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165-2023 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体系
T/CI 165-2023 Low-carbon community evalu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基本信息
发布历史
-
2022年12月
-
2023年10月
文前页预览
研制信息
- 起草单位: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浦东新区中和双碳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北京华通星元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德普新源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中科探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武夷发展集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德福兰科技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能国际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空源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境生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数字城市基础设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民族大学、集美大学、梅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梅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北京空天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科智绿创产业发展(深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复兴科创信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华通零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达峰中和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芯中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起草人:
- 姚晓婧、袁松亭、王大成、孟瑜、刘亚岚、李莘莘、杨邦会、陈逸敏、王跃宾、李楠、王璞、石龙宇、高莉洁、池天河、解烽瑞、王树东、焦越、吕婷婷、胡乔利、李志勇、周健、王无敌、张明、吕开云、安广福、徐来、陈伟、常青、姚廈瑜、赖积宝、李敏飞、郑明月、林晓强、项凤华、李彩、石建伟、刘利、温莹莹、索永峰、陈奕达、郑伟、陈天祎、沈强、佟永跃、柯红霞、鲁丰先、黄子果、黄达飞、武爱斌、史寅虎、贾超、侯勇、连炜、张龙江、金国平、肖俊光、孟兵站、韩兵兵、董福海、邓成明、董正浩、王鹏、鲁翔信、周伟、刘锦绣、何训、李西军、孙震强、曾宇、刘建华、杨迪、高俊刚、苑峰、杨茜、熊小勇、付亚梁、陈昇、辛军飞、黄飞、周辉、王阳春、李航、丁佰锁、刘畅、梁霞、林乔木、张平亚
- 出版信息:
- 页数:21页 | 字数:- | 开本: -
内容描述
ICS17.180.01
CCSM54
团体标准
T/CI165—2023
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
价体系
Alow-carboncommunityevaluationsystemsupportedbyspatial
informationtechnology
2023-10-16发布2023-10-16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
目次
前言....................................................................III
引言......................................................................V
1范围...................................................................6
2规范性引用文件.........................................................6
3术语与定义.............................................................7
4缩略语.................................................................8
5评价体系分级原则.......................................................8
6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低碳社区评价技术体系.................................8
7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0
8低碳社区碳指标体系量化................................................11
9低碳社区综合评估.....................................................16
9.1评价指标体系....................................................16
9.2评价指标权重设计................................................16
9.3综合评分计算....................................................16
9.4评价等级准则....................................................16
9.5低碳社区评价等级................................................17
附录A(规范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具体步骤.............................18
附录B(资料性)国内外主要碳源碳汇监测常用卫星的主要参数.................20
参考文献....................................................................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笛东规划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
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
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上海浦东新区
中和双碳产业知识产权促进中心、北京华通星元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天勰力(山东)卫星技术
有限公司、北京德普新源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中科探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慧(天
津)科技有限公司、东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国际
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武夷
发展集团、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福建)有限公司、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万德福
兰科技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能国际
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空源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境生态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人民电
器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数字城市基础设施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民族大学、集美大学、梅
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梅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北京空天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科智绿创产业发展(深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复兴科创
信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华通零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达峰中和科
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海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芯中达新
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晓婧、袁松亭、王大成、孟瑜、刘亚岚、李莘莘、杨邦会、陈逸
敏 、王跃宾、李楠、王璞、石龙宇、高莉洁、池天河、解烽瑞、王树东、焦越、吕婷婷、胡
乔利、李志勇、周健、王无敌、张明、吕开云、安广福、徐来、陈伟、常青、姚廈瑜、赖积
宝、李敏飞、郑明月、林晓强、项凤华、李彩、石建伟、刘利、温莹莹、索永峰、陈奕达、
III
郑伟、陈天祎、沈强、佟永跃、柯红霞、鲁丰先、黄子果、黄达飞、武爱斌、史寅虎、贾超、
侯勇、连炜、张龙江、金国平、肖俊光、孟兵站、韩兵兵、董福海、邓成明、董正浩、王鹏、
鲁翔信、周伟、刘锦绣、何训、李西军、孙震强、曾宇、刘建华、杨迪、高俊刚、苑峰、杨
茜、熊小勇、付亚梁、陈昇、辛军飞、黄飞、周辉、王阳春、李航、丁佰锁、刘畅、梁霞、
林乔木、张平亚。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V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世界范围内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
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
以卫星遥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实用化发展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国家战略目
标实现。围绕低碳社区科学评估及落地实用化的核心需求,本文件依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
创新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碳中和分会指导下,广泛调研国内外低碳社
区标准,通过深入社区微观尺度,结合空间信息技术对社区内部的土地利用、交通布局、资
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剖析,构建了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体系,以期对城市社区
