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1年1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0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20
B16
DB3213
宿迁市地方标准
DB3213/T1040—202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Technicalregulationofcontrolforricediseasesandpestsinsuqianregion
2021-12-23发布2022-01-23实施
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13/T1040—2021
前 言
为规范宿迁市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防控水稻病虫危害,保障稻谷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特制订
本技术规程。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文件由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之政、吴优、赵海侠、朱凤、孙秀红、张明、杜金河、毕彦辉、徐国平、韩
必荣、程芳梅、董吉卫、牟文雅、李山东、周帆、郭雪洁、于海艳。
I
DB3213/T1040—202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和防控记录。
本文件适用于宿迁市稻作区,江苏淮北等生态条件相似地区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B/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DB32/T841-2005无公害稻鸭共作技术规程
DB32/T3184-2020种子处理防治水稻病虫害技术规程
DB3213/T002-2017稻蟹共作有机生产技术规程
DB3210/T1004-2018“一稻两虾”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调控Ecologicalcontrol
基于对农田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有机协调系统各
组成成分,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功能,最大限度制约有害生物
种群发展潜能,确保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
绿色防控Greenpreventionandcontrol
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为有效控
制农作物病虫害而采取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
础,协调使用多种非化学防治措施,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营造不利于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作
物抗病虫能力,在必要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4要病虫害种类
4.1一类病虫害
1
DB3213/T1040—2021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
4.2二类病虫害
大螟、水稻纹枯病。
5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5.1农业防治
5.1.1选用抗病虫品种
根据江苏省淮北稻作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经审定适宜当地种植,对主要病虫害抗性较
好的品种,选用无病健壮的稻种,提高发芽率。
5.1.2改善育苗方式
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方式,或秧苗期覆盖无纺布(防虫网),阻断一代灰飞虱秧田期传毒及越冬代
螟虫产卵,减轻螟虫、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程度。
5.1.3翻耕灌水灭蛹
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d~10d,降低虫源基数。7月
下旬二代大螟和一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前,先放水搁田或浅灌水,降低幼虫在稻株上的化蛹高度,7月
底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后,连续3d~4d灌10cm以上深水灭蛹。
5.2生态防治
5.2.1生物多样性调节和保护
水稻田边留草、田块间插花种植茭白,保护和涵养天敌。
5.2.2种植诱虫植物
田埂边种植诱虫植物香根草,诱杀螟虫。香根草种植距离,丛间距3m~5m,每丛7株~9株,留出
机器下田空白地区。
5.2.3种植显花植物
5月中下旬,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向日葵,或田块间插花种植芝麻、黄秋葵等显花作物,为寄生
性天敌提供蜜源,以保育和促进天敌种群发展。
5.2.4稻田综合种养
5.2.4.1稻鸭共育
有条件地区,可采取稻鸭共育,按DB32/T841-2005实施。
5.2.4.2稻蟹共作
有条件地区,可采取稻蟹共作,按DB3213/T002-2017实施。
5.2.4.3稻虾共作
2
DB3213/T1040—2021
有条件地区,可采取稻虾共作,按DB3210/T1004-2018实施。
5.3物理防治
5.3.1灯光诱杀
在水稻种植区域内,平均每20×667m2放一盏太阳能杀虫灯连片设置,诱杀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
螟等。杀虫灯装置高度以高出水稻0.3m~0.5m为宜(接虫口的对地距离)。
5.3.2性诱剂诱杀
在水稻种植区域内,平均每667m²放1个诱捕器连片设置,在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始蛾期设放
诱杀。诱捕器采用螟蛾类通用诱捕器(钟罩倒置漏斗式),诱捕器放置高度,水稻秧苗期,放置高度以
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cm~80cm为宜,水稻成株期,稍低于水稻冠层叶面10cm~20cm。
5.4生物防治
5.4.1释放寄生蜂
根据虫情监测结果,于稻纵卷叶螟、螟虫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japonicum
Ashmead)等寄生蜂种类。中等及以下发生年份,每代放蜂2次,偏重及以上发生年份,每代放蜂3次,
间隔3d~5d,每667m²每次放蜂10000头,均匀设置6个~8个放蜂点,放蜂点之间距离8m~10m。蜂卡置
于放蜂器内或倒扣在带孔的纸杯中,悬挂在木棍或竹竿上插入田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蜂卡。蜂卡挂放
的高度为离植株顶部5cm~1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cm~10cm为宜,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高温季节
宜在傍晚放蜂,避免大雨天放蜂。
5.4.2生物农药防治
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防治指标、生物农药对有害生物控制作用和稻田生态平衡状态,确
定采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具体参见附录A生物源农药。
5.5化学防治
5.5.1种子处理
种子药剂处理按照DB32/T3184-2020实施。
5.5.2科学用药
在准确预报的前提下,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主要病虫达到防治指标(参考表1)时,采取化学防治。
常用药剂品种优先选用附录A所推荐的药剂,使用符合GB/T8321(所有部分)、NB/T1276。
表1主要病虫防治指标
主要病虫防治指标
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带毒灰飞虱百穴虫量15头
苗叶稻瘟病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
纹枯病拔节期前病穴率5%,拔节期后病穴率20%
白叶枯病或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出现发病中心
穗稻瘟破口初期开展第一次用药防治,穗期多阴雨,于齐穗期开展第二次防治
稻曲病于破口前7天左右用药预防
3
DB3213/T1040—2021
表1(续)主要病虫防治指标
主要病虫防治指标
二化螟二代卵孵高峰后3d穴枯鞘率1%
稻纵卷叶螟五(3)、六(4)代百穴虫卵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JB/T 14060-2022 带分配器的壳管式换热器 2022-04-08
- CH/T 1054-20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2022-07-27
- JB/T 10718-2022 空调用机织空气过滤网 2022-04-08
- CH/Z 9035-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符号表达 2022-07-27
- JB/T 7961-2022 制冷用压力、压差控制器 2022-04-08
- CH/Z 9036-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分类与编码 2022-07-27
- JB/T 14061-2022 带蒸发冷却器的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2022-04-08
- CH/Z 3024-2022 湖泊水域面积及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技术规范 2022-07-10
- CH/Z 9037-2022 地理信息 民生设施质量检测 数据整合规范 2022-07-27
- CH/T 1053-2022 地球仪 通用要求 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