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4年02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起草人:
- 出版信息:
- 页数:18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65.020.40
CCSB64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613—2024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导则
2024-02-01发布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613—2024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1
5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2
6绿化建设...........................................................................3
7城市近郊及重要节点建设.............................................................5
8湿地保护与修复.....................................................................5
9生态文化建设.......................................................................5
10配套设施建设......................................................................5
附录A(资料性)主要植物名录.........................................................8
附录B(资料性)推荐典型群落配置模式................................................13
I
DB41/T261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义民、万猛、张书奇、光增云、赵蔚、夏丰昌、郑安平。
II
DB41/T2613—2024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总则、总体要求、功能定位及发展导向、绿化建设、城市近郊及
重要节点建设、湿地保护和修复、生态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植物名录和推荐典型群落配置模
式等。
本文件适用于黄河干流生态廊道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GB55014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CJJ/T308湿地公园设计标准
LY/T2647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LY/T3353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总则
基本原则
4.1.1生态优先,保护优先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
续性,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持续高效的生态防护体
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4.1.2因地制宜,科学绿化
1
DB41/T2613—2024
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定位方向,科学开展生态廊道绿化,合理确定建设模式,适地
适树,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宜林则林,宜湿则湿。生态廊道建设采取低影响措施,不应对原有设施产
生不良影响,不得影响通道安全。涉及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的,应符合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定。
4.1.3与时俱进,彰显特色
传承地域生态文化优秀传统,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时代内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自然、
历史文化为依托,结合不同的资源现状与环境特征,发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展现多样化的地域特
色。
4.1.4集约节约,绿色低碳
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对现有植物和景观资源的破坏,以水定林,以水定绿,节
约用水,推广使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耐旱乔木。
总体要求
4.2.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确定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突出重点
区域、重点区段、重要节点,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4.2.2功能多样,景观多彩
突出“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功能,科学绿化,构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实现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4.2.3物种丰富,配置合理
植物品种选择应丰富多样,以乡土乔木为主,适当选择花灌木,注重针叶、阔叶与常绿、落叶等树
种的搭配,形成乔、灌、花、草、藤“五形”合理配置,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果化“五化”
协调统一。
4.2.4民生为本,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使生态廊道建设能够满足人民对生态资源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
合。配套建设游径、驿站等服务设施。
5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
中游―灵宝豫陕交界至桃花峪
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景观游憩、文化弘扬。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优
