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1610-2018 小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DB14/T 1610-2018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in the field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18年01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验站
- 起草人:
- 畅建武、王燕、郝晓鹏、赵建栋
- 出版信息:
- 页数:15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05
DB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1610—2018
小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2018-01-10发布2018-03-10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14/T1610—2018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1
6基本信息..........................................................................2
7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
8数据统计分析、校验及档案管理......................................................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简表........................................9
I
DB14/T161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太原综合试
验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畅建武、王燕、郝晓鹏、赵建栋。
II
DB14/T1610—2018
小豆田间性状描述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
计、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数据统计分析和校验及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小豆种质田间性状描述及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种质
含有遗传物质的材料,包括野生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其它遗传材料。
3.2
基本信息
种质基本情况描述信息,包括种质编号、种质名称、原产地、来源地、种质类型、观测地点和观测
年份等。
4基本要求
4.1描述符类别
包括基本信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4.2描述符性质
分为必选描述符:所有种质必须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M”表示;可选描述符:所有种质可选择
鉴定评价的描述符,用“O”表示。
5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试验设计
1
DB14/T1610—2018
5.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能够满足小豆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及其性状的正常表达,栽培管理略高于大田
生产。
5.2田间设计
适时播种,采取小区设计,小区面积1m×5m。每小区1份材料,顺序排列,每份材料行距50cm,
株距12cm左右,每穴留苗1株。试验地周围设保护行或保护区。
5.3数据采集
选取正常生长的植株,采集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原始数据。
6基本信息
6.1种质编号(M)
种质的山西统一编号,由“SXI2F”加5位顺序号组成。
6.2种质名称(M)
种质的中文名称或国外引进种质的外文名。
6.3原产地(M)
国内种质的原产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原产国家和地区名称,按
照GB/T2659。
6.4来源地(M)
国内种质的来源省、县、乡、村名称,按照GB/T2260;国外引进种质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名称,按
照GB/T2659。
6.5种质类型(M)
种质的类型分为:野生种、地方品种、引进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其它遗传材料。
6.6观测地点(M)
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地点的名称。
6.7观测年份(M)
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观测的年份,格式为“2017”。
7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1营养生长期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1.1播种期(M)
种子播种当天的日期,格式为“0501”。
2
DB14/T1610—2018
7.1.2出苗期(M)
小区内50%植株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的日期,格式同7.1.1。
7.1.3分枝期(O)
小区内50%植株叶腋长出第一分枝的日期,格式同7.1.1。
7.1.4幼茎色(M)
出苗期,植株幼茎表面颜色,分为绿、紫。
7.1.5单叶叶色(O)
出苗期,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叶片正面的颜色,分为浅绿、绿、深绿。
7.1.6单叶叶形(M)
出苗期,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叶片的形状,分为圆形、披针形。
7.2生殖生长期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7.2.1始花期(O)
小区内出现第一朵花的日期,格式同7.1.1。
7.2.2开花期(M)
小区内50%植株出现第一朵花的日期,格式同7.1.1。
7.2.3终花期(O)
小区内植株最后一朵花开放的日期,格式同7.1.1。
7.2.4成熟期(M)
小区内70%以上的荚呈成熟色的日期,格式同7.1.1。
7.2.5收获期(M)
小区内植株实际每一次收获的日期,格式同7.1.1。
7.2.6生育日数(M)
播种第二天至成熟的天数。
7.2.7熟性(M)
小区内70%以上豆荚呈现成熟色的早晚程度,分为极早熟(生育日数≤80d)、早熟(生育日数81~
100d)、中熟(生育日数100~120d)、晚熟(生育日数120~140d)、极晚熟(生育日数≥140d)。
7.2.8复叶叶色(O)
开花期与终花期之间,主茎中部完全展开的三出复叶叶片正面的颜色,分为浅绿、绿、深绿。
7.2.9叶脉色(M)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2/T 655-2004 猪用配合饲料技术规范 2004-02-25
- DB32/T 657-2004 无公害农产品 慈姑 2004-02-25
- DB32/T 663-2004 无公害农产品 茼蒿生产技术规程 2004-02-25
- DB32/T 649-2004 规模奶牛养殖场建设规范 2004-02-25
- DB32/T 643-2004 渔业水质中溴氰菊酯 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限量 2004-02-25
- DB32/T 642-2004 水产品 五氯苯酚及其钠盐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2004-02-25
- DB32/T 654-2004 禽用配合饲料技术规范 2004-02-25
- DB32/T 645-2004 风鹅 2004-02-25
- DB32/T 653-2004 猪用浓缩饲料技术规范 2004-02-25
- DB32/T 641-2004 无公害农产品 菊花脑 200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