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200-2022 建筑地基处里技术规程

DB23/T 3200-2022 Building foundation site prepar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简体中文 现行 页数:5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B23/T 3200-2022
标准类型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发布日期
2022-05-09
实施日期
2022-08-09
发布单位/组织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起草人:
出版信息:
页数:5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93.020

CCSP22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00—202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codeforgroundtreatmentofbuildings

2022-05-09发布2022-08-09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23/T3200—2022

目次

前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符号.................................................................................3

5基本规定.............................................................................4

6换填垫层.............................................................................5

6.1一般规定.........................................................................6

6.2设计.............................................................................6

6.3施工.............................................................................8

6.4质量检验.........................................................................9

7多年冻土地基.........................................................................9

7.1一般规定.........................................................................9

7.2设计.............................................................................9

7.3施工............................................................................11

7.4质量检验........................................................................11

8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12

8.1一般规定........................................................................12

8.2压实地基........................................................................12

8.3夯实地基........................................................................14

9复合地基............................................................................18

9.1一般规定........................................................................18

9.2振冲碎石桩和沉管砂石桩复合地基..................................................20

9.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23

9.4旋喷桩复合地基..................................................................25

9.5灰土挤密桩和土挤密桩复合地基....................................................26

9.6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29

9.7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30

9.8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31

9.9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33

I

DB23/T3200—2022

9.10多桩型复合地基.................................................................35

10注浆加固...........................................................................38

10.1一般规定.......................................................................38

10.2设计...........................................................................38

10.3施工...........................................................................41

10.4质量检验.......................................................................42

11微型桩加固.........................................................................43

11.1一般规定.......................................................................43

11.2树根桩.........................................................................43

11.3预制桩.........................................................................44

11.4注浆钢管桩.....................................................................45

11.5质量检验.......................................................................45

12检验与监测.........................................................................45

12.1检验...........................................................................45

12.2监测...........................................................................46

附录A(规范性)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47

附录B(规范性)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48

附录C(规范性)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静载荷试验要点......................................50

II

DB23/T320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

院、黑龙江省建设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哈尔滨建工建设有限公司、黑

龙江省龙岩基础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城乡建设研究所、建华建材(黑龙江)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吉良、张辰熙、张锋、王安宇、李超、李东文、贾君、唐榕滨、邵志民、董

相东。

III

DB23/T3200—202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黑龙江省换填垫层、多年冻土地基、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

型桩加固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建筑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标

准。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11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

GB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JGJ79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118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12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基处理groundtreatment,groundimprovement

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3.2

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3.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ofsubsoilbearing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

界限值。

1

DB23/T3200—2022

3.4

换填垫层replacementlayerofcompactedfill

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较高的

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3.5

多年冻土地基permafrostFoundation

利用多年冻土作为地基土的地基。

3.6

热棒thermalprobe

利用制冷工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汽液双相转换循环,将高温端热量迁移至低温端的装置。

3.7

填土通风管基础fillventilationpipefoundation

在建筑物底板下用非冻胀性填料垫高,并在其中埋设通风管的下部结构。

3.8

蒸汽融化法steammeltingmethod

将带有喷气孔的钢管插入预钻好的多年冻土孔中,通过蒸汽融化冻土。

3.9

水融化法watermeltingmethod

将水注入的多年冻土注水钻孔中,通过水土热交换融化冻土。

3.10

电融化法electricmeltingmethod

在多年冻土中插入电阻装置,利用电阻装置通电后的热效应融化冻土。

3.11

地表热量改造法surfaceheattransformationmethod

通过减小地面反射率而增加地面热通量,利用太阳能自然融化下伏多年冻土。

3.12

压实地基compactedground,compactedfill

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他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的地基。

3.13

夯实地基rammedground,rammedearth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

墩体的地基。

3.14

砂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sand¬gravelcolumns

将碎石、砂或砂石混合料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密实砂石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cement-flyash-gravelpiles

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等混合料加水拌合在土中灌注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6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rammedsoil-cementcolumns

2

DB23/T3200—2022

将水泥和土按设计比例拌合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7

混凝土灌注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Concretecast-in-placepile

以摩擦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8

旋喷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jetgrouting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

合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19

灰土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compactedsoil-limecolumns

用灰土填入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0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impactdisplacementcolumns

用柱锤冲击方法成孔并分层夯扩填料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1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prestressedtubepile

以摩擦型预应力管桩作为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22

多桩型复合地基compositefoundationwithmultiplereinforcementofdifferentmaterials

orlengths

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增强体,或采用同一材料、不同长度增强体加固形成的复合地基。

3.23

注浆加固groundimprovementbypermeationandhighhydrofracturegrouting

将水泥浆或其他化学浆液注入地基土层中,增强土颗粒间的联结,使土体强度提高、变形减少、渗

透性降低的地基处理方法。

3.24

微型桩micropile

用桩工机械或其他小型设备在土中形成直径不大于300mm的树根桩、预制混凝土桩或钢管桩。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E——强夯或强夯置换夯击能。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