质经济林和生态风景林,推进多树种混交,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和特色经济林,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野生动植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重要生态屏障,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下游―桃花峪至台前豫鲁交界
2
DB41/T2613—2024
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碳库。以建设防风固沙林、生态景观林为主,兼
顾适当发展生态景观林和优质经济林,建设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生态绿色屏障,构建“大绿量、
多功能、多节点、多色彩”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实现防护和景观双提升。
6绿化建设
植物种类
根据沿黄地区立地条件、自然植被、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等,确定推荐的主要植物名录见附录A。
植物配置
6.2.1配置要求
新建沿黄生态廊道植物配置比例要求:
a)乡土树种比例占70%以上;
b)常绿树种比例占30%以上;
c)珍贵树种比例占3%以上;
d)混交林比例达到70%以上;
e)按不同立地条件合理配置喜光植物、耐阴植物、耐旱植物、耐水植物、水生植物和抗污染植
物;
f)注意异龄搭配,宜采用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立体复层的种植形式;
g)构建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确定其合理的种植密度。
6.2.2配置模式
根据生态和景观需求,以落叶乔木为主,配置常绿、彩叶和灌木植物,形成有色彩的季节性变化。
廊道内实行带状、团状、块状等配置,以带状配置为主。同一植物配置模式种植长度500m~1000m时,
应进行模式交替。推荐典型群落配置模式见附录B。
对现有林按照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培等技术要求进行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补植珍贵树种、彩叶树种和常绿树种,调整林分结构,形成近自然异龄复层混交林。
6.2.3种植密度
按照GB/T15776中的规定执行。
6.2.4种植点配置方式
种植点配置方式分为长方形配置、正方形配置、品字形配置、群状配置。长方形和正方形配置主要
用于平原地区,品字形配置主要用于山区丘陵区。商品林、经济林宜正方形和长方形配置,生态林、防
护林宜品字形配置。配置具体要求应符合GB/T15776、LY/T2647的规定。
苗木质量与规格
新建沿黄生态廊道苗木质量与规格要求:
a)苗木质量按照GB6000中规定执行;
b)苗木规格应达到GB6000中I级苗以上;
3
DB41/T2613—2024
c)提倡使用苗圃苗木,提倡全冠栽植。
整地与施基肥
6.4.1整地
6.4.1.1整地要求
整地遵循以下要求:
a)应根据地形地势、树种、苗木规格等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
b)整地时应尽量保留原有植被。
6.4.1.2整地方式
整地主要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山地陡坡、水蚀严重地段可采用鱼鳞坑方式。
6.4.1.3整地规格
按照GB/T15776中的规定执行。
6.4.2施基肥
结合立地条件,改良土壤,对于土壤贫瘠地段,施用基肥。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过磷酸
钙或复合肥。基肥结合整地施于穴底,与土壤充分混合。有机肥为每穴5kg~15kg;过磷酸钙为每穴
50g~100g;复合肥为每穴50g~100g。
栽植
6.5.1苗木处理
苗木栽植前处理要求:
a)乔、灌木苗木处理按照GB/T15776的规定执行;
b)裸根苗栽植前宜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c)栽植后恢复期较长的树种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
6.5.2苗木栽植
苗木栽植遵循以下要求:
a)裸根苗应清除裸根苗木全部包装物;苗木入穴前,先填入部分表土(营养土);在回填至一
半时,将树苗向上稍微提一下,使根颈处与地面相平或略低于地面3cm~10cm为宜,用脚
踩实,用水浇透紧实土壤;
b)带土球苗在土球放置树穴后,清除全部包装物;表土(营养土)填入靠近土球,填土逐层填
入踏实,应不损伤根或土球。种植深度以根颈部略低于地面2cm~3cm为宜。用土在种植穴
外沿培起高约15cm~20cm的土堰,浇透水,再覆上一层虚土,有条件的可加盖稻草,防止
土壤板结,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6.5.3支撑
按照LY/T2647中的规定执行。
4
DB41/T2613—2024
抚育管护
按照GB/T15776中的规定执行。
7城市近郊及重要节点建设
宜建设为公园绿地的按照GB51192中的规定执行;
其他区域绿地建设遵循地形地貌按照GB55014中的规定执行。
8湿地保护与修复
实施退耕还湿,湿地补水,保护好现有植被,恢复自然植被,合理种植水生植物,参照原生湿地植
物物种组成,优先选择适宜的乡土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防治,修复湿地生态系
统,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湿地保护与修复按照CJJ/T308和LY/T
3352中的规定执行。
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宣教建设。建设湿地和科普宣传木栈道、亭廊等配套设施。
9生态文化建设
立足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融合文化元素与生态资源,兼顾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促进生态黄河与
文化黄河融合,高标准建设黄河文化体验长廊;
依托沿黄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传承弘扬黄河文
化及其价值内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和无穷魅力。创新黄河文化传承方式,重视黄河文化
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黄河故事,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开发黄河文化资源;
依托沿黄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旅融合、民俗文化、自然生
