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5799-2011 棉蚜测报技术规范
GB/T 15799-2011 Rules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 of the cotton aphid(Aphis gossypii Glover)
基本信息
本标准适用于棉蚜测报调查和预报。
发布历史
-
1995年12月
-
2011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起草人:
- 夏冰、姜京宇、姜玉英、赵文新、张祝华、朱先敏
- 出版信息:
- 页数:16页 | 字数:29 千字 | 开本: 大16开
内容描述
ICS65.020.01
B16
囝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799—2011
GB/T
15799--1995
代替GB/T
棉蚜测报技术规范
RulesforandforecastofthecottonGlover)
monitoringaphid(Aphisgossypii
201201
1-09-29发布1-12-01实施
宰瞀鹞鬻瓣警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铽19
15799—2011
GB/T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5799--1995《棉蚜测报调查规范》。
本标准与GB/T15799--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增加了棉蚜预测预报方法,标准名称《棉蚜测报调查规范》改为《棉蚜测报技术规范》;
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部分,其中定义了卷叶株和油斑株;
c)以有翅蚜的调查代替原有翅成蚜和有翅若蚜的分别调查;
d)早春基数调查中,减少草本寄主的调查数量,将“50株~100株“改为”50株”;
e)“苗期蚜虫系统调查和伏期蚜虫系统调查”合并为。系统调查”;
f)“苗期蚜虫大田普查和伏期蚜虫大田普查”合并为“大田普查”;
g)删除了苗期棉蚜种群结构调查;
h)增加了系统调查田块数量;
i)减少了普查苗期棉蚜的取样数量,将200株改为i00株;
j)删除了蚜害指数概念;
k)增加了附录B、附录D、附录E和附录G。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冰、姜京宇、姜玉英、赵文新.张祝华、朱先敏。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799--1995。
15799—2011
GB/T
棉蚜测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早春虫源基数调查、系统调查、大田普查、天敌调查、预测方法、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
的统计和历年测报资料统计汇总汇报方法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棉蚜测报调查和预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roll
卷叶株leafplant
因蚜虫为害,造成叶片内卷1/2的棉株为卷叶株。
2.2
油斑株oil
spotplant
因蚜虫为害,造成植株中上部叶片有油斑的棉株为油斑株。
3早春虫源基数调查
3.1调查时间
棉花播种和有翅蚜大量出现以前分别调查一次,共调查两次。
3.2调查寄主
在以木本寄主为主的地区,选择花椒、石榴、木槿等越冬寄主进行调查;在以草本寄主为主的地区,
主要对夏至草进行调查。
3.3调查方法
CITI枝条一个,记载有
调查木本寄主,每种寄主固定两株,每株在东、西、南、北、中五个部位,各选15
蚜枝数、有翅蚜和无翅蚜,计算有蚜枝率、平均单枝蚜量,结果记人表A.1。调查草本寄主,共调查
50株,计算有蚜株率和平均每株蚜量,结果记入表A.2。
4系统调查
4.1菌期棉蚜系统调查
4.1.1调查时间
棉苗出土后至苗期棉蚜(参见附录B)为害末期。
4.1.2调查田块
结合棉花前茬作物,选择具代表性的一类、二类、三类棉田各三块,发生期不施药或很少施药。
4.1.3调查方法
每块田采取5点取样法,定苗前每点查40株,定苗后每点查20株,每5d调查一次全株蚜量,计算
蚜株率和百株蚜量。当出现棉花卷叶时,同时调查卷叶株数,计算卷叶株率。调查结果记入表A.3。
4.2伏期棉蚜系统调查
4.2.1调查时间
自伏期棉蚜(参见附录B)为害期开始至伏期棉蚜为害末期。
1
15799--2011
GB/T
4.2.2调查田块
一类、二类棉田各三块,发生期不施药或很少施药。
4.2.3调查方法
每块田采取5点取样,每点10株,每5d调查一次。调查每株查主茎的上、中、下3片叶蚜量、蚜霉
菌寄生情况、油斑株数、卷叶株,并计算蚜株率、百株三叶蚜量、百株三叶感染蚜霉菌蚜虫数,油斑株率和
卷叶株率。结果记人表A.4。
5大田普查
5.1普查时间
在苗期和伏期系统调查田蚜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展普查,未防治棉田在棉蚜高峰期进行普查。
5.2普查田块
根据当地栽培情况,按一类、二类、三类棉田比例选择有代表性的棉田10块以上。
5.3普查方法
随机取样,苗期每块田调查100株,伏期每块田调查50株;调查计算有蚜株数、卷叶株数、油斑数、