Dr——砂土相对密实度。

Dr1——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

Ds——土粒相对密度(比重)。

e——孔隙比。

e0——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

3

DB23/T3200—2022

e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emax——砂土的最大孔隙比。

emin——砂土的最小孔隙比。

fak——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cu——桩体试块(边长150mm立方体)标准养护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水泥土可取

桩体试块(边长70.7mm立方体)标准养护90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fsk——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fspa——深度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wop——最优含水率。

αp——桩端端阻力发挥系数。

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

θ——压力扩散角。

λ——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

λc——压实系数。

ρd——干密度。

ρdmax——最大干密度。

ρc——黏粒含量。

ρw——水的密度。

φcu——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

ηc——桩间土经成孔挤密后的平均挤密系数。

A——基础底面积。

Ae——一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Ap——桩的截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

d——桩的直径。

d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竖井的有效排水直径。

l——基础底面长度。

lp——桩长。

m——面积置换率。

s——桩间距。

z——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

5基本规定

5.1.1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a)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

b)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

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c)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釆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

项技术经济指标等;

d)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周边道路及有关管线等情况;

4

DB23/T3200—2022

e)了解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情况。

5.1.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

比较,选用地基处理或加强上部结构与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方案。

5.1.3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a)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

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选出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案,包

括选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

b)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耗用材料、施

工机械、工期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

c)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应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以及该种地基处理方

法在本地区使用的成熟程度,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

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

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案。

5.1.4经处理后的地基,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本规程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大面积压实填土地基,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

3

数,对于压实系数大于0.95、黏粒含量ρc>10%的粉土,可取1.5,对于干密度大于2.1t/m的级

配砂石可取2.0;

b)其他处理地基,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

1.0。

5.1.5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

定:

a)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b)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

变形验算;

c)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

验算。

5.1.6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

5.1.7处理后地基的整体稳定分析可采用圆弧滑动法,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散体加固材料

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试验确定;胶结材料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

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

5.1.8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的地基处理,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地基

承载力和变形验算。

5.1.9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均匀性评价,以

及复合地基增强体的成桩质量和承载力评价。

5.1.10釆用多种地基处理方法综合使用的地基处理工程验收检验时,应采用大尺寸承压板进行载荷试

验,其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0。

5.1.11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类别符合有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与使用的要求。

5.1.12地基处理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

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

6换填垫层

5

DB23/T3200—2022

6.1一般规定

6.1.1换填垫层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

6.1.2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

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

6.1.3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

验,确定换填垫层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6.1.4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厚度宜为0.5m~3.0m。

6.2设计

6.2.1垫层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砂石。宜选用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并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

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砂或石粉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量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

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对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不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性材料。

b)粉质黏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且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最

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的粉质黏土垫层,土料中不得夹有砖、

瓦或石块等。

c)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石灰宜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5mm。土

料宜选用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且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土料应过筛且最大粒径不得大

于15mm。

d)粉煤灰。选用的粉煤灰应满足相关标准对腐蚀性和放射性的要求。粉煤灰垫层上宜覆土0.5m~

3.0m。粉煤灰垫层中釆用掺加剂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及适用条件。粉煤灰垫层中的金属

构件、管网应采取防腐措施。大量填筑粉煤灰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

合格后,方可使用。

e)矿渣。宜选用分级矿渣、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等高炉重矿渣。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应小于11kN/m3,

有机质及含泥总量不得超过5%。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确认性能稳

定并满足腐蚀性和放射性安全的要求。对易受酸、碱影响的基础或地下管网不得采用矿渣垫层。

大量填筑矿渣时,应经场地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

f)煤矸石。宜选用性质稳定、自然级配良好的的已燃煤矸石,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00mm。对

级配不良的煤矸石需要经过破碎,并掺入细料混合使用;对于膨胀性的煤矸石,其占混合料的

比例不得大于50%;严禁使用泥结煤矸石。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煤矸石进行试验,

确认性能稳定、无自燃可能性并满足无毒无害的要求。大量填筑煤矸石时,应经场地地下水、

土壤环境和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

g)其他工业废渣。在有充分依据或成功经验时,可采用质地坚硬、性能稳定、透水性强、无腐蚀

性和无放射性危害的其他工业废渣材料,但应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其经济技术效果良好且施工措

施完善后方可使用。

6.2.2垫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应符合下式要求:

≤(1)

pzpczfaz···················································

式中:

Pz——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6

DB23/T3200—2022

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b)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可分别按公式(2)和公式(3)计算:

1)条形基础

bpp

pkc·················································(2)

zb2ztan

2)矩形基础

blpp

pkc········································(3)

zb2ztanb2ztan

式中:

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单位为米(m);

l——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单位为米(m);

P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单位为千帕(kPa);

Pc——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单位为千帕(kPa);

z——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单位为米(m);