态等主题,阐释好黄河文化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重要节点处建设体现以仰
韶文化、河洛文化、太极文化、大河文化等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公园、气象公园、博物馆、主题公园等,
打造以黄河文化为基调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0配套设施建设
慢行系统建设
10.1.1类型和宽度
平原区设步行道、自行车道或步行骑行综合道;城镇型绿道步行道单独设置,宽度不宜小于2m,
自行车道宽度单向通行不小于1.5m,步行骑行综合道不建议设置;郊野型绿道步行道宽度不小于1.5m,
改造步行道结合现状条件,原则上不宜拓宽,自行车道宽度2m~3m,结合用地条件尽量满足两辆自行
车的错车需求,步行骑行综合道宽度不小于3m;山区丘陵区设步行道,宽度一般为2m~3m。
10.1.2铺装
5
DB41/T2613—2024
慢行系统铺装建设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宜采用生态、经济的本地材
料。鼓励采用环保活性材料,多采用软性铺装。现状路面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新铺装。铺装材料宜
透水防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新建自行车道或步行骑行综合道可采用彩色沥青或透水混凝土路面,保证舒适平整的骑行感受;步
行道可采用透水砖、块石。
10.1.3坡度要求
慢行系统建设应合理利用和保留原有道路,需与现状自然地形的横坡、纵坡相协调,符合相关标准
规范要求。横坡不大于4%,纵坡不大于8%。
10.1.4无障碍设计
慢行系统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GB50763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
10.1.5连接线
慢行系统连接线设计应考虑交通流量、车行速度等因素;连接线不应直接借用国道、省道等干线公
路及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连接线不宜过长,累计长度不超过游径总长度的10%;连接线应保证
衔接顺畅,连接线宽度不小于2m;与县道、乡道、村道交叉时,宜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且应划定醒目
的人行横道,并设置清晰的标志。
服务设施
10.2.1驿站
驿站建设与设置要求:
a)驿站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沿线村镇等关键景观、游憩地节点进行建设,5km~10km设
置一个,承担售卖、租赁、餐饮、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
b)驿站尽量利用现有建筑。新建驿站应合法合规,注意控制尺度和体量,风格应与周边环境、
文化相协调;
c)驿站设施
1)管理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
2)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和自行车租赁点等;
3)游憩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等;
4)科普教育设施:包括科普展示设施等;
5)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
6)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公厕、垃圾箱等;
7)停车设施:包括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和公交站点;
8)预警信息发布设施:包括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
10.2.2环境卫生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设置要求:
a)包括公厕、垃圾箱等,除结合驿站、休憩点设置外,应沿线根据需要设置;
b)人流量大的地段公厕500m~800m设置一个,人流量小的地段公厕2km~3km设置一个;
垃圾箱200m~300m设置一个,重要节点处垃圾箱每500平方米设置一个。
6
DB41/T2613—2024
10.2.3标识设施
标识分为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标识、科普教育标识四种类型,具有引导指示、解说、安全警
示、科普宣教等功能,标识设施设置要求:
a)指示标识:主要在驿站、游径交叉口等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通过文字加箭头或图片
的形式表示目的地的方向、距离,以及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
b)解说标识:在廊道沿线视需要设置,主要对节点进行解说。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
和说明,可增设二维码,建设智能化导游系统;
c)警示标识:危险地点必须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廊道管理
的有关规定等;
d)科普教育标识:主要在驿站、游径交叉口等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通过文字或图片的
形式主要宣传生态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T/CECS 1767-2024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绿色低碳技术规程 2024-11-29
- T/CECS 1768-2024 建筑运行碳排放核算标准 2024-11-29
- T/CECS 1510-2023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标准 2023-12-20
- T/CECS 269-2010 灾损建(构)筑物处理技术规范 2010-08-04
- T/CECS 1528-2024 城镇流域水环境治理系统方案编制标准 2024-01-10
- T/CECS 332-2012 农村单体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12-10-12
- T/CATSI 10001-2024 地热供热站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2024-12-13
- T/CECS 1776-2024 一体化预制混凝土保温外墙板应用技术规程 2024-12-06
- T/CECS 292-2011 气体消防设施选型配置设计规程 2011-04-20
- T/CECS 1700-2024 零碳乡村评价标准 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