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98-1996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技术规范

DL/T 598-1996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ic exchange network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行业标准-电力 中文(简体) 废止 页数:56页 | 格式:PDF

基本信息

标准号
DL/T 598-1996
标准类型
行业标准-电力
标准状态
废止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
发布日期
1996-05-30
实施日期
1996-10-01
发布单位/组织
-
归口单位
-
适用范围
-

发布历史

研制信息

起草单位:
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起草人:
顾翔
出版信息:
页数:56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98—1996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automatic�exchange

network�of�electric�power�system�commun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6-05-30批准��������1996-10-01实施

前���言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根据我国有关通信的技术标准,并参照

CCITT有关建议结合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的具体情况编写的。经部组织审定作为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

换网技术规范开始施行。它将对统一我国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的标准、加强维护管理、提高通信质量

起重要作用。

��《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所有进入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的设备,包括维护管理、工程建设、设备引

进及开发,均以本规范为准;现运行的设备要逐步按该标准进行规范并认真遵照执行。《规范》在执行中

发现的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告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司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作为归口管理单位。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负责解释。

��标准主要起草人�顾�翔

1�范围

��本规范规定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简称电力通信交换网或电通网)的网路构造,交换网各种设备的

互相连接及设备本身的主要电气性能及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接入电力通信交换网所有设备及相互连接组成的交换网。新建、扩建和改建电力通信交

换网的工程都必须认真执行本规范的各项规定。交换网现有与本规范不符合的部分都应该采取措施使其符

合本规范的要求。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所有标准都全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白格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971.2—83�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中继数字型线路信号方式

��GB�3377—82�电话自动交换网多频记发器信号方式

��GB�3378—82�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方式

��GB�7255—87�单边带电力线载波机技术条件

��GB�7437—87�公用模拟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传输性能指标

��GB�7610—87�音频脉冲编码调制技术

��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

��GB�12048—89�数字网内时钟和同步设备的进网要求

��GB�13159—91�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YD�344—90�自动用户交换机进网要求

3�交换网的网路

3.1�交换网的网路结构

3.1.1�电力通信交换网分为省间网及省内网二级交换网。全网由五个交换等级的交换中心及交换站连接而

成。

3.1.2�交换中心及交换站的设置。

��a)部交换中心(C)设在电力工业部国电通信中心。

1

��b)大区交换中心(C)分别设在华北电管局、东北电管局、华东电管局、华中电管局、西北电管局和南

2

方电力联营公司。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换中心(C)设在各省(直、市)电力工业局。

3

���注:以下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为省。

��d)省内汇接站(HJ)根据交换网的需要设在部分地区供电局(电业局)或有关发电厂。

��e)终端交换站(DZ)设在一般单位。

3.1.3�部交换中心(C)、大区交换中心(C)、省交换中心(C)之间以长途中继线相连接构成的长途自动交换

123

网称为省间网。各省内的交换机相互连接构成一个省范围内的自动交换网称为省内网。部、各电管局与其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直属生产、基建、科研、教育等单位的交换机互相连接也组成一个与省内网同级的交换网。

