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T 209-2005 基于时分复用数字信道的宽带会议电视技术规范
GY/T 209-200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roadband video conference based on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digital channel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05年09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
- 起草人:
- -
- 出版信息:
- 页数:33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209—2005
基于时分复用数字信道的
宽带会议电视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broadbandvideoconference
basedontimedivisionmultiplexdigitalchannel
2005-09-06发布2005-10-01实施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
GY/T209—200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缩略语..............................................................................2
4系统描述............................................................................2
5终端与MCU特性......................................................................6
6多点会议组网.......................................................................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会议电视互通....................................................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反向复用协议A..................................................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编码格式A的端到端控制信令......................................16
附录D(规范性附录)网络接口........................................................24
附录E(规范性附录)反向复用协议B..................................................25
附录F(规范性附录)编码格式B的能力交换............................................30
I
GY/T209—2005
前言
本标准参照了GB/T15845.4-1995《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ITU-TT.120《多媒体会议数
据协议》、ITU-TQ.922《承载业务帧模式的ISDN数据链路层》等系列建议中的有关规定和有关会议电
视系统标准的相关协议,以便与其他会议电视系统互通和适应今后的发展。
本标准在视频和语音方面,均采用MPEG-2标准。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数据广播中心、深圳市迪威视讯技术有限公司、中兴
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健雄、唐庶、林全营、陈涛、暴凯。
II
GY/T209—2005
基于时分复用数字信道的
宽带会议电视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基于时分复用数字信道,采用MPEG-2信源编码,通信速率为2Mbit/s~8Mbit/s的会
议电视系统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宽带会议电视业务的组网设计、工程实施及相关设备的研制、生产、选型和运行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845.4-2003窄带可视电话系统和终端设备
GB/T16858-1997远端遥控控制协议
GB/T17975.1-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1部分:系统
GB/T17975.2-2000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2部分:视频
GB/T17975.3-2002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号的通用编码第3部分:音频
ITU-TG.703(2001)Physical/electricalcharacteristicsofhierarchicaldigital
interfaces