θ——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单位为米(°),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1

采用。

表1土和砂石材料压力扩散角

单位为度

换填材料

z/ba,b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粉质黏土、

灰土

石屑、卵石、碎石、矿渣粉煤灰

0.25206

28

0.503023

a当z/b<0.25时,除灰土取=28°外,其他材料均取=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

b当0.25<z/b<0.5时,值可以内插。

6.2.3垫层底面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垫层底面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

b≥b2ztan·················································(4)

式中:

b'——垫层底面宽度,单位为米(m);

θ——压力扩散角,按本规程表1取值;当z/b<0.25时,按表2中z/b=0.25取值。

b)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缘不应小于300mm,且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基坑开挖的

经验及要求放坡。

c)整片垫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

6.2.4垫层的压实标准可按表2选用。矿渣垫层的压实系数可根据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的试验结果,

按最后两遍压实的压陷差确定。

表2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

压实系数a,b

施工方法换填材料类别c

7

DB23/T3200—2022

碎石、卵石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

≥0.97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

碾压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

振密粉质黏土≥0.97

或夯实灰土≥0.95

粉煤灰≥0.95

a压实系数为土的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釆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石或卵石的

cddmax

最大干密度可取2.1t/m3~2.2t/m3;

b

表中压实系数c系使用轻型击实试验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dmax时给出的压实控制标准,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对

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及其他材料压实标准应为压实系数≥0.94。

c

6.2.5换填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6.2.6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在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邻近建筑物基础荷载对软弱

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当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然土层重度时,宜及时

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荷载的不利影响。

6.2.7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换填垫层在满足本规程第6.2.2条~6.2.4

条的条件下,垫层地基的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变形。对地基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计算垫层自

身的变形。垫层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GB50007的规定进行计算。

6.3施工

6.3.1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

足碾,以及蛙式夯、柴油夯。砂石垫层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

蛙式夯。矿渣垫层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碾,也可采用振动碾。

6.3.2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

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其他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宜为200mm~

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6.3.3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率宜控制在±2%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施工含水率宜控

制在±4%的范围内。最优含水率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选取。

6.3.4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时,应根据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要求

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6.3.5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180mm~22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填垫层

前再由人工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应防止软弱垫层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在

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厚度为150mm~300mm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并应防止基坑边坡塌

土混入垫层中。

6.3.6换填垫层施工时,应釆取基坑排水措施。除砂垫层宜采用水撼法施工外,其余垫层施工均不得

在浸水条件下进行。工程需要时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6.3.7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坑底土层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

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

6.3.8粉质黏土、灰土垫层及粉煤灰垫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

b)垫层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且接缝处应夯压密实;

c)灰土拌合均匀后,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

8

DB23/T3200—2022

d)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日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

e)垫层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6.4质量检验

6.4.1对粉质黏土、灰土、砂石、粉煤灰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

或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进行检验;对碎石、矿渣垫层的施工质量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进行检验。

压实系数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6.4.2换填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

6.4.3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于每层垫层厚度的2/3深度处。检验点数

量,条形基础下垫层每10m~20m不应少于1个点,独立柱基、单个基础下垫层不应少于1个点,其

他基础下垫层每50m2~100m2不应少于1个点。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

时,每分层平面上检验点的间距不应大于4m。

6.4.4竣工验收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且每个单体工程不宜少于3个点;对于大型工程

应按单体工程的数量或工程划分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

7多年冻土地基

7.1一般规定

7.1.1多年冻土地基按处理工艺可分为保持冻结处理和预先融化处理。

7.1.2对一栋整体建筑物地基应采用同一种地基处理工艺;对同一建筑场地的地基宜采用同一种地基

处理工艺。

7.1.3多年冻土地基处理后的承载力特征值,应结合当地的建筑经验和试验确定。

7.1.4多年冻土地基处理施工应在建筑物施工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考虑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编

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

7.2设计

7.2.1保持冻结处理适用于下列场地或地基:

a)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低于-1.0℃的场地;

b)持力层范围内的土层处于坚硬冻结状态的地基;

c)地基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存在融沉、强融沉、融陷性土及其夹层的地基;

d)非采暖建筑或采暖温度偏低,占地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地基。

7.2.2保持冻结处理多年冻土地基,可采取热棒、填土通风管基础等方法。

7.2.3多年冻土地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JGJ118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7.2.4预先融化处理适用于下列场地或地基:

a)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不低于-0.5℃的场地;

b)持力层范围内土层处于塑性冻结状态的地基;

c)在最大融化深度范围内,存在变形量为不允许的融沉、强融沉和融陷性土及其夹层的地基;

d)室温较高、占地面积不大的建筑物地基。

7.2.5预先融化处理多年冻土地基,可采用蒸汽融化法、水融化法、电融化法及地表热量改造法等方

法。

7.2.6采用预先融化处理时,预融深度范围内地基的变形量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值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相似标准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