图�1�电力通信交换网等级划分

��由省间长途中继线将许多省内网连接构成整个电力系统通信交换网,该网等级划分见图1。

3.2�各级交换中心和交换站的交换和汇接功能

3.2.1�电力通信交换网所有的交换机都具有两种交换功能。各交换机既是电力通信交换网各交换机互相交

换和内部交换合一的专用网交换机,同时又是接入公用网的端局或用户交换机。各交换机都具有本机用户

交换、本机用户与公用网用户交换、本机用户与电力通信交换网用户交换的功能。各级交换中心与省内汇

接站的交换机还应具有汇接功能,完成电力通信交换网中继线之间的交换和汇接。

3.2.2�部交换中心的交换和汇接功能

��a)部交换机用户的各种交换,包括内部交换、出入公用网交换、与部北京地区网用户交换、与其它交

换中心间的交换。

��b)部北京地区网各交换机用户经部交换机互相交换以及与其它交换中心用户的交换。

��c)各大区交换中心及直达省交换中心间经部交换中心的汇接。

3.2.3�大区交换中心的交换和汇接功能

��a)本大区交换中心所在局(公司)交换机用户的各种交换,包括内部交换、出入公用网交换、与电力通

信交换网各交换机(部、其它大区交换中心、各省交换中心、各直属单位交换机)用户之间的交换。

��b)完成本大区各省内网之间的汇接交换。完成本大区各省内网经本大区交换中心与部交换中心及其它

交换中心的汇接交换。

��c)完成本大区各直属单位交换机之间的交换。完成各直属单位与本大区各省内网交换机以及与大区外

其它交换机之间的交换。

��d)根据需要完成大区交换中心之间的汇接。

3.2.4�省交换中心的交换和汇接功能

��a)本省局交换机用户的各种交换,包括内部交换、出入公用网交换、与本省内网各交换机用户交换、

与本省以外各交换中心的交换。

��b)完成本省内网部分厂、局与省外各单位的省间交换。

��c)完成本省内网内交换机间的交换。

��d)位于交换网枢纽点的省交换中心必要时完成大区间的汇接交换。

3.2.5�省内汇接站的交换和汇接功能

��a)本站交换机用户的各种交换,包括内部交换、出入公用网交换、至本汇接站各级终端站用户的交

换、至省交换中心交换机及本省省内汇接站交换机用户的交换。

��b)本站非限制用户经省交换中心汇接至省外各用户间的交换。

��c)完成本站所连接的各终端站之间以及各终端站与省内网其它交换机之间的汇接交换。

��d)完成本省内网各省内汇接站之间的汇接交换。

3.2.6�终端站的交换功能

��a)本站交换机用户的内部交换、出入公用网交换。

��b)本站非限制用户至省内各交换机以及经省交换中心与其它省外单位间的交换。

3.3�路由计划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图�2�路由分类

3.3.1�电力通信交换网交换机之间的路由分类,见图2。

��基干路由:它是由同交换区相邻等级交换中心之间无溢出低呼损电路群所组成。

��低呼损直达路由:它是由任意二个交换等级交换中心之间无溢出低呼损直达电路群所组成。

��高效直达路由:它是由任意二个交换等级交换中心之间允许溢出的高效电路群所组成。

��实际最终路由:它是由任意二个交换等级交换中心之间通过无溢出低呼损直达电路群所组成。它可以

和基干路由相一致,也可以和基干路由中一部分相一致。

3.3.2�省间网电路群的设置

3.3.2.1�基干路由的设置:

��a)部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与各大区交换中心相连,采用二兆数字中继电路;

��b)部交换中心与各直属省电力局交换中心间以低呼损电路群连接,电路群一般用四线EM中继电路,有

数字电路时也可以用二兆数字中继电路;

��c)各大区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与所属各省交换中心连接,一般采用二兆数字中继电路,也可以选