ITU-TG.704(1998)Synchronousframestructuresusedat1544,6312,2048,8448and44
736kbit/shierarchicallevels
ITU-TG.711(1988)Pulsecodemodulation(PCM)ofvoicefrequencies
ITU-TG.722(1988)7kHzaudio-codingwithin64kbit/s
ITU-TG.728(1992)Codingofspeechat16kbit/susinglow-delaycodeexcitedlinear
prediction
ITU-TH.221(1999)Framestructurefora64to1920kbit/schannelinaudiovisual
teleservices
ITU-TH.222.0(2000)Informationtechnology--Genericcodingofmovingpicturesand
associatedaudioinformation:Systems
ITU-TH.222.1(1996)Multimediamultiplexandsynchronizationfor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inATMenvironments
ITU-TH.224(2000)Arealtimecontrolprotocolforsimplexapplicationsusingthe
H.221LSD/HSD/MLPchannels
ITU-TH.230(1999)Frame-synchronouscontrolandindicationsignalsforaudiovisual
systems
ITU-TH.239(2003)RolemanagementandadditionalmediachannelsforH.300-series
terminals
ITU-TH.242(1999)Systemforestablishingcommunicationbetweenaudiovisual
terminalsusingdigitalchannelsupto2Mbit/s
1
GY/T209—2005
ITU-TH.243(2000)Proceduresforestablishingcommunicationbetweenthreeormore
audiovisualterminalsusingdigitalchannelsupto1920kbit/s
ITU-TH.261(1993)Videocodecforaudiovisualservicesatpx64kbit/s
ITU-TH.263(2005)Videocodingforlowbitratecommunication
ITU-TH.281(1994)AfarendcameracontrolprotocolforvideoconferencesusingH.224
ITU-TH.310(1998)Broadbandandaudiovisualcommunicationsystemsandterminals
ITU-TH.320(2004)Narrow-bandvisualtelephonesystemsandterminalequipment
ITU-TQ.922(1992)ISDNdatalinklayerspecificationforframemodebearerservices
ITU-TQ.933(2003)Signallingspecificationsforframemodeswitchedandpermanent
virtualconnectioncontrolandstatusmonitoring
ITU-TT.120(1996)Dataprotocolsformultimediaconferencing
ITU-TT.122(1998)Multipointcommunicationservice-Servicedefinition
ITU-TT.124(1998)GenericConferenceControl
ITU-TT.125(1998)Multipointcommunicationserviceprotocolspecification
ITU-TT.126(1997)Multipointstillimageandannotationprotocol
ITU-TT.127(1995)Multipointbinaryfiletransferprotocol
ITU-TT.128(1998)Multipointapplicationsharing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TM异步传输模式
C&I控制与指示
IMUX反向复用
MCU多点控制单元
MPEG-2运动图像及伴音系统编码标准
PCR节目时钟参考
PES基本数据流
PID传送流包标识系统描述
SDH同步数字系列
STM同步传输模式
TS传送流
UNI1用户/网络接口,码率1920kbit/s
UNI2用户/网络接口,码率3840kbit/s
UNI3用户/网络接口,码率5760kbit/s
UNI4用户/网络接口,码率7680kbit/s
PHY物理层
4系统描述
通用的MPEG-2会议电视系统,由终端、基于时分复用的数字信道网络、MCU和其它可选设备组成。
4.1终端模块描述
终端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见图1:
——视频输入输出设备,包括摄像机、监视器(电视机);音频输入输出设备,包括话筒、扬声器(音
箱)和提供回声抵消的语音处理单元;
——数据业务设备提供电子白板、文件传输、应用共享的功能;
2
GY/T209—2005
——系统控制单元提供系统控制、终端到终端或MCU间控制、远端摄像机控制等功能;
——用户网络接口单元提供终端到网络必要连接;
——视音频编码器处理视频和语音的编码;
