关调查,如人工草地、气象等调查,应设置相应的表格

进行登记。

6数据管理

6.1数据整理

对监测数据以监测点为单位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相应数据换算。

6.2数据校核

监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校核汇总。并建立书面打印与电子文本两种格式材料。发现数据异

常,应及时进行现场和室内复核。

6.3资料归档

监测数据由草原遥感监测的承担单位按照监测要求,通过建立文件、图表资料目录和档

案等形式建立档案材料并注明秘级,归档保存。以书面材料与电子文本两种格式进行保存,1

式2份。

4

DB51/T939—200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中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按照表A.1填写

表A.1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表

监测点所在行政区:州(市)县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人:

监测点编号监测类型景观照片编号是否有禁牧小区□有/□无

标志点东南西北

标志点与

四至经纬度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有/□无工程类型建成时间

地形地貌平原□、山地□、丘陵□、其它□

植被总盖度:%。主要的草本有:,高度分别为cm;

植被特征

灌木比例:%。主要的灌木有:,高度分别为cm。

水分条件地表有无季节性积水□有/□无;年平均降雨量mm

利用方式全年放牧□、冬春放牧□、夏秋放牧□、禁牧□、打草场□、其它□

利用状况未利用□、轻度利用□、适度利用□、轻度超载□、重度超载□

综合评价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5

DB51/T939—2009

表A.1监测点基本特征调查表填写说明

(一)监测点编号每个监测点按照所代表草原的“类”和“组”的序号编号。草原“类”用英文大写

字母代表,草原“组”用阿拉伯数字代表,如“Ⅲ高寒灌丛草甸草原类,12杂类草、莎草、禾草、阔叶灌丛

草甸草原组”监测点编号为“C12”。

(二)监测类型包括鼠荒地、草原沙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类型和雪灾、火灾等灾害类型。

(三)标志点与四至经纬度按照表A.2填写说明填写。

[标志点]:固定标志所在的经纬度。

[四至经纬度]:监测区域边缘处,四个主要方位点分别所在的经纬度。

(四)地形地貌地貌通常分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和沟谷6种类型,各种地貌类型的判断

依据如下:

[平原]:地势漫平,高差很小的广阔的平坦地面,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相对高差在50m左右。

[山地]:按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来确定,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高山指海拔>3000m,相对高度

>1000m,山坡陡峭;中山指海拔1000m~3000m之间,相对高度为500m~1000m;低山指海拔500m~1000m,

相对高度200m~500m,山坡较为平缓,与丘陵无明显界

定制服务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