蚜株率、卷叶株率、油斑率和蚜田率。结果记人表A.5和表A.6。
6天敌调查
6.1调查时间
在系统调查棉蚜的同时,进行其天敌种类和数量调查。
6.2调查方法
调查株数、点数与系统调查棉蚜发生情况相同。其中,计算天敌单位(天敌单位的换算参见附录c)
与蚜虫比,结果记人表A.7。
7预测方法
7.1苗期棉蚜预测
7.1.1三叶前预测
预报以早春虫源基数调查资料和4月~5月份气象预报,结合历年统计汇总棉蚜发生资料进行分
析,应用多种预报方法做出预报。其中影响棉蚜发生主要因子包括气候、天敌数量、防治程度和棉花种
植品种等,气候影响指标参见附录D。
7.1.2四叶后预测
根据三叶期棉蚜发生为害情况、棉田的益害比和天敌单位总量、代表性天敌(例如七星瓢虫)有效虫
态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及与蚜虫发生为害高峰期的吻合度、5月~6月份气象预报,对比历年资料进行综
合分析,应用多种预报方法做出预报。
7.2伏期棉蚜预测
根据7月~8月份气象预报,对比历年资料,应用多种预报方法做出预报。
8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的统计
8.1发生量的衰示
早春数量以木本寄主平均15
cm枝长蚜量和平均每株杂草蚜量表示。其他各期以平均最高百株蚜
量和平均最高卷叶株率表示。
8.2发生程度的划分原则
(5级)。应以平均最高卷叶株率为主,结合百株蚜量进行统一划分。分级原则为:
2
15799—2011
GB/T
——1级:指受害密度以下的平均最高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2级:指介于1级和3级之间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上限一般是防治指标;
——3级;指多年发生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的平均值;
——4级:指介于3级和5级之间的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5级:指该地区历史上一些最高年份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
以平均最高卷叶株率和百株蚜量为基础,划分发生程度的其他方面还包括:平均最高百株蚜量、发
生危害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应用农药防治面积占棉田总面积的比率、应防棉田平均用药次数。
8.3危害损失
8.3.1皮棉危害产量损失事
即若不防治时,各期棉蚜所造成的皮棉产量损失率。本地建立产量损失计算模型的,可利用本地模
型;本地没有建立产量损失计算模型的,可参照棉蚜发生情况相似地区的损失率模型。山东省、河南省、
河北省、安徽省、辽宁省测定公式参见附录E。
8.3.2实际皮棉产量损失率
即统计防治后皮棉产量损失值,将防治后调查的棉田平均最高卷叶率(或平均单株蚜量)代入产量
损失模型,求得实际皮棉产量损失率。
8.3.3挽回皮棉产量损失率
用不防治皮棉产量损失率减去防治田皮棉产量损失率求得。
8.3.4全年皮棉产值损失率
全年皮棉产值损失率为各期皮棉产值损失率之和。以上结果记入表A.8。
9测报资料汇总和汇报
全国制定统一的“调查资料表册”(见附录A)和测报资料统计(汇总)表册(见附录F),供各地应用
时复制。同时,向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时准确地传递,特编制统一汇报格式、时间和内
容的报表程序(见附录G)。其中早春棉蚜预报、苗期棉蚜预报和伏期棉蚜预报所需汇报的模式报表分
生分别用1、2、3、4、5表示;同历年比较的早、增、多、高用。+”表示,晚(或迟)、减、少、低用“一”表示;与
历年相同和相近,用“0”表示}缺测项目用“××”表示。
15799--2011
GB/T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衰册
衰A.1早春木本寄主蚜虫调查表
调有有东部枝西部枝南部枝北部枝中部枝合计
寄蚜
查蚜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有无总平均
日主枝
枝枝翅翅翅翅翅翅翅翅翅翅翅翅蚜单枝
期名盅
数数蚜蚜蚜蚜蚜蚜蚜蚜蚜蚜蚜蚜量蚜量
称|
枝%头
表A.2早春草本寄主蚜虫调查表
寄主调查株数有蚜株数有蚜枝率/有翅蚜数无翅蚜数总蚜数平均每株蚜数
l醐名称株%头
I
裹A.3苗期棉蚜系统调查裹
1日期真叶数/调查株数有蚜株数蚜株率/卷叶株数/卷叶株率/有翅蚜无翅蚜折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NY/T 1521-2007 澳洲坚果 带壳果 2007-12-18
- NY/T 1518-2007 袋装生咖啡 取样 2007-12-18
- NY/T 1519-2007 生咖啡 缺陷参考图 2007-12-18
- NY/T 1513-2007 绿色食品 畜禽可食用副产品 2007-12-18
- NY/T 1522-2007 椰子产品 椰纤果 2007-12-18
- NY/T 1512-2007 绿色食品 生面食、米粉制品 2007-12-18
- NY/T 1517-2007 加工用番茄 2007-12-18
- NY/T 1516-2007 绿色食品 蛙类及制品 2007-12-18
- NY/T 1514-2007 绿色食品 海参及制品 2007-12-18
- NY/T 1520-2007 木薯 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