用四线EM中继电路。

3.3.2.2�直达路由的设置

��为使电力通信畅通,减少不合理的话务流向,部中心与某些省交换中心之间、大区交换中心与大区交

换中心之间、大区交换中心与某些电厂或地区供电局之间、相邻省交换中心之间,可就近设置高效直达路

由。电路群为四线EM中继电路或二兆数字中继电路。

3.3.3�省内网

3.3.3.1�省内网的类型

��a)复合汇接网方式。省内以低呼损电路群将几个省内汇接站接通,形成复合形汇接网,各终端站视其

地理位置接到省交换中心或省内汇接站,见图3。

图�3�复合形汇接网

��b)星形汇接网方式。省交换中心以低呼损电路群直接接至各省内汇接站,形成星形汇接网。各终端站

视其地理位置接到省交换中心或省内汇接站,见图4。

��c)单星形网方式。各终端站直接与省交换中心连接,见图5。

图4�星形汇接网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图5�单星形网

3.3.3.2�电路群的选定

��a)复合汇接网省交换中心至省内汇接站之间、省内汇接站与省内汇接站之间建立低呼损四线电路群,

有条件时应采用二兆数字中继电路。

��b)星形汇接网省交换中心至省内汇接站应以低呼损四线电路连接,如省内汇接站为二线交换机,只在

汇接站侧装二/四线变换。

��c)终端站与省内汇接站之间在具备条件时亦应采用上条的方式,不具备条件时以二线中继方式连接。

3.3.4�中继线数量的确定

��按呼损为0.01根据话务量确定中继线数量(参看附录B)。

3.4�路由选择原则

3.4.1�串接电路数

��从传输质量及信号的有效动作考虑,应尽可能减少串接电路的段数。

��由省交换中心至部交换中心之间的最多串接电路数不应超过三段。由省交换中心至任一个省交换中心

间最多串接电路数不应超过六段。

图�6�迂回路由选择顺序

��串接电路中的卫星电路应只有一段,最多不得超过二段。

3.4.2�自动迂回路由的设置

��a)各级交换网应根据条件可能和接续合理的原则设置自动迂回路由。每个汇接点自动迂回的次数不超

过3次。

��b)为防止出现死循环,在设置自动迂回路由时,任何交换点的呼出呼叫不允许经对方交换机由原呼出

电路群返回本交换点,也不允许经多次转接再返回本交换点。

3.4.3�路由选择顺序

��a)先直达路由。

��b)次迂回路由,选择顺序自远而近,见图6。

��c)最后选择路由,即只经过低呼损电路群,该最终路由可以是基干路由。

4�交换网的技术指标

4.1�假想参考连接

��电力通信交换网可能出现的最长通话假想参考连接见图7,据此分配和确定各项传输指标。

图�7�最长通话假想参考连接

4.2�参考当量

4.2.1�通话全程参考当量

��由省内网终端站主叫用户的送话器输入端至另一个省内网终端站受话用户的受话器输出端之间最长通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话连接的全程参考当量不大于33dB。

4.2.2�用户电路的发送参考当量

��由发话用户送话器的输入端到所在终端站的用户电路(包括话机、用户线和供电桥)最大发送参考当量

应不大于12dB,最小发送参考当量应不小于3dB。

4.2.3�用户电路的接收参考当量

��由受话用户所在的终端站至受话用户受话器输出端间的用户电路最大接受参考当量应不大于3.0dB,最

小参考当量不小于-5.5dB。

4.3�传输电平

4.3.1�全程传输损耗

4.3.1.1�电力通信交换网任何两用户间传输损耗不大于33dB,全程传输损耗见图8。

注:图中未注单位数字的单位均为dB,以下类同。

图�8�全程传输损耗

4.3.1.2�电力通信交换网交换机以四线连接时(包括二兆数字中继线)四线电路链的传输损耗为:

��电力通信交换网各交换机间��7dB;

��电力通信交换网交换机与公用网市话终端局交换机间3.5dB。

4.3.2�传输损耗的分配

4.3.2.1�用户电路的传输损耗

注:1.用户交换机与公用网交换机以四线连接

A+B=0,C=7dB;

2.用户交换机以二线方式接至公用网交换

机用户线�B=0~1,C=(7-A-B)dB。

图�9�用户线的传输损耗

��0.5mm线径非加感电缆线对的用户线在f=800Hz,采用符合用户当量要求的话机时,其传输损耗应不大

于7dB。与公用网连接的用户交换机用户线的传输损耗是用户电话机至公用网交换机的全部损耗,见图9。

对程控交换机的长线用户以及不允许接入公用网长途的用户交换机的用户,用户线的传输损耗可以大于

7dB。

��在终端站与上一级交换站之间的中继线传输损耗为0dB时,对回声干扰影响大的用户可在用户电路中

加入2dB的假线。

4.3.2.2�中继电路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图�10�四线中继电路的传输损耗及转接电平

��a)二兆数字中继电路的传输损耗为零。

��b)长途四线电路。

��长途四线电路链的传输损耗为7dB。

��每段长途电路的传输损耗为0dB,四线转接点电平为-4dB,见图10。

��长途电路传输损耗随时间变化的平均值与其标称值之差应不大于0.5dB。随时间变化的标称偏差,无自

动调节设备应不大于1.5dB;有自动调节设备应不大于1.0dB。

��c)二/四中继电路的传输损耗。

��四线电路一端带有二/四线变换设备与交换机以二线方式连接,另一端无二/四线变换装置电路直接以

四线方式与交换机连接,称为二/四线中继电路,其传输损耗是:二线至中继线对端线路终端四线收为

4dB,中继线对端线路终端四线发至二线为3dB,二/四线中继电器的传输损耗见图11。

图�11�二/四线中继电路的传输损耗

��d)具有二/四变换设备的二线中继电路。

��四线电路二端均装有二/四变换设备,以二线方式与交换机连接的二线中继电路其传输损耗为:

��数字电路�2.0dB;

��模拟电路�3.5dB。

��长途四线终端二/四线变换设备转换点的稳定平衡回输损耗,其平均值应不小于9dB,标准偏差小于

3.5dB。

��长途四线终端二/四线变换设备转换点的回声平衡回输损耗,其平均值应不小于15dB,标准偏差不大

于2.5dB。

��e)音频电缆。

��终端站至省交换中心或终端站至省内汇接站的传输损耗采用音频非加感电缆时为2.0~3.5dB,采用音

频加感电缆时应不大于3.5dB。

4.3.2.3�交换机的传输损耗

��a)数字程控交换机传输损耗,见表1及表2。

表�1�程控数字交换机半连接损耗

信�号�入信��号��出1)

�市话DID�本地3.5dB,长途7.0dB

�与四线中继连接�7.0dB

二�线�用�户0dB

�与二线中继连接�0~1dB

�与本机用户连接�3~7dB

�与四线中继连接�7.0dB

二线中继线0dB�与本机用户连接�0~1dB

�与二线中继线连接�0~1dB

四线中继线-4dB(增益)4dB

二兆数字中继线0dB0dB

���注:1)交换机应具有自动调整损耗的功能,能够根据不同的连接自动改变损耗值。

表�2�程控数字交换机传输损耗

二线用户与二线用户4~7dB

四线中继线(发)3~4dB

二线用户与四线中继线(收)3~4dB

二线中继线0~1dB

二线中继线与二线中继线0~1dB

四线中继线(发)3~4dB

二线中继线与

四线中继线(收)3~4dB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四线中继线与四线中继线0dB

��b)程控空分交换机与机电式交换机。

��各种用户之间的传输损耗不大于1dB。

4.3.3�几种通话连接的传输损耗

��a)程控数字交换机全四线连接(包括二兆数字连接),交换机用户间全程传输损耗不大于21dB,见图

12。

图�12�全四线连接用户间全程传输损耗

��b)数模混合网中,只有终端站为二线交换机,终端站与数字站之间以四线连接时,两用户间最大传输

损耗不大于23dB,见图13。

图�13�终端站四线连接用户间全程损耗

��c)数模混合网中只有终端站为二线交换机,终端站与数字站之间以二线连接时,两用户间最大传输损

耗不大于30dB,见图14。

图�14�终端站二线连接用户间全程损耗]

��d)数模混合网中,省内汇接站及终端站均为二线交换,省内汇接站与省中心为四线电路时,二个终端

站用户之间全程损耗不大于32dB,见图15。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图�15�全程损耗不大于32dB的通话连接

��e)省内网中汇接站及终端站均为二线交换并均以二线连接时,二个终端站用户间全程损

图�16�全程损耗不大于33dB的通话连接

��f)电力通信交换网交换机以二兆数字中继线接入公用网,电力通信交换网交换机用户与公用网市话用

户间的全程传输损耗不大于17.5dB,见图17。

图�17�电力通信交换网与公用网市话二兆数字连接的传输损耗

4.3.4�电平配置

��a)数字交换机以模拟四线连接时的电平配置,见图18。

��注:卫星电路为括号内数字,地面四线电路为无括号数字。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注:卫星电路为括号内数字,地面四线电路为无括号数字。

图�18�数字交换机以模拟四线连接时的电平配置

��b)数字交换机与二线交换机连接的电平配制,见图19。

图�19�数字交换机与二线交换机连接的电平配置

4.4�传输质量

�������������������

电力系统通信自动交换网页码,���

4.4.1�数字微波电路

4.4.1.1�电力通信交换网的数字微波电路按其误码特性可分为以下3种等级的电路。

��a)高级电路:各交换中心或省内汇接站相互间的数字微波电路。

��b)中级电路:各交换中心或省内汇接站至终端站的数字微波电路。

��c)用户级电路:终端站至用户的数字微波电路。

4.4.1.2�各级数字微波电路的组成。

��a)高级数字微波电路:容量在二次群以上满足高级性能要求的数字微波电路,其假设参考数字通道包

括九段等长的完全相同的数字微波段。每个数字微波段的参考数字通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