——视音频解码器处理视频和语音的解码,并负责处理视音频的同步;
——接口反向复用单元处理媒体流在网络接口上的复用与解复用;
——信源复用/解复用单元将要发送的图像、语音、数据码流集成到单一的媒体流中,而将收到的
媒体流数据分解为图像、语音和数据码流。
视音频输入视音频编码器
信源复用/
解复用
视音频输出视音频解码器用户/
网络接口
网络网络
反向复用接口
系统控制
数据业务设备MCU
图1终端设备框图
4.2MCU描述
MCU由若干个功能模块组成,见图2:
——系统控制单元提供系统控制和MCU到终端或MCU间控制功能;
——用户/网络接口提供MCU到网络的必要的连接;
——接口反向复用单元处理媒体流在网络接口上的复用与解复用;
——信源复用/解复用单元将要发送到每个终端的图像、语音、数据码流集成到单一的媒体流中,
而将收到每个终端的媒体流数据分解为图像、语音和数据码流;
——数据单元负责处理ITU-TT.120数据信息的广播;
——视频交换单元将广播的终端视频交换给会议中的其它终端;
——混音单元将参加会议的终端进行混音处理。
3
GY/T209—2005
用户/
网络接口信源复用/
网络
语音
反向复用解复用
接口
网络语音编解码器混音单元
视频
视频交换单元
终端
信令
系统控制
数据
数据单元
图2MCU系统设备框图
4.3网络描述
利用专线网络,如SDH网、数字数据网(DDN),提供端到端的透明通路,或ATM骨干网络仿真的端
到端透明通路。
MCU和终端的物理接口采用E1信道接入模式,每条E1信道共有32个时隙,其中第0时隙用于E1帧同步
信号,第16时隙用于网络信令。由于这两个时隙不能用于传递用户数据,所以实际上只使用了其中30
个时隙,带宽为1920kbit/s。
为了方便描述,在正文中所提及到的时隙是指不包括第0时隙和第16时隙的其余30个时隙,并用标
号1,2,3,……30来标示。
4.4帧结构描述
宽带会议电视码流在信道上的编码格式分为两种,编码格式A和编码格式B。两种格式互通,见附录
A。
4.4.1编码格式A
编码格式A为单一帧结构,通信速率为2Mbit/s~8Mbit/s。通信模式按照附录B由对等的两个实体
进行通信速率的协商,并对多个2Mbit/s物理信道进行反向复用组成与通讯速率相同的单一信道。编码
格式A在这个单一信道上双向传送。总的速率将被定义为转移速率。采用GB/T17975.1-2000所规定的TS。
4.4.1.1信道结构
UNI信道结构见图3:
UNI1由30个时隙构成,码率1920kbit/s;
UNI2由60个时隙构成,码率3840kbit/s;
UNI3由90个时隙构成,码率5760kbit/s;
UNI4由120个时隙构成,码率7680kbit/s。
4
GY/T209—2005
123
ITU-TT.120数据信道
通信控制协议信道视音频信道扩展数据信道
图3UNI信道结构描述示意图
4.4.1.2通信控制协议信道
通信控制协议信道承载端到端控制信令和远端摄像机控制协议,占用第1时隙,采用64kbit/s带宽
的信道。
4.4.1.3ITU-TT.120数据信道
ITU-TT.120数据采用64kbit/s~384kbit/s带宽的信道,承载ITU-TT.120协议。
4.4.1.4视音频信道
视音频应符合GB/T17975.1-2000的有关规定,采用TS流的格式传输。
4.4.1.5扩展数据信道
扩展数据信道采用64kbit/s~384kbit/s带宽的信道,承载其他数据协议或兼容信息。留待以后扩
展。
4.4.1.6ITU-TT.120数据应用协议
a)ITU-TT.120数据协议采用如图4所示模式;
ITU-TT.126/ITU-TT.127/ITU-TT.128
ITU-TT.124
ITU-TT.122/ITU-TT.125
ITU-TQ.933
ITU-TQ.922
PHY
图4ITU-TT.120协议族
b)数据会议。应符合ITU-TT.120的规定。
4.4.2编码格式B
编码格式B通信速率为2Mbit/s~8Mbit/s,采用1-4个独立的2Mbit/s物理信道,指定其中一个
2Mbit/s为初始信道,其它为附加信道。编码格式B只是在初始信道中的前面N个时隙采用ITU-TH.221
帧结构,初始信道的其它部分和其它附加信道中的图像和语音数据采用GB/T17975.1-2000所规定的TS。
4.4.2.1信道结构
初始信道结构描述见图5。
附加信道结构描述见图6。
5
GY/T209—2005
12······NN+1···282930
···
MPEG-2TS
H-MLP
H.221帧
图5初始信道结构描述示意图
12······NN+1···282930
MPEG-2TS
图6附加信道结构描述示意图
4.4.2.2ITU-TH.221帧
ITU-TH.221帧的TS1包含端到端控制信令和远端摄像机控制协议信道,及ITU-TT.120协议的MLP
信道。TS2~TSN是承载ITU-TT.120协议的H-MLP信道,带宽为64kbit/s~384kbit/s。
4.4.2.3宽带视音频信道
视音频应符合GB/T17975.1-2000的有关规定,采用TS流的格式传输。
4.4.3视频编解码
视频编解码应符合GB/T17975.2-2000的有关规定。
4.4.4音频编解码
音频编解码应符合GB/T17975.3-2002的有关规定。
4.4.5帧编码结构
宽带视音频信道帧结构应符合GB/T17975.1-2000的有关规定。
5终端与MCU特性
5.1终端和MCU的连接控制
终端与MCU通过网络配置提供透明物理连接完成,将各终端的信道汇集到MCU的信道中。
5.2端到端媒体流通信模式的建立与释放
端到端媒体流通信模式建立与释放如下:
a)根据反向复用协议建立终端与终端或终端与MCU的连接;
b)建立通信控制协议信道;
c)在通信控制协议信道上进行通信模式协商,进行端到端的能力交换,其内容包括:视频和语音
编解码速率、ITU-TT.120传输速率、视频制式、色度分辨率和音频采样率等;编码格式A的
能力交换见附录C,编码格式B的能力交换见附录F;