低碳情况进行有效定量测定和客观评价,为城市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双碳达标任务中的监控、
核查、实施、考核等工作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推进低碳社区建设。
V
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体系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指标评价体系、指标量化方法和综合评估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大中型城市中已有低碳城市试点社区、即将实行低碳建设社区的低碳建设
水平评价工作,也适用于第三方机构评价低碳社区建设和低碳生活水平。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41152—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
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T/CI001-2022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
6
3术语与定义
3.1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
经济发展以低碳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
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来源:GB/T41152—2021,3.1]
3.2社区community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
[来源:GB/T20647.1—2006,3.1]
3.3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
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
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
3.4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
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来源:T/GDDTJS06-2022,3.13]
3.5空间信息技术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
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的理论与技术,同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
技术,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
3.6遥感remotesensing
在不直接接触物体的情况下,远距离地收集、解释目标信息的探测技术。
[来源:ISO/TS19101-2:2008,4.33]
3.7碳排放量carbonemission
社区或个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3.8能源消耗energyconsumption
指社区在生活、工作和运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量。
3.9路网密度densityofurbanroadnetwork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来源:GB/T50280—1998,4.6.7]
3.10碳源carbonsource
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单元或过程,可分为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
注:《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列出四大类人为碳排放源,包括能源、
工业过程及产品用途、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与废弃物。
[来源:ISO14064-1:2018,3.1.2]
3.11碳汇carbonsink
7
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的单元或过程。
[来源:ISO14064-1:2018,3.1.3]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
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
N2O:氧化亚氮(NitrousOxide)
DOC:可降解有机碳(DegradableOrganicCarbon)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
5评价体系分级原则
依据GB/T41152—2021《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水平评价导则》第5.2部分评
价指标选择原则,以T/C001—2022《卫星对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表1为基础框架,
结合碳中和背景下的低碳社区指标监测需求,制定以下分级原则:
a)科学性:监测指标的设计符合城市和社区尺度下各类碳源汇计算,符合已经发布的
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且体系结构清晰,能反映城市内部真实碳排放情况和现状;
b)可扩展性:体系结构具备可扩展性,首先考虑目前使用广泛、可标准化程度高的主
流时空数据类型,同时具备对未来一定时期出现的新数据源以及新计算技术的扩展性;
c)实用性:指标设置简洁明确,技术系统易于操作,充分考虑指标量化方法的可落地
性、数据源的可确定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d)目标导向性:遵循空间信息技术为导向和限定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能够反映低碳
的核心目标和关键绩效要素,能够量化和衡量低碳目标的达成程度。
6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低碳社区评价技术体系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低碳社区评价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首先,针对社区低碳可持续发
展应用场景,对当前城市的信息化和数据基础进行摸底,构建可落地的低碳社区指标评价体
系;在标准体系指引下,基于天基(卫星)、空基(无人机、飞艇)、地基(地面采集、已
有信息系统汇聚)等方式,获取相应的空间数据序列,利用时空数据分析技术,在统一的基
本 社区单元尺度下对不同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建立评估项与指标的定量关系,对不同指标赋
予权重,综合评估社区单元的低碳达标情况,分级评价社区的低碳建设水平。
本文件在该技术体系下,对其中的关键过程环节,即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量化和综合评
估部分进行实操化规定。
8
图1空间信息技术的低碳社区评价技术体系框架
9
7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空间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根据碳中和核算要素分为碳源
监测指标和碳汇监测指标两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以T/C001—2022《卫星对
地观测下的碳指标监测体系》表1为基础框架,遴选与城市生活和低碳社区建设程度相关的
二级指标,再根据社区尺度下碳源汇目标地物或要素能够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进行量化计算为
原则进行三级指标的划分。
低碳社区评价指标分级体系见表1。
表1低碳社区评价指标分级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社区人均碳排放量
社区清洁能源普及率
能源
社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
社区可再生能源路灯占比
社区绿色建筑占现有居住建筑比例
建筑
社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
碳源类社区低碳出行率
社区私家车新能源汽车占比
交通社区公共服务新能源汽车占比
社区共享充电桩配置率
社区非机动车路网密度
社区可回收物有效回收率
居民生活
社区污水处理率
社区绿色植被覆盖率
碳汇类绿地
社区本地植物占比
10
8低碳社区碳指标体系量化
关于低碳社区碳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标准如表2所示。
表2低碳社区碳指标的量化方法
量化方法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数据源核算方法评分方法
a)社区居民生活用能带来
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国
社区居民年生活用能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tCO)(城市最大人均碳排放量社区
家碳核算数据库、夜间灯社区人均碳排放量(tCO/人)2
2社区常住人口(人数)
社区人均人均碳排放量)/(城市最大−人均
光数据
碳排放量注:国家碳核算数据库未覆盖到的精细尺度区域,可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与能源消耗碳碳排放量-城市最小人均碳排放
b)社区常住人口数:人口数
排放之间的线性关系,用线性拟合方法估算碳排放。量)×100
据(统计年鉴或开源人口
分布数据)
社区清洁能源用户数(户数)
a)清洁能源用户数:社区核社区清洁能源普及率(%)100%(社区清洁能源普及率城市最
社区总用户数(户数)
能源社区清洁
查数据小清洁能源普及率)/(城−市最大
能源普及注:清洁能源普及率是指社区居民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b)社区总户数:社区核查数清洁能源普及率-城市最小清洁
率
定制服务
推荐标准
- DB31/T 293-2003 西瓜大棚立架栽培技术规范 2003-06-30
- DB11/T 199.9-2003 蔬菜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间检验规程 第9部分:西瓜 2003-07-08
- DB11/T 199.7-2003 蔬菜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间检验规程 第7部分:辣(甜)椒 2003-07-08
- DB31/ 294-2003 住宅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2003-07-01
- DB11/T 199.6-2003 蔬菜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间检验规程 第6部分:番茄 2003-07-08
- DB62/T 1033-2003 兰州市美发美容店分等定级 2003-06-11
- DB36/T 417-2003 水稻直播技术操作规程 2003-07-09
- DB11/T 199.8-2003 蔬菜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间检验规程 第8部分:黄瓜 2003-07-08
- DB11/T 199.10-2003 蔬菜品种真实性和纯度田间检验规程 第10部分:豆类 2003-07-08
- DB31/ 205-2003 机动车驾驶员驾车时血液中酒精含量规定 2003-07-04