d)建立公共模式,端到端间按照协商好的公共模式发送媒体流。通常媒体流的公共模式由MCU
决定;
e)媒体流信道帧定位;
f)媒体流的复用与解复用;
g)根据通信模式协商建立ITU-TT.120数据会议信道;
h)终止通信,媒体流停止工作;
i)连接释放,信道拆除。
5.2.1信道的反向复用
6
GY/T209—2005
当端到端之间所需的信道带宽大于网络接口所提供带宽时,如采用编码格式A,应按照附录B对多个
网络接口进行反向复用处理,以形成单一信道。当只有一个网络接口时,即采用1920kbit/s速率的时候,
则无需反向复用,可以忽略反向复用步骤。
反向复用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UNI接口帧定位。在各网络接口上进行反向复用帧的帧定位;
b)网络接口的次序确定。确定多个网络接口的复用次序;
c)通信速率的确定。在网络接口上利用反向复用控制消息通路进行通讯速率的协商。通信速率一
般由主动发起连接方决定;
d)网络接口的相对时延确定。每个网络接口利用计数标签对各网络接口之间的时间延迟进行计
算。
5.2.2通信控制协议通路的建立
编码格式A通信控制协议通路作为端到端信令控制和远端摄像机控制协议的承载通路;数据通路作
为ITU-TT.120的承载通路。采用ITU-TQ.922协议,并按照编号帧的模式。通信控制通路和数据通路协
议栈见图7。
编码格式B通信控制协议通路由ITU-TH.221确定,因此要建立ITU-TH.221帧定位。
5.2.3通信模式协商
采用编码格式A两个通信的终端或MCU进行能力协商,通过能力参数的交集确定两者之间的公共能
力。能力参数包括转移速率、ITU-TT.120通信速率、视频格式和音频格式。交互过程见附录C。
采用编码格式B的交互过程应符合ITU-TH.242的有关规定。
多点会议时,一般多点通信模式由MCU和终端协商决定。
ITU-TT.126/ITU-T
T.127/ITU-TT.128
ITU-TT.124
ITU-TH.281ITU-TT.122/ITU-TT.125
远端摄像机控制协议
端到端ITU-TX.224
控制信令
ITU-TH.224ITU-TQ.933
ITU-TQ.922
ITU-TQ.922
PHYPHY
ITU-TT.120协议族
端到端控制信令和远端摄像机控制协议栈
图7编码格式A各数据通路承载的协议栈
5.2.4建立公共通信模式
当两端按照通信模式协商的结果切换到统一的模式进行编码和解码时,两端就进入了公共模式。
5.2.5媒体流帧定位
应按GB/T17975.1-2000的格式对媒体流进行帧定位。
5.2.6媒体流的反向复用
编码格式A,媒体流以连续码流的形式在信道上传输。
编码格式B,视音频媒体流按照附录E的方式在独立的初始和附加信道上进行反向复用。
5.2.7终止媒体流通信与信道的拆除
会议结束时,停止发送和接收媒体流,并将信道拆除。
7
GY/T209—2005
5.3端到端控制信令
采用编码格式A,端到端控制信令见附录C。
采用编码格式B,端到端控制信令应符合ITU-TH.221、ITU-TH.230的有关规定。为适应宽带应用,
对ITU-TH.221的能力集扩展见附录F。
5.3.1通信控制与指示
通信控制与指示指令见表1。
表1通信C&I
项目C&I
VCF(视频冻结命令)
视频
VCU(视频快速更新命令)
MCC(多点会议命令)
MCS(多点数据对称传输命令)
取消MCS
MCU
MIZ(多点无通信指示)
MMS(多点对称模式命令)
LCV(视频环回命令)
维护LCD(数字环回命令)
LCO(环回断开命令)
AIA/AIM(语音激活/去激活指示)
终端VIA(视频激活指示)
VIS(视频抑制指示)
5.3.2会议控制与指示指令
会议控制与指示指令见表2。
表2会议C&I
C/I
C&I
TIA(终端分配指示)C
TIN(终端编号指示)I
TIL(终端列表指示)I
TID(终端断开指示)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SN/T 4776-2017 鞋类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量试验 小型释放舱法 2017-05-12
- SN/T 4774-2017 玩具材料中特定元素迁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2017-05-12
- SN/T 4773-2017 玩具材料中N-亚硝胺和N-亚硝基化合物迁移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2017-05-12
- SN/T 4777-2017 出口茶叶中蒽醌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2017-05-12
- SN/T 4771-2017 木材及其制品中辛硫磷杀虫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法 2017-05-12
- SN/T 4778-2017 出口花粉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2017-05-12
- SN/T 4770-2017 进口成套设备检验(评价)方法 通用要求 2017-05-12
- SN/T 4775-2017 橡胶及其制品中秋兰姆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2017-05-12
- SN/T 4769-2017 洗涤用品中硝基麝香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2017-05-12
- SN/T 4779.1-2017 出口瓶装水中氟的测定 流动注射离子选择